书城社科新闻谈片:一个资深新闻人的采编心语
3296900000011

第11章 论会议新闻及其改革(3)

改变会议“程式化”的写法,首先有一个打破对会议消息统得过死的问题,应提倡有点竞争。对同一会议,应鼓励不同的报纸发表各自不同特色的会议新闻,而不是照老章法由一家通讯社发一种模式的新闻稿(可喜的是,这种局面正在改变,已开始有点竞争)。另外,应提倡会议记者开展练笔运动,鼓励他们从陈式俗套中解放出来,从实际出发,不拘一格、敢于创新。事实上,近些年来有些会议记者已开始这样做了。下面结合近些年来报纸上涌现的一些较有特色的会议新闻,就改革会议消息的写作,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1.关于会议消息导语

一篇文章之妙,往往在于起句。一篇会议消息能否吸引读者,导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成功的会议消息导语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失败的会议消息导语则大大影响读者阅读的兴趣。

会议消息的导语一般要求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概括要报道的会议主要内容,揭示新闻主题,唤起读者注意。然而,我们从报纸上却常看到这类的导语:

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今天下午在北京开幕。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中国红十字会会议于5月31日在北京开幕。

读者能从这类导语中得到多少有价值的新闻呢?可以说,几乎没有。因为会议开幕并不是新闻,何况有的大型会议事先已发了预告性新闻,读者早已知道会议某月某日开幕。所以,读者关心的不是会议是否开幕了,而是会议开幕中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新内容。

可见,对报纸上常见的、不符合新闻要求的会议消息导语的写法不改革不行。怎样改?当然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我们不能一边反对“公式化”,一边又用另一种“程式化”来取而代之。古人云:“文无定法”。新闻的写法,本来应是不拘一格的。不过为了方便说明问题起见,笔者在此不妨把近些年在报刊上涌现的一些较好的会议消息导语,大体作一个分类:

(1)叙述式导语。就是用叙述的方法,简明扼要地概括要报道的会议中发生的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这种导语,一般在会议消息中比较多见。如1979年《解放军报》刊登的一篇消息的导语:

9月26日下午,陕西省军区某团党委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欢送会。他们没买香烟,没买茶叶,用一杯白开水,送走了老团长,迎来了新团长。

(2)描写式导语。就是运用特写镜头的方式,摄取会议中某一有意义的场面,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例如1986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的《国防大学举行成立大会》的消息导语:

雄壮的军乐奏起来了,两名身着礼服的战士护卫着鲜艳的“八一”军旗,迈着正步走到主席台前。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接过军旗,郑重地授予国防大学校长张震。这是今天国防大学成立大会上留下的一个历史镜头。

描写式导语,既包括场景描写、气氛描写,也包括人物描写,如:

本报讯他们走起路来,皮鞋并不吱吱作响。他们也不用撇嘴角示意来代替说话,他们更无意照着什么人的下巴猛击一拳。

这十几个于昨晚在舍尔曼旅馆集会的貌不出众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私人侦探。在那里他们召开了战后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引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

(3)引语式导语。通常指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会议有关人物的语句来揭示新闻主题,以引起读者注意,例如1985年3月30日新华社发的一则电讯稿:

新华社北京3月30日电彭真委员长今天说,只要我们做的工作是为共产主义的,都是高尚的,如果你们工作不是为社会主义,不是为共产主义,那么不管你是什么“长”,也不高贵。

彭真今天晚上同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秘书处在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共进晚餐,并讲了话……

引语式中还有另一种类型,即引用寓意深刻的典语来点明深化主题。这里例举1984年10月5日《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的一则消息的导语:

本报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是朱宗葆副市长在今天上午召开的“上海市中小企业生活设施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引用的一句古语。他要求全市各级领导把这句谚语作为共勉,改变无所作为和“等、靠、要”思想,采取走易地改造之路,走城乡联营之路,以及因地制宜就地改造等办法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生活设施“缺、挤、差”问题。

(4)议论式导语。即记者出场发表议论,概括新闻内容,点明深化主题。如1984年新华社播发的消息导语: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人物。这些常年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5)设问式导语。这种导语中的设问大都是由记者自己根据会议讨论的问题设想出来的,一般并不要求读者回答,而是自问自答。采取这种设问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引导读者很快进入新闻,使读者有兴趣从新闻中寻找答案。例如1985年2月2日《羊城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老一辈怎样看待80年代青年人》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

本报讯应该怎样看待80年代的青年人,是摇头叹息,还是寄予希望;今天对青年的思想教育,要不要从80年代青年的特点出发?在上月底结束的共青团广东省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与会的一些团干部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会议消息的导语可以不拘一格。除以上列举的几类较好的导语外,还有对比式导语、悬念式导语,等等。至于写一条会议消息选择什么样的导语形式,主要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要报道的会议内容来决定,切忌生搬硬套。

2.关于会议消息主体

通常一篇消息的主体,称为新闻躯干,是发挥和表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它的作用在于,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解释、补充和叙述。

记者精心写作好会议消息的导语后,还需在消息主体上下工夫。目前报纸上较多见的会议消息主体的写法有两种类型:一是按会议程度平铺直叙,没有重点,没有波澜。例如报上常见的诸如人大、政协等大型会议开幕、闭幕的消息就属这种类型;二是摘引领导人在会议上的讲话贯穿全篇,用“他说”、“他强调说”、“他最后说”这类套语作为主体部分的每一段的开头,很难吸引读者一气读下去。

改进会议消息主体部分的写作,有以下几条可供尝试的途径:

一是文笔跳跃。诚然,每个会议都有一个程序,与会者的演说也有一定的顺序,但记者写新闻不一定受这个顺序的限制,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是可以选择人们最关心的事实,采取文笔跳跃的方法。例如中国新闻社1983年6月7日播发的题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的消息,记者从数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炼出800字来,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重要的是记者不仅没有受会议程序的限制,也没有受政府工作报告段落顺序的限制,而是运用凝练、跳跃的笔调,把内容的严肃性与文字的活泼性结合起来,使消息跌宕有致,读者读之兴味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