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终生的精粹:受益终生的处世精粹
3327800000032

第32章 小窗幽记(1)

陈继儒(中国·明代1558年—1639年)

眉公先生,负一代盛名,立志高尚,著述等身,曾集《小窗幽记》以自娱。汇天地之秘笈,撷经史之菁华,语带烟霞韵谐金石。醒世持世,一字不落言筌。挥麈风生,直夺清谈之席;解牙语妙,常发斑管之花。所谓端庄杂流淳,尔雅兼温文,有美斯臻,无奇不备,夫岂卮言无当,徒以资覆瓿之用乎?——(清)陈本敬

在晚明崛起的一批奇人中,无论是射策中科、名列麟阁者,还是抗辞直疏、捐躯国门者,抑或是虚蹈凌谷、实隐市朝者,都很注重生命的意义,致力于修身处世之道者不乏其人,著名文学家陈继儒就是其中之一。

陈继儒不仅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是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他工诗善文,尤长小品清言,且能书画,著述甚丰,如《太平清话》、《安得长者言》、《模世语》、《狂夫之言》等一批作品流传于世,而《小窗幽记》尤受时人喜爱,其中所选的格言妙语,涉及社会、人生诸多方面,或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或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悠长;或情趣盎然,读来津津有味,总之,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能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而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他归纳出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对后人影响至深。

《小窗幽记》中精妙绝伦的语言、灵性四射的意趣,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对人生的思索、处世的智慧更是令世人受益无穷。现代人欲寻回本真的自我,涤去心灵的积埃,超脱于尘世的喧嚣、烦扰,不妨打开《小窗幽记》,自然可以从中找到一方宁静、淡泊、洒脱之地。

《小窗幽记》分醒、情、峭、灵4篇,共194条格言,其文字常在不经意中散发着一种宁静、淡泊的气息,使读者在享受行云流水般优美文字的同时,细细品味诙谐之处蕴涵的道理,慢慢揣摩平淡之中饱藏的深意。

陈继儒认为“文有能言立言二种,能言者诗词歌赋,此草花之文章也;立言者,性命道德有关世教人心,此救世之文章也”。他本着这一宗旨进行文学创作,因此《小窗幽记》这部格言集可以称为“救世文章”。

道德是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提倡的重要内容之一。陈继儒指出,为人处世若不符合道德的要求,即使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色,也将遭到无情的淘汰。“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变者,凄凉万古,我如为善,虽一介寒士,有人服其德;我如为恶,纵位极人臣,有人议其过。”一个人的为人在于其自身的德行,权高位重并不等于品德高尚,对名对利的过分追求,往往会导致道德的沦丧。因此,要懂得节制,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陈继儒认为“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行融其偏。”意思是说,有才能和智慧、英雄敏捷的人,由于自己的天资聪慧颖悟,所以对事情往往不爱去多加考虑,最容易棋失一着而满盘皆输。如果他们肯努力在学问上下点脚踏实地的工夫,成就一定会比一般人大得多。抱持有志气和节操的人,往往会用自己的观点和人格去要求别人,肯定会激昂慷慨,疾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也往往过于激烈分明。他们应该增进自己的道德和涵养,用慈悲的眼光和宽恕的心情去对待社会和人生。

人成长的道路往往充满荆棘和坎坷,面对困难和逆境,《小窗幽记》告诉我们,“知天地皆逆旅,不必更求顺境”,既要正视眼前的困难,又要不安于现状,有改变困境的信心与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面对层出不穷的变化应付自如的能力,正所谓“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真正的达观之人,处在灾祸之中而不忧不惧,居住福禄之内却不骄不躁,知道那幸福与灾祸都在于自己一人的所作所为和人生观如何。面临困难时,应坚持自己的目标。行动的目的越明确,意志表现的水平越高,就能自觉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而目标的实现应既要有利于自己,也要能使他人从中获益。

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长远的规划外,对要遇到的各种无法预料的因素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可急于求成。陈继儒说,“奋迅以求速者,多因速而致迟”,意思是凡事欲速则不达,需尊重客观事实与事物的变化规律。“处事最当熟思缓处”,经过深思熟虑,才能细致、全面地分析处理问题。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好与坏两方面,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既要考虑有利的一面,也要兼顾其不利的一面。许多事情如果不事先考虑在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加以准备的话,等到碰上麻烦而无法进行,就已经来不及了,这就是“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由此可见,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居安思危、早下对策将增强对事态的预测控制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把宽容列为现代人所应具备的美德和素养。其实,《小窗幽记》中也不乏此类观点:“平易近人,会见神仙济度;瞒心昧己,便有邪祟出来。”对人须多一分宽容,多一点体谅,以诚相待,对己则应严格要求。严于律己必须先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样才叫做得体。言行举止得体的人,自然会得到大家的认同。怎么才能得体呢?就是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人在忙碌的时候,因为手忙脚乱,所以又会变得粗心大意,脾气暴躁,不能冷静地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往往会出现判断失误,或者顾此失彼,无法应付全面的工作,有时甚至会做出终生遗憾的事情。这时,我们如果能够反思一下,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动、意气的烦躁,然后静下心来,安定情绪,便不会将事情做错了,自然也不会得罪他人了。全面地认识自身,这不仅需要做到“忙处常向闲中检点”,还要具备敢于自我批评的勇气,追求“心事无不可对人语”,“行事无不可使人见”,方可达到“完得心上之本”,“尽得世间之常道”的境界。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如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呢?陈继儒认为一个人的能力如何,关键要看他待人接物、处事应世怎么样。人要想在社会上处好人际关系,就一定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在社会交往中,因为人的素质、层次、背景、教养、个性、兴趣等方面的不同,便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文化圈。但每一个圈子又都是相互串联的,所以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会拉到一起,那么对于不同圈子里的人就应该以不同的方法去对待,否则自己就会很狼狈。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以心相交,以义款待的。《小窗幽记》告诫我们:“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也就是说,碰上沉默寡言的人,不能小看,他可能只是深藏不露;而对夸夸其谈的人则不应多与他交往。“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喜欢到处传话的人,往往夸大其词,添油加醋,所以不能把重要的事情告诉他;偏好议论闲事的人,经常夸夸其谈,因而不能与之共商大事。此外,书中还指出,别人说的话不应不假思索就完全接受,一定要按理性加以判断、衡量,验证之后方可相信,即要“揆理而信”。

人类的生存空间就是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要想生存在其中,就必须与人处好关系。而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朋友。在人格上保持平等,尊重他人,是交友观人的正确方法。陈继儒认为信任朋友是交往的首要原则,“交友之后宜信”。他指出,朋友间的关系是循序渐进的,“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而且“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交友要有一定的品位,“人之交友,不出趣味两字”,切忌人云亦云,趋从潮流。另外,《小窗幽记》一书中还指出,“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多一份为他人着想之心。“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钱财是众人所希求的,如果一个领袖太重视钱财而将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自然会离开你。相反的,将利益与他人共享,甚至舍弃个人的利益,大家一定会从心里感激,自然就会对你忠心耿耿而终生敬重。况且,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本来就不该执著。如果一个人能够用这些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钱财,去换得更多人的忠心和爱戴,应该说就拥有了更大的财富,是最富有的人了。

此外,陈继儒还在《小窗幽记》中指出在纷扰繁杂的世事中应以退为进,保持心态的平和。篇中提到,“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堪过”,时运不济时,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辛苦劳顿时,保持心情的宽舒;际遇不佳时,则加强自己的识见,体现出一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积极心态。

以平常心处世

几乎所有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抱怨——活得太累了,身累,心更累。这种累是从一个刚满六岁半的孩子开始的。可悲的是,孩子们的累,也不仅仅指脊背上那个几乎占了他们二分之一身高的大书包,还有很多拥塞在幼小心灵里的困惑:为什么非得考双百不可呢?重点中学是什么意思?将来当工程师还是开汽车?

没有人怀疑,他们脊背上的书包终有丢掉的一日,但拥塞于他们心灵中的那些困惑可能会变得复杂多样,而不会轻易被除掉。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要孜孜以求的绚丽多彩的人生么?如果您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您还没有得到答案,那么我想告诉您:为什么不读一读《小窗幽记》呢?

对人生的苦与乐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正是基于这个道理,既然苦乐在我,那么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不嫉人有,也不笑人无。心中毫无滞碍,灵台一片空明,苦恼、烦闷自然一扫而光。陈公眉在《小窗幽记》一书中说得极透彻: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又说: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乐世界。心地狭窄,凡事计较利害得失的人,怎么可能享受到安宁幸福呢?

生死是生命的两端,是相反相成的矛盾体。把握人生、深刻了解人生的价值,就必须懂得什么叫死。生是偶然的,死才是必然,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除了珍惜热爱生命以外,谁还去计较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呢?所以陈继儒说:“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可见,打透生死关是很重要的,也是非常难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