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只有一次,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当看透生死奥妙的时候,也同时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也许正因为这一点,死亡的体验弥足珍贵。对人生、社会的感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最深,著者对此很有见地:“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陈眉公的治学不偏不执,兼收并蓄,且很多观点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如关于出世入世的见解:“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他没有把出世和入世绝对对立起来,而是将二者看成是相反相成的关系,互补互用,方能渐入佳境。而人生的哲理也的确是这样,没有超凡脱俗的清高节操,为官为宦,穿梭于豪门权贵之间,满眼皆是功名利禄,就很难克制贪欲,终而不能自拔;如果没有仕宦经历,看不透官场正大光明掩盖下的虚伪狡诈、人欲横流的真面目,又怎么能安于山林的空寂呢?
陈眉公虽流连于山林之乐,但他所赞赏的人生态度是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他说:“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胸襟。不仅要勇于担当,而且要百折不挠,尽人事知天命,无论结果怎样,但求心之所安。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享吾道以通之。”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是值得赞赏的。此外,在日常生活及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著者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这些道理,就是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无论是待人,还是处世,最根本的一条就是给自己留一点回旋余地,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稳操主动权。人们感觉到了有余不尽的恩德,就会感恩戴德忠实于自己;在处理工作过程中自己觉得有了有用不完的智慧,便会潇洒自如起来,工作反而会顺利得多。(佚名)
幽窗夜自吟
东方的智慧,是安定社会的良策,是寄托精神的支柱,是升华感情的梯航,是培养思想的武器。怎么样拥有东方人生的智慧呢?明末陈眉公著的《小窗幽记》,共收录了194条人生处世的格言,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为我们指出了一条阳关大道——幽窗夜自吟。以下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淡泊之守,镇定之操
我们常说世事纷纭,变幻无常,人如果整天陷在这无常的世事中,当然就会没有了自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和本性。人的意义就在于争取到最大的自主权,谁也不愿意浑浑噩噩地混上一辈子,那么就要在这纷纭的世事中拥有自己的主意和思想。一个人能够在大事中不糊涂,乱事中不慌张,也就是所谓的镇定自若。一旦镇定下来,许多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也就不至于有所遗憾了。
《小窗幽记》中《集醒篇》的第102条指出,“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境要达到淡泊无为是不容易的,要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和磨炼。真正的恬淡自守、潇洒无为,绝不是没有经历过世事的一片空白,而是能够经历任何乐声美色、豪侠富贵的境遇,却都能够不执迷于心。能够在纷纭中保持坚定不移的自我,也就是《孟子》中说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能镇定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真正的镇定自若,是要有过人的节操,不跟一般的人一般见识,莫名其妙地招来耻辱心里却不愤怒,突如其来的险境加身却不惊慌。之所以能够如此,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他有着更大的理想和志向,远大的目标使他忘记了眼前的荣辱利害,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他放弃自己的目标的。
人要想达到一个淡泊清静的境界,就不要怕那五颜六色的世界,也只有世界这只大染缸能够染出最纯洁的布来。和尚出家,但并不见得能够心出家;居士在家,却未必就不能够心出家。真正的清净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心能清净,无牵无挂,则何处不是恬淡!真正的镇定也不在于身,而在于心;心能镇定,不动不摇,则何时不能安宁!
(二)待足与得闲
人是最难满足的,尤其是人的欲望更难侍候,所以常说这山望见那山高。我们从前辈那里得到的,就是必须不停地去奋斗和追求,来实现我们人生的价值。因为我们所追求的往往是把捉不住的东西,得到了很快就会失去,所以永远处在一种希望和失望的交替矛盾当中,谁也不会满足。所谓的满足,其实只是暂时的。永远不足,也就永远痛苦。因此,陈眉公在《小窗幽记》中劝导世人“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人不能没有追求,但却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必须有自己的主宰权。当芸芸众生都在追求物欲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放下欲望,能够及早地明白心灵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精神上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也就不会为物欲外境所驱使,过着那表面上愉快,可内心里却紧张的生活。心里安宁了,人生也就清闲自在了。若是要到衰老的时候才因为有心无力而住手的话,虽然表面上退了休清闲自在了,其实心中却会感到更大的痛苦。他们永远生活在当年轰轰烈烈、气势飞扬的记忆中,与现实中的衰老无力、遭人冷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于是,这种巨大的落差,使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人物无法再生存下去。
与其在衰老时如此悲哀地死亡,何不在未老时就能明了这一点,放下一切,顺着生活的自然,必定能够尝到真正安闲的滋味。
(三)忍己情与恕人情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都是相互的,你给人方便,人便会给你方便;别人方便你,你也应该方便别人。这样一来,社会的生活才会正常运转,大家都能够得到幸福的感受。所以,在人们进入社会之前,就必须学会社会生活的标准,这就是每一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
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也就是说,天下的人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互相之间也应该以兄弟的情谊来对待。兄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制约,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而能够保持这平等地位而使大家都皆大欢喜的,只有两个字:忍、恕。正如《小窗幽记》中所说:“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字。”
忍字是心头之上插把刀,当然不好受。要能受得住,才能是好汉,当然这是对自己而言的。恕字是从如从心,就是说凡人心都是一样的,你所欢喜的别人也一样欢喜,别人所厌恶的你也一定不喜欢。如的意思是如同、相同,这是将心比心的意思,也是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也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别人所愿意的,自己也不要去强夺。
我们常说的,要顺随人情,要随缘处世,就是要让对方的情欲得到正当的发泄,也就不会有朝一日如河流决堤,不可收拾。顺与逆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就看我们怎么去对待了。只要我们的内心里存着“恕”道,便能时时想着人情,也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
在幽静的夜晚,守在小窗前,望着那灿烂的星空,憧憬着美妙的人生境界,吟咏着自己宽广而又温柔的心灵。久而久之,我们的身心都与那广阔的星空、美妙的境界融为了一体,实现了人生的超越……(李安纲)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自幼聪颖过人,工诗文,善书画,与董其昌友善,同时倡导“南北宗论”。陈继儒的书法在苏轼、米芾之间,萧散秀雅;善画水墨梅花、山水,尤以画梅见长。其水墨梅花,多卷册小幅,轻描淡写,意态萧疏,间或衬以竹石,草草而就,反映了明末文人闲居弄笔、不求工拙、聊以抒情适意的一种“以画为寄”的态度。
陈继儒一生著作甚丰,其中一部分是著述之作,如《陈眉公先生全集》、《陈眉公全集》、《晚香堂小品》、《白石樵真稿》等;一部分是编辑之作,如《酒颠补》、《邵康节外记》、《逸民史》以及一部容量颇大的丛书《宝颜堂秘籍》等。若从文体上看,其著述涉题叙、寿序、传记、碑记、祭文、墓志、诔、行状、疏文、论、策、议、辨、偈、铭、赞、尺牍、诗、词、曲、赋、题跋、语录、清言24类;再若从功用上看,又可分为致用之作、谋生之作与娱性之作。
陈继儒虽是弃仕途而不谋,弃征诏而不出的人,但传统文化的熏陶使他在出世之乐中仍不能全然摒绝对国事的关注,常常被一种矛盾的情愫裹结,从而在几十年的市隐生活的宁静平和中,时有忧愁压抑在胸。因此,他的一些论、策、议、辨、疏文是其怀抱救世之心留下的致用之作,或针砭有关国计民生的赋役制度的弊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良建议;或痛陈乡间小民的困窘疾苦,期望君主关心民生减税少征,从中可以见到陈继儒心系民生的赤诚衷肠。
陈继儒所处的晚明,王朝统治虽出现行将崩坏的趋势,但商品经济的畸形发展与社会风貌的特殊变化为陈继儒这样一批山人提供了生存的温床。与历代隐逸之士一样,陈继儒期望有较为适意的生存环境,渴望桃花源式的隐居之地,表现出对无苛政能温饱的乐国乐土的希冀。陈继儒一生一直在经营楼阁精舍,构建读书台、顽仙庐、磊轲轩等。他晚年仍不断增添亭台楼轩等构建,57岁筑水边林下、58岁为道庵、61岁造老是庵、62岁建代笠亭、66岁盖笤帚庵、70岁在凤凰山葺精舍来仪堂。他对55岁时建于畲山的青微草亭尤为得意,夕阳时分登亭远眺,天马、细林二山横亘如黛,陈继儒以为观之可代古人名画,十分惬意。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其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心态在娱性之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诗词曲赋以及尺牍、游记、清言等小品是最能体现陈继儒文学成就与晚明山人个性特征的作品,其中诗、词、曲、赋更是其生活的写照。陈继儒自叙其集,云“平生不喜留草,随作随逸”,故在漫长的生涯中其诗词赋散佚之作亦不在少数。从他存世的娱性之作中,譬如投刺见访、游山玩水、莳竹养花、品茶饮酒、焚香抚琴、赏月晒书等,我们可以感受到陈继儒这位晚明大山人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概貌。
陈继儒早年生活窘困,凭借毛颖先生维系生活并驰名天下,中年之后名成望高,有恒产恒业,要其代笔、作序、题跋的人却更多。明人追求文学涂饰,已与民众生活相连,且民间此风之盛正说明不独士大夫文人,平民百姓亦以为文字能华身耀祖,同时也说明晚明众多山人何以能借诗文走天下。而如陈继儒这样的上流山人,士大夫都倾慕其名声,希望得到他的墨宝者趋之若鹜。除了大量的寿序、墓表、祭文、题跋以外,陈继儒还刊刻了一些与科试有关的时艺,尤其在其一个门生科举高中后,自己也制作八股文刊刻,并选一些科试秘籍付梓印行,还召集一些穷秀才编纂书籍。这些谋生之作带来的润笔之资是陈继儒一生中主要的经济来源。在82岁辞世之年,陈继儒夜寝顽仙庐,日处古香庭院,虽已倦于应酬却仍未能谢绝纸墨,《陈鹿苹碑记》与《许绳斋志铭》是其绝笔。
陈继儒早年有出世之想,因世事龌龊,“人间十九倚尘堵,五浊纷纷不堪数”,而决意谢绝尘鞅。中年多适世之情,他的《山中作》“话隐惬中年,山庐枕墓田。心空鄙章句,骨傲薄神仙”相当典型地反映了以隐逸为适世享乐的惬意情怀。此时的陈继儒,早已断绝功名利禄之想,也逐渐从困顿的生活窘境中解脱出来,晚年则较明显地耽于娱世之乐。除偶尔出游外,日常隐居畲山,或听泉、试茶、或踏落梅、坐蒲团,或山中采药,更多地追求一种世俗生活的朴实、宁静、温馨。《自咏》可以说是陈继儒对自己生存选择的总结:“若非睥睨乾坤,定是流连光景。半瓢白酒初醒,一卷黄庭高枕。”包含几分遗世的失落、出世的洒脱和娱世的惬意,更多的是对自在生活的自赏和自足。
清代王永彬著的《围炉夜话》,共记载了184条人生的哲理和行为的标准,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无论你是从政、治学、经商,还是创办实业,无论你是成功者还是暂时的失败者,只要能认真读一读这两部人生哲言小品集,都会开卷有益的。《围炉夜话》文辞浅近、意旨深远,情真语直,意存劝诫,与《小窗幽记》相映生辉,同样具有实用价值和指导现代人生的意义。
明清小品大多立言精深,情趣盎然。张潮的《幽梦影》就闪烁着几百年前文人雅士的智慧火花,别具情趣,古意盎然。作者采用格言、警句、语录等形式,以优雅的心胸和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反映了东方式的高雅的生活品位和艺术情调。张潮是清代的才子,也是一位千古奇人,他将自己独特的人生见解,用小品的笔法书写出来。《幽梦影》既无长篇宏论,又非封建说教,自成一家。其题材广泛,遣词精辟,多则数行,少则三言两句。内容多涉及修身、处世、养生之道,是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一部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