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拜伦、雪莱等对这个形象所体现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美更是推崇备至。他们相信撒旦在史诗中被作者塑造成了真正的英雄。布莱克认为,撒旦代表情欲,代表人类富于想象的灵魂。他说,弥尔顿写到天使和上帝时,感到缩手缩脚,但写到恶魔和地狱时却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因为弥尔顿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自己站在恶魔一边却不自知。
当然,许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在后面各卷中,撒旦的形象越来越渺小、猥琐,直到在第十卷中变成一条嘴里嚼着苦灰的令人厌恶的蛇。需要指出的是,撒旦那具有崇高美的叛逆者形象并非完全是弥尔顿的创造。在大约写于8世纪的宗教诗《凯德蒙的圣诗》中,作者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愿做奴仆、不向上帝折腰、只要自己做神的颇具叛逆精神的撒旦形象。弥尔顿的撒旦无疑受到了它的影响。
但无论怎样看,撒旦仍是一个塑造得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特别是在前两卷里,他被赶出天堂,扔到地狱的火海中后,仍然充满不屈不挠的精神,发誓要继续与万能的上帝对抗。他说:
我们损失了什么?
并非什么都丢光:不挠的意志,
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
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
还有什么比这些更难战胜?
读到这些充满豪气的语言,看到他那克服一切困难去实现自己计划的不屈意志,人们不禁会感到,布莱克的话不无道理。撒旦能得到浪漫主义诗人和众多读者的赞叹,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个形象体现了意志的自由。
不论撒旦后来变得多么渺小可憎,也不论他内心多么痛苦乃至悔恨,有一点他从未改变,那就是,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未屈服。恐怕正是这种不屈的自由意志在浪漫主义诗人和革命者弥尔顿心中引起了共鸣,以至弥尔顿在塑造这个形象时有时竟“站在恶魔一边而不自知”。
不过,撒旦这个人物主要是在史诗的前两卷中具有叛逆者的英雄气概。当史诗的重心从地狱转到伊甸园,从撒旦转到亚当和夏娃时,这个艺术形象的崇高美便消失了。外表上,他从一个伟岸的天使军统领变成一个卑鄙的窥视者,一只丑陋的蟾蜍,一条令人厌恶的蛇,最后在火海中满嘴嚼着苦灰。从内在本质看,他则从一个敢于向万能上帝挑战的叛逆英雄堕落为一个不敢直接向上帝复仇而去伤害两个从未得罪过他而且永远不会也不能加害于他的弱小生灵的懦夫。他外表上的变化正是他本质上堕落的反映。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撒旦堕落是因为他骄傲,不愿当上帝的奴仆。可是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会感到撒旦的真正堕落似乎并不是他反叛上帝,而在于他引诱人类犯罪从而毁灭他们。在前两卷,我们看到撒旦在被赶出天堂坠入地狱之后,仍然保持着大天使的气概和叛逆者的英雄形象,只是在实施毁灭人类的罪恶计划并取得成功后,他的形象才变得丑恶。这便很好体现了弥尔顿所要提出的主要思想,即真正的忠诚与真正的堕落都是在自由意志下完成的。(佚名)
弥尔顿于1608年12月9日生于伦敦,父亲是伦敦公证人,收入颇为丰厚,擅长音乐,也很有文学修养。弥尔顿出身于这样的家庭,自小就热爱读书。1620年左右进入圣保罗学校,刻苦攻读,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考入剑桥大学,开始用拉丁文和英文写诗。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原本应该担任教会牧师,但当时的英国国教日益转向反动的天主教,他没有同意任职,而是在父亲的霍顿别墅里进修了6年,准备写一部荷马式史诗,以流传后世。他曾说:“我要创作一首伟大的诗篇,那不应是一般粗鄙的恋爱诗人或江湖上舞文弄墨之辈,在酒酣耳热之余所写的狂言乱语。”这期间他曾写过一些成熟优美的抒情短诗,如《科玛斯》和《利西达斯》等篇。
1638年,弥尔顿前往当时欧洲文化中心的意大利旅行,受到当地文人的欢迎和赏识,并与当时处于天主教囚禁中的伽利略会晤。第二年,他得知英国革命即将爆发,便终止计划中的希腊之行,火速返国。他说:“国内同胞今天正为自由而战,我不该这样优哉游哉,逍遥国外!”1641年,他参加宗教论战,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主张取消主教制,写了《反对教会管理的主教制》。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他连续发表5本小册子,对保皇党和英国国教给予有力打击。1644年弥尔顿又为争取言论自由的权利而发表重要的《论出版自由》。
弥尔顿
1649年,查理一世在和国会的斗争中彻底败下阵来,革命阵营中的独立派将国王处死,成立共和国,全欧洲为之震动。弥尔顿为提高人民的信心和勇气,在处死国王后两周,发表题为《论国王与官吏的职权》的论文。克伦威尔的革命政府在1649年2月邀他参加革命政府,担任国务院拉丁文秘书职务。在任职期间,弥尔顿为政府做了许多重要的宣传工作。当时英国曾广泛流传《国王书》,表白查理在世时如何虔诚圣洁,关怀百姓,来动摇民心。弥尔顿写了《偶像破坏者》一文加以反击。查理一世的儿子(即后来的查理二世)流亡在国外,请欧洲著名的学者撒尔梅夏用拉丁文写了一本《为查理一世声辩》的小册子,向欧洲各国控诉英国的“弑君者”,企图在国际上威胁与孤立英国共和政府。1650年,弥尔顿也用拉丁文写了《为英国人民声辩》加以驳斥,文字犀利幽默,气势惊人,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因劳累过度,1652年,弥尔顿不幸双目失明。但他并不因此而沮丧,1654年又发表了《再为英国人民声辩》。
克伦威尔死后,革命势力日渐消沉。国内的资产阶级和流亡国外的查理二世已在进行和解谈判。但在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前,弥尔顿还发表了小册子《建立共和国的简易办法》。这表明他是绝不妥协的民主革命派。两个月后,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王朝复辟。1660年5月,作为“弑君者”的辩护人,弥尔顿被捕入狱,但不久后便被释放。有人说是因为他的好友,诗人马韦尔等人在暗中搭救,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复辟王朝认为一个失明的文人已不足为患,所以放过了他。但弥尔顿毕竟是个不同凡响的斗士,临出狱,在别人庆幸保全性命,唯愿一走了之的时候,弥尔顿却通过马韦尔在下院控告狱卒多收了他的费用。争取自由、捍卫权利、无所畏惧的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出狱之后,弥尔顿深居简出,专心写诗,准备完成他青年时期的抱负。这时他双目失明,这个打击对他而言是巨大的。他的心顿时陷入黑暗的幽谷当中,但是他并没有向黑暗屈服,伽利略的精神一直在鼓励着他。眼睛虽然失明,但是他要在心中建立属于他自己的天堂。于是《失乐园》在他的口述下诞生了。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说:“心灵有它自己的地盘,在那里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弥尔顿以自己不屈的奋斗使“地狱变成了天堂”。后来,在几个女儿和一些青年的帮助下,他又完成了另外两部长诗:《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1674年11月8日,这位终身抗争的“撒旦”在伦敦与世长辞。
《复乐园》共4卷,根据《新约·路加福音》描述耶稣被诱惑的故事改编而成。耶稣在约旦河畔由圣徒约翰施洗后,准备公开布道,这时圣灵引他到荒郊,先要给他一次考验。这考验就是撒旦对他的引诱。撒旦第一天以筵席,第二天以城市的繁华和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引诱耶稣,都遭到拒绝。第三天撒旦使用暴力,把耶稣放在耶路撒冷的庙宇的顶上,他也毫不畏惧。后来天使们把他接下来,认为他胜利地经受了考验,于是他开始布道,替人类恢复乐园。
《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是以希腊悲剧为典范的伟大的英国诗剧,有些读者认为这是弥尔顿长诗中最有力量、最令人满意的作品。大力士参孙在为以色列民族反抗菲利士人的斗争中被俘,并被挖掉双眼。当参孙成为奴隶后,他从不屈服妥协。一次在敌人威逼他表演武艺时,参孙拉倒神庙的支柱,使大厅倾覆,与敌人同归于尽。《力士参孙》采用了崇高严肃的题材,具有汹涌澎湃的感情,质朴有力的语言,活泼有节的音律。这一悲剧是弥尔顿艺术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