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绣:四川成都地区传统刺绣工艺。在汉代,四川的织锦业非常发达,宋代时,蜀绣有了重大的发展,技艺愈加高超。蜀绣具有针法细密、绣法多变、图案光亮,有立体感的艺术风格。
湘绣:具有悠久的历史,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纺织品中,发现有“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等珍贵绣品。
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线绣、立体绣、双面绣和乱针绣都非常讲究。湘绣具有构图严谨,色彩光亮的艺术风格。
中国各朝代工艺美术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铜镜、重彩洒脱的先秦漆画、玉石工艺、陶器。
汉代:青铜器、漆器、汉锦。
南北朝:陵墓雕刻与陶俑、陶瓷工艺、丝织工艺、装饰纹样。
隋唐五代:丝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唐三彩”。
宋元时期:陶瓷工艺、锦绫工艺、漆工艺。
明清时代:陶瓷艺术、丝织、漆工艺、金属工艺、玉石、牙角、竹木等雕刻。蜡像
蜡像是一种蜡塑艺术,发源于欧洲。1835年,法国蜡塑艺术家蒂骚夫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蜡塑群体艺术——蜡像馆。蒂骚夫人于1761年生于法国的斯特拉斯堡,自幼跟随当时的蜡塑大师菲利普·哥蒂斯学习蜡塑艺术。1770年,她曾被任命为法国公主伊丽莎白的艺术教师,在凡尔赛宫生活了9年。
法国大革命后不久,她迁居英国,在很多城市巡回展出自己塑制的蜡像,杰出的艺术成就轰动英伦。早在140年前,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曾经这样称赞蒂骚:矢人制作的蜡像:“如果蜡人也能说话或走路,你真看不出它和活人的区别来。”狄更斯还以蒂骚夫人为模特儿,在《老古玩店》一书里塑造了一个搞蜡像展览的乍莱太太。蒂骚夫人创建的伦敦蜡像馆,如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6个分馆内,分别陈列着各类蜡像数千个。有文学传说故事人物,有宏大的战役场景,有热带植物的造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里陈列的古今英国和外国知名人士的蜡像,如英国历代国王、女王和王室主要成员以及丘吉尔、罗斯福、列宁、毛泽东等著名政治家等,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十二、影视戏剧
宽银幕
电影产生初期,银幕高宽之比是16:22,被称之为标准银幕。现在的电影基本都是宽银幕了。
1953年,“西尼玛斯珂普”系统的宽银幕系统问世。这种影片在拍摄时同样使用一条35毫米的电影胶片,但摄影镜头的光学系统是变形的,人和物都变得瘦长瘦长的,而在放映时,只要在普通的放映机镜子头前加一变形镜头(又称还原镜头),人和物就会恢复原状,而形成了比标准画面宽得多的宽阔画面。业内称之为“真宽银幕”影片。
“真宽银幕”影片的电影的场面,放映起来特别逼真,是电影视觉效应的一个突破。后来,又出现了一种不用变形镜头,而只简单地将标准画面的高度压缩一些,使画面的高宽比例有所改变,因此叫做“遮幅式宽银幕”影片,电影界称之为“假宽银幕”影片。后来,人们将“假”字去掉,直接称之为宽银幕了。
奥斯卡金像奖
1927年5月4日,为了促进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发展,美国电影界的36位领导人在一次集会上发起组织一个非赢利的团体,后来发展成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
电影界领导人梅耶建议学院用颁奖的方式,为正在繁荣和发展中的电影业带来了声望和荣誉的人颁奖,于是便产生了学院奖。选定了24岁的雕塑家乔治·斯坦利创作的镀金雕像作为奖品,因为塑像为金色,因此称金像奖。
金像奖杯是一个高13.5英寸的镀金塑像,一个身材魁伟的男性屹立在一块电影胶片的底座上,他的双手紧握着一柄长剑。凡是从事电影T作的,不论是编剧、导演、演员,还是摄影、录制、美工人员等,只要有突出的贡献和成就,就有资格得到这份荣誉。1929年5月16日首届金像奖的颁发仪式在好莱坞罗斯福饭店举行。
1931年,第四次授奖时,该学院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玛格丽特·赫利奇看到金像时无意中说了句:“这个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大名鼎鼎的戏剧家奥斯卡·沃尔德。”这句话,恰巧被一伙新闻记者听到了,不久,就被广泛宣扬出去,人们便不约而同地把这项学院奖称做“奥斯卡金像奖”了。一直沿用至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风景如画,是闻名世界的水上城市。1932年8月6日,在一年一度的威尼斯艺术节上举办了第一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至今已举办过60多次。该电影节每年8月底至9月初举行一次,期约两周。
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奖励世界各地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并符合意大利发行放映条件的优秀影片,以促进世界各地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发展世界各地的电影贸易提供了方便条件。1971年,我国开始选送影片参加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戛纳国际电影节
戛纳国际电影节于1946年在法国创立。该节除设有比赛项目外,还有“导演15天”、“评论周”、“一瞥”、“金摄影机奖”以及电影交易等多项活动。
由于戛纳国际电影节要求的影片水平较高,所以,影片能参加该节的任何一项放映活动都是不容易的。如能获奖,则是影片在国际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标志。该节大奖为“金棕榈奖”。
百老汇
美国的“百老汇”(Broadway)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原本是纽约市内一条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宽大的街道”。我们习惯将它音译为“百老汇”。
在这条大街上剧场林立,经常有话剧、歌剧、歌舞剧和音乐剧等的演}lJ。不仅本国的剧团来此演出,外国的剧团也经常到此演出。
20世纪40年代以前,很多著名的剧团曾到“百老汇”来演出过,许多著名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也都在这里显过身手,获得过很高的荣誉。
“百老汇”的演出无形中便成了美国戏剧的主流,人们把它称为“百老汇戏剧”。久而久之,“百老汇”便成了美国的戏剧中心,逐渐成为美国“剧院业”和纽约“娱乐业”的代名词。
好莱坞
100多年前的一天,一对年纪相差30岁的老夫少妻来到加利福尼亚州郊游,男的叫哈:书尔·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达。
妻子戴依达一眼看上了一块长满无花果树的地方,提出要在这里安居。老夫考克斯二话没说,掏出300美元当即买下了这块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于伊利诺伊州,故乡的家里是一块冬青树环抱的庄园,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将它命名为“冬青树林”,即好莱坞(Holly Wood)。16年后,当这里变为市的时候,参加投票的177位有选举权的居民一致赞同以“冬青树林”作为市名。
好莱坞阳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进行电影创作的理想环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从影人员。1911年10月,一批从新泽西来的电影工作者在当地一位摄影师的带领下,来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栈,他们将租到的客栈改装成一家电影公司的样子。这样,他们创建了好莱坞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内斯特影片公司。今天,好莱坞已经变成了尽人皆知的电影王国。
百花奖
“百花奖”是根据周恩来总理关于电影工作的指示精神和群众的强烈要求,于1962年开始设立的。“百花奖”是一个群众性的评奖活动,即由刊物读者投票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影片和演员。《大众电影》编辑部根据周总理指示的精神和群众的强烈要求,决定从1962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群众性影片“百花奖”的评选活动。
第一届“百花奖”参加评选的有11万名观众。1962年5月22日,恰逢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前夕,《大众电影》编辑部在首都政协礼堂隆重地举行了第一届“百花奖”授奖大会。
肥皂剧与连续剧
一开始,电视连续剧并不是文学连续剧,而是为了拍摄广告而制作的商业片。人们称它为“肥皂剧”。直到今天,我们还把一些冗长无味的电视连续剧称为“肥皂剧”。
电视刚刚问世后不久,一些肥皂厂商就发现利用电视宣传、推销其产品比其他广告更有效。但好景不长,单凭干巴巴的广告不仅不能吸引观众,甚至使观众感到厌烦。于是,有的厂商别出心裁,与电视台协商出重金聘请剧作家为其编写故事性强、情节动人的剧本,然后拍成电视连续剧,逐日在电视节目中播放。在播放过程中,再巧妙地把肥皂广告加进去。这样,观众既欣赏了电视连续剧,又同时看到了广告。“肥皂剧”因此得名。
动画片
1906年,美国纽约比塔格拉夫公司委托詹姆斯·斯图瓦特-布拉克顿拍摄了世界上首部动画片,取名为《奇怪的脸》。这部电影底稿漫画有8000张。影片中大都是些简单的动作,此后,英国、法国相继出现了动画片,如《描画的手》、《幻景》。
1916年,美国纽约布雷伊·皮克丘亚兹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天然色动画电影《托马斯·卡特首次登台》。1918年8月15日,在美国公演的《鲁西塔尼亚号的沉没》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动画故事片。1928年9月19日,由沃特·迪斯尼公司摄制的动画片《沉船维利》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声动画片电影。
广播剧
1922年5月28日,英国广播公司在它的播音室里,别开生面地演播了根据莎士比亚原作改编的《第十二夜》,并向全国进行了转播。当时有人认为它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登大雅之堂。
1924年1月的一天,在《第十二夜》中担任角色的波里费埃,邀请23岁的剧作家理查德·休斯编写专门为广播电台播出用的剧本。经过商量,决定以威路斯矿塌方事件作为素材,创作一部在黑暗中发生的有故事,这样一来人们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形象符合广播剧的特殊环境,并定名叫《危险》。理查德·休斯从听觉出发,运用声音构思剧情和安排人物。
《危险》播出后,反响异常激烈,报纸发表长篇评论,积极介绍这个剧目。此后,许多国家都相继播送广播剧,这种艺术形式成为世界性的剧种。
戏曲剧种
我国有近千年的演剧历史。地方戏曲剧种共有360多种,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剧种主要有以下几个:
京剧:是流行全国的大剧种,享誉最高,影响最大。
越剧: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约有五六十年历史。
昆剧:最初流行于昆山一带。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
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主要流行于安徽一带。民歌味浓郁。
评剧:主要流行于四川一带。生活气息浓,风趣幽默。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音调激越高亢,长于表现悲壮激昂的情感。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节奏明快音调高亢。流行于河南等地。
另外,还有江西赣剧,广东粤剧,山西晋剧,江苏锡剧、扬剧,上海沪剧,凤阳花鼓戏等,都是很受欢迎的剧种。
京剧
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大受欢迎。随后,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入京,和“三庆班”合称“四大徽班”,盛极一时的昆曲、京腔(弋阳腔入京后演化得名)、秦腔等渐遭冷落。
1830年,湖北楚调(汉剧)入京,汉剧和徽剧同源,因而时常合班演出,声腔上相互结合。后来,徽班又吸收、溶化昆曲、梆子、京剧的精华,在剧目、音乐、身段、服装、化妆方面都有所改革,再结合北京当地语言和风俗习惯,便逐渐形成了京剧。当时称为“皮黄”,也称“京调”。1850年前后,京剧在四大徽班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著名演员,时称“老生三鼎甲”,他们对京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京剧艺术比其他剧种更突出了戏曲集中、概括和夸张的特点,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体系和统一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节奏感。此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推广,1919年梅兰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时,京剧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越剧
起初,越剧称“落地唱书”,又“女子科班”,或“绍兴女子文戏”、“的笃班”、“草台班戏”、“小歌班”等等,叫法不一,很不方便。
1939年,当时《大公报》记者樊迪民(1895—1984)想把“绍兴女子文戏”改个固定的名称。
一次,他正在读李白的诗集以自娱。李诗的几首《越女词》描写了越女美丽的容貌,也描写了剡溪的青山绿水。樊迪民从这里得到启发,首先想到一个“越”字他继而又联想到绍兴是越王勾践生聚教训击败吴国的复兴基地,嵊县是绍属之一,如果把嵊县的“女子文戏”改称为“越剧”,既符合诗仙的意境,也适合抗日战争时代的要求。
于是,樊迪民马上给茹伯勋编的《新剧报》写了稿,刊出正名为“越剧”的动机和意义的文章,告诸观众。
从此,“越剧”这种说法便被固定下来,现在,“越剧”已经成为风靡全国,驰誉海内外的剧种。
评剧
评剧诞生于河北省乐亭、丰润县一带。最初是二人对唱、莲花落等民间小调,叫“奉天落子”、“蹦蹦戏”。
这个剧种从河北省发芽,到了东北三省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