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光随想
3354400000007

第7章 人生感悟(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途经九个省,最后流入东海。人们常用“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来形容黄河的混浊,其实黄河却不是生来就如此,它在上游时水质清纯,水源稳定,水流量大,水产丰富,宛如是一个大家闺秀。只是到了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时,因水土流失严重,所经之处,卷入了大量的泥沙,而使河水变得混浊起来。然而黄河却并未因河水的变化而停步不前,它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尤其是在河口,环境的险恶,巨大的落差,都丝毫抵挡不住黄河前进的脚步,那巨大的轰鸣,翻滚的浪花,把它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精神表现到了极致。就是这样的黄河,孕育了百折不挠的炎黄子孙,培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到了下流,黄河开始变得更加沉稳与厚重,那是一种经历了太多苦难与挫折后,更加成熟的表现。它默默地包容了一切,并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在所经之处滋润了大地。在黄河入海口处,它宛如一个经历沧桑的老人,平静地汇入了大海,然而却把一路上挟带的泥土,留给了大地。据勘测,在入海口处,每年土地延伸的面积达三万亩,给人类留下了最后的一笔财富。而它自己,却以最纯洁的身躯化仙而去。对它自身讲,是逝去,更是新生,对大地来讲,体现了一种优秀的传统美德。

大马哈鱼,学名叫鲑鱼,是生在黑龙江内的一种名贵的特产,也是一种生活习性极为奇特的鱼。这种鱼,有着惊人的意志和韧性,它们生在黑龙江里,游到海洋里去长,到产卵时,还要再游回到黑龙江来繁殖,最后死在黑龙江。这样一个周期,大约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尤其是它们从大海返回到江内时,需要逆流而上,从白令海峡南下,途经浩瀚的海洋,那是需要怎样的勇气和耐力啊l在途中,还要时时遭受从冬眠中复苏过来的,各种野兽的侵袭,稍不留神就要成为棕熊、野狼们的美餐。然而这也丝毫改变不了它们返回故乡的决心,它们前赴后继,过激流,涉险滩,九死一生回到大江的怀抱。那是一种家乡的情节,故乡的召唤,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魅力的释放。看着大马哈鱼那并不伟岸的身躯,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标准。家财万贯,殷实富足是幸福:儿孙满堂,尽享天伦是幸福: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是幸福;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是幸福;著作等身,成绩斐然是幸福:清心寡欲,悠然自得依然也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结果。历经磨难,九九归一;风扫残云,埃净空澄:波卷浪淘,沙去金存。百折不挠所取得的成果,才更值得享受、珍爱,才会长久拥有、收藏。

幸福又是一种过程。有些追求充满了完美的光环;也有些愿望,需要付出艰辛的代价;还有些理想,必须经历几代人的共同奋斗。因此,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有毕其功力于一役的;有奉献自己施惠于人的;更有世代相传,泽及后世的。可见这种于己、于人、于后代都有益的奋斗历程,本身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幸福要靠自己去争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世界上也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更不可能凭空掉下馅饼。必须靠自己步步为营、扎实奋进,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万不可想象某天清晨幸福会飘然而至。

幸福要靠自己去把握。从某一个角度讲,幸福的人不是因为他得到的最多,而是因为他索取得最少。心思过重,负担过大的人只能徒增过多的烦恼,绝无快乐愉悦而言。只有宽容大度谦和礼让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尊重与拥护,体会到奉献,而不是索取所带来的回报与幸福。

幸福要靠自己去珍惜。有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是失去了幸福,才知道它的可贵;还有的不知撷取,与幸福擦肩而过。因此,幸福要在于我们去体会、感受,进而去珍惜。因为,幸福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常常存于再坚持一下,幸福偏偏隐藏于痛苦之中,幸福或许寓与花堪折时。

感恩

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就是这种感恩思想的源头。孔子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很明确地道出了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几千年来,这种感情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思想道德,并覆盖到各个领域和层面。如朋友之间,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赞誉,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承诺;师生之间,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慨叹,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怀念;夫妻(情侣)之间,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回报,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思恋:而那母子之间,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誓语,有“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的忧虑。正是这种感恩之心把中国人的情感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令千百年来华夏民族的喜怒哀乐,起伏跌宕的心态,演绎到极致。

然而,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上这种感恩之情淡化了,削弱了。现实中,以怨报德的人有之,饮水忘源的人有之,更甚者,恩将仇报的人也有之。一些人,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一些人稍有进步,便忘乎所以:还有一些人,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能天下人负我。这是多年来我们思想教育的弱化,是外来文化的侵蚀,还是市场经济负面的反映?

实际上,人类的情感是相同的。虽然世界各国之间社会制度不同,政治观点分歧,审美情趣各异,对具体事物的看法迥然有别,但感恩思想却是一致的。美国还专有一个感恩节,这是源自17世纪中叶,当远涉重洋的英国移民来到这块新大陆上,耕耘收获得以生存,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于1621年,举行了三天的狂欢活动,自此固定下来,以每年11月份第四周的周四,定名为感恩节。届时举国同庆,家家团圆,其热闹的程度不亚于圣诞节和我国的春节。

好在是,当今的中国,正在积极地构建和谐社会,这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弘扬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在兴办“孔子学院”,说明了中国日益壮大的影响力,也表明了各国都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其中自然也包含了感恩的思想在内。

感恩需要为人的忠厚,弘扬做事的敬业,期待处世的严谨,呼唤交往的诚信。

如此,感恩定会深化理解,促进和谐,塑造完美,创造光明。

从“红颜薄命”想到的……

“红颜薄命”是说长得漂亮的女人却往往运气不佳或是没有圆满的结果。那么,这“红颜”与“薄命”之间真的有什么因果关系或密切联系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红颜薄命”是人们自古以来的悲叹,多是指漂亮的女人在结婚、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不如意、不顺利、受干扰乃至影响了自己的前途。社会发展,人世更迭,表现形式虽有变化,但这种现象却繁衍至今。

从中国的古代社会说起,就有夏之喜妹,商之妲己,周之褒姒以及汉之吕雉,被世人诅咒,称之为“红颜祸水”,被打入地狱,万劫不复。抛开她们自身的作为另作别论,仅就给她们造成权力肆虐的环境上讲,便是已从母系社会转化后的男人们的牺牲品。

从逐步进入封建社会以来,如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等青史留名的美女,也没有一个落得好下场。她们不是身败名裂、遭人唾弃,便是代为受过、令人叹息。或许只有那王昭君还算幸运,但也是以自己的爱情为代价,远嫁无涯,最后成了异乡的孤魂野鬼。官场如此,民间也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个个都落得个香消玉殒,随风飘散的结局。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古代美女们的那种悲惨命运可能不会再发生了。但是“命薄”的事实却仍然在重演。一个靓丽的女孩,可能从学生时代就受到追逐,一些男学生,甚至男老师的死缠烂追,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暗算:一个漂亮的女士,从参加工作起,就会成为焦点,同事、上级、老板乃至社会都会关注,包括她的言行举止,异性们的窥视,同性们的嫉妒,流言蜚语往往挥之不去;-个风韵的女郎,最容易受到骚扰,不经意间便被卷入旋涡,而不能自拔,成为第三者,甚至被别人包养;一个妩媚的女性,往往让人放心不下,被认为受不得委屈,吃不得苦,做不成事,成为“花瓶”的代名词。所以,人们常说的“出头的椽子先烂”“漂亮的衣裳先坏”等口头禅,就成为“红颜薄命”的注脚。

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的偏见,人们的观念,欣赏的习惯等客观方面的因素。这些虽不是主导因素,但却有着巨大的惯性和动力,正是这种习惯势力往往能促使“命薄”现象的发生。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漂亮的女性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

女性的美貌,是工作、婚姻等方面不可代替的优势。正确地运用这些资源,会使自己成功、幸福的机率大为增加。事实上也确有很多例子,聪明漂亮的女性,抓住机遇并依靠着自身的努力,成为了不同行业、领域中真正的佼佼者。然而,也正是这些优势,却使一部分人贻误了自己。因为这部分女性往往是从小受到了比常人更多的关照,滋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在生活、交际、工作中,出现了心比天高的欲望,从而作出了不切实际的判断和行动。所思、所想超越了客观条件和实际可能,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想到,人不分性别所属、年龄大小、地位高低,都必须要正确地对待自己,因势利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才可达到幸福、成功的彼岸。清醒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地判断面临的主客观形势,既是成事的基础,行动的先导,更是驾驭局面、改善自己的重要前提。

杂谈收藏

盛世搞收藏,古已有之。当今的社会,国泰民安,收藏的人骤增,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收藏这个行当,却绝非能够轻易进入的。因为,收藏是收藏的古董、文物乃至不同年代的艺术品。收藏的领域,可谓是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收藏的对象更称得门类繁多,博大精深;而收藏的基础,则毋庸赘言,需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保障。所以,历来人们常说,收藏须三有,即有钱、有眼、有闲。

当今社会,收藏界可谓形形色色,不一而足。附庸风雅者,沽名钓誉者,急功近利者,投机取巧者,甚至弄虚造假者,都大有人在。

只收不藏,不能称之为收藏。一些人走街串巷,寻偏入僻,低价讨来些古董、旧物,待价而沽。目的主要是为了卖个好价钱,这种行为只能叫做经营。

只藏不研,也不能称之为收藏。一些人以拥有为目的,一旦淘来“真货”,便闭门入库,心安理得。至于这东西是什么,怎样沿革,又如何演变,则一概不知了。这样的,充其量就是个保管吧。

真正的收藏,我认为主要是侧重在藏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不是仅仅注重在市场价值上。一个真正的收藏者,应该具有高雅的情趣,精深的知识,高超的鉴别力,独到的研判力,通过对收藏品的鉴赏,把玩和探求,达到或赏心悦目,或寄感恩怀,或索知悟道,满足精神上更高层次上的某种需要。真正能达到此境界的,我看则如浩瀚繁空中寥若的星辰一样了。

我个人也喜好收藏,但受到“钱’’、“眼”、“闲”的限制,也仅算个业余爱好。若论星级,可能连半个也不到。但毕竟还是被悠久的中华文化所吸引,不论是字画、陶瓷,还是奇石、玉器都十分喜爱,尤其那些珍玩雅物本身散发出来的,来自久远年代的信息,给自己带来无限的想像力和神秘感。

为此,几十年来,只要有机会,我就去观看、揣摩,既去过故宫、陕西、河南等这类国家级的博物馆,也常光顾沈阳道、潘家园等古物市场的小摊儿。而且尽自己的能力,努力地参与实践,既在自己实力允许时,倾囊索购,也有朋友之间交换互赠。渐渐地在实践的过程中悟出些道理和规律。

求真不奉假,此言初闻似不以为然。收藏者没有以求假为快的(打眼、上当者另当别论),然而,芸芸众生,却偏有以寻假为乐的,原因是那真品非常人所能及。买个高仿官窑,附庸风雅,亦乐也乎哉。殊不知,那假的终究是假的,放上多年,也无法成真。莫不如量力而为,寻些够“年份”的民间精品,终日面对,去慢慢体味那在岁月沧桑中带来的魅力,也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精神。

宁小不贪大,这也是收藏中的一种境界,稀世珍品,海内孤本若能收入囊中,固能提高收藏的档次,成为镇宅之宝,但高处不胜寒,平头庶民有几人能具备如此实力、机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小处着手,点滴积累。于是,火花、票证、烟标、酒瓶、火机、钢笔等,很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成为收藏者追逐的内容。小中见大,这些小东西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成为洋洋大观。这种收藏的理念,实质上表现出了扎实进取的心态。

要专不追博。常见到收藏者,广揽博收,从字画、陶瓷到奇石、玉器,无其不有,然却全是蜻蜓点水,根本不成系列,更难提形成气候了。但我们却看到一些藏家,只钻研一类,心无旁鹜,就专工一个品种系列,古今中外,无所不含,渐成大家。有些还就此展开研究,写出了极具价值的著述,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表现出了一种探索进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