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社交软件
微博把陌生人变成了粉丝与微博主之间的弱关系,如果可以称得上是半个熟人的话,微信让熟人之间更加熟悉,而无秘等匿名社交产品,则让熟人再次“隐身”为陌生人。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循环,任何天才的编剧也写不出这样的剧本,而这样的故事和产品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神秘而强大的移动互联网让这一切成为现实,并且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感受任何一款社交产品带来的乐趣。
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像病毒一般疯狂在这个世界蔓延的核心原因:参与感!
重新回到匿名社交产品本身,匿名社交产品的火爆,折射出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旺盛的交流欲望和猎奇心态,也让外界产生了各种隐忧。靠爆料和匿名八卦,能让用户停留多久?这类产品到底有多少价值?如何实现商业化运作?不过,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们坚信“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有了用户,有了流量,商业模式自然不是问题”。
无秘的蹿红,迅速点燃了中国匿名社交市场,目前市场上出现了超过20款匿名社交产品。创业狂欢之下,争议随之而来:支持者认为,匿名社交会是下一块平台级市场;怀疑者认为,匿名社交产品难以形成持久的黏性,加上“负能量”的内容,可能会成为这个行业沦陷的不定时炸弹。
支持者和反对者旗帜鲜明地站成两个阵营,各执一词,针锋相对!
目前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几乎一致认定,属于蓝海行业的匿名社交领域,其竞争已快速激变成红海,基于社交产品的行业高集中度的天然特性,接下来必将经历一轮行业洗牌。对于外界关注的后续商业模式和盈利问题,这些创业者都相信一点:只要有足够的用户量,商业模式是水到渠成之事。
无秘这款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熟人匿名社交软件,用户下载之后,可以看到用户的通讯录好友以及好友的好友在上面的吐槽和爆料,和Facebook、QQ等实名社交产品不同的是,无秘是一款完全匿名的产品,整个APP界面上都没有任何可以识别作者的方式,所有的无秘或评论都不带作者名字、头像,每条无秘下的评论会随机分配头像。
在产品设计上,为了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防止极端用户通过删减对比通讯录的手段“排查”出爆料人的身份,无秘采用了“消除痕迹(即删除所发布的内容)”和引入少量非好友信息的手段来降低风险。
借助社交网站的传播便利性,无秘迅速在网络世界蹿红。无秘的火爆,也导致各种匿名社交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啪啪团队的“乌鸦”、大街网的“吐司”、YY的“秘密圈”、原啪啪团队做的“呵呵”等。
据悉,目前市面上的匿名社交APP数量已超过20款。2014年5月以来,至少有八款匿名社交产品推出。
在同类产品涌现的背景下,竞争者们开始寻求细分化切入,以实现差异化生存。比如脉脉是一款基于人脉关系链的职场社交应用,“职场八卦”是其中的一个子栏目,此栏目可以让用户在匿名状态下发布信息,对公司老板、行业内幕进行点评和爆料,而无须承担风险和责任。吐司推出主题不同的爆料合辑精选,无秘则在微信公众账户中推出“召开发布会”的功能,允许用户提问,好友可以匿名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匿名社交的复制原型主要是美国的Secret和Whisper,前者基于熟人间的匿名社交,而后者基于让陌生人之间分享隐私。
对于产品差异化、细分化切入的公司,其逻辑在于通过在细分领域扎根后,再寻找平台化扩张,属于典型的“先活后张”的思路,因为社交产品的特点就是用户量越多,黏性和活跃度越高。
换句话说,以细分化切入的相关匿名社交产品,在成长中皆面临平台化扩张的难题,可以预料的是,在平台化成长的进化中,不少产品必将被踩死在路上。
匿名社交横空出世,在极短的时间内蹿红,但很多人在用过一段时间后,猎奇心理开始淡化,活跃度迅速降低,甚至会因为里面某些恶意中伤的诋毁愤而卸载。于是,市场出现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质疑声,争论的焦点便在于匿名社交对于用户黏性的“可持续性”。
对于移动招聘和职场应用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点开率过低,因为求职并不是高频率事件,用户黏性不够,往往使用完后便弃之不用,拉回用户的成本过高,而增加八卦功能,能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使用频率和使用习惯。因此欲通过“职场八卦”来增加用户黏性,从而打通整个职场需求的流动,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闭环,这是陌陌的商业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在职场社交公司Linkedin入华后,作为国内职场社交领域的掘金者,大街网也正在寻求转型,在不久前推出“鲜活社交”的概念,主打轻松化,年轻化的职场社交路线。之所以转型,并不意味着Linkedin这种严肃的职场社交没有市场,而是因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用户对于职场社交的需求迥异,大街网需要满足的是大部分人职场社交的需求。
“美国的信息化程度较早,教育发达,Linkedin上的用户年龄结构偏大,而中国的职场主力人群是30岁左右的人,这是和美国在用户群体上的差异。”
除了这些差异,还有职场文化差异,中国并没有美国的邮件文化和party传统,随着职场年龄趋向年轻化,中国用户更倾向于通过更简单轻便的方式完成职场工作,“一件事,可能在微信上两三句话就谈成了”。
除了用户黏性的可持续性问题外,匿名社交最受人诟病之处便是内容的“负能量”问题。由于匿名的特性,内容发布者的身份信息被严格保护,有的匿名社交产品甚至引入各种手段来降低匿名者暴露的风险,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负能量内容的增长势头。
无秘在社交网络上流行后,很快在内容上出现了失控的局面:大量的性话题、黄色段子以及打着爆料旗号的诋毁、诬蔑逐渐占据了信息的主流。那些被恶意中伤的当事人无处申诉,只能把怒火发泄在匿名社交产品上。
造谣毫无门槛,信息的真实性又难以辨认,再加上汹涌而来的桃色、性话题,整个匿名社交领域在用户面前呈现出一幅扭曲暴力的野蛮图景。
社交产品上内容的质量将最终成为决定用户去留的根本。目前匿名社交领域的从业者们已认识到内容端的危机,开始在每条匿名内容后都附上举报按钮。但单纯依靠用户,显然难以完成匿名社交生态中信息的自我净化。林凡告诉《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陌陌的下一个版本中,将会支持实名辟谣,用户可以对某一条不实信息进行辟谣,在产品形态上,可能更接近于微博辟谣。
尽管匿名社交产品可以匿名发布信息,但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上,依然有严格的规定。
《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规定:利用社交平台对他人进行侮辱或诽谤,不构成犯罪的,应当由公安机关对其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如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者诽谤罪。因此,即使匿名社交软件上的用户匿名,仍负有相应的责任。
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兴趣社交、匿名社交,各类社交软件各有千秋,但是它们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连接一切!
连接起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资产就是人!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信息时代,连接进网络获取庞大的信息是最大的快意。
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对象则是人,一部智能手机相对于一个人就是一个小的数据中心。
这个数据中心是一个人映射的网络身份ID,不管通过Wi-Fi、3G、4G何种上网模式与网络取得连接,一旦连接,这个人的生命就拥有了超乎一切的想象和力量。
通俗地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是人类器官的延伸一点儿都不为过!
那么社交应用是什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交应用将是人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重要资产。因为社交连接关系,关系主导人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一切社交、商务活动。
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关系者得天下,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浪潮,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