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文学
拉丁语不但是一种广泛流行的语言,而且还是伟大文明的传播者。中世纪的中欧地区和西欧地区,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不仅仅要熟悉本地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精通拉丁语。
拉丁语成为国际语
可以说,拉丁语是一种鲜活的语言,每一天有无数人都在使用这种语言,每一位神父、修士、教师、律师、医生都懂得拉丁语,一切有教养的绅士时刻都在使用拉丁语。与此同时,那些广泛流传到全世界各地的著名书籍也多是由拉丁语写成。此外,拉丁语也是最通用的外交语言,国家政府之间的各种官方事务交流,全都使用拉丁语。
中世纪文学
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都由拉丁语写成,这种习惯一直流传到中世纪,例如维吉尔的诗歌、教会的祷告书籍、哲罗姆翻译的《圣经》通行本等。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产生于中世纪,但大多数也用拉丁语撰写,在这里我们仅提及其中的几部杰作。
在法律书籍方面,12世纪时法学家们在博洛尼亚编写了著名的格拉提昂教规法典,另外还有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一些著名法学家在法典上做了注释。
在历史文献方面,12世纪出现了两位著名的大作家。一个是苏热,他是法兰西修道院的院长,还有一位是弗赖辛的奥托,他是德意志的主教。苏热撰写了一部关于他所在的圣德尼修道院的事迹,还有一部涉及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时期的历史。奥托撰写了一部世界史,还有一部是腓特烈·巴巴罗萨皇帝的传记,从这部著名的传记中可以了解到,这位皇帝的确名不虚传。
在文学方面,产生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赞美诗。《阿西西的弗兰西斯传记》的作者,切拉诺的托马斯,撰写了一部《天谴之日》。一名圣方济各会的修士撰写了《圣母悼歌》,这位修士与教皇卜尼法斯是同一时代的人,他也是当时著名的批评家。13世纪时,托马斯·阿奎那撰写了《只是由于如此》,以及《啊!有益的献祭》等赞美诗。另外,中世纪还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祈祷圣诗,其中比较著名的有12世纪作者——克莱沃的贝尔纳撰写的《耶稣,只要想到你》和《耶稣,你是爱心的喜乐》。贝尔纳的圣诗富有美感,极为盛行,世界上几乎每一种现代文字都有他的诗歌译本,受到了所有派别基督徒的喜爱和称赞。
值得提及的是,这些新创的拉丁文圣诗与古代的拉丁诗歌并不相同,新的拉丁诗歌全都是押韵的,后来我们创作的韵律诗歌就是从此发展而来的。
希腊古典作品的拉丁外衣
古希腊和阿拉伯名著不断被翻译成拉丁文,使得中世纪的拉丁文学日益丰富充实。古代亚里士多德的伟大作品流传到了西欧地区,他的部分著作是通过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还有一部分著作是从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然后再转译成拉丁文。
到了14-15世纪,西欧学者才开始热衷于学习希腊文,而那时拉丁文渐渐衰落下去,其他蓬勃发展的土语受到广泛欢迎。
土语
所谓的土语,就是指普通民众使用的地方性语言或者方言。
欧洲的土语种类繁多,南欧有诸如罗曼语或罗马语,意大利当地流行意大利语,法国北部使用法兰西语,法国南部则盛行普罗旺斯语,西班牙东部有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中部却流行卡斯蒂尔语,葡萄牙有葡萄牙语,罗马尼亚有罗马尼亚语,而这些土语都是从拉丁语,也就是罗马语中发展形成的。
此外,在欧洲西北地区出现了条顿语和日耳曼语,具体包括德语、丹麦语、挪威语、瑞典语、荷兰语等,而英语则被看作是条顿语和罗曼语的混合产物。
在欧洲中部和东部有斯拉夫语,包括俄语、波兰语、捷克语、南斯拉夫语等,而在欧洲的最西部,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法兰西的西部布列塔尼,则是使用凯尔特语。
这几类语言——凯尔特语、斯拉夫语、条顿语和罗曼语,以及拉丁语和希腊语,全都在语言体系中隶属雅利安语或印度欧罗巴语。而马扎尔人和芬兰人使用的语言则是另一种大语系的语言,那就是图兰语。
但是这样罗列各地的土语还是过于简单,并不能展示出全部的语言分布状况。事实上,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每一个州县和城市都使用自己本地的语言,也就是说,有多少个市镇,就有多少种土语,就算统称的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也有很多种方言。
方言著作
最开始的时候,学者们对土语方言十分轻视,但是慢慢的,越来越多的著作都用方言写成,比如说,为了让世俗民众增加虔诚之心,神父和修士一般用大众通俗的语言撰写祈祷书,并使用土语方言翻译《圣经》章节。另外,国王和封建领主们也渐渐采用臣民的日常语言,颁布诏书和法律等文件。
文学家也是如此。诗人创作的诗歌、戏剧、歌曲和故事,有一些作品是古老的,也有一些是新作品。“对于一切民族而言,都是在唱歌中度过它的童年。”虽然说中世纪不能算是各民族发展的童年时代,但却是民族语言和文学的童年。因此,出现大量的诗歌作品,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当时的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抒情诗歌,内容有关鲜花、少女和爱情,风格轻松浪漫;另一种是英雄叙事诗,描写关于骑士和战斗的内容。
中世纪创作抒情诗歌的著名诗人,有法兰西的行吟诗人以及德意志的抒情诗人。在法兰西南部,行吟诗人四处漫游旅行,游览富丽堂皇的城堡,驻留乡村的农舍,随时随地编唱抒情歌曲。而德意志最著名的抒情诗人则是名为瓦尔特·冯·德尔·福格尔微德的诗人。
中世纪的叙事诗歌,著名的有法兰西《罗兰之歌》,还有西班牙的《熙德》和德意志的《尼伯龙根之歌》等,在当时都广泛流传。有一些诗人专门抒写战地诗歌,他们和创作情歌的诗人一样,漫游四方各地,这些诗人在法兰西被称为“卖艺诗人”,在德意志被称为“市民诗人”。
二、教育
传奇与戏剧
游唱诗人大多喜欢以歌唱和朗诵结合来讲述故事,最早期的故事是用一种被称为罗曼斯(romance)的土语创作的,这种土语从罗马语演变而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传奇”。在中世纪的传奇文学中,戏剧文学主要是带有宗教性质,并且大多在教堂演出,内容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根据《圣经》和教会历史创作的神秘故事;二是描写圣徒生活中出现的神迹;三是道德戏剧,主要是为了给人提供教训和榜样,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托斯康意大利语
当法语因其典雅和精确的美感被法兰西的行吟诗人、卖艺诗人和历史学家广泛使用时,德语因其在历史、哲学和诗歌的特殊作用被抒情诗人、市民诗人以及学者广泛传播时,佛罗伦萨语和托斯康语也被阿西西的弗兰西斯、但丁以及其他作家推广成为意大利的文学语言。弗兰西斯的一生贡献给了宗教和诗歌,尤其是他的《太阳赞歌》,被人们称为一首“可爱的宗教抒情诗”。但丁(1265-1321)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他是佛罗伦萨学者,也是著名诗人,他用意大利文写了一部《神曲》,几乎汇集了中世纪全部的艺术和思想成就,成为世界文学的不朽作品,这部作品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称颂,是极其伟大的文学杰作。
继但丁之后,意大利又出现了两位伟大的作家:皮特拉克(1304-1374)和薄伽丘(1313-1375),皮特拉克以其优雅动人的十四行诗横空出世,而薄伽丘则凭借他所写的那些逼真的故事而闻名世界。
小结
在中世纪初(1000年左右),中欧和西欧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用拉丁文写成。到了中世纪末期(1400年左右),拉丁文仍然是大多数学术著作的通用语言。与中世纪初不同的是,用其他语言文字所写的一般通俗读物大量出现,例如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德文、英文等土语方言,这时地方性的方言仍旧被广泛使用,但是已经逐渐融入到普遍的民族语言当中,这些地方语言的所有书籍都是手抄本或者直接用手写的。
教育
中世纪的一大特点是教育发达,这一点从大学、修道院、大教堂等教育机构的林立就可以看出来,尤其是许多大学纷纷被建立起来,数量众多,规模庞大。
场所和方法
宗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接受着宗教的教导,有的人在家里接受训导,有的人在教堂里领受指导。对于那些生活在庄园里和市镇上的年轻人而言,教会指导他们如何去谋生,乡村的男童学习务农,城市的男孩学习经商或从事手工业,而女孩则向母亲学习烹调、缝纫技艺和整理家务。当时没有强制未成年人上学的法律,因此大多数孩子都不上学,但是主教们和修道院的院长们都会在大教堂或者修道院设立一些学校,为教区的孩子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目标和规划
大教堂和修道院之所以设立学校,其主要目标是要培养青年人参与神职工作,让他们从小就过一种脱离世俗的特殊宗教生活。但这并不是建立学校的唯一目的,学校的课程除了与宗教有关外,也讲授很多基础的知识学问。事实上,这些课程与古代罗马帝国的学校教育相类似,都讲授同样的“学科”课程内容。
三科与四科
大学课堂里讲授的“学科”总共有七种,分为三科和四科。三科(Trivium)是指语法、辩证法和修辞;四科(Quadrivium)是指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
事实上,每一科的学习范围要比它的名称所包含的多得多,并且这些学科都是用教科书进行讲授,书本的内容大多是从古代延传下来的。语法主要讲授拉丁语言和文学,辩证法则是教授逻辑学,它是逻辑学科中非常艰深的一门课程,修辞讲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也包含法律入门的一些知识。几何并不仅仅是对欧几里得定理的学习,还包括地理和自然史。算术则包含罗马数字的学习和历法计算。音乐一般要学习教会的素歌规则,也就是格里高利圣歌,还要学习音调的一些理论以及声乐。天文学要学习天体知识外,还要学习一些物理学和化学的知识。
初等学校
除了文法学校,即上面所说的教堂和修道院学校之外,还有许多初等学校,这些学校多是由市镇行会和封建领主开设的,主要教儿童诵读、写字和唱歌。这些学校的授讲课通常不用拉丁语而是使用土语。
少数女童由于某些原因,在女修道院的附属学校里接受特殊教育,但大多数上层阶级的女孩,则要学习精细的针线活计,要学会管理家庭事务,并培养持家能力。除此以外,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外科和内科的医疗知识,以便处理日常轻微的外伤事故和疾病,同时还要学习朗读、写字和记账。
这些学校也会为贵族青年专门提供一些特殊学习内容,使他们将来能够成为侠义勇敢的骑士、聪明能干的领主或者精打细算的财产管理者,这些青年不仅要学习诵读、写字和算术,还要学习各种礼仪的规矩和贵族习俗,懂得骑士的荣誉,还要学习下象棋、弹琴、唱歌和作诗等,因为这些的高雅娱乐技能也十分重要。
校外
由于地区和等级的差异,农村的一些儿童难以进入正规学校,附近的神父或修士就会亲自教导这些儿童,让他们知道宗教的教义、责任和义务。同时,教堂里的装饰画和雕像都以《圣经》故事和教会历史为内容,也会让农村的儿童学得一些宗教知识。除此之外,一些贫穷但有才能的男孩则会得到教区神父的单独教导,并且用教会可以支配的经费资助他们去正规的文法学校读书,甚至可以升入大学。因而中世纪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贫寒学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富有学者,而很多一流的作家、学者或者政治家(包括某些教皇),都是从贫困男孩中脱颖而出,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
大学
大学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中世纪教育历史上最美丽的花朵。虽然古代也曾经有过与大学相类似的高等教育学府,但我们如今的现代大学却是从中世纪时期的大学发展而来的,是那些大学的延续与扩展。
在中世纪时期,没有一所大学是按照事先制订好的计划方案创办的。每一所大学都是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而自然产生的。在中世纪的某些城市里,不同学生团体分别聚集在他们导师的身边。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同一城市中的几个学生团体将会组成学会组织,这样的发展趋势似乎是合乎当时的需求。博洛尼亚有学生团体组成的联合会,也被称为公会。巴黎的公会则是由教师们联合组成的。所有的这些联合会融合在一起,慢慢地就发展为一所大学,这就是“大学”一词的本质含义,“university”意为“联合统一”。
巴黎大学
学生和教师归属于不同类别的团体,并且是由不同的方式分别组建成立的,所以这些团体的联合形式也迥然有别。巴黎建造了第一所大学,曾制定过如下制度:
(1)文科学堂,即为本科,类似于一所规模庞大的教会附属学校,一般讲授七艺的基础知识;
(2)神学、哲学、法学和医学则设立研究院,学习一些比本科更高层次的知识和学问。
文科学堂通常由一个被选出的官员来管理,这个官员被称为“学监”。学堂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出生地,可分成不同的团体,这些团体称为“学馆”(nation),每个学馆都配备了舍监、宿舍、食堂、小教堂和学生导师。这些“学馆”后来逐渐发展演变成“学院”(college),与现在大学中的学院相类似,尤其是如今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与当时的学院性质基本是相同的。
研究院的情况略有不同,每个研究院都由一个院长掌管,在研究院就读的学生必须已经完成了文科学堂的全部课程,并且已经获得“文学士”,这样的学生才允许进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