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6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
3418700000004

第4章 3~6岁,幼儿园社会生活期(3)

·遇到欺负,退让还是反击

露露从幼儿园回来,经常和妈妈讲“幼儿园某某小朋友欺负我了”,妈妈刚开始觉得幼儿园小朋友在玩的时候难免会有些磕磕碰碰,也就没有在意。但是有一天妈妈在接露露回家时发现露露的胳膊上有红印,经过询问之后才知道这是小朋友掐的!妈妈的火气马上就上来了,她刚想告诉露露以后再有人欺负她就打他!可是话刚到嘴边她又咽了回去,也不能教孩子打人呀,这不是以暴制暴吗?可是,孩子总被欺负也不是办法呀!露露妈陷入了烦恼之中。

露露出现的这种情况是很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这个现象是由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孩子孩子年龄小,表达能力差,有的孩子往往用动作来表达对同伴的喜欢,这种对“喜欢”的表达方式有的小朋友可能不理解或不喜欢,误认是别人欺负自己了。另外,这时候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此,常会出现“欺负人”或者“被人欺负”的情况。

如果当孩子遇到别人欺负时,一味地教强调忍让,做个乖乖的“小绵羊”,会让孩子觉得连父母都保护不了自己,内心会滋生胆小懦弱的心理,遇到事情一味退让,最后形成软弱的性格;但是如果教孩子以牙还牙,做个凶狠的“大灰狼”,“谁要敢欺负你,你就打他”,又会让孩子形成暴力的性格倾向,最后也会在幼儿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说,露露妈的烦恼确实可以理解。

但是,怎么教孩子处理这种事情呢?这里有几点建议可以供各位妈妈参考:

1.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当孩子面对伤害的时候,首先要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如可以大声地震慑对方:“不许你打我!”也可以用手用力地推开对方。如果别人上来抓脸时,可以用胳膊挡一下。有的时候,情况比较危急,感觉自己打不过可以跑掉,这样对方就打不到自己了!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向幼儿园的老师寻求帮助。

2.让孩子将英雄形象内化到心里

齐齐在幼儿园里经常受欺负,齐齐妈发现孩子受欺负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够自信。也就是说,齐齐不相信自己能战胜眼前强大的对手,结果一味地退让,导致对方有进一步想欺负齐齐的念头。幼儿园的老师给齐齐妈出了个主意,就是让齐齐多看那些除恶扶弱的英雄卡通片和故事书,这样孩子就会在言行上模仿他的偶像。于是,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会看到齐齐高举着小手,大声喊着“我要为正义而战”的样子,不用说,齐齐不再受欺负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是强大的,自己就是英雄。

3.好朋友可以用来一起抵御强权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是一样的,同样充满了各种强权和势力,如果单打独斗,肯定容易吃亏,但人都是生活在群体里,来自人和人之间关系的种种压力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只有必须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仔仔班上有个“小霸王”经常欺负仔仔,但是有一次,仔仔实在是被惹急了,愤怒一下子爆发了,把那个个子比他高很多的“小霸王”推到了,“小霸王”这次没占到便宜,趴在地上哇哇大哭,仔仔则紧紧地搂抱住好朋友亮亮,表情很紧张,但却依然大声叫着:“谁你让打我!”可见,有朋友在场的时候,孩子做事就会有底气,就会因为有人支持而变得勇敢和强大,这和大人没什么不同。因此,在幼儿园的班级里交朋友是需要再三强调的妈妈们的重点工作,这不仅让孩子的社交能力有长足的进步,同时也是强大自身的有效方法。

需要妈妈们注意的是,如果孩子回家经常说有人欺负他,要问孩子欺负他的总是那么一两个人还是有很多人。如果孩子今天说小强欺负他了,明天又说遥遥欺负他了,后天又换了其他的小朋友——那问题可能出在自己家孩子身上。因为幼儿园虽然可能有“小霸王”,但是也没有那么多的“小霸王”,也许是自己家的孩子不会和小朋友交流和沟通,被其他小朋友误解;可能是不懂得谦让,事事要以他为先,因为霸道不被小朋友喜欢;也可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老师那里告状,搞的小朋友们不喜欢他……

孩子在家如果被过度保护,过度宠爱,孩子没有了在家高高在上的地位,就会闷闷不乐,忧心忡忡,觉得大家都在“欺负”他。如果长期怀着这种心理,孩子慢慢就有可能形成仇视社会,漠视权威,觉得世界都对不起他的性格倾向。对于这种情况的孩子,家长的当务之急是逐步减少保护、宠爱、照顾,让孩子在家庭中成为平等一员,不要事事以他为先,让他减少特权感。如果想避免这样的“亡羊补牢”,从孩子一出生,就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才是明智之举。

除了真的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产生冲突,孩子回家总向你告状说有人欺负他也可能与争夺妈妈的关注有关系。如果妈妈很少关心孩子,或者孩子很想把妈妈留在身边,他就会想一些办法让妈妈注意。这时,他会制造一些让妈妈担心的事情,比如说:“有人欺负我了。”孩子虽然上了幼儿园,即使有再多的朋友,也没有父母重要。在幼儿园时期,父母依然是孩子重点依附的对象,孩子心里对父母的牵挂和依恋是无法消除的,要让孩子心里有安全感,多在家里陪伴孩子,周末多带孩子出去玩耍,让孩子放心和安心,他才能更好地在幼儿园愉快地生活。

对于孩子的种种情况,妈妈要和幼儿园的老师多沟通,针对具体的情况来引导教育孩子,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方式,怎么做小朋友才能接纳他并且和他一起玩。幼儿园已经是一个小社会,也是妈妈培养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时期。

专家妈妈贴心话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经常受一个小朋友的欺负,经过老师或者家长协调仍然不能起作用,不妨鼓励孩子和这个“小霸王”打上一架,用自己坚强的回击来处理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总是忍让,就会让孩子变得懦弱,感受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在教育孩子以强硬方式反击的时候,要注意适度,不要让孩子就此滋生暴力性格的倾向,此时,教育要把握的核心应该是“我不被人欺负,但也不能欺负别人”。

·爱打架的“小霸王”该如何调教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了欺负,当妈的心里免不了心疼和着急,但是,对于那些在幼儿园“称王称霸”的孩子妈妈来说,同样也存在着烦恼和焦虑: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改掉爱打人的坏毛病呢?

其实,孩子爱打人,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的。

家庭如果很冷漠,父母很少和孩子交流,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孩子就会封闭自己,表面上显得可能很听话,但是内心可能喜欢攻击,因为他要用暴力来保护自己。

对孩子过分溺爱也是让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小太阳”在大家的关注之下,很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就是一切唯我独尊。可是,到了幼儿园,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他没有了特权,一旦需求受挫,就会用攻击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也有的妈妈表面上和别人批评着自己的孩子:“我家宝宝啊,在幼儿园里竟打别的小朋友,可愁死我了!”可是,你看她是笑着说的,看孩子的眼神也充满了赞许和鼓励,不用说,她心里想的与嘴上说的刚好相反,其实,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她正为有这样“厉害”的孩子而沾沾自喜呢!难道孩子感觉不出这样的赞许和鼓励吗?有这样的家长,不愁不把孩子培养成“小霸王”。

有的妈妈(本身就“好斗”的爸爸们更多),在听了孩子讲述在幼儿园受欺负的事情后,立刻教孩子一定要以牙还牙,“没事儿,大不了上医院咱给他出医疗费!咱别受欺负就行!”孩子在这样的默许和鼓励下,当然在幼儿园里有恃无恐了。恐怕您身边有不少这样的家长吧?

还有的妈妈在孩子打人后态度不够坚决,如当孩子打了别人,妈妈会用商量的口吻说:“孩子呀,咱下次能不能不再打人了呢?”——这样的口吻,能么能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呢?打人的行为岂不成了可做不可做的事情了?

也有的妈妈经常口苦婆心地教育孩子:“打人之后要道歉,要说对不起!”结果,孩子确实这样做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可以随意打人的,对小朋友依然照打不误,家长还很纳闷,自己明明辛苦教育了,可是为啥孩子还屡教不改呢?她不知道重点在于让孩子停止打人的行为,而不是过后的补救工作。

也有的妈妈在孩子打人后会严厉处罚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情况更多可能会发生在爸爸身上),他们怒气冲冲劈头盖脸地一顿责骂,不分脑袋屁股先打孩子一顿:“看你下次还敢不敢打人!”这样的惩罚,会让孩子更加认同以强欺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学会把打人看成是发泄情绪的手段。这样的家庭,一般习惯用这种强制方法来教育孩子,用武力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的身上,而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对父母的模仿阶段,父母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树立横行霸道、不讲道理的榜样,使孩子误以为霸道、打人骂人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于是,一些孩子在欲望得不到实现时,就有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发泄自己的压抑。这样的教育,同样也是失败的。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合适的惩罚,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并改正自己的行为呢?这里给妈妈们一个标准,那就是:说理法+冷处理法,两种方法合并使用,才能让孩子对自己的“霸王”行为有深刻的认识。

举个例子来说,天天妈在接天天放学回家时,幼儿园老师说天天因为争夺玩具而打了莉莉,天天妈知道后让天天对莉莉道歉,虽然天天道歉了,可是明显的不够诚心,想敷衍了事。虽然莉莉妈说没事没事,但是天天妈依然严肃地说:“道歉不够,你必须把玩具让给莉莉玩,谁打人谁就没有资格玩玩具。”天天哭闹着不肯给,最后看到妈妈威严的神情,只好把玩具给了莉莉。天天想回到妈妈怀里,但是妈妈对他很冷淡,这让天天很不安,担心妈妈不喜欢自己了,最后搂着妈妈脖子说:“妈妈,你不要不理我,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天天妈在孩子打人后,不仅惩罚他失去了玩玩具的资格,还在情感上有意疏远了他,这样,让天天深刻地认识到了打人之后要付出的代价。

天天妈的做法无疑是很恰当的,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原则:惩罚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不要上来就是“你这个不听话的孩子!”“你这个坏孩子”,这样的笼统而负面的评价很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自身评价;惩罚及时也很重要,不要事情过去了很久才想起惩罚,这样同样于事无补;一定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而受到的惩罚,对惩罚的原因不能糊里糊涂;惩罚也不要过于严厉,不要因为惩罚而影响到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搞得适得其反就糟了。

掌握了惩罚的原则,还可以发展出很多合适的惩罚方式。

除了上面提到的说理法和冷处理法之外,还可以采取隔离法和取消孩子既得利益的方法来给孩子惩罚,如让孩子单独一个人思过让他感受到冷落,如果他每天都从幼儿园回来之后回家吃水果和零食,那么就停止一天他的这个权利,这些方法对3~6岁的孩子更有效。

让孩子受到打人之后的有效惩罚还不够,妈妈还应该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而非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还要让他知道维护正当权利和因生气而攻击对方是不同的。需要注意的是,自己一定要先保持冷静。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如果平时父母以平静的方式表达生气,以真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时,孩子生气时也会效仿。大部分孩子对别人生气是因为他们被激怒了,他们会哭、会吵闹,甚至还会大叫,但通过分散注意力或安慰能使他们平静下来。只有当他们极度受挫时,这些行为才会转化为暴力。在暴力产生之前,及时平息孩子的怒气能有效阻止孩子的攻击行为。

孩子和小伙伴打起来,一般情况下是因为缺乏协商技巧,如果没有成年人引导,他们是不会“轮流玩”的,当有玩具时,小朋友们的第一反应是用力抢夺,因此,当这种情况下孩子打起架来,要交给他一些社交的技巧,如“你玩够了,可以给我玩吗?”、“我们一起玩好吗”、“我们排队轮流玩”等等。看上去很简单的道理,让三四岁的孩子弄明白还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对孩子良好的行为,妈妈要及时强化,也有利于让孩子改掉打人的坏毛病。如孩子学会了和小朋友商量玩玩具而不是上来就抢,妈妈这时候要大加赞扬,用这种正向的强化法削弱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出现暴力行为也和媒体上暴力内容的挑唆作用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个时候的孩子,对镜头上的英雄人物会产生崇拜,很容易模仿崇拜人物的行为,尤其是一些孩子在看了影视中某些人物实施攻击性行为后洋洋得意的神情,觉得攻击行为非常痛快和过瘾,从而进行模仿。5岁的乐乐看了西游记之后,磨着妈妈买了一根“金箍棒”,看到小朋友就上前一棒打“妖怪”,结果很多小朋友都来找乐乐妈投诉,当然,乐乐也被那些反击的孩子打的不轻。还有的小朋友都很崇拜奥特曼,看到别人就动手打“怪兽”,有时还为别人打了自己而感到冤枉。他们只在乎自己的言行是否和影视中的英雄人物一样厉害,而不会考虑行为之后的结果,这样无意之中就会对他人和自己造成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