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3-6岁妈妈不可不知的育儿心理学
3418700000005

第5章 3~6岁,幼儿园社会生活期(4)

针对这种情况,妈妈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筛选节目,避免让孩子观看那些暴力镜头,尤其是血腥、杀人的镜头。当然,很多儿童的动画片也会有一些“好人”打“坏蛋”和“坏蛋”打“好人”的镜头,这时候妈妈最好引导孩子分清谁是伸张正义,谁是滥施暴行,谁是非法攻击,谁是自卫反击。家长如果能和孩子一起观看影视片,并适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也是教育孩子很好的契机,这样可以帮孩子分析影视里和生活中情况的不同,以及暴力行为的坏处,告诉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提高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

专家妈妈贴心话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爱打人,就禁止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其实更需要通过和小伙伴的交往养成良好的社交习惯,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下学习正确的社交方法。

·孩子的打闹,实则在培养社交能力

东东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一次妈妈接他回来的时候发现他的胳膊和腿都青了,问他怎么回事,他毫不在意地说是和小朋友们做游戏的时候弄的。东东妈一听不干了,非让儿子说出“伤害”他的孩子的名字来,好找家长算账去。孩子被再三逼问下才说出了另外几个孩子的名字,东东妈找到幼儿园老师,让老师帮忙在放学时候截住那几个孩子的家长,要“说道说道”,结果等到大家凑到一起的时候,东东妈发现其他的孩子的腿上胳膊上也有点青,并且,这几个小家伙凑到一起后,马上又嬉笑打闹起来,你踢我一脚,我打你一拳的。

当你的孩子身体受了点伤,或者说某某欺负我了的时候,家长请先别动怒,打打闹闹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社交特点,尤其对于男孩子来说,进攻性行为都在所难免,很多男孩子都是通过扭打、碰撞和推搡来表达感情的。

在孩子们的游戏当中,很多都与身体冲撞相联系的,他们正在这种游戏当中,体验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的强度和限度的。如果一个孩子谁都不碰触,也从不允许他人来碰触自己,可以想象这个人是多么缺少感情,一定很难和其他人交流。

所以,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孩子之间的打闹,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只是一种玩耍而已。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感觉孩子吃亏其实只是大人的想法。东东根本就没有在乎身体受没受伤,只是他妈妈自己大惊小怪。这不,即便是打得胳膊腿都青了,这不一会儿又搂抱在一起了吗?因此,只要能保证孩子不出大的意外,没有必要把孩子们之间的打斗看得过于严重。

即便是你的孩子天天回家告状,说谁谁欺负他了,他又打了谁谁了,家长也不必过分焦虑。如果你很紧张,孩子便会从你的话语、神态、动作中感觉到了不安,心理也会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会产生压力,久而久之变得更害怕与同伴交往了。

有的妈妈像东东妈一样,看到孩子身上有伤,心疼得不得了,不顾三七二十一就去指责老师和对方家长,还拉着自己的孩子找人家“对质”,甚至有的家长直接帮自家孩子去打对方的孩子,这样做,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小孩子打打闹闹本来是不记仇的,家长中间插这么一杠子,就会给孩子的社交造成很大的压力,让本来顺其自然消失的事情变成了严重的敌我矛盾,这更让孩子在小伙伴中变得更加孤立并且被人看不起。

不论打人的一方还是被打的一方,都不要过于强化孩子之间的冲突,孩子们之间本来没什么,被家长一“小题大做”之后,反而让孩子发现,这样做会让家长额外关注,这样可能会造成爱打人的孩子更爱打人,而被打的孩子越发显得委屈而向家长求助,这样不仅没有淡化孩子的冲突,反而对双方都起到了强化作用。

当然,更不要让孩子不跟打人的孩子玩,尽量淡化伙伴们的冲突在孩子心中留下的负面情绪,不要加重这种情绪,否则,最后你的孩子只能成为孤家寡人。

对于那些爱“动”的孩子的家长,可以留心在幼儿园或者小区里找些不怕“打”的孩子,当然,他们的父母也对孩子的打闹不那么敏感。平时可以让他们这样的孩子一起玩,或者周末假日一起出游,从而让孩子淡化与弱势孩子在一起的情感纠结,这样孩子也不必为了“打”了谁而生活在批评当中。

妈妈也应该为爱“动”的孩子提供宣泄能量的机会,如鼓励孩子玩滑板车、骑三轮车或者溜旱冰等,多让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帮助孩子减少内心的消极情绪积累,适当的时候,也要允许孩子大哭大叫。要知道,成年人有自己宣泄能量的方法,孩子也要有他自己的方式来宣泄能量,只要不伤害别人,应该尽量宽容。

如果有一天你遇到像东东妈那样的家长,气势汹汹地来找你兴师问罪,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要上来就对自己的孩子斥责打骂。你可以对他们道歉,并且解释下:“我孩子不是故意的,他年纪小,还不懂得轻重,对不起……”孩子受到对方家长的一顿抢白和指责,本来也有委屈的,这时候需要妈妈的同情和安抚,你也可以趁此机会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对方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过分的,会给人家带来伤害的。不要轻易给自己的孩子贴上“爱打人”的标签,虽然你可能会承担一些委屈,但是最终会培养出一个内心拥有强大力量的孩子。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有时候受点委屈或者“欺负”一下别人是很平常的事情,家长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将此作为教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时机,来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孩子逐步适应社会。

专家妈妈贴心话

孩子的精力是非常旺盛的,尤其是男孩子。如果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在家里的环境很小,就会使得孩子的精力无处释放,当几个男孩子碰到一起时,他们难免会打打闹闹,其实这也是一种释放精力的表现。有些妈妈看到这种情况总上前阻拦,生怕孩子磕坏了碰坏了,其实这些都是没必要的。

·换幼儿园对孩子有利还是有害

有的孩子上幼儿园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妈妈会产生给孩子转园的念头。那么,都是哪些原因使妈妈想要放弃以前的幼儿园呢?转园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哪些影响?如果一定要转园,那么应该为孩子做好哪些心理铺垫和过渡呢?

看看下面妈妈们是怎么说的吧!

“图图上学期刚上的幼儿园,这学期我给他换了一家幼儿园,这学期还有一个多月就结束了,我不知道该不该下学期再给他换个幼儿园。我的想法是让孩子多换换环境,让孩子多接触不同的人,让他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培养他的适应能力。我不知道我的这种想法对不对?”

图图妈是想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因此,已经给上了一年幼儿园的孩子换了两家幼儿园了,如今,又想换第三家了。可是图图妈光想着“适应能力”了,没有考虑到对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安全感是要第一培养的问题。孩子在一个家人为他搭建的城堡中走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本身就存在很多恐惧与不安,很少有孩子能迅速适应。至少,幼儿园的规则就需要让孩子适应一阵子。可是,孩子刚适应了这个幼儿园,妈妈就将他又带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来“插班”,岂不要说新环境里的小朋友们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孩子很难打破这个平衡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就是重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对老师建立信任也是一个让孩子很难克服的问题。小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和巩固需要熟悉和衡常的环境,但是,如此频繁地更换幼儿园会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更容易造成孩子在人际交往上的孤单。因此,对于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安全感的培养要比“环境适应力”显得更为重要。就算非要换幼儿园,也要首先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问问他想不想换,如果他和老师以及小朋友都相处的很好,强逼着孩子换新环境想必也是很不妥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