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茵茵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非常积极,我晚上接她回家她都不肯走,说还要在幼儿园多玩一会儿。可是,没过几天,孩子就变得非常敏感,而且基本上每天都哭闹,在幼儿园,别的小朋友一碰她就哭,在家里,如果我们不小心碰了她,她也会对我们大声喊叫。后来和老师沟通中才知道茵茵被刚入园的小朋友咬伤过一次,还被一个孩子抓过脸,但好在不严重。现在半年过去了,茵茵现在虽然上学不哭了,老师也说她在幼儿园表现很不错,可是我觉得孩子不够快乐,缺乏自信。现在的幼儿园,虽然也每天都去,但是,茵茵很不积极,总希望周末放假。我在幼儿园观察时还发现老师对一些其他的小朋友比茵茵更热情,昨天孩子竟然和我说老师不喜欢她,批评她了。这个学期快结束了,我想是否该给孩子换一个新的幼儿园,大家说,难道我的这些疑虑是多余的吗?”
茵茵妈对孩子非常关注,是一个特别细腻敏感的妈妈,很容易产生焦虑。但是,孩子既然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就要去适应幼儿园的全新生活方式。在适应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烦恼产生,例如不小心被小朋友咬伤或者抓脸,这些摩擦和矛盾在幼儿园的初期生活中,是难以避免的。茵茵妈提到的“感觉孩子不够快乐,缺乏自信”,有时候这种情况一般与在家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有关系,由于孩子在家里得到了家人的过分关注,表达自己的能力就会降低,到幼儿园不懂如何与老师和小朋友们交流,就可能会由于沟通问题产生矛盾和冲突。另外,在家孩子是小公主小皇帝,到了幼儿园成为普通一员,受关注度一下子降低,这也会让孩子的心理产生严重的落差。孩子受到一些委屈,是成长中的必然,而家长对幼儿园以及老师的不满就像业主与开放商的矛盾一样,是这个关系中必然会出现的。因此,茵茵妈最好调整好自身的心态,不要轻易给孩子转园。
除了以上两个妈妈的疑惑之外,还有一些妈妈因为其他的原因在为孩子是否转园问题而烦恼。总的来说,如果出现一些小冲突是不必考虑转园的。如孩子和小伙伴打架,家长由于孩子的问题和老师产生意见分歧,班上有个别孩子欺负自己孩子等,这些问题,转园只是一种逃避,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要多和老师沟通,找到问题的症结,之后配合老师一同解决。从长远来讲,孩子们将来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不要刻意地去改变孩子所处的环境,试图去找一个百分百满意的幼儿园,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其实都是有利的,一旦孩子将来长大后发现周围的世界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会更加难以接受。让孩子学着接受现实,同时也要教给孩子适应现实的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不要转园。在有些情况下是有必要考虑转园的,如搬家,新家距离幼儿园很远,这样一来,孩子和爸妈都很不方便,很辛苦。宝宝的睡眠不足,上幼儿园也会成为全家的负担,这时候,就该给宝宝换家新的幼儿园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父母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如父母觉得孩子应该多学些知识,但是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如果在教育定位上出现严重的分歧,那只好考虑转园。
另外就是孩子在家的表现与在幼儿园截然相反,在幼儿园非常乖,但是在家里却非常叛逆,出奇的不听话,这可能是在幼儿园的环境中过度压抑造成的,时间成了,孩子容易形成性格扭曲。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可以考虑给孩子转园。
换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应该先和孩子讲这个变化,以及这个变化可能会带给孩子的影响,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对新环境的恐惧心理。有必要带孩子去幼儿园和老师以及小朋友们正式告别,可以合影留念,也可以组织一场分别小聚餐。另外,也要到新环境中去参观几次,和新环境中的老师以及小朋友有所接触,到新的环境后,如果孩子感觉孤单,试着和老师沟通允许孩子拿自己一件心爱的玩具去幼儿园,缓解一下失落的心情,相信慢慢孩子就会适应新的环境了。
专家妈妈贴心话
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给孩子更换新的幼儿园,孩子不适合经常更换新的环境,这和我们成年人频频换工作差不多,如果总是换工作,职业技能和人际关系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孩子也是一样的。
·孩子爱打小报告不一定是“好管闲事”
帆帆妈发现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会和她打各种小报告,诸如:“妈妈,我们班思彤不好好喝水!”“吃饭的时候,小晶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这样的小报告也就罢了,有时候,帆帆连“慧慧用手指我”这样的小报告都要打。帆帆妈每当听到她的各种对小伙伴的“控诉”时都哼哈地答应着,但是后来她忽然想,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天天围着老师这样打小报告,小伙伴该多么厌烦她呀,还记得当年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就非常讨厌班上老向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小红。
一想到这些,帆帆妈在第二天送帆帆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和帆帆的班主任老师沟通了这个顾虑,结果老师说帆帆确实也在幼儿园整天围着她转,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她了,一会儿又报告某某小朋友违反纪律了,总是数落小伙伴的不是,小报告之多,令她也管不胜管。
帆帆妈一听老师也这么说,并且看到老师也无可奈何的样子,心里有点着急,她放佛看到女儿像当年的小红一样被小伙伴们讨厌。
那么,如何解决像帆帆妈遇到的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妈妈需要搞清楚孩子打报告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原因,其实,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有很多情况:
有些孩子以前被别的小朋友在老师面前打过小报告,并且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他怀着以牙还牙的心理,通过小报告来反击,达到心理平衡。
有些孩子希望在别的孩子表现很差的时候,为自己贴上好孩子的标签,以获得老师的关注和爱。这类孩子的内心深处可能觉得老师或者家长不注意他,甚至认为老师过于偏爱一些孩子,而对他的关注不够多。为了让老师认识到他的价值,他就会“打小报告”来达到目的。
还有些孩子抱有想把其他小朋友从道德和行为的错误中拯救出来的心态来向老师打小报告,这往往会起到对其他小朋友的帮助作用。如一个孩子倒着爬滑梯,而另一个小朋友在上边正要滑下来,这时候看到情况不妙的小朋友打的一个小报告就非常有作用了。
有的幼儿园老师喜欢打小报告的孩子,感觉他们听话好管理,并且和老师亲近,于是对这样的孩子另眼相看。这样做的结果会助长孩子打小报告的风气,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这样的行动中,并且延伸到爸爸妈妈那里。
另外,有些家长教育欠妥也是令孩子产生这种习惯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是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为了避免孩子受到委屈和伤害,一般家长都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处事策略,如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受到了别人的欺负,要找老师来解决。家长希望在没有父母的保护下,孩子也能快乐地在幼儿园生活,但是如果孩子不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一味地“报告老师”来替他解决问题,不但会失去小伙伴的信任,还会养成依赖的习惯,并且减少了独自面对困难的学习机会。
从上面的各种情况可以看出,面对孩子的“小报告”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多嘴多舌”、“好管闲事”,如果你能够花些时间来弄清楚你的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就能“对症下药”,那将才会真正帮助到孩子。
但是,不论怎样说,打小报告都意味着一种无能,都表明了一种事实:在自己的能力不能达到之时,借助其他强有力的人来控制别人。因此,妈妈应该注意在孩子的孩提时代,不仅自己要正确地面对孩子的“小报告”,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自身处理前来报告的各种小事,将来孩子长大了,自然也就有了处理大事的能力。
面对孩子的小报告,妈妈不应该只是哼哈地来敷衍,而是应该首先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很高兴你告诉我这件事。”这样会满足孩子需要被关注的心理需要,需要处理的事情,在酌情考虑如何处理。
如果孩子向你诉说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来回答孩子的小报告:“啊,他真的那样做了?他在开玩笑吧!”用幽默来将大事化小。通常,这种回答会让孩子觉得重要的事情变得微不足道,而孩子也会感到跟你说这件事情似乎很没有必要。
如果孩子在和小伙伴玩的时候,因为矛盾和挫败而来向你打小报告,寻求你的帮助,你可以先平复他的情绪,努力在情感上保持中立,不要先给他们贴上对和错的标签。冷静地说明规矩并要求他们听话。也可以给出一个大概的建议,鼓励孩子们自己来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因为打小报告而获得了老师的帮助和解决,最好引导他再好好想想,除了打小报告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让孩子慢慢学会宽恕、谅解、克制愤怒,同时也能勇敢地面对那些直接伤害自己的对象。
专家妈妈贴心话
对于那些爱和妈妈打小报告的孩子,妈妈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教育孩子。如孩子犯了什么错误的时候,你就可以对他说:“嘿嘿,你犯错了,我明天告诉你老师,老师就不会给你小红花了。”孩子肯定不愿意你告诉老师,会用撒娇或者哭闹等方式阻止你,这时候你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别的小朋友犯错的时候,如果你告诉老师,那个小朋友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呢?”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他感同身受被他打小报告的孩子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就会多一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