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微历史:老祖宗的人精式生存智慧
3420400000005

第5章 老祖宗的做人道理(5)

舍不得钱,救不了命。春秋时,陶朱公范蠡次子在楚国杀人被抓,范蠡准备派小儿子带千金前往周旋。但长子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逼得父亲派了他去。到楚国后,长子没能救出弟弟,而是运回了一具尸体。全家人非常悲痛,只有范蠡平静地说:“长子去这是必定的结果。上次我之所以要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出生时,我们家已经富裕起来,他平时不愁吃穿,大手大脚惯了,养成了一掷千金的脾性。而长子与我共同打下这份家业,他深知其中的辛苦,所以比较节俭,甚至有时候不免吝啬。所以,那千金他必然使得不痛快。再加上次子本身就是死罪,这一来哪里还有活命的理由?”

凡事赶早不赶晚,这话真有道理。清康熙时期的大臣徐乾学,把持学政多年,每届科举考试,排名前列的,都是他指定的人。有一年科举前,有个人来拜访徐乾学,出手阔绰,给门子的红包就是黄金十两。徐问他:“你是有什么冤屈要申吗?”答:“没有。”“那你想谋官?”“不是。”“那你想要什么?”“我想当今年的科考状元。”徐皱皱眉:“今年的状元已经许人了,其他的名次可以么?”来人说只想得状元,实在不行等下一届也行。徐答应了。但还没等到下一届科考,徐就下台了。

要小心那些不通人情的人。齐桓公有三宠:易牙是厨子,把自己的小儿子杀了做成一盘蒸肉给桓公吃;竖刁为了服侍桓公,挥刀自宫;卫国公子开方,为了留在桓公身边,长期不回家。桓公被这三人的牺牲精神感动得不行了,但管仲说:爱自己、爱子女、爱父母,是人之常情,而这三人或者自阉、或者杀子、或者父母死而不奔丧,太违人情,是危险分子。果然,后来三宠作乱,活活饿死了这位威名远扬的春秋首霸齐桓公。

强龙不压地头蛇,给别人面子就是给自己面子。西汉初,洛阳城两人有仇,城中贤士侠客多次调解无效。其中一方去请大侠郭解。郭解特意夜访另一仇家,仇家同意讲和。郭解对两家说:“你们虽然肯卖我个面子,但我不能夺洛阳豪杰的名誉!你们还得再请他们说一下,而且千万不要说我来过!”连夜回乡。

江湖骗局多,遇到事情时,一定要多用自己的脑子想想,最忌一时冲动。西汉昭帝十几岁登基,国家大权实际掌握在外戚霍光手里。有人检举霍光勾结校尉(中级军官),意图谋反,昭帝看着奏折,嗤笑说:“凭霍光的权势,真要谋反的话,用得着去勾结一个小小校尉么!”于是置之不理。

有些事,一定要明白说出来。隋末笔杆子邓世隆,原来在王世充手下,经常写文章骂李渊一家。唐朝建立后,邓世隆隐姓埋名,躲了快十年。李世民上台后,想起邓世隆有学问,便把他找出来做官,参与编修历史。但邓世隆虽然出来做官了,心里还老想着当年跟李家作对的那点事,精神压力很大,工作时也恍恍惚惚。李世民听说后,派房玄龄去告诉邓世隆:“当年那点事,各为其主,我早忘了,你最好也别老惦记着!”邓世隆这才放下心来。

东晋时,王敦发动政变,朝中有人建议杀掉在京城的王氏子弟,以示报复。王敦的族兄王导在朝中担任高官,听说后率领全族子弟跪在皇宫前求情。大臣周顗(字伯仁)正要去宫里,王导便请周顗向皇帝求情。周顗甩甩手不搭理,等见到皇帝,却积极为王家求情,回家后还写了一份求情报告,紧急送上去。但当着王导的面,周顗都是很不耐烦的样子。之后王敦打到首都,大开杀戒,把周顗也杀了。后来王导看到周顗帮忙求情的奏折,才恍然大悟,但悔之晚矣,留下“吾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千古哀叹。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北宋初年,有人检举魏州节度使符彦卿,宋太祖派大臣王祐去调查,并许诺等回来就升他做宰相。王祐调查之后,认为符彦卿是无辜的,不料宋太祖不满意这个结论。王祐劝告:“五代的皇帝们就是因为猜忌心太重,诛杀大臣,所以都成了短命王朝,陛下要引以为戒。”这下可是捅了马蜂窝,王祐不但宰相没得做,还被贬到外地。不过王祐心态好,说了句:“我不做宰相,我的儿子必做。”而其子王旦,于宋真宗时做宰相,为宋初名相。

人贵有自知之明。唐朝宰相裴度,觉得自己其貌不扬,能力平平,却做了将军和宰相,真是祖坟冒青烟了。下属说:“怎么会呢,就算在当今宰相中,您也是最棒的!”裴度笑笑:“那是其他几位宰相太谦虚了!”

选择团队很重要,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便能成什么样的事。宋太宗曾经派一和尚去给自己的儿子们看相。和尚看了一圈,说:“诸人都比不上寿王。”寿王即赵恒,太宗的第三子,未来的真宗皇帝,这会儿还没起床呢。太宗问:“你都没见过寿王,怎么就这么说呢?”和尚答:“我看见他门前站着的那三个人了,都是宰相之材,由此可知寿王其人。”

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勤奋努力都是不会有错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勤于政务,不论是吃饭还是睡觉,但凡想起一件事,便马上记录下来,以免忘了。有时就把纸条别在衣服上,以至于衣服上常常别着许多纸条,朱自己戏称这是“鹑衣”,即破破烂烂的衣服。也正因他如此勤勉,才为明朝带来了“洪武之治”。

背后不说人恶。宋濂是明初开国功臣,明太祖朱元璋称其为开国文臣之首。朱元璋好杀、好特务政治,曾派人监视宋濂,第二天问他,昨晚在家吃了什么、喝酒了没,宋老实作答,朱才满意。又向宋濂打听朝中大臣的好坏,宋不敢不答,就只说哪些人有什么好,绝口不提谁的不好。朱元璋让他说说谁不好,宋回答:“我和这些人有来往,了解他们为人之好处,即使有不好,我也不知道。”

现代社会讲究自我包装,但自我包装也要有个度,不能太张扬,以免让人觉得轻狂。明末诗人邢昉,九岁能文,十六岁能诗,二十来岁名满江南,但他一辈子连举人都没考中过。四十多岁时,邢昉第六次参加举人考试,考官一看试卷,觉得这个人太狂了,先是在试卷上批“太狂”,后来越看越窝火,批道“更狂”,最后直接把邢昉的试卷给扔垃圾桶里了。邢昉经此打击,愤而作《太狂篇》,从此不再参加考试,最后潦倒终生。

无钱难倒英雄汉。明朝大宦官魏忠贤当权时,名将熊廷弼镇守辽东,为明朝东北国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后来辽东战事失利,被人陷害下了监狱。魏忠贤暗示他,只要送笔大礼金来,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熊廷弼因拿不出钱,魏忠贤就把他当成东林党人,处斩了。

古人常讲,君子之交淡如水。很多人对此不容易理解,其实,之所以要淡如水,是因为爱越深恨就越深,关系特别好的两个人,一旦不和,关系就会变得特别坏。宋朝时,苏轼与章惇,以前是特别好的朋友,两人曾同游同饮,往来密切。苏轼主持贡举时,还取了章惇的儿子为第一名。但后来,章为变法派,苏为保守派,章数次迫害苏,要置其于死地,亏得苏有太后的保护,才得以逃脱。

古人云:“义动君子,利动小人。”和人相处,要有的放矢。北宋徽宗年间,金人南侵,逼近都城。徽宗听说长安城中有两人有大法力在身,可以召唤神兵天将助阵,于是派道士林灵素去请。林灵素拜访第一个人的时候,带了一车的珠宝过去,而拜访第二人的时候,什么也没带。结果,两人都被成功请来了。旁人不解,林灵素说:“他们一个爱财,给他珠宝他就答应了;一个爱名,我使劲夸他,他就答应了。”

如今宠物继承主人遗产成为富豪的事已再三上演,我国古代也有养宠物、认为宠物比人命值钱的例子。春秋时候的卫懿公就是,他喜爱的宠物是仙鹤,每天来向他进献仙鹤的人民,可以在宫前排起长队。他养的仙鹤待遇非常好,有专门的仙鹤公寓,有专门的仙鹤营养师、护理师,仙鹤们还有专车接送,有荣誉封号。有一年,外敌入侵,卫懿公号召人民起来保家卫国,人民都说:“让您的仙鹤将军们去打仗吧!”卫懿公只好亲自上阵,死于乱兵之中。对于一些心胸狭窄之人,有些玩笑千万开不得。齐顷公时代,晋国上将军郤克、鲁国上卿季孙行父、卫国上卿孙良夫和曹国大夫公子首,一道出使齐国。这四位大使不巧都有身体残疾:郤克独眼,季孙行父秃顶,孙良夫脚跛,公子首背驼。齐顷公故意捣怪,宴会时,按四人的缺陷,相应地安排了有同样残障的人作车夫,齐国群众看了,都窃笑。四使很愤怒,回国后组织了四国联军攻齐,打得齐顷公绕山跑了三圈才得以逃脱。

见风使舵之人常有,落井下石之人亦不少。春秋时,晋国大夫中行文子逃亡,经过一个县城时,随从劝他去见见一个老朋友,休整一下。文子说:“以前,我当权的时候,我喜欢音乐,他就送我名琴;我喜欢美玉,他就送我玉环。这是个迎合别人口味来谋取自己富贵的人,投他,那是自投罗网。”于是迅速离开。果然,后来这个朋友扣下后面的两部车子,交给国君献宠。

战国时,赵国宦官缪贤犯罪,计划逃亡燕国。上卿蔺相如问他为什么,缪贤说以前陪赵王与燕王聚会时,燕王曾经握着他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蔺相如听后说:“那时赵强燕弱,而你是大王身边的人,燕王当然想讨好你。现在你犯罪了,燕王不但不会收留你,还会用你来讨好赵王。你最好是向大王请罪,说不定还有机会免罪。”缪依计而行,得以保命。

东晋时,权臣王敦在政变途中病死,其兄王含想投靠堂弟王舒,但其子王应劝他投靠堂叔王彬。王含认为,王彬为人正直,以前与王敦不和,不能投靠。王应说:“正因为如此,才更应该去投靠。王彬之所以与王敦不和,就是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以王敦当时的权位,他都敢对着干,说明他是一个极其正直、有操守的人。现在王家式微,他一定会生怜悯之心,收留我们。而王舒只知固守法律,我们还能有活路?”王含不听,投靠王舒,最后父子被杀死。而王彬一直在暗中准备接应他们父子,听到两人死后,很是痛惜。

“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定不要做那位“农夫”。南北朝时,东魏大将侯景走投无路时,被南梁武帝收留。于是,东魏丞相高澄,派使者来南梁,请求议和,梁武帝应允。侯听说后,非常恐惧和议成后自己会被送回东魏,就起兵发动叛乱,梁朝因此灭亡。

北魏永平初年,廉范被陇西太守郑融保举为功曹(州郡属吏)。不久,郑融因牵连某事被人举报。廉范得知后,托病离去,郑融甚是愤恨。郑融入狱后,廉范设计谋得狱卒之职,尽力照顾郑。一日,郑对廉说:“你怎么长得很像我以前的一个下属?”廉大声斥责说:“大人您坐牢坐得老眼昏花了?”等郑出狱后,廉又一直照顾病重的郑到死。

世人皆谓会逢迎者得利,而真正有技巧的夸人、讨好,都是不动声色就把人夸了。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后,有人去拜访他,高谈阔论间,聊到“欺骗”话题,该人说:“被不被欺骗,关键还是在自己。像曾大人这样诚心待人、品德高尚的人,人不忍心欺骗;像左宗棠那样严于律己、正直的人,人不敢欺骗;还有些人,人没欺骗,他却总疑心人在骗他;有一种最笨的,就是已经被人欺骗了,自己还不知道。”说得曾国藩心里受用,连连点头,准备重用,但一时间没有空缺,便先让他去监督工程。不料没几天,这人拿着工程款,跑了。

无论官场、职场,众怒犯不得。大家都知道清初的剃发令,“留发不留头”,以致血流成河。剃发令的始作俑者却是一个汉人孙之獬,个中因由,今人看来让人唏嘘不已。孙在明朝时受排挤,明亡清兴后,孙和很多大臣一样,投到清朝做了官。为了向统治者示好,孙把自己的发型搞成清人装束,但上朝时汉臣故意不让他站到汉人队中,满官也不让他进满人队列,孙一恼之下,提出剃发令,要求汉人一律把头发理成满人模样。因为这剃发令,死人无数,孙自己也被反清武装抓起来砍了头。

清初,在清政府做官的汉人,常常被视做汉奸、卖国贼。明末大文人钱谦益,就因此处处被人骂。一次聚会,有个叫潘班的年轻人一个劲地称呼钱谦益“兄长”,钱说:“我今年都七十多了,你干吗口口声声叫我‘哥’?”潘回答:“你这就不对了!你这在前朝生活的岁数,应该放到前朝去算。按照在本朝生活的岁数,我是顺治二年生的,你是顺治元年生的,我们俩也就相差一年。我叫你声‘老兄’有什么不对呢?”钱谦益受不了压力,罢官回家,给自己书斋起名“逸老堂”。有人根据这斋名,写了幅对联送他:“逸居无教则近,老而不死是为。”这是一幅藏尾联,前一句典出《孟子》,逸居而无教,则近禽兽;后一句来自孔子,老而不死是为贼。骂钱谦益是禽兽、是贼。

清初大臣金之俊,明朝时是兵部右侍郎;李自成打下北京后,明朝灭亡,金之俊向李自成投降;等到清兵攻入北京时,金之俊又降于清朝,做到吏部尚书、大学士。金之俊在清朝做官十八年,清初很多方针政策,都出于他之手,工作很努力、很负责,所以,当时人讽刺他:“从明从贼又从清,三朝元老大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