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政的道与术
官场如战场,做官可是一门技术活。很多时候,人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要是能站着把钱挣了,估计就没人愿意跪着挣钱;要是能堂堂正正地享受做官的好处,估计就人人都愿意做好官了。酷吏来俊臣当权时,只手遮天,官员们都不敢不从。来俊臣垮台后,皇帝训斥官员们帮着来干坏事,有负国法,官员们辩解说:“我们枉乱国法,这当然是死罪,但罪只在我自己;而我们一旦得罪了来俊臣,全家人的性命都会没了!”
为政者最怕人民心怀不满,祸乱之事往往由此而起。南宋秦桧当权时,有个读书人伪造了一封秦桧的推荐信,然后拿去找扬州知府安排工作,不料被查出来了,知府将读书人送给秦桧发落。奇怪的是,秦桧知道了这事,不但没有暴跳如雷,反而给读书人安排了一个官职。旁人疑惑,秦桧解释说:“这个人敢伪造我的信件,可见胆量非凡。这种人,如果不用官职笼络住,他肯定会投靠敌人,并不择手段地来攻击我们。”
名誉重要还是官位重要?这是个问题。和珅当权时,他跟前的奴才也横行无忌。一天,和珅的奴才的小舅子,驾着马车在大街上横行,把御史谢振定的车给撞了,撞完了还骂别人挡他的路。谢振定很气愤,抓着该人就打了几十板子,还把他的车给烧了。这事和珅没出手,一姓王的官员不满了,替和珅出手,找了个借口撤了谢振定的官。朝臣评论:谢丢了官,王丢了名誉。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都是美德,但拥有这种美德而不善用是很危险的。商纣王整夜烂醉如泥,连日期都忘了。问身边近臣,近臣也不知道,于是派人去问箕子。箕子得知后,对门人说:“身为天子却连日子都忘了,这是天下要大乱的开始。大家不知道,而我知道,这不是件好事。”于是,假装喝醉说不知道。
做官要认清天下大势,有些事,宜捂不宜揭。汉献帝时,荆州牧刘表不但不向朝廷纳贡,还擅用天子的礼仪祭祀。献帝准备下诏斥责,大臣孔融劝解:“现在天下大乱,朝廷无力征讨。陛下不能下诏斥责,只能隐忍。如果责备了刘表,使天下人得知这件事,那只能助长天下的混乱!”
领导的宠幸不会是永远不变的,做官要向李夫人学习。汉武帝的宠妾李夫人,得了重病后,就把自己锁在屋子里,无论武帝怎么求她,都不肯出来见人。姐妹觉得她傻,说:“你不趁着现在皇帝对你一片痴情,赶紧为李家多求庇荫,还想等到什么时候?支票不兑换就要过期了!”李夫人答:“女人以色得宠,我现在病成这样子,如果让皇上见到,宠就要变憎恶了!我不让他见,让他以为我还如从前一样美丽,我李家的兄弟就自然得到照顾。”果然,李夫人死后,汉武帝思念不已,对李家人也诸多照拂。
身处高位,当思日后身退之时。明朝严嵩当权时,江西宜春县令刘巨塘进京为他祝寿,祝寿完毕后,不小心被关在严府内。刘巨塘又急又饿,此时严府管家严辛带刘去了自己的住处休息,并且请刘吃饭。饭后,严辛请求刘巨塘以后多照顾他。刘说严辛身在相府,让自己帮忙是开玩笑。严辛说:“大人,您读书人,有些事您还不懂。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只求您以后一定不要忘了今日我的请托!”没过几年,严嵩败事,严辛也被抓,幸好刘搭救,才没被问斩。
在位时要思去位时,势盛时要想势衰日,才不至于丧失了本心。荣禄是慈禧太后的侄子,摄政王载沣的舅舅。因为慈禧的信任,当红时权焰熏天,军国大事说了就算;后来不知为什么触犯了慈禧,被冷落,抑郁而死。荣禄死后,朝廷按惯例默哀一日,慈禧不高兴了,大骂:“干吗撤乐?难道他荣禄死了,我还要哭着不吃饭吗?”立即命人奏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时候,真的不能乱操心。唐德宗时,皇宫采购人员在大街上看到什么就拿什么,不但不用花钱,主人还得免费送货,这就是“宫市”。宫市的影响太坏了,太子李诵看不过去,准备找父皇汇报一下,管管这事。太子的老师王叔文劝住了他:“太子,您应该多陪父皇吃吃饭,有事没事去请个安;至于工作上的事情,不要过问,否则皇上一旦怀疑您收买人心,那您就危险了!”
父子之情虽亲,君臣之别更大。明太祖有个贵妃死了,太祖让太子戴孝,太子认为这违背礼制,不肯。太祖大怒,拿着剑要砍太子,大臣赶紧出来劝谏太子,说:“礼仪之事,可缓,但君父之命,不可违背,否则,就会生出嫌隙来了。”太子醒悟,赶紧来向父皇谢罪。
越位高权重,表达意见时越需慎重,不宜轻言可否,不然对人对己都是一把双刃剑。唐高宗要封武则天为皇后,褚遂良、长孙无忌、李勣等商量,准备劝阻。褚遂良主动说:“这事得我先出马。长孙您是老国舅,如果您说不动,皇上就是不敬舅舅;老李您是国家元勋,如果说不动,皇上就会有藐视功臣之嫌。”长孙无忌和李勣深以为然。
官场位置越高,越需要有容人之量,所以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齐国名相管仲将死时,桓公向他请教宰相的继任人选,并说自己想用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管仲说:“鲍叔牙是个好人,但不适合总理朝政,他太善恶分明了,疾恶如仇。”后来桓公仍然用鲍叔牙为相,鲍看不惯桓公身边的小人,一气之下,竟生病死了。
公是公,私是私,公私须分明。北宋寇准将罢相,去求宰相王旦给个“使相”(荣誉宰相)的荣誉官衔。王旦推辞说:“官职哪能私下相求!”寇准很不爽。几天后,皇帝和宰相们讨论怎么安排寇准,王旦赞誉了一番寇准,建议让寇做“使相”,大家同意了。寇准因此去向皇帝谢恩,感谢皇帝做主。皇帝答:“王旦推荐的。”寇准惭愧不已。
狄仁杰做了宰相后,有一次武则天和他闲聊,说:“你以前做地方官时,有人打小报告说你坏话,想知道是谁吗?”狄仁杰回答:“陛下如果觉得我治理得不好,那我就改进工作;陛下信任我的才干和为人,那是我的幸运。至于说我坏话的人,我看还是不要知道了。”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唐朝魏征有个爱好,嗜吃醋芹。唐太宗请魏征吃饭,面前摆一碟醋芹,只见魏征山珍海味都不吃,就吃醋芹。太宗说:“魏征你老让我不要有爱好,可我看你自己就没做到啊。”魏征回答:“上有所好,下必盛焉,所以在上者不宜有爱好。至于我,也只有这么一个小爱好,不敢因此误事。”
阎敬铭在山西做官时,大力提倡俭朴生活,他自己经常穿着补丁服上班,看见有官员穿着华丽的,必严厉批评。很快,大家都知道阎的这点好恶了,山西官场流行在丝绸衣服上打几个粗布补丁,以至于补丁比衣服还贵。有个候补知县来报到,阎看看他的衣着,很不喜欢,官员解释说:“下官候补多年,不能上任,积蓄已花得差不多了,只买得起这么件衣服,实在没有多余的钱打补丁了。”
做好官,但不做笨官。唐朝魏征是史上第一有名的诤谏之士,一般人以为他是个只会粗脖子红脸、脾气横的人,但太宗李世民有个评价:人言魏征威严可畏,而朕唯觉其妩媚可爱。魏征的“妩媚”在于,他敢于提意见、犯龙颜,但绝不犯傻、自己找死。魏征和太宗有过一次谈心,魏征说:“我有个请求,请让我做一个良臣,千万不要逼我做忠臣!”太宗好奇道:“良臣和忠臣,有区别吗?”魏征说:“有!良臣帮助主上成就事业,自己也有美名,日子还能过得舒舒服服;忠臣呢,虽然也有美名,但主上和自己的下场都很惨。”
人人都愿做大官,殊不知,官大责任就大,风险也大。唐朝岑文本被升为第一宰相后,回到家,忧心忡忡,家人问起来,岑文本说:“我既没在战场上立过功,跟皇帝也没有特别渊源,却做了这么大的官,我有压力呀!”有同僚前来恭喜,岑文本也说:“今天只受吊唁,不受祝贺。”后来因为压力太大、操劳过度,五十岁就生病死了。
古代王朝好比一个家族企业,皇帝是老板,宰相是高管,老板怎么处理高管和自家亲戚的关系,对企业来说很关键。武则天称帝后任用李昭德当宰相,他作风强硬,不畏权势,尤其得罪了武家不少人。武承嗣向女皇武则天告状,武则天回答:“自从我任李昭德为宰相,我觉也睡得踏实多了,他是帮我做事情的,劳苦功高,你们根本比不了,就别在我面前说他坏话了!”
唐朝时,政府办公的地方叫南衙,皇宫称北司。薛怀义是武则天的面首,仗着女皇的宠幸作威作福,有一次薛经过南衙,跟宰相苏良嗣发生冲突,被苏左右的随从暴打了一顿。薛哭哭啼啼地跑去向女皇告状,女皇安慰他说:“南衙是宰相们的地盘,你别去惹他们,就在北司待着好了。”做官最大的盲点,往往是管不住自己的家人,武则天这时还很明智,没有责怪宰相,但后来年老时,宠幸张易之兄弟,就没这份明智了。
人情是一张逃不开的网,有一种做法是,先尽人情,后按规矩办事。唐初,张镇周被调到老家舒州做都督,一上任,张镇周先直接回家,一连十来天,都是请亲戚朋友乡邻们喝酒吃饭。最后一天,酒足饭饱之后,张镇周一改笑容,严肃地说:“今天我还是个老百姓,可以跟大家一起吃喝玩乐。明天我就要正式上任了,国有国法,拜托大家以后不要来走后门,如果有人犯法,我也会依法办事。”他说到做到,很快就把舒州治理出了名声。
东汉,苏章任冀州刺史,辖区清河太守是苏章的朋友,但这位太守贪赃枉法,民愤极大,苏想惩办他。一天,苏章请朋友喝酒说:“今日晚上,你我在一起喝酒,是朋友的情分;明日冀州刺史在公堂上办案,那是国家的法律。”第二天,他将朋友法办了。
苏轼做地方官时,来往客人很多,接待事务繁重,苏轼的做法是:对于一般人、不愿多接触的人,则安排他天天看美女歌舞表演等节目,自己则躲一边清静,几天都不去搭理;对于有私交的客人,则屏去一干闲杂人员,主客面对面,安安静静地喝酒、聊天。这样大家都满意,前者满意主人的招待丰盛,后者满意主人的情意深厚。
做官最怕请托,上级的亲戚、同僚的朋友,一个个都要求你安排个好差事,神仙见了也发愁。唐代宗时的宰相刘晏,是这样应付请托的:权势之家请刘晏帮忙安排亲戚朋友,拒绝不了的,刘晏一概答应下来,想多快到任、要多少薪水,都保证如愿,但有一条,不给实权,重要岗位必须由刘晏看中的才干之士担任。这样一来,请托人满意,吏民也满意。
南宋陈仲微,初任莆田县尉时,以县尉代理县事。县里某乡绅在一大官面前称赞陈仲徵,并私下里给陈一举荐信,要他去拜见大官。陈收下,藏了起来。一年后,乡绅家欠租税,县衙逮捕他家家奴,乡绅颇有怨言。陈将举荐信完好无损地还给乡绅,乡绅无言。
明广东布政使徐奇进京觐见皇帝,顺道带来一些岭南产藤席馈赠朝中大臣。锦衣卫的人立即上报一份名单。皇帝发现名单中没有杨士奇,就召他问话。杨说:“徐奇,以前受命去广东任职时,许多大臣都为他作诗送行,而当时我有病,就没有参与。不然,名单里面肯定也有我。藤席,广东普通特产,就算大臣收了,应该也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皇帝立即命令毁掉名单。
管住一张嘴,往往比做对一件事更重要。唐高宗死后,中宗即位,母亲武则天垂帘听政。中宗想任命自己的岳丈做宰相,大臣们拼力劝阻,中宗不听,怒气冲冲地说:“我把天下让给他都可以,何况只是一个宰相!”大臣将这话转述给武则天听,武则天立即召集大臣开会,当面把中宗皇帝给废了,另立新帝。隋初名将贺若弼,为隋文帝打天下立下过赫赫战功。但贺有个缺点,就是嘴巴不牢、爱发牢骚。文帝任命杨素和高熲做宰相,贺若弼很不满,见人就说杨和高没什么本事,是花架子,有时还捎带着嘲笑文帝几句。文帝一生气,把贺关进了监狱。后来文帝念旧情,去看他,说:“我用杨素和高熲做宰相,你干吗老说三道四的?”贺答:“这俩,一个是我朋友,一个是我舅舅的儿子,他们几斤几两我还不清楚么?”进了监狱还这么不思悔改,没救了。后来炀帝即位,炀帝可没他老爹的好脾气,一生气,把贺杀了。
人心是一杆秤,也许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官运,却能称出一个人生命质量的轻重。北宋寇准和丁谓,先后做宰相,又先后被贬,但民间对二人褒贬大不相同,都赞誉寇准、嘲骂丁谓。崖州官民听说寇准被贬来本地,自动聚集起来,给寇准盖房子。
任何事情都有显规则和潜规则的两面,为政之道也是如此。西魏权臣宇文泰,一次和大臣苏绰密谈,连续三天三夜,据说其中就有这么一段对话。宇文泰问:“要怎样才能治理国家?”苏绰答:“任用官员。”宇文泰问:“能说得详细点吗?”苏绰点点头:“用官员治国,把老百姓搞定了;如果官员贪贿,就不断反贪,这样官员也就搞定了。”
唐德宗时的宰相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很正直、很清廉,曾经帮助德宗皇帝渡过多次政治难关。但皇帝对陆贽的清廉很是不理解,有一次亲自开导他说:“做官贪污当然是不好的,但别人送你一些小的礼物,还是可以收的嘛。”后来皇帝还是嫌陆贽太正直了,不能顺应皇帝的心思,于是罢了他的宰相。
古代权力场上,高层之间的斗争是很残酷的。武则天想自己当皇帝,宰相裴炎则支持武则天的儿子当皇帝,结果大家都知道:武则天赢了。裴炎被诬下狱,有人劝他向武则天认个错,请求领导宽恕,裴炎回答:“宰相下狱,怎么可能还有活的机会呢!”一语中的,他很快便被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