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智慧进退之法
3460700000040

第40章 不进不退:以糊涂之道守住求进的门户(2)

明英宗在外地时,也先曾用车载着他的妹妹前来,请求将妹妹许配给英宗。皇上将这事和吴官童说了,问他该怎么办。吴官童回答道:“哪有天子作人家女婿的呢?历史会怎么说?不过若是拒绝他也辜负了他的一片好意。”于是皇上哄骗也先说:“你的妹妹我当然是可以娶的,但不应该做那不合礼法而结合的夫妻。等朕返回中原以礼来聘娶她吧。”也先又选美女数人要送英宗侍寝,英宋也推却道:“留着美女,等来日做你妹妹的陪嫁侍女,我要一并让他们做嫔妃。”也先听了,更加敬佩英宗。但最终此事却不了了之。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激进的做法未必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冷处理却可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热效应。

4.追求均衡是解决难题的一大法门

所谓“均衡”,也就是平衡战略,它最早源于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指之,不足者补之。”他还说:“曲则全,枉则直,清则盈,敞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里都是说“平”者生存,“不平”者淘汰。自然界中力学的公例也两力平衡,才能稳定,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鸣。懂得这个哲学道理的,就能在两强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并求得发展(指弱者);也能有效地控制两弱,使之均臣服于我(指强者)。

春秋战国时代,华夏列国相争,齐、楚、韩、赵、魏、燕、秦等七强并立,而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有名无实的东周、西周,虽然握有象征着天子的九鼎等宝物,却无自卫的力量。于是,为了生存的利益,他们执行了一条均衡外交的路线,即对东、西方强国在保持等距离的情况下,用比较灵活的外交手段,利用各国之间的利害冲突,竭力调整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从而维持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有一年,齐国的大将田婴率领齐国的军队去帮助韩、魏两国攻打楚国,打败楚国后,又打算联合韩、魏两国去攻打秦国。因常年战争,力量消耗很大,就派使者去向西周借兵借粮。西周天子犯难了:不借兵粮给齐国,就会得罪了齐、韩、魏三国;如借兵粮给他们,势必又会得罪强大的秦国。在这两难之际,谋士韩庆自告奋勇地愿去说服田婴不向西周借粮。

韩庆到了田婴的帅营,拜见了田婴,对他说:“将军您率领强大的齐军,用了五年的时间,替韩、魏两国攻下楚宛、叶以北的地区,而使这两个国家的国力得到了加强;现在如果再攻占了秦国的一些地区的话,那只会使韩、魏两国的力量更加强盛。这样一来,韩、魏两国南面没有楚国的忧患,西面不必担忧秦国的攻击。它们的国土扩大了,国家也日益受到了尊重;而齐国不仅劳民伤财,没有得到一点实惠,反而会受到它们的轻视。末梢盛过了根干,本末倒置,这就不合乎常情了,窃私下以为将军感到不安。”

田婴听了,认为韩庆说得有些道理,便问道:“照先生的说法,我应该怎样做才是呢?”

韩庆献计道:“依在下愚见,将军您不如让您的国家暗中与秦国和好而不去攻打秦国,这样您也就不必去向西周借兵借粮了。您可以兵临函谷关而不去进攻秦国,然后派您的使者去对秦王说:‘薛公(田婴封地在薛,故又称薛公)一定要出兵破秦而使韩、魏两国强大,原因就是想要让楚国把东周(楚国的地名)割让给齐国啊。’秦王如果能放回楚王(此时楚怀王被扣留在秦国),而使秦、楚两国和好,您就可以使您的国家有惠于秦国,而使秦国感到能够完好无损,正是由于楚国割让了东周,才使自己免遭到进攻,秦国必定愿意这样做。楚王被放回了楚国,也必定会感谢齐国。齐国得到了东周而更加强盛,将军您的封地薛城也就可以世世代代没有什么忧患了。秦国没有受到大的削弱,处在韩、魏、赵三国的西部,这样,秦对这三个国家是个不大不小的威胁,这三个国家自然也不敢轻慢齐国了。”

田婴说:“说的好,就照您的意见办!”

于是,他派韩庆作为自己的使者去游说秦王,还说服了韩、魏、赵三国不再去进攻秦国,这样,齐国最后自然也就不必向西周借兵借粮了。聪明的韩庆不仅善于就各方的具体矛盾来思考问题,而且还是设身处地地为齐国及薛公本身的利益着想,他的设想对齐来说,又是一个均衡外交的战略,这是大国强国的等距离外交,即既不弱秦强韩、魏;又不弱韩、魏而强秦,使得这三者或五者(秦、韩、魏、赵、楚)均有求于齐。这种战略布局自然为田婴欣然接受。齐、秦弭兵,齐向西周借兵借粮这件事自然也就不用提及了。韩庆此着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跳出了形式逻辑中的两难推理的狭隘局限,求得了一个全新的解决办法,从而挽救了僵局,走活了全盘。这个以糊涂之道追求平衡的进退之法聪明至极,颇有耐人寻味之处。

5.心态平和自能笑对贫富荣辱

聪明难,糊涂更难;由糊涂变聪明难,由聪明变糊涂更是难上加难。由此,清代文豪郑板桥发出了“难得糊涂”的感慨。是啊,人们争名夺利即使明知糊涂的妙用,在名利之心的推动下,又怎么能够得到呢?

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处世,才能笑对贫富荣辱,才能难得糊涂而独得糊涂。

东晋时,年少的谢弘微丧父,过继给堂叔谢峻为子。谢弘微家贫,而继父家十分富有,很多人都羡慕他。

谢峻死后,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谢弘微只接受了数千卷书籍和继父原有的仆役数人,而庞大的遗产他却赠给了别人。

谢弘微的举动惊世骇俗,所有人感到不可思议,有人问他说:

“你的本家穷困不堪,幸有你继父使你过上了富贵生活,你怎么会轻易地放弃呢?穷困是很可怕的事,你真的不在意?”

谢弘微老实回答说:

“我也曾庆幸自己脱离了苦海,但时间一长,我便发现富贵的日子并不像我想像的那样美好。何况这份家产不是自己赚取的,终觉受之有愧;我要有所作为,当从自创家业开始。”

人们嘲笑谢弘微呆傻,只有朝中大臣谢混惊叹说:

“谢弘微穷不叫苦,富不贪恋,他算是第一个识破天道的人了。”谢混从此敬重谢弘微,常和他谈天说地,畅言人生。

谢混的妻子是孝武帝的女儿晋陵公主,谢混身为驸马,难免染上骄纵之气。谢弘微多次提醒他说:

“富贵只是过眼云烟,太在意了便可能失去。我并不憎恨穷苦的日子,它能使人保持清醒,不生妄念啊!”

谢混每听他言此,总是一笑说:

“似你的壮举,我是做不到的,我终是俗人嘛!”

晋安帝义熙八年(411年),谢混因谋反罪被杀。面对衰败的家境,谢弘微安慰晋陵公主说:

“富贵本无常,公主不要太介意了。如果公主相信我,我会相助公主共渡难关。”

晋陵公主于是把家事全部委托给谢弘微。谢弘微悉心为晋陵公主治家,日夜操劳,终于使其走出困境。

刘裕称帝后,晋陵公主降号为东乡君。东乡君对谢弘微感激万分,一次对他说:

“你无私帮我,而自己却是一贫如洗,我过意不去啊。不管你是否赞成,我的家产都要分你一些,这是你应得的。”

谢弘微一口回绝,说:

“我若接受,就变成十足的小人了,别人会怎么评说我呢?穷困是我的本色,我早已习以为常了。”

刘义隆继位为帝后,十分敬重谢弘微的为人,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后又升任他为尚书吏部郎,参预机密。

做了朝中重臣,谢弘微仍是本色不改,俭朴异常。

一日,僧人释慧琳拜访谢弘微,见他席上只有素食一盘,于是说:“大人不比从前,何必如此自苦?你该享受些了。”

谢弘微笑着说:

“有些人一旦为官,便忘了他的穷苦出身,结果便放胆胡为了,这是祸患的根源啊。我幸被皇上看重,其实和从前没什么两样,又怎敢奢华呢?”

谢弘微为官清廉,对下属的馈赠一概拒绝,他曾对向他行贿的下属说:

“我生活清苦惯了,这才能没染上富贵的恶习;你的‘好意’只能会害我,我实不敢接受。”

谢弘微在任上,无论处境好坏,始终保持恬淡的性情。有人说他的坏话,他不与人争辩;有人赞美他,他也不沾沾自喜。宋文帝刘义隆为此评议他说:

“谢弘微不以贫富为念,效法自然,君子之名,他是当之无愧处在窘迫的逆境中,能否保持平和的心态,是衡量一个人见识高低的重要标准。天有阴晴雨雪,人有穷富高低,这是很自然的事,也是最真实的状况。保有平和的心态,便保有了快乐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