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曾国藩家书
3470100000012

第12章 遵守孝悌——做大事要有一颗仁爱之心(1)

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在曾国藩的眼里,孝悌人性的光辉,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曾国藩看到遵守孝悌的力量,所以经常和家人谈孝悌,希望家人能保持一颗仁爱之心。

对长辈应尽爱敬之心

字谕纪泽:

闻尔至长沙已逾月余,而无禀来营,何也?少庚讣信百余件,闻皆尔亲笔写之。何不发刻?或请人帮写?非谓尔宜自惜精力,盖以少庚年未三十,情有等差,礼有隆杀,则精力亦不宜过竭耳。

近想已归家度岁。今年家中因温甫叔之变,气象较之往年迥不相同。余因去年在家,争辨细事,与乡里鄙人无异,至今深抱悔憾。故虽在外,亦恻然寡欢。尔当体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尽此爱敬之心。常存休戚一体之念,无怀彼此歧视之见,则老辈内外必器爱尔,后辈兄弟姊妹以为榜样,日处日亲,愈久愈敬。若使宗族乡党皆曰纪泽之量大于其父之量,则余欣然矣。

余前有信教尔学作赋,尔复禀并未提及。又有信言涵养二字,尔复禀亦未之及。嗣后我信中所论之事,尔宜一一禀复。

余于本朝大儒,自顾亭林之外,最好高邮王氏之学。王安国以鼎甲官至尚书,谥文肃,正色立朝,生怀祖先生。念孙经学精卓,生王引之,复以鼎甲官尚书,谥文简,三代皆好学深思,有汉书氏、唐氏之风。余自憾学问无成,有愧王文肃公远甚,而望尔辈为怀祖先生,为伯申氏,则梦寐之际,未尝须臾忘也。怀祖先生所著《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家中无之。伯申氏所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皇清经解》内有之。尔可试取一阅。其不知者,写信来问。本朝穷经者,皆精小学,大约不出段、王两家之范围耳。余不一一。

父涤生示

十二月三十日

再,纪泽明春须至罗家、刘家、李家拜年,如今年正月之样。刘峙衡待我极好,余至今念之,拟寄银百两交其妻子,泽儿至峙家,顺便仍宜拜沅堂老师。李家迪公之事,余当在营厚赙之。

涤生再示

历史上记载,曾国藩是个很有名的孝子。他不但自己很有孝心,也很注意对其子孝心的培养,他在这封信中对曾纪泽说——“尔当体我此意,于叔祖各叔父母前尽此爱敬之心。”就是这个用意。

“孝”是怎么回事,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解释为“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

儿女先要有孝心才谈得上孝道,没有孝心,孝道从何而来?即便有也是假的,那不是孝。那么这个孝心又是什么?当我们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感念到父母之心,我们被感动,体会到父母的恩德与亲情,我们的感动,这就是孝心。一切孝的行为,都是从这个心开始的。所以,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担心我们生病,或者我们生病时父母的焦急忧虑,这种心境我们首先要能够体味,这是孝的出发点。说得明白一点,孝道对做子女的要求,首先是要知父母心。

你可能会这样觉得:自己时常会去看父母这就足够啦,春节不回去也行啦;同事和邻居每月给父母1000块赡养费,自己给2000元这已经不错啦;为赡养父母,哥哥出500元,弟弟出300元,自己拿出1000元就很好啦。很多人会以为,这样就报答父母恩情了。

人们常说,父母恩重如山。父母的恩德能报得完吗?有人会说,不就是把我养大吗?给我们衣服穿,给我饭吃,供我们读书,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不就报恩了吗?其实,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并没有说的那么简单,亲恩是永远报不完的。因为父母对子女有十大恩情:

“第一,怀胎守护恩。

父母为保住肚里的小生命,必须战战兢兢地悬着一颗心,生怕一不小心,胎儿会保不住。所以从怀孕第一个月起,就必须付出全部的心力来保护胎儿。

第二,临产受苦恩。

我们的生命能来到人间,是因为与父母结了很深的缘,有些是善缘,有些是恶缘。如果是恶缘,从怀胎第一个月就开始折磨母亲,尤其到快生产的时刻,有人阵痛了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还无法顺产,做母亲的为了保住小生命,不惜拼着自己的生命,挣扎在死亡边缘上。

第三,生子忘忧恩。

过去医学不发达,每逢难产时,往往赔上一条命。妇女怀孕后,时时担心生产会有危险,连家属也是抱持一颗惶恐的心。一旦看到孩子安然出世,在迎接小生命来临时的欢喜中,也就忘了所有的痛苦和焦虑。

第四,咽苦吐甘恩。

现代的人都比较讲究卫生,奶瓶用过就要消毒,吃东西也经过选择,照顾孩子也用卫生科学的观念和方法。而以前的农业社会,并没有所谓的婴儿食品,孩子牙齿未长出前,都是由母亲先把食物嚼烂后,再放进孩子口中喂食。虽然以目前的观点来看是不卫生,但就当时的时代背景,则是亲情的流露啊!即使母亲肚子再饿,她总是以孩子为优先,把到口的甘美食物嚼烂,再吐出来给孩子吃。

第五,回干就湿恩。

现代人讲究生活品质,婴儿都用纸尿布。以前没有纸尿布,孩子的尿布都裁取旧衣服或破被单制成。孩子尿湿了或大便了,把尿布换下后还需清洗。遇到孩子半夜尿湿而啼哭,做母亲的就起床为孩子换尿布。有时候孩子不只尿湿了,把床铺也弄湿,母亲就把孩子移到干爽舒适的地方睡,阴湿的地方则自己睡。

现代的人,已逐渐淡忘了父母恩情,大家都只晓得细心照顾自己的孩子,却少有人会以同样的心来回馈父母亲。子女稍微发烧、耳热,就寸步不离地整夜守护床前,不知疲倦。如果是自己的父母亲病了却不甚关心;甚至有些兄弟姊妹众多者还会互相推倭,连父母亲的住院费,还都彼此斤斤计较要花多少钱。或是借口太忙,无法留在医院照顾。

第六,哺乳养育恩。

母亲的乳汁是人体所需营养转化的精华,所以古人说吸食母亲的乳汁,就好像是在吸食母亲的血一样。母乳含在婴儿的口中,这份母子之情是多么的贴心啊!现在的人大多以牛奶来代替母乳,难怪母子间的亲情愈来愈淡薄。

第七,洗灌不净恩

以前的人不像现在这么享受,纸尿布用完一丢就没事了;必须把又脏又臭的尿布,洗净了再用。所以当母亲的很辛苦,随时都在清洗孩子换下的衣物。这份爱护照顾之恩多伟大啊。

第八,远行忆念恩。

孩子从一出生,父母亲对他的牵挂就不曾间断,即使孩子的岁数已经七老八十了,但在父母的眼中,永远是个孩子。无论孩子到哪里、离家多远,父母亲挂念孩子的那份心,就跟到哪里。

第九,深加体恤思。

父母亲年龄大了,难免会有反应迟钝或是哆叨不绝的毛病,一般做子女的总是不知体恤、怜悯。反观做父母的,无论子女发生任何情况,他们总是会尽量为子女着想,体贴入微,甚至愿意代子女受苦。

第十,究竞怜悯恩。

父母对子女的怜爱是恒常的,即使子女已经年长了,心念仍系在他们身上,永远疼爱关注,无微不至地怜悯护念,这种恩德是多么宏大呀!”

细数了父母对子女的十大恩德,可以看出,以供养只能回报供养的恩德,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就难以回报。所以,身为子女,对自己父母的孝敬,任何时候都没有还报完全的时候。

其实,在报父母恩情的过程中,但凡认为“够了”的人,都没有真正的做到孝道。举个例子说:老人一个月生活费要1000元,儿子给1000元,这个月要是老人有额外的支出怎么办呢?但结果是,儿子认为老人“够了”就会疏于过问,实际老人又不够。想想看,这样能对老人做到至孝吗?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真正的孝道,是没有够了的时候。父母的恩情是报不完的,只有看到这点,人才能将孝落到实处,成为大孝的人。

居家生活时记勤敬二字

字谕纪泽儿:

接尔元夕禀,知叔父大人病极沉重。余未在家,尔宜常至白玉堂服侍汤药,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若在老宅而有倦色有肆容,则与不去无异。余往年在外多愧悔之端,近两年补救不少。

至在家亦有愧悔者,尔为我补救可也。澄叔分居上腰里,应用粗细器皿须由下腰里分去。尔禀母亲雇工陆续送去。尔至长沙看贺岳母,须待叔祖病减乃去,禀商澄、沅两叔父遵行。

涤生手示

二月初四日

曾国藩在得知他的叔父并重的时候,教导他的儿子在服侍时“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足以看出曾国藩的孝道。

中国是礼仪之邦,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吕氏春秋·孝行》不仅把孝道看成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同时,还认为孝是仁、义、礼、信、强这几种儒家最重要的道德观念不可或缺的基础。

要做一个孝友人家,对待长辈要以“敬”的方法来对待。在旧时代的道德观念下,晚辈绝对地恭敬和顺从长辈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也是一个家庭和睦与否的最主要象征之一。虽然现代不至于此,但也要做到“勤敬”。

孝是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的基础,现代人千万不要忽视了它。那么,究竞怎样才算是孝子呢?真正的大孝子,不只孝顺自己的父母,还要能孝顺天下人的父母。所以我常常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儿女看得那么重,天下人的儿女都是你的儿女,天下人的父母都是你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心量放大呢?如果将心量放大了,以天下人的父母为自己父母,以天下人的儿女为自己儿女,那该多好!

真正令人钦佩的孝子,其行止如何?大孝于天下。这种精神同佛家要救度一切众生的菩萨行愿,正好不谋而合。并且孝与忠也是同样一回事,国家危难时,顾不了自己父母,勇敢地做个忠臣而为国牺牲,一点都不后悔,这也是孝,孝自己的国家,孝自己的民族。

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妹妹。

“昨日进城去,归来泪沾巾;满车站着的,多是老年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年轻人是否应该感到惭愧。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年轻人理应承担的道德义务,而一些年轻人却连给老年人让座这样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让人为之汗颜。我们不是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每个人都上有老;不管现在或者将来,也多数会有小。作为自己“老”“小”的至亲,那些不顾老弱病残,在公车上抢占“黄板凳”的个别不文明市民,你是否希望自己的“老”“小”也遭受同样的待遇?

孟子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就是说“孝”的第一个境界是“老吾老”。优待老人,须先从优待自己的老人做起。父母养育了我们,辛苦了一生,倾尽了所有。如今,他们老了,面对的是病痛的折磨、精神的孤独和生活的无靠。作为子女,我们没有理由不孝敬自己的老人,这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是道德准则的底线。但仅仅做到这一点,只能算是“小”孝,孝敬生我养我的父母乃人之本分也。

“大孝”的境界是“以及人之老”,是尊老的更高境界。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老人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

湖南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叫“借母溪”,这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许多年以前,有一官人从永顺携母去长沙赴任。途经这里时,轿夫们实在走不动了,官人就花“盘缠”在溪边修了一栋小木屋,将老娘寄住在其中。日子久了,老人思儿成疾,当地一位土家汉子将她接回家中当亲娘照顾。一段时间后,老人担心亲儿子来时会责怪“干儿子”夺了自已的娘。土家汉子说,我上无爹娘,下无兄弟姐妹,就算我借个母亲行孝吧!他还真打了个借条交与老人。老人临终,亲儿子还是没有音信,是土家“干儿子”给她送的终。

土家汉子的“借母”行为是对佛教“大孝”思想的真正实践。

中国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尊老敬老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要让老人随时随地都能得到善待,不说在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单靠一个孝子做不到;即使在多子多福的时代,孝子孝女再多也做不到。因为老人一旦走出家门,并非都能由家人陪着,能否得到善待,只能取决于社会“尊老”的环境。天下人的老人,都能成为自己善待的老人;自己的老人,也就能成为天下人善待的老人。你“尊”一下我家人的老人,我“尊”一下你家的老人,所有的老人才能都被“尊”起来。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父母养育了我们,而今是我们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时刻,我们不仅要做到“老吾老”,还要做到“以及人之老”。期望天下人的老人都能成为自己优待的老人;自己的老人,也就能成为天下人优待的老人。

对家人要学会忍让

字谕纪泽儿:

萧开二来,接尔正月初五日禀,得知家中平安。罗太亲翁仙逝,此间当寄奠仪五十金、祭幛一轴,下次付回。

罗婿性情乖戾,与袁婿同为可虑,然此无可如何之事。不知平日在三女儿之前亦或暴戾不近人情否?尔当谆嘱三妹柔顺恭谨,不可有片语违忤。三纲之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地维所赖以立,天柱所赖以尊。故《传》曰:君,天也;父,天也;夫,天也。

《仪礼》记曰:君至尊也,父至尊也,夫至尊也。君虽不仁,臣不可以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吾家读书居官,世守礼义,尔当诰戒大妹三妹忍耐顺受。吾于诸女妆奁甚簿,然使女果贫困,吾亦必周济而覆育之。目下陈家微窘,袁家、罗家并不忧贫。尔谆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为要。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