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曾国藩家书
3470100000013

第13章 遵守孝悌——做大事要有一颗仁爱之心(2)

此间近状平安。自鲍春霆正月初六日泾县一战后,各处未再开仗。春霆营士气复旺,米粮亦足,应可再振,伪忠王复派贼数万续渡江北,非希庵与江味根等来恐难得手。

余牙疼大愈,日内将至金陵一晤沅叔。此信送澄叔一阅,不另致。

涤生手示

正月二十四日

在解决家庭内部问题的时候,曾国藩劝诫——“尔谆劝诸妹,以能耐劳忍气为要。”,就是让家人在遇事时不要过于急躁,要适当的学会忍让。

不难发现,一切坏事都是从率性而为开始的。人生一世,好像开车进行一次漫长的旅行。无论你心里多么急于到达目的地,红灯亮了你得停,绿灯亮了你才能开,该限速时要减速,上了高速才能风驰电掣爽一把。如果由着性子胡来,如入无人之境,迟早会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所以南怀瑾说:“培养自己的自制能力,对于刚踏上社会的青年人,特别重要。因为青年人最少保守,却易冲动;最少因袭的重负,却易想入非非。为此,便需引导他们学会自制。”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听任感情发泄,那会有什么结果呢?任凭情感的潮流激荡、冲动、涌撞,不用意志的堤坝加以控制,潮流便泛滥开来,悲剧就可能发生。

不久前,电视上道了一则刑事案件:某男子跟邻居争论场地里一棵小树的归属问题。双方言高语低,越说越激动。男子怒从心头起,找来一把刀,将邻居一家四口全杀死了。当他被逮捕归案后,自己都闹不明白:我怎么会为了一棵树闯出这么大的祸呢?其实,不是一棵树的问题,而是率性而为的习惯在支配自己的行为。有了这种习惯,一棵树,都可能将自己引向毁灭。

如何克服率性而为的习惯呢?人生不一定全是一往无前的,很多时候更要记住两个字:叫停。当自己心里冲动,忍不住想去做某件事时,就及时“叫停”,让自己等一等,冷静思考一下,这样做是否值得。不难理解,当一个人养成了“叫停”的习惯,虽然不能事事做得恰到好处,起码不会因为率性而为,走上毁灭的道路。

为了新婚的妻子过得更好,丈夫出门打工。不久,就被一个老板录用了。

丈夫在那里整整工作了20年,中间没有休假。一天,他对老板说:“我要回家了。”老板说:“不过我有个建议,要么我给你钱,要么我给你一个幸福的忠告,你好好想想再给我答复。”他想了两天,然后找到老板说:“我想要那幸福忠告。”老板提醒他说:“如果给了你忠告,我就不给你钱了。”可他还是说:“我想要忠告。”于是老板就给了他幸福的忠告。老板对他说:“不要让自己生气,要是控制不住,就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做决定,否则你以后一定会后悔。”老板接着说:“这里有三个馒头,两个你路上吃,另一个等你回家后和妻子一起吃吧。”

在远离自己深爱的妻子20年后,男人踏上了归家的路。

在一天的黄昏时分,他远远地望见了自己的家,屋子的烟囱正冒着炊烟,还依稀可见妻子的身影,虽然天色昏暗,但他仍然看见在妻子的膝头伏有一个男子,她抚摸着他的脸。看到这一幕,丈夫的内心充满了怒火,他想跑过去杀了这两个人。这时,他想起了老板给他的幸福忠告,于是他停了下来。天黑后,他已恢复冷静,虽然很悲伤,但已经不怒火了。他想:“我不能杀死我的妻子,我要离开这个家,在这之前,我想告诉我的妻子,这20年来我没有背叛她。”

他走到家门口敲了敲门,妻子打开门,看到丈夫,一下子扑到他怀里。他推开妻子,眼含泪水对妻子说:“我对你是忠诚的,可你背叛了我……”

妻子吃惊地说:“什么?我也一直忠心于你,我也等了你20年。”

他说:“那今天下午伏在你膝上的男人是谁?”

妻子说:“那是我们的儿子,你走时我就有了他,今年他已经20岁了。”

丈夫高兴地走进家门,拥抱了自己的儿子。接着,一家人坐下来一起吃最后一个面包,他把老板送的那个面包掰开,发现里面全是金币,是他20年的工钱。

从此,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生活。

就差一点点,故事中的男主角就毁了自己的幸福,多亏是他让自己冷静一下,接受别人的忠告,才不至于做出出格的时,保全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假如这个人没有及时“叫停”,一场流血惨剧就发生了,家破人亡后再来痛苦流泪,又有何益?

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能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对普通人来说,要达到此种境界,恐怕很难,但起码要学会“叫停”,让事情停留在危险的边缘。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有一句俗话说得好:“看得破,忍不过。”一个人只要知“常”,把握住道的本源,就会懂得做人,就会懂得做事。

小两口要孝顺对方的父母

字谕纪鸿儿:

接尔澄叔七月十八日信并尔寄泽儿一缄,知尔奉母于八月十九日起程来皖,并三女与罗婿一同前来。

现在金陵未复,皖省南北两岸群盗如毛,尔母及四女等姑嫂来此,并非久住之局。大女理应在袁家侍姑尽孝,本不应同来安庆,因榆生在此,故吾未尝写信阻大女之行。若三女与罗婿,则尤应在家事姑尽孝,尤可不必同来。余每见嫁女贪恋母家富贵而忘其翁姑者,其后必无好处。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

三女夫妇若在县城省城一带,尽可令之仍回罗家奉母奉姑,不必来皖。若业已开行,势难中途折回,则可同来安庆一次。小住一月二月,余再派人送归。

其陈婿与二女,计必在长沙相见,不可带之同来。俟此间军务大顺,余寄信去接可也。此间一切平安。纪泽与袁婿、王甥初二俱赴金陵。此信及奏稿一本,尔禀寄澄叔,交去人送去。余未另信告澄叔也。

涤生手示

八月初四日

曾国藩人为的——“余家诸女当教之孝顺翁姑,敬事丈夫,慎无重母家而轻夫家,效浇俗小家之陋习也。”虽然含有一些封建思想在其中,但是他的现实意义却是正确的——现今它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现象,告诉结婚以后的小两口,一定要好孝顺对方的父母,不可起厚此而博比之心。

爱情是把两个人栓在一起,婚姻是把一群人聚在一块。在这一群人当中,最重要的就要算是双方的父母了,他们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夫妻形象或夫妻关系。夫妻两个人如何对待对方的父母,这是家庭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不少夫妻因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家庭生活总会奏出柔和而欢快的乐曲;有些夫妻因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家庭生活常会迸发出嘈杂而烦人的噪音。那么,在对待双方父母问题上,夫妻两个人容易出现哪些倾向,并如何正确相待彼此的父母呢?

我们首先看看夫妻间在对待父母这个问题时,常会出现的不良倾向。

1、只顾二人世界,忘记双方父母。

有些青年人结了婚,就会忘了父母,他们只图小家庭的安乐浪漫,而不去顾及父母在子女离开后的孤单和赡养,更有甚者,很多人只知向父母索取,成为“啃老族”。这样的青年夫妻虽然相处得恩爱无比,生活充满着浪漫,却不令人羡慕,经常受到舆论的责备。在这样的年轻夫妻中,也不能说他们就是天生的“狼心狗肺”,更大的原因是现代的年轻人在结婚以后,他们往往还以为自己是父母的孩子,结婚后还没有彻底跟父母“断奶”,养成了依赖父母的习惯。

2、二人“自扫门前雪”,双方父母“各顾各”。

有的夫妻在对待各自的父母时,他们用各自负责各自的方式来对待父母。这种方式很不妥,对于双方父母来说,他们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子女单个来孝顺自己,而是希望儿子或媳妇、女儿或女婿一道来承担孝敬父母的义务,这样他们觉得会有更多的天伦之乐可以享受,儿子买来的衣服总不会如媳妇买的穿起来有面子,女婿买的酒总比女儿买的喝起来要香。再说,父母希望看到的是小两口是个整体,对双方的父母“各顾各”,会让父母觉得有些凄凉。

另一方面,对双方的父母“各顾各”,夫妻间也最容易产生纠葛,使夫妻发生冲突。特别是一方要给自己父母较大的资助时,比如说父母生病,另一方可能在家庭“经济危机”的时候发牢骚,引起夫妻不和。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父母“有养儿子不如养女儿”的感叹,因为不少青年夫妇只考虑女方父母的疾苦,也就是说,男人往往是个好女婿,但他却不是一个好儿子,这样的夫妻虽然较少有磨擦,但也有缺陷,因为他们冷了男方父母的心,不值得提倡。

以上二种倾向都是不该出现的,因为它或者不够道义,或者不合情理,或者产生麻烦。正确的态度,就应该是夫妻双双能一视同仁地看待彼此的父母,协调一致地给彼此父母以帮助。小俩口在这个问题上协调好了,既能使双方父母满意,又能使夫妻感情融洽。那么,在对待双方父母问题上,小俩口应该怎样去协调呢?

不要因为结婚了,事情多了,就和父母的感情淡了,对待双方的父母首先是靠自觉性。父母永远应该加倍地得到尊敬,因为他们不仅给了自己或爱人血肉之躯,更抚养自己或爱人从幼年走向成年,并教以做人的道理。每对夫妻可以想象,从自己父母的角度来说,自己出生到成家立业,父母给了自己多少教益,花了多少心血,从衣食住行到读书、成家,父母节衣缩食,克服了很多困难,甚至是付出了很多血汗;从爱人父母的角度来说,他们在培养子女的时候,也像自己的父母那样付出过,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你养育了一个能与你风雨同舟、白头到老的人。因此,无论你是女儿还是女婿,无论你是媳妇还是儿子,你都该和自己的爱人一起,承担起做子女的责任,只要他们有困难,就应该前去照料,分忧解愁,即使父母非常康健,经济上能过得去,做儿女的也还应该多去看望,并拿出一些钱交给父母,这样做能使父母感到满意、快乐,无孤独之感。

当然,在对待双方父母时,更重要的就是学会调节矛盾。在对待双方父母问题上,就是最孝顺的夫妻,也容易在资助问题上发生分歧,要解决这一问题,重要的是学会调节矛盾。

肖扬生长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年纪不是很大,依然可以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妻子是个城里人,岳父岳母都是普通工人,现都退休在家。夫妻俩在家都是独生子女,四位老人不和他们在一起住,但主要还是他们来照顾着。

两个人共同照顾着四位父母,其实,四位父母平时也不需要儿女太多的资助,因为肖扬的父母还能做一些农活,再说农村生活的花费也不大;肖扬的岳父岳母有退休金,生活更不会给儿女增添负担。只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肖扬夫妻俩才给老人们一些钱物,以示儿女的孝心。四位老人相比之下,肖扬父母的经济条件要差一些,有时过节的时候,老人可能就指望儿子给的那些钱。但是,肖扬的父母从来没有觉得钱不够用,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小夫妻俩也从来没有因为孝敬老人的事发生过分歧。

原来,这主要得益于肖扬的调和。肖扬的妻子其实是个很小气的人,在刚结婚的时候,她虽知道要孝敬老人,在过节时每次只给四位老人一百来块钱,这对于肖扬的岳父母来说倒没什么要紧,可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父母来说,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肖扬执意多拿一些钱给自己的父母,这极有可能引起妻子的不满。

于是,每当后来过节妻子问肖扬该给自己的父母买些什么的时候,肖扬总是把标准定得高高的,妻子买了200元的礼物给自己的父母,肖扬总是埋怨妻子东西买的不够多,对自己的岳父母不够孝顺,东西不够,肖扬就执意给岳父母一些钱。每当这个时候,妻子心里总会感到热乎乎的。其实,肖扬的岳父母从来不要小夫妻俩人的钱财,只是收下礼物。

等到去看望肖扬父母的时候,妻子在买礼物时,肖扬总是让妻子少花一些钱,但这个时候,贤惠的妻子,总是按照肖扬对自己父母的标准,给公婆钱物,有时,自己父母不要的钱物,她也都给了丈夫的父母,按照妻子的话来说,就是家庭“预算之内”的,这样,每次过节,肖扬的父母都能得到很多钱物,而且还都是妻子自愿孝敬公婆的,公婆也因为家里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媳妇而高兴。

很多夫妻会因为各自父母的条件不同,在资助老人的问题上发生分歧,条件差的一方应该学学肖扬的做法。

一般说来,做父母的并不一定非要儿女在钱财上的资助不可,他们更需要的是儿女的心,是儿女们对他们的敬重。只要能真正做到敬重双方父母,并能合理地给双方父母一些资助,那么,双方父母就会满意,夫妻俩就能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了。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谁都是父母养的,哪个父母都不容易,不要因为某些原因让任何一方的父母受委屈,做就要做到一碗水端平,那样才能有一个和和睦睦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