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晚清落日(1900-1909)
3513000000037

第37章 1904年(6)

但士兵留有发辫不适于新式服装,服制不合时宜的矛盾首先在清政府最关心的军队中表现出来。清练兵处内部曾有动议,允许改换军服的士兵剪辫,但遭到政府否决。清廷下令士兵将发辫盘于军帽之中,但这十分影响士兵射击的准确性。对清政府在发辫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大公报》再次发起猛烈抨击,指出:发辫是野蛮的标志,守旧者所以拼命维护这一“国制”,是因其有政治上的引申,“剃头之四周不使留发,说者谓取芟除四夷之意也,留头顶中央之发使其长养,说者谓取独存中国之意也”。这种奇谈怪论实是顽谬守旧思想在作怪。故《大公报》评论道,“吾独怪当国者土地不能保存,利源不能保存,政权、财权皆不能保存,而独于此发辫,兢兢焉保存甚力,长留此笑柄于环球”。据此《大公报》认为,剪辫易服运动乃是社会移风易俗的重要方面,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潮流。“据此一观,则今日苟不肯为剪辫易服之举,不过数年,亦必有所激刺,有所感动,而不得不决然为之也”。鲜明地预见到数年后剪辫运动会在全国兴起。《大公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社会上的封建愚昧和落后习俗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其着眼点当然不在于嘲笑人民的愚昧,而是认为“要考察这一国一乡的人心邪正,莫妙于考察它的风俗。风俗正,人心必正。风俗邪,人心必邪”。《大公报》对中国社会习俗的隐忧与批判,正是它力图改造中国社会的重要表现。当时社会上的许多报刊对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动多有报道,而旗帜鲜明进行批判的则不多。《大公报》能够齐集众多的文章猛轰封建陋习,在当时却是独树一帜、难能可贵的。到1911年12月,在武昌起义的冲击下,清王朝在灭亡前,终于批准了资政院的奏请,下旨允许大清臣民自由剪辫。进入民国后,民众的服饰和社会生活习俗也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庚款办学

庚款办学指的是1908年美国以退回庚子赔款兴办中国教育的事件。此事初议于1904年,开始于1908年,终止于1930年。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法、德、俄、意、奥、荷、比、日、西班牙等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关于战争赔款一项,条约规定:中国政府必须向11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到1940年),加上利息,共9.8亿两,这就是著名的“庚子赔款”。在这项巨额赔款中,美国共分得3200多万两白银,约合2400多万美元。美国政府分得赔款后,对战争实际赔款数额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减去美国出兵中国镇压义和团的军费,再减去美国在华商人和传教士的损失,尚余出1100多万美元。

1904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推行“门户开发”政策的国务卿海约翰,自认为美国向中国索取的赔款“实属过多”,提出将多出的赔款退还中国,并表示这笔退款中国须用来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之用。随后,中美之间开始了“退款办学”的谈判。

1905年5月,清政府北洋大臣袁世凯致函外务部,主张将美国所退赔款用以整饬路矿,用所得利息振兴学校。

1907年,清政府学部提出请拨美国所退赔款的三四成,作为京师大学堂办理分科大学的经费。

关于将赔款退还中国问题,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发表过不少议论。美国商人兼传教士斯密士(AahurH.smith)是个中国通,他在华数十年,义和团运动期间被围困于北京公使馆,经历了长达数月的被清政府驱逐和义和团、清军围攻的极度恐惧。当他听说美国政府准备将“庚子赔款”的剩余部分退还中国后,于1906年特地从中国返回美国,积极推动这一政策的实施。他在《骚动的中国》一书中写道:中国人易活难死,没有神经,尔虞我诈,有私无公,没有现代文明,排斥现代文明,因此酿成庚子事变。庚子赔款是对中国人排斥现代文明,侵犯美国在华侨民的惩罚。为了避免中国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美国不要仅仅把剩余的赔款退还中国,而是要把这笔钱用于引导中国人接受现代文明,特别是接受美国文明,以使类似的事件难以发生。他的主张得到罗斯福总统的赏识。罗斯福总统和继任国务卿鲁特多次召见他,共商利用“庚子退款”吸收中国留学生赴美问题。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合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退还“美国应得赔款之余额”给中国的议案,决定这是“将作为一种友好举动而退还”,同时授权总统“酌定适当的时间与方式”,予以退还。

此时清政府正鼓励各省多派学生远赴欧美留学,对美国“退款办学”的方案甚是赞同,两国就此问题很快开始了正式谈判。

在与清政府的谈判中,美国政府授意清政府驻美大臣梁成,提出所退款项不得“移作他用”,而应作为“广设学堂,遣派游学之用”。

为了保证所退赔款用于清政府办学,美国政府还定出了一些原则。

1908年12月9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W.W.Roekhill)照会清政府外务部,再次向清政府强调:所退赔款,系与派留学生一事紧密牵连,贵政府须声明每年将所退赔款用作以办学务,只有这样,美国政府才能抵拒别国强逼中国将我国所退赔款改作他用。

1909年4月,美国政府又进一步规定了一套退款办法:清政府每月仍须按原数向美国上海花旗银行缴付赔款,再由美国政府驻上海总领事通知银行应汇美国之数,由上海海关道代表中国政府照数购一银票交银行汇往美国后,再由美总领事签字核明将下余之款退还上海海关道转交外务部。

美国政府之所以主张实行如此繁杂的“先赔后退”的手续,是防止清政府将退款挪作他用。根据双方协定,如果美国政府查出中国政府用款不当,美国政府可随时有权制止美国驻华公使拨转赔款。

190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退款议案。7月,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正式通知清政府外务部:美国政府决定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中剩余的10785296美元零1角2分,从1909年起至1940年止,逐年按月退还中国。另有200万美元,用作一年内在华美侨向美国债务法庭提出赔偿在华损失之用。后有80余万美元用于对在华美侨损失的赔偿,剩余的1175835美元,从1914年起分批退还中国。两项相加,共退还中国11961131.12美元。

1908年7月14日,清政府照会美国驻华公使表示感谢,同意将退款用于派遣学生赴美留学,并初步提出了派遣留美学生办法。

1908年10月28日,清政府又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由袁世凯签署后交美国公使审查修改。此规程经美国公使修改后,规定:自退款的第一年(1909年)起,清政府在最初四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四年派足了400人,则从第五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留学,直到“退款”用完为止。在这些学生中,规定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如有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

1908年12月31日,美国国务卿鲁特正式通知中国驻美公使:美国自1909年1月1日起,开始对中国实行退款。

1909年1月,在美国退还第一笔庚子赔款余额的同时,清政府外务部立即着手筹办派遣留学生事宜。为考选留美学生,管理肄业馆,派遣学生赴美,与驻美监督联系,1909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游美管理处”。该处设总办1人,会办2人。办公处所最初设在北京东城侯位胡同一所民房,后迁至史家胡同。

1909年8月,游美学务处按照“自退款第一年起,前四年每年要派一百名学生留美”的规定,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直接送美。此次招考,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程义法、金涛、梅贻琦、胡刚复、王士杰、金邦正、何杰、秉志、张子高等47人,于同年10月赴美。因为这批学生文化程度不齐,一部分人直接升入美国大学,另一部分人则先人美国高级中学补习。

1910年7月,游美学务处又招考了第二批留美学生。这次初试的中文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英文试题是“借外债兴建国内铁路之利弊说”。后来又经过一次复试,考了数、理、化、西洋史及德文或法文、拉丁文等科目。结果,在400余人中,录取了赵元任、张彭春、钱崇澍、竺可桢、胡适、庄俊、易鼎新、周仁等70人,于同年8月赴美。这次招考,还录取了备取生143人,以备人肄业馆训练。

1911年6月,游美学务处又考选了第三批直接留美生姜立夫、陆懋德、杨光弼、卫挺生、吴康等63人,于同年7月赴美。

这3批直接留美生共180人,都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男生,大都来自国内各教会学校及省立高等学堂。因为是经过游美学务处进行“品学甄别考试”后送往美国留学的,所以又称为“甄别生”。此外,1911年还曾挑选了一批十一二岁的幼年生12人,于1914年8月赴美读中学。清政府认为这样自小培养,会收到“蒙以养正”的效果。

除直接选派学生留美,游美学务处还筹设了游美肄业馆,以便经过短期训练,每年甄别一次,“择其学行优美,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游美肄业馆的办学方针是:“延用美国高等初等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熟悉课程,到美入学,可无资格。”其考选的学生分为第一格与第二格两种,第一格相当于后来的高等科,第二格相当于后来的中等科。以上两格学生,都必须具备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等条件,否则不能入学。

1910年3月,清政府学部制定了《考选学生及考送游美学生办法》,规定肄业馆的招生,除由学务处在北京直接招收一部分外,大部分由各省“提学使”分别在该省招考,经过各省初试后保送来京复试,合格者入肄业馆学习。每省保送的名额,根据该省所摊派的庚子赔款数额多寡而定。

游美肄业馆的馆址是皇室赐园——清华园。该馆原定1910年秋季开学,后因应聘的美国教员尚未到馆,清华园的馆舍未能修葺、兴建完竣,所以延至1911年春季开学。

在肄业馆筹备期间,游美学务处又提出了创设正规的留美预备学校的方案,以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送往美国留学。

1910年11月,游美学务处向外务部、学部提出了改革游美肄业馆的三项办法:(1)将游美肄业馆的学生名额由原定的300人增加到500人;(2)将学制定为8年,分高等、中等两科,各为四年制;(3)高等科参照美国大学学制,实行分科教授。同时,游美学务处还呈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12月,清政府学部批准了这个改革办法。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游美肄业馆全部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

1911年3月,清华学堂在北京宣武门内学部考棚,举行了入学复试。参加复试的有各省保送的学生184人和1910年7月备取的留美生143人,以及在北京招考的学生141人。经过复试,符合入学条件的共有468名学生,其中2/5编入中等科,其余编入高等科。这是清华学堂最早的一批学生。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清华学堂就是今天清华大学的前身。以后,学校就定每年4月最末的星期日为校庆。

1912年,继前3批选送的直接留美生之后,清华学校又遣送高等科毕业生侯德榜等16人赴美留学,这是由清华学堂遣送留美的第一届毕业生。以后,清华学堂每年高等毕业生都全部资送留美。大约每隔一年还招收一次女生和专科生,直接资送留美。此外,还有一些留美自费生也接受清华学堂的一部分津贴,称为津贴生。

所有庚款留美生在美国都由游美学生监督处管理。

该处主要责任是核发留美学生学费、月费,考核课务,约束风纪,统计报告庶务等,实际上对留美生不监不督,只是每月核发留美生的各种费用和津贴而已。

自此之后,庚款留学生就照上述办法实行。庚款留学生的留学期限一般定为5年,但因各人所念的科目和程度不同,也有延长和缩短年限的,延长的多为学理工的,缩短的多为学文法的。专科生和女生的留美期限一般定为3年。

由美国退还剩余庚子赔款而实行的庚款办学到1930年全部结束,总计中国派送留美生1279人,享受庚款津贴的留美自费生476人。庚款留美生多数能够勤奋学习,在美国大学里一般学习成绩都居上乘。在这些留美生中,有不少成为服务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也有不少成为新中国党和国家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特别是其中的周培源、叶启孙、黄子卿、杨石先、张钰哲、江泽涵、戴芳澜、李继侗、秉志、钱崇澍、张景钺、刘崇乐、胡经甫、张锡钧、邓叔群、涂治、汤佩松、竺可桢、孟宪民、侯德榜、梁思成、蔡方荫、茅以升、周仁、朱物华、杨廷宝、金岳霖、汤用彤、王力、庄长恭、陈焕镛、周志宏、陈翰笙、马寅初等,是新中国第一批(1959年公布)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们为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另外,还有少数庚款留美生成为走上革命道路的革命家,如冀朝鼎、章汉夫、朱理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