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将军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3523900000060

第60章 宋(3)

此战宋军大胜,朝廷以杨业之功迁升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仍判领代州和郑州事宜。自此战后,辽军知道了杨业的厉害,只要望见“杨”字军旗,便引兵退去,不敢交锋。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发三路大兵北征攻辽,西路军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帅,出师云州、应州(今山西应县)、朔州(今山西朔县)等四州,攻夺山后诸地。西路军连战皆克,先与辽兵大战于寰州(今甘肃环县)城下,辽兵战败,寰州刺史赵彦章出城投降。

再进攻朔州,命杨延昭为先锋。杨延昭身先士卒,率军攻城,敌军抵挡不住,朔州城遂破,守将赵希赞投降。

三、迁民起妒壮死谷口

在攻下寰、朔二州城之后,西路军又连拔云、应二州,捷报频传,朝廷欢慰,西路军于是移师至桑干河。

不久,宋东路军不利,损失惨重,太宗诏令诸路军班师,潘美所率西路军返回代州。太宗又诏令潘美、杨业将寰、云、朔、应四州之民迁于内地,令潘美率军护送。此时,辽兵十万又南下,并夺回寰州。潘美意欲再战,出兵保护云、朔诸州。杨业说:“如今辽兵气势正盛,不宜与他们交战。朝廷只令带领数州之民南迁,我军只宜取道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等大军离开代州时,云州吏民即可先出。我军进军应州,辽兵必来挑战,那时朔州吏民也可趁机出城。我军再至石竭谷,派遣强弩千人列阵谷口,再用骑兵作后援,那时三州吏民可保万全,辽兵将无可杀掠。”这是一个完整的迁民保军计划,但随行护军反对,且讥讽杨业退缩。于是,杨业请求先出兵拒敌。

杨业率军进兵石跌口,与辽军交战,辽兵边战边走,杨业领兵追击。中途,辽军伏兵突然四面齐至,杨业不敢恋战,只得带兵杀出重围,边战边退往陈家谷方向。潘美与护军王优先领所部兵马在陈家谷口列阵,自寅时(天未明时)伏兵一直等到巳时(上午九十点钟)还不见杨业兵到。王优派人登高瞭望,似见辽兵败退,想趁机抢功,于是带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制止,也带兵退走二十余里。不一会儿,听说杨业兵败,潘美就命令所部军士撤退。这样,陈家谷不再剩宋军一兵一卒。

杨业率兵退至陈家谷口,四望没有一个伏兵,悲痛万分。这时他已与辽兵持续战斗了近一天,兵将损失惨重。他急忙吩咐杨延昭快找潘美求援,留杨延玉在身边随战。杨延昭刚离开,辽兵已追上来,杨业只得再率帐下亲兵卫士力战。这时他身上已负伤十余处,身边士卒所剩无几。不想此时坐骑也中箭倒地,杨业只得步行作战,又亲手杀死敌兵数十百人。终因寡不敌众,负伤被俘。其时,其子杨延玉已战死。杨业长叹一口气说:“圣上待我不薄,期待我能捍边卫国。不料今日却被奸臣所迫,导致宋军败溃,我还有何面目求生!”于是绝食三日而死。

狄青

狄青(1008~1057),北宋著名将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临汾)人。仁宗时任延州指挥使、彰化军节度使、枢密副使、枢密使等职。谥号“武襄”。狄青勇猛善战,长于用兵,治军严整。但终因出身卑微,受到朝臣的排挤、奸佞的诬陷,只好离京外任,最终郁愤成疾。

一、捍边御夏请缨南征

狄青出身寒微,但自幼喜爱习武,尤善骑射。成年后,便到当时的京城开封,应募入伍,做了一名守卫宫廷的卫兵。由于他武艺出众,勤于职守,不久便担任了卫兵中散值这样的小军职。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元昊公开称帝,不再接受宋朝的册封,并不断派夏兵侵掠宋朝的西北部边地。宋朝派军队前去迎战,但都吃了败仗而归。为增强宋军的战斗力,宋仁宗下诏令从守卫宫廷的卫士中选择勇猛之士,赴边御敌。狄青被选中,并任三班差使、殿侍和延州(今陕西延安)指挥使之官职,随宋军人陕开赴延州。

狄青每与夏兵交战,他总为先锋。每次临敌,他都披着头发,带铜面具,率先冲入敌阵,左冲右杀,所向披靡。夏兵对他十分畏惧,称之为“天使”。在延州捍边御敌四年,狄青共参加过大小二十五战,率宋兵破西夏的金汤城,攻掠过西夏的宥州地境,又率兵烧毁夏兵各种积聚之物有数万之多,收夺夏兵的兵帐二千三百余座,获西夏的马羊等牲口约五千七百余匹(只)。同时,为抵御夏兵的进犯,在边境要塞修筑了桥子谷城,还修筑了一些小城堡,如招安堡、丰林堡、新砦堡、大郎堡等。而他在这四年二十五战中,因冲锋陷阵在前,共中敌箭矢八次,可谓遍体鳞伤。狄青在边陲十余年,还发奋读书,坚持不懈,终于精通了秦、汉以来各代将帅的兵法,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位勇猛敢战的将领,而且成为精通兵法、善于带兵打仗的帅才。因此因军功数次升职,由泾原路副都总管、经略招讨副使,又加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广源州(今广西与越南交界处)蛮人依智高出兵大举进攻宋朝南方的两广地区,宋廷军队被连连击败。

这时,狄青刚进京不久,任枢密副使之职。他得知岭南败事,便上表请缨南征。朝廷答应狄青的请求,调兵遣将,一任他安排,并封其官职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一切安排妥当,狄青遂披挂上马,率领宋军而行。

狄青率兵南征,不急于速至岭南。因为他知道,若宋军从开封到岭南长途跋涉后再与敌交战,多有不利,于是采取有驿必停、遇州便息的进军方法,使宋军始终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另外,狄青严明军纪,长途进军,不准军兵高声喧哗,骚扰百姓。所以万人的队伍,行军时几乎悄然无声。

广西钤辖陈曙对此不以为然。他想乘朝廷兵将未到,先抢夺头功,于是带八千人马与侬寇兵战,结果大败而归,殿直官袁用等也因兵败逃遁。狄青以国事为重,决斩陈曙等人,严肃了军纪军法,使宋军各路人马无人敢掉以轻心、私自为战,保证了宋军内部的统一和战斗力,为战胜依寇奠定了基础。

肃正军纪后,因依寇据关凭险,军势方盛,一时难以破敌,所以狄青没有马上进军与敌交战。当时正值新春,狄青传令全军休息十日,并故意传出消息:所以不能进军,是因粮草有缺,以筹备军粮。此时侬智高早已派人来探听宋军动向。听说宋军因粮草未到,休息十日,便放松了戒备。

昆仑关位于邕州和宾州的交界之处,要攻打侬寇、进军邕州,昆仑关乃必经之地。但昆仑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若正面进攻,宋军很难取胜,弄不好会重蹈覆辙。狄青早把这一情况彻底弄清。他宣布休兵、假传乏粮,正是为了麻痹昆仑关的守敌而制造的假象。

又过数日,已是上元节日,狄青令宋军各营大张灯彩,宴饮尽欢。恰巧依智高派人再探,知此消息,便安居邕州过节。第二天,狄青仍令官军各营张筵宴饮。到了二鼓时分,狄青离座入后帐,说是身体不适,并安顿诸将明日清晨进军。众军官又宴饮多时,方才散席。待至清晨,诸将皆至帅帐听令,却不见狄青出来。传令官告知诸将说:“昨夜二鼓后,狄帅已引前锋军直袭昆仑关,请诸将即刻前往,不得有误!”众将方才明白昨晚狄青退席之事,急忙带兵前往。

狄青二鼓离席后,早已等着他的先锋官孙节率先锋军在帐外听命。狄青换上戎装,率先锋军连夜疾行。天未明时,宋先锋军已夺下昆仑关,越过关险。黎明后,宋大军陆续赶来,全军越过昆仑关,直奔侬智高的巢穴邕州。

此时,侬智高还陶醉在节日的气氛中,忽听宋军已过昆仑关向邕州杀来,慌忙派兵迎战。双方在邕州附近的归仁铺相遇。狄青早已在此列好军阵。依智高因失昆仑关,知道形势不妙,倾巢而出,以拒宋军。两军激战于归仁铺,宋先锋官孙节战死山下,贼气益盛。狄青先让步兵迎敌,不久,便挥动白旗,令伏藏于阵中的骑兵分两翼冲向敌人。侬寇军猝不及防,宋骑兵左右冲击敌阵,敌军大乱;宋步兵又奋勇向前,贼敌不能抵挡,遂大败而去。贼敌主要人物黄师宓等及伪官死者57人,被宋军生擒者有五百余人,侬智高放火烧城,趁乱逃走。后侬智高逃往大理(今云南地区),不久被当地人杀死。至此,岭南侬寇骚乱得以平息。

狄青还军京师,宋仁宗嘉奖其功,拜枢密使,赐第宅于敦教坊。

二、品德高洁遭谤外任

狄青除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其为人正派、品德高洁也堪称一流。打败侬寇军之后,宋军进入邕州城,依智高已经逃窜。但在打扫清理邕州城时,却发现一具穿着金龙衣的尸体。当时许多人都说这就是侬智高的尸体,主张呈报朝廷说贼首已死。狄青不同意,他说:“这具尸体已经面目全非,怎么能知道不是敌寇的诈谋呢?我宁可丢掉杀死侬智高之功,也不能为贪功而欺骗朝廷呵!”

狄青对下级军将或士兵,有功必赏,而且决不贪功为己有。每次战役,总让参战的诸军将有功可得。这次消灭侬智高贼寇,若非狄青御兵,后果难料。军中孙沔,本在狄青之前任安抚使,全权负责讨侬寇之事,但率兵出岭南,却师久无功。狄青师出岭南,谋划决断均为狄青一人,孙沔未予参与。但平贼后,邕州的清理及善后之事,狄青全都委派孙沔去做,自己却退至一边,好像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情一般。至报功时,狄青则将孙沔之功一一俱报,毫无漏者。孙沔起初只佩服他的英勇,后来又佩服他的为人。而且自认为不如狄青。

狄青在宋朝的西北边陲战斗多年,因功而至显官,但其脸上尚有初次投戎时被刻刺的字样。这本是宋朝防止逃兵的一种做法。他官职很高,而脸上刺字犹存,宋仁宗曾下敕书让狄青敷药除去脸上的刺字,但狄青不肯。他说:“陛下因功劳而提拔臣下,不问出身门第,因此才有了我的今天,也才有了脸上的刺字。我愿意留着刺字,以此激励、鞭策将士,所以不敢奉诏除字。”

嘉祐年中,京师暴雨积成大水,狄青因避水迁家至相国寺中居住。于是有人诬告他行止可疑。又有奸人说,狄青家的狗长了角,乃不祥之兆,请朝廷让他去外任。这些莫须有的怪议终于使宋仁宗对狄青产生了怀疑,于是罢狄青枢密使职,出判陈州(今河南淮阳)。他至陈州后,宰相文彦博还派人每月“抚问”两次,名为抚问,实为监视。狄青就在这种被怀疑、被监视的状况下生活了半年,终因忧愤成疾,疽病突发而死。

宋神宗继位后,考察评价近世将帅,认为狄青以行伍出身名震夷夏,深沉而有智略,十分感慨。为了追念他的功绩,下令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并亲手御制祭文予以悼念,派使臣带猪羊祭品至狄青家中祭祀。

宗泽

宗泽(1059~1128),北宋末、南宋初著名的抗金将帅。字汝霖。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曾长期担任地方小官,能体察民情,关心民瘼。终因长期不得志,遂弃官而去,结庐山谷问。靖康之际,国家有难,宗泽复出。他治军严明,备战有方,屡胜金兵,闻名天下,金人呼其为“宗爷爷”。

一、做为民官赴国难诏

宗泽年少时即有大志,喜欢读书。哲宗元祐占六年(1091),宗泽登进士第。

元祐八年(1093),宗泽任大名馆陶县尉,著名变法派人物吕惠卿是其上司。冬季,吕惠卿传召宗泽与县令一起视察黄河治理一事。这时正赶上长子病丧,但宗泽仍欣然赴事。众人至河边,时值隆冬,民夫多有僵倒在地者,而朝中官吏却鞭督愈急。宗泽于是上书吕惠卿说:“严冬之时调民夫修治河堤,除使民夫痛苦之外,工程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如若至初春再动工,则工程可顺利完成。”吕惠卿将宗泽之言上报朝廷,朝廷诏准。

在馆陶做官几年后,宗泽调任衢州(今属浙江)龙游令。徽宗政和五年(1115),宗泽又通判登州(今山东蓬莱)。当时登州境内官田数百顷都是荒芜不毛之地,但每年仍要向州官交纳钱币万余缗,登州百姓苦不堪言。宗泽到任即上疏朝廷,请免民缗。奏疏上后,虽民缗未得全免,却也适当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

后来宗泽弃官归隐,退居东阳(今浙江义乌东),结庐山谷,过起远离尘世的生活。

徽宗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金兵分两路大军攻宋。宋徽宗急忙退位,将帝位传给儿子赵桓(即钦宗)。钦宗登帝位,改年号为靖康。金军围攻开封整整三个月未下,在与宋朝签订了苛刻的和约后,撤军北还。这年八月,金军西路军攻克太原。东路军和西路军会合,再次大举攻宋,宋朝又面临灭顶之灾。

国难当头,宗泽再也无法闲居山谷。在御史中丞陈过庭等人的举荐下,宗泽以六十多岁的高龄出山,准备为国效力。钦宗令宗泽出知磁州(今河北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