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作,即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工作,是为本民族人民的政治、经济利益服务的。它主要包括战备、训练和管理等方面。军队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狠抓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
在新的历史时期,子长县人民武装部及驻境部队紧紧围绕中央军委新时期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以经常性战备工作为核心,以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为重点,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不断加强战备教育和行政管理,强化首长机关和分队军事训练,狠抓制度落实,加大战备设施建设力度,使军事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节战备工作
一、战备教育
战备教育是战备工作的重要方面,它贯穿于整个战备工作的全过程。子长县人民武装部战备教育始终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总部和两级军区的有关指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国内外形势、军队的职能和任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战斗作风、战备工作有关规定等作为基本内容,注重结合实际,坚持抓好落实。1969年9月,子长县人民武装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八二八”命令,号召全县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战备,树立早打、大打的思想准备,做好打大仗的各项准备工作。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全军进入一级战备。县人民武装部按照上级的指示,加强了对民兵的战备和思想教育,并建立民兵执勤队伍,随时准备执行上级的任务,19日转入正常。1996年始,县人民武装部建立了每月一次的战备形势教育制度,以提高人武部官兵的思想认识,增强战备观念。
1998年,根据省军区关于战备教育的有关指示,县人民武装部每半年集中进行一次战备形势教育,教育对象为人武部机关、各基层人武部官兵,由县人民武装部部长、政委亲自授课,结合国际国内形势进行战备教育,受教育面达到85%,同时建立严格的考勤登记和考试成绩统计制度。民兵战备值勤分队每月集中进行一次教育,其他民兵实行集中活动时进行随机教育,每次教育不少于半天,受教育面达到80%以上。
2000年,成立了以部长为组长的军事理论研讨小组。主要以党的四代领导人关于军事理论的着作以及军委、军区颁发的有关战备工作的法规、条例及实施细则为内容,结合新时期军事实际和特点确定研讨课题,深入研究高技术条件下城市防空战役对策,掌握战备工作特点和基本规律。
在各个时期,县人民武装部的战备教育侧重点不同,但有共同点:教育内容为进行帝国主义和一切敌对势力的侵略本性和冒险性不会改变的教育,使官兵明确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有帝国主义就有战争的危险;进行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教育,使官兵明确帝国主义和敌对势力总是玩弄和平与战争的手段,要树立常备不懈的思想;进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论断的教育,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进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教育,把各项战备工作做细做好;以维护社会稳定为重点,加强经常性战备教育,完善各项预案,不断提高机关、民兵应付突发事件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二、战备计划
子长县人民武装部和驻境部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各种战备预案。1950~1965年,针对美国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和县城内可能发生反革命武装暴乱的形势,县人民武装部制定战备方案。“方案”根据不同情况,对组织指挥、兵力部署、武器配备、通信联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等都做了明确的安排。
1970年,针对当时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县人民武装部制定反空袭方案和城镇人口早期疏散方案,明确疏散区域和划分、进出道路、开进序列和形式等。4月,县人民武装部在全县抽调多名干部参加“兵要地志”的编写工作。1970年12月,《子长县兵要地志》编写完成,为反侵略战争做好了充分准备。
1971年12月,遵照毛泽东主席关于“保守机密,慎之又慎”的教导,为利于部队军事活动,适应紧急战备,便于通信联络,根据省军区指示精神和统一部署,县人民武装部首长统一使用规定代号,副职首长排在正职首长代号之后。
1983年,根据上级要求,子长县人民武装部修订了作战预案、战时人口疏散计划、兵员动员计划、战时支前计划。
1989年,县人民武装部制定了处置突发事件和平息局部动乱的有关方案,此后每年及时进行修订。1998年,县人民武装部根据上级军分区有关战备工作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完善了子长县人民武装部关于作战、执勤、抢险、救灾、应付突发事件、兵员动员等战备方案,并注重措施落实,民兵应急分队做到有步骤、有计划地执行战斗任务,真正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人武部坚持每半年向军分区报告一次战备工作落实和执行情况。
2003年,根据全县民兵分布情况,子长县人民武装部修订和制定应急方案,制定了安全维护稳定、抢险救灾保障的措施,应急分队处理突发事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增强。同时,制定了武器库联防预案。
2005年,结合战时可能担负的任务,子长县人民武装部修订了作战预案和保障方案。
三、战备信息
1998年,为掌握驻地社情民意情况,子长县人民武装部成立以军事科为指挥中心,各基层人民武装部为站点的敌社情报网络机构——“子长县情报信息工作站”,县人民武装部军事科设情报员一名,参谋负责具体管理,各乡镇由乡镇人民武装部部长负责管理,为上级首长和机关正确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情报信息。建立每月20日前各乡镇人民武装部向县人民武装部军事科汇报,县军事科每月25日前向延安军分区综合报告一次的制度,做到遇到重大问题及时汇报。2004年,建立了军地反恐联合指挥机构,子长县情报信息站协助公安部门查处邪教组织工作,对“法轮功”人员进行摸底排查,情报信息及时、准确、可靠,以达到准确掌握恐怖分子和“法轮功”邪教组织动向。
四、战备设施
1998年,根据《兰州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预备役师(旅)团战备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县人民武装部更新战备设施,完善“两室一库”(即作战值班室、战备资料室和指挥器材库)建设,建立战备图库,配置野战作业箱,给每名现役干部配备了野战作业包、行军背囊和相应作业工具。2000年,配备微机。
2002年,实现战备信息局域网管理。2003年,部领导争取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投资12万元配置了电脑、投影仪、扫描仪等现代化设备,全面完成了信息的现代化采集利用程序。2004年,开发有关战备工作的应用软件,提高首长指挥机关效能。
五、战备值班
战备值班,主要包括首长值班、作战值班和部(分)队值班等。每逢节假日(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由县人民武装部的主要领导担任首长值班,机关干部担任作战值班,指定民兵分队担任值班分队,始终保持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处置突发事件。
第二节军事训练
一、清及清前军队训练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魏。战国初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吴起,曾任魏国西河守,十分重视对部队的阵形训练。他规定部队训练以明辨鼓号,变换阵形为主。具体要求,第一次击鼓检查整理兵器,二次击鼓操练阵法,三次击鼓迅速吃饭,四次击鼓急令整装,五次击鼓排好队列,听到鼓声齐响,举令旗指挥部队行动。还要求阵法训练要达到“圆而方之(圆阵变为方阵),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后之,分而合之,结而解之(集合变解散)”十分熟练的程度(《吴子·治兵》)。
训练方法,采取“一人学战教成十人,十人学战教成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千人,千人学战教成万人,万人学战教成三军”(《吴子·治兵》)。吴起在驻西河期间还总结了丰富的练兵与打仗的方法,写成了《吴起兵法》,史称《吴子》。
秦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郡置材官”,材官平时除维护地方治安外,主要任务是进行骑射武艺训练,经过训练的材官,征调到京师卫戍部队或边塞守备部队服役。
宋代,县境成为边塞重地,驻军较多。由于宋军的主要敌手都是以骑兵为主的少数民族军队,所以宋军的步兵、骑兵大都是弓弩手,其兵器配备也以弓弩为主,达到以射制骑的目的。宋军的训练,主要以训练士兵掌握弓弩的基本射技和加强体力锻炼为主。考核军士的训练水平,也主要是看他们能挽多大的弓弩,以及射箭的准确性。同时,宋朝火药发明后,很快使用于军事。
明朝军队装备了不少火器,军队训练有了新的发展。但对传统的刀、枪、弓、弩等冷兵器的使用训练仍然十分重视,尤其是明朝初期,仍以骑射训练为主。
清代“以武功定天下”,骑射为满族、蒙古族的传统技艺,故十分重视军队骑射武艺的训练。根据顺治时期朝廷规定,旗营的训练每月练骑射六次;每年春秋各营披铠甲练步、骑射各两次;每年年初分操两次,合操一次;秋季合操两次。同时,部队还重视开展体育运动,如登山、跑坡、跳高、跳远等项。火器的训练内容,一为射击(准头)训练,二是阵法练习。
二、民国时期人民军队训练
(一)红军训练
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1934~1935),红26军、红27军进驻安定一带。每次战斗结束后,避开敌人,争取两三天时间进行休整训练,做到战训结合。部队军事训练的内容:战士主要进行射击、投弹、刺杀、土工作业和单兵攻防战术等基础科目训练,重点是手中武器的保养、使用和单兵利用地形地物。基层干部主要进行侦察、隐蔽、进攻、防御、遭遇、伏击、追击、退却等排连战术训练。
红军部队军事训练的方式多种多样,一般采取的训练方式是:
1.以老带新新兵入伍后,由老兵随时向其传授技术战术知识。讲解武器的分解结合、擦拭保养、瞄准、射击,手榴弹投掷,站岗放哨,利用地形地物等。
同时,当部队缴获轻重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后,也利用起义、投诚或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兵当教员,为红军培训机枪手和炮手。
2.结合实际训练做什么就训练什么。夜行军时讲夜间行军队形、隐蔽联络、火光管制等;打伏击时教练隐蔽伪装、冲锋、白刃格斗等技术;放哨时说明哨兵守则;担任尖兵时交代尖兵搜索、侦察和报告敌情的方法。
3.战斗总结每次作战后,由团召集连排干部,或由连长召集全连进行讲评,指出优点与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以求打一仗进一步。
(二)中国工农红军大学军事训练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中共中央为了适应形势,加紧培养干部,决定在瓦窑堡恢复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
红大第一期共有学员近1038人,编为三个科。其中第一科、第二科驻瓦窑堡,第一科主要训练团以上干部,编为一个队,学员近40名,皆为红军时期的着名将领。其中有罗荣桓、周士第、彭雪枫、杨成武、张爱萍、耿飚、张达志,还有林彪、黄永胜等。第二科主要训练营、连干部,编为两个队,学员198人。
当时训练无器材,教学无教材。时任训练处处长的郭化若一方面组织人员收集国外的教材,借鉴外国的经验;一方面自己编写新教材。他根据红军的作战经验和实际情况,编写了步兵、炮兵、工兵等教材。没有器材,郭化若组织学员上山砍木料,自制单杠、木马等;用石块、黄土制作沙盘。
红大规定,第一科和第二科以2/3时间学军事、1/3时间学政治。军事训练内容:第一科有战略学和兵团战术。第二科从单个战术动作学起,直到连、营战术。在教学上贯彻“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军事政治并重”等原则。学习方法,除教员讲课外,主要是学员自修,以自学为主,教学相长,运用群众路线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员也是学员、学员也是教员。
战术训练以野外演练、夜间训练为主,要求学员掌握夜战、伏击战、游击战等战斗中的攻、防、守、追、退、藏等战术要领。
(三)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训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留守在陕甘宁边区的部队组成八路军留守兵团,并在瓦窑堡设立教导大队。
1.干部训练驻境的八路军留守部队十分重视干部训练。各旅团均成立教导队,训练现职干部。各教导队在训练班内成立机枪训练班,注重培养火器人才。训练时间为3~6个月,最长者为一年。
军事训练占60%,政治、文化教育各占20%。训练内容主要为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等五大技术和单兵到连的攻防战术,并结合战术训练进行防炮、防空、防坦克、防毒气训练。在进行战略方针和战术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求干部学会战术指挥。冬季:连排干部主要学习连排进攻战斗、遭遇战斗、陕北山地战斗和夜间战斗的组织指挥。营团干部主要学习《步兵战斗勤务概则》、进攻、遭遇、侦察的组织指挥。同时,还要学习游击战术,重点是伏击、袭击、破击战的组织指挥。要求班长学会排的组织指挥,排长学会连的组织指挥,以此类推,普遍学会了上一级的组织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