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0月,解放军恢复军衔制度,对军官薪金制度作了新的规定,现役军官薪金由职务薪金、军衔薪金和军龄薪金三部分构成,以职务薪金为主,取消了原行政级别工资。1996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后,留任的原人武干部,从解放军恢复军衔之日起,按干部的相应职务确定军衔,评定工资,再按军队历次调职增资标准加以调整。这样,没有因为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而影响干部的工资水平。此后各年,随着部队工资改革和提高,军官工资也相应地得到提升。
战士津贴费也在逐渐提高。1966~1973年,县中队战士津贴费在服役的第一年每月为6元,第二年为7元,第三年为8元,第四年为10元,第五年为15元,第六年为20元。七年以后评定等级,分为1~6级,津贴费每月分别为25元、30元、36元、42元、48元、54元。从1977年7月起,战士服役1~6年的,津贴费仍按以上标准。从第七年起到第十一年,分别增加到26元、32元、38元、44元、50元。1979年战士的津贴费又各增加1元。此后各年,随着部队工资改革,战士的津贴费也相应有所增加。
三、军需给养
(一)被装
现役官兵服装发放县人民武装部和驻子长部队的被装,按暖温带标准配发,每年分夏、冬两次统一发放。夏装在5月初,冬装在10月初,分别发到干部、战士手中。供应数量和质量,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改善和提高的。1954年以前,县人民武装部干部战士穿着50式军服。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1955年10月起开始配发55式军衔服装。1960年规定人民武装部尉官棉衣三年两套。1965年取消军衔制,随即废止55式军服,配发65式军服,全体官兵一律改戴解放帽,缀全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1973年5月全军换装涤棉纺布军服,质量和穿着性能均有较大提高,县人民武装部、县中队官兵统一着71式军服。1985年5月换装成85式军装,其用料、服饰方面都有一定的改善。1986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改为地方建制后,人武干部仍按解放军陆军制服配发,佩戴人武工作专业符号。1996年4月,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后,县人民武装部机关干部对号配发87式军装和军衔。从2000年5月1日开始,陆续将99式长、短袖制式衬衣和贝雷帽配发给官兵。
为保持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传统,节省国家经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县人民武装部和驻境部队,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根据上级要求,建立健全领新交旧制度。1960年起,凡发给军官的棉大衣、单帽、大檐帽、绒帽及各种工作服、公用服装均进行收缴。每年收旧率达到98%。1985年全军换装后,取消了领新交旧制度。
新兵被装发放根据新兵所去地区,按热区、亚热区、温区、寒区、高寒区等不同气候区,发放不同品种和数量的被装。1990年以后新兵被装供应规定,冬季入伍新兵,县人民武装部发给作训帽一顶、冬作训服一套、绒衣一套、衬衣一套、长衬裤一条、棉被褥单(海勤发宽被褥单)一床、背包带一副、挂包一个、搪瓷缸一个、裤腰带一条、袜子一双、解放鞋一双、毛巾一条。按所到地区标准发给棉衣一套、棉鞋一双、冬帽一顶。到热区、亚热区的发给蚊帐一顶。新兵确定后,县人民武装部适时组织被装发放,并通知有关接兵人员到场协助。发放时,坚持按新兵的高矮列队后根据型号大小依次发放,并组织当场清点,当场试穿,当场调换,保证按上级规定的品种、数量,及时、准确地将被装发放到新兵手中,做到不错发、不漏发。
(二)给养
1953年9月以前,县人民武装部由上级发粮食代金。9月以后,改由县政府粮食部门按规定标准配购。副食品和燃料供应,根据各个时期当地情况,分别采用实物供应、评价折款、实物供应与评价折款相结合的三种办法供应。1970年取消评价制度,改为固定金额伙食标准。
县人民武装部干部用粮,在开始实行粮食定量制度后,每人每月标准45市斤。1956年以后,机关干部每人每月口粮35市斤,其他不变。1957年取消了军用油票,军事系统需油均直接向当地县级以上粮食部门编造计划,请领食油。食油定为连排级军官每人每月1.8斤,营团级2.4斤。1964年,机关干部口粮按日计算,每人每天1.25市斤。县人民武装部响应上级关于节约用粮的号召,从1965年6月起,每人每天节约粮食1两,实际供应1.15市斤。1986年5月,县人民武装部按地方粮油标准由地方直接供应。1996年4月1日起,军官的粮油按《军粮供应与管理办法》供应,由地方粮食部门按军粮标准供应。
(三)伙食管理
国家实行粮食定量制度后,县人民武装部便将粮票发给干部、职工,由个人购买餐票,凭餐票到食堂就餐,粮食节约归己。
为了办好食堂,改善机关生活,根据上级安排,县人民武装部积极开展争创先进食堂的活动。1958年开展伙食管理“五好”(即饭菜花样调剂好、烹调味道好、营养好、卫生好、节约好)、“两化”(经济民主化、管理群众化)和“三满意”(就餐人员满意、领导满意、炊管人员满意)活动,改进了食堂和伙食管理。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开展“五好食堂”(政治思想好、改善伙食好、生产节约好、经济民主好、清洁卫生好)活动,伙食管理人员和炊事人员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责任心进一步增强。1966年到70年代,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一定要注意战士们的生活,让战士们吃好、睡好,讲卫生,不生病”的指示,主管领导把改善伙食作为生活管理的重点,组织人民武装部机关伙食管理人员和县中队(时归县人民武装部领导)司务长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进行业务培训,提高管理能力。1975年,配合军分区清查组对历年来的账、钱、粮管理情况进行清理整顿,达到该收的已全收,开支合理,原始单据完整,餐券进出往来有登记,钱、粮、账相符,生活管理制度落实的要求。1978年,按照上级关于加强伙食单位“五有”(有一个好猪圈、有一个好菜园、有一个好菜窖、有一个小作坊、厨房设施有碗柜和蚊蝇罩)的建设要求,在军分区的支持下,一年之内生活设施基本配套。
四、营院建设
县驻境部队的营房,是随着部队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得到改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子长县人民武装部驻县城瓦窑堡城内下河滩周恩来旧居。1957年县人民武装部(时称兵役局)迁至兰水沟(旧县医院住院部院内)。1960年,搬至瓦窑堡米粮山。1961年秋迁回周恩来旧居。
1968年又由下河滩周恩来旧居迁至米粮山。1978年县人民武装部开始在黄家山进行新营院建设,时年修建窑房69孔(间),其中办公39孔,仓库区14间,家属区16孔,占地面积10050平方米,1979年4月投入使用。
由于黄家山一带地质条件极差,危及营房和仓库安全。1995年3月8日,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黄家山旧营房拍卖,重新选址。同年8月,县政府在刘家沟征得土地5亩,后县人民武装部又出资征地1.425亩,共计6.425亩,进行新营院建设,先后投资120万元,于1997年3月建成了总建筑面积为1452平方米的三层办公楼,随后新修餐厅、车库10间,装修办公楼,维修锅炉房、澡堂、煤池等配套设施,绿化、硬化了新营院,使营区面貌焕然一新。
五、医疗卫生
县人民武装部和武警部队现役人员医疗由部队系统内部保障。1986年以前,子长县人民武装部现役人员医疗救治由驻延安的解放军513医院(后改称34医院)和延安军分区卫生所保障。1997年以后,县人民武装部现役干部战士的医疗由西安解放军323医院保障,在办理相关手续后,享受免费治疗。1986~1996年,县人民武装部交地方期间,执行地方医疗保障方式。
职工的医疗保障自人民武装部成立后一直按照地方医疗保障方式执行。
六、车辆管理
2000年,县人民武装部编配运输车一辆、指挥车一辆。建立《车辆派遣制度》《安全管理规定》,规定不得在规定的车公里限额外使用车辆。停驶两个月以上的车辆,按规定进行封存。车辆油料供应,由军分区在每年第二季度凭介绍信,一次性办理全年的指标油料。
七、以劳养武
以劳养武经济实体是由上级军事机关、县人民武装部和基层人民武装部创办,以民兵为主体,收入主要用于民兵、预备役建设的企业、服务业,属集体所有制性质,是减轻国家和人民负担,增强民兵预备役工作活力的有效组织。1991年,上级军事机关提出“以劳养武、富国练兵、利国利民”的战略思想,子长县人民武装部动员各基层武装部人员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明确官兵认识,统一官兵思想。1992年,子长县人民武装部创办“民兵训练基地石油开发公司”。1993年,南沟岔乡、涧峪岔乡、安定镇、杨家园则、冯家屯乡五个人民武装部分别创办了服务公司、农具修造厂、地毯厂五个经济实体。同年6月,县人民武装部在南沟岔乡召开了全县以劳养武现场会。
县委副书记徐文岳、副县长吴世宏参加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提出了要把办实体实绩纳入对乡镇武干的考核、提拔之中。至1996年5月,共办各类实体13个。1996年,县人民武装部收归军队建制,子长县政府决定县人民武装部石油开发实体仍由人民武装部管理使用,经营形式、产权不变,所欠贷款由实体创收逐步偿还。2002年,县政府整顿全县石油开发市场,人民武装部石油开发实体交由县钻采公司管理。乡(镇)人民武装部实体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产品滞销、管理不善等种种原因逐步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