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胜利荣光:芷江受降
3553100000018

第18章 芷江军事机场(1)

一、芷江机场的修建

芷江的地貌主要包括平地、岗地、丘陵和山地,其中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日后,芷江建造了影响巨大的飞机场,与这里的地形密切相关。芷江地区中部有一个凹陷的中间盆地,其北受武陵山系影响,其西受云贵高原天雷山脉控制,地势由北、西向东南倾斜。

芷江机场位于县城东郊一公里处,原是一片开阔而低矮的丘陵地带。又因古时小丘之上多生楠木,故又名楠木坪。1934年,蒋介石在围剿中央红军的同时,于12月1日电谕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为将来绥靖川湘黔三省边境计,令在芷江修建飞机场。”1935年开始组织人员对机场地形、范围进行勘察。由于勘察技术力量薄弱,进展迟缓,到10月底,勘察的总体方案均未落实,后因故机场的勘察工作曾一度搁置起来。1936年7月机场的勘察工作又重新开始,10月机场的兴建方案已定。以原校场为基础,扩修成一个八百米见方的飞机场。县府抽调民工两千余人,开始施工。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战事趋紧。重庆政府深感加强湘西设防的重要,必须加速和扩大机场的修建。即以国民党中央航空委员会的名义电令湖南省政府,要求将芷江机场由原来的八百米见方扩大为一千二百米见方。第四行政专员公署从芷江、麻阳等十一县征集一万九千名民工,于1938年1月12日正式动工。当时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指派工程师林泽群负责机场的规划、设计、勘察、组织施工等全面技术工作,后来又派实习工程师黄彰任协助林工作。这次扩修任务包括跑道、停机坪、排水道、机窝及隐蔽药库等,工程十分浩大。按施工规划:占用良田、道路、村舍面积为1034.77亩;开挖搬运土石方777888立方米,滚压面积544987平方米;铺沙石面积为181662平方米;搬迁民房20余处,计建筑面积7755.35平方米;搬迁坟墓24000余座。参加扩修机场的民工,劳动强度极大。民工的生活极其艰苦,卫生条件极差。各县民工分住在县城的庵堂寺庙、宗祠会馆及居民的院落里。由于人员过度集中,暑天施工,体力消耗大,饮食差,身体虚弱,加之挖掘的上万座坟墓,白骨乱抛,日晒雨淋,造成工地环境严重污染。1938年7月,发生霍乱,修机场的民工每天死亡数十。据官方统计,在几次扩修机场中,因患霍乱或劳累而死亡的民工不下五千人。当时外地人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语:“人到芷江,九死一伤。”1938年10月,除完成了两千亩机坪及一千六百米的跑道扩修任务外,还修建了导航台、指挥塔、疏散道等工程设施。经国民党航空委员会芷江工程处验收合格,随后机场开始使用。1940年至1945年初,又多次加固扩修,使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东方的第二大军用机场。也正是这个湘西人民用血肉筑成的机场,后来竟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争夺芷江机场而发生的湘西会战,是抗战期间中日双方的最后一次恶战;芷江受降更使其蜚声中外。

二、芷江机场的作用

这栋其貌不扬的小楼,就是当年芷江机场空军指挥所,是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美国在中国抗日的军事设施了;之所以没有被毁坏,是因为“文革”期间,这里成了气象局的办公场地。

日寇1945年进攻湘西,重要目的就是推毁芷江机场。当年芷江机场有六千亩大小,可容纳六百多架飞机。

陈纳德将军率领的著名的美国飞虎队,从这里起飞,歼灭了两千六百多架日机;苏联空军也从这里起飞,歼灭了一千二百多架日机。

芷江机场还承担着军用物资运输的重任。在芷江的美国空军(包括地勤人员),最多时有六千多人,在此牺牲的(已查找到姓名的)就有两千多人。

1938年10月机场竣工后,国民党武汉航空第九总站及南昌飞机修理第二厂相继迁来芷江。从1938年冬到1945年10月,先后有苏联志愿空军中队、中国空军第二大队、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第六十八飞行联队、运输机队、中美空军混合团的第一大队(轰炸机队)、第五大队(战斗机队)和中国空军第四大队等空军部队进驻芷江机场。尤其是1944年初至1945年8月,中美空军的大批鲨鱼式、野马式、黑寡妇式战斗机、侦察机、中程-25型轰炸机、大型-46式运输机聚集在芷江机场,最多时达三四百架。

日本占领的区域时常遭到飞机轰炸,甚至炸到了他们的本土东京了,2014年1月21日。

而不知道这些飞机从湘西哪个机场起飞。他们派特务团深入湘西各地,寻找“红岩机场”“湘西某机场”“湘西盆地机场”及“前进机场”。另一方面,他们收买汉奸为他们提供情报。汉奸施起番向特务团透露了芷江机场的地址,他们才知道“红岩机场”“湘西某机场”“湘西盆地机场”“前进机场”原来就是芷江机场。他们立即决策,重点轰炸芷江机场,抠除大西南进军的障碍。

三、日军对芷江机场的轰炸

龙耀南叙述了抗日时期日机轰炸芷江:

抗日战争时期,芷江县城自1938年11月8日起,就遭受侵华日机的多次轰炸。据统计,破坏严重的就有三十八次。日军出动飞机五百一十三架次,投弹四千七百三十一枚,炸死四百四十五人,伤三百九十三人,伤亡人数占芷江城当时总人口约八千人的百分之十二(不包括沦陷区来芷暂住的人数),炸毁、焚烧房屋三千七百五十六栋。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21日今井武夫代表日军飞抵芷江洽降时,芷江城镇的四街八巷,无处不是断垣残壁。

1938年11月8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午后不久,突然听到飞机的轰鸣声,随即便是一阵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我们全家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个不知所措。这时住在我家的南京人杨启膏从楼上跑下来说:“这是日本飞机投炸弹!”一边说一边搬了一张桌子靠在墙边,喊我们赶快拿被子来,我们每人拿了一床被子铺在桌子上,大家都钻到桌子下面躲了起来,一直到飞机声消失后才出来。第二天我们几个小学生到机场去看,见有卫兵把守,只好在机场边看了一看,听修飞机场的几个民工说,有几十个炸弹坑,这便是日本帝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轰炸芷江机场的情景。自此,芷江镇的居民,一个个惶惶不安,许多人还迁到农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