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提供,以供学者参考。(三)地域对韦氏婚姻圈的影响韦氏家族郡望相对较少,据《元和姓纂》卷2记载只有杜陵、襄阳、京兆、延陵四望,说明这个家族的活动空间主要还是局限在北方,尤其是关陇地区,地域流动性相对不大。陈寅恪在其名着《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揭示了宇文泰的“关中本位政策”及在此政策指导下所形成的“关陇集团”。半个多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于陈寅恪“关中本位政策”的理论,有不同程度的赞扬、不同角度的批评,亦有不同程度的修正与补充[41]。笔者认为,虽然“关陇集团”在唐初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关中本位政策”对于有唐三百年的政治仍然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李唐的文化政策。唐代,韦氏家族的重心始终是在京城长安,其所通婚的对象也是在关陇地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墓志材料看出韦氏家族婚姻圈的地域范围:1.关内道:唐总章三年(668)二月廿九日《王大礼墓志》云:“君讳大礼,京兆灞城人也。夫人同郡韦氏,隋襄阳公汪之孙,皇朝右监门率道钦之女。”[42]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十二月十一日《骞晏墓志》云:“公讳晏,今为万年人也。夫人京兆韦氏。”[43]唐天宝元年(742)十一月十九日《韦君夫人胡氏墓志》云:“夫人讳,安定人也。既笈有行,归我韦氏。”[44]唐大历十二年(777)十一月廿四日《杜公墓志》云:“公讳济,字应物,京兆杜陵人。夫人京兆韦氏,太子中舍迪之第三女也。”[45]唐长庆四年(824)二月《马文同夫人韦楚和墓铭》云:“夫人讳楚和,京兆杜陵人。”[46]
2.河东道:唐天宝十三载(754)正月廿五日《卫府君墓志铭》云:“公讳凭,字佳枢,河东安邑人也。父静,桂州始安县令。以天宝十三载正月廿五日迁亡舅始安府君、亡姑河东郡韦夫人之神于河南府县乡原。”[47]
唐会昌六年(846)六月二日《韦埙夫人太原温瑗墓志》云:“韦公即唐朝上相处厚之堂弟也。夫人即唐朝礼部尚书、赠司空之第二女。”[48]
唐咸通二年(861)十月三十日《白敏中墓志》云:“白氏受姓于楚,子孙因家焉,逮今为太原人也。公讳敏中,后娶今卫国夫人韦氏,秘书少监同靖之女。”[49]
3.陇右道:《旧唐书》卷105《韦坚传》载:“韦坚,京兆万年人。坚妻又楚国公姜皎女。”
唐景龙四年(710)二月廿八日《韦君妻贾氏玄堂志》云:“夫人姓贾氏,武威姑臧人。”[50]
唐开元十六年(738)十二月廿三日《韦宪英墓志》云:“夫人讳宪英,字道韫,京兆杜陵人也。嫔于令族,是归辛公。”[51]
唐永贞元年(805)十二月庚申《韦本立墓志》云:“君讳本立,字全道,京兆万年人也。君是年娶于天水权氏。”[52]
唐咸通三年(862)十月十四日《处州刺史赵府君墓志》云:“君讳璜,其先自秦灭同姓,降居天水,在汉号六郡良家,魏晋分裂之后,世仕北朝,轩冕相继。王父讳涉,先君讳伉,先君韦氏之出,堂舅苏州刺史应物。”[53]天水赵氏在西魏北周有柱国大将军赵贵,至李唐赵氏仍有其特殊地位。
从墓志材料中,笔者注意到韦氏家族在婚姻取向中十分注重与同属“关陇集团”的其他士族的联姻。这里所谓的“关陇集团”是个广义范围。唐代“关陇集团”在地域上主要应该包括关内道、河东道和陇右道。上述韦氏通婚对象出自京兆、天水、武威、陇西、安定、扶风、弘农、河东和太原等地望,均在“关陇集团”的地域范围之内。唐代与韦氏联姻的关中郡姓主要有陇西李氏(包括李唐皇室)、京兆杜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和弘农杨氏等通朝大族,也包括其他一些次等关陇士族,如天水赵氏、天水权氏、陇西辛氏、京兆王氏、京兆骞氏、武威贾氏、扶风马氏、安定胡氏、河东卫氏、太原温氏、太原郭氏、太原白氏等。据笔者的数据统计,与关陇士族的联姻约占唐代韦氏姻亲关系的百分之四十三左右。可见,唐时韦氏家族的婚姻圈始终以广义的“关陇士族”为核心。(四)“士族中央化”与韦氏婚姻隋唐时期,统一区宇,成为统一的帝国。在“关中本位政策”的指导下,唐朝的长安始终是政治、军事的中心,而洛阳逐渐成为经济中心[54]。毛汉光在其《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一文中亦发现,唐时,门阀士族除京兆韦氏、京兆杜氏、荥阳郑氏、弘农杨氏外的通朝大族十家十三姓的八十三个着房支中,有四十九个迁徙至河南府,“大士族着支迁移河南府者比京兆府多一倍”[55],因此洛阳亦成为唐时的社会和文化中心。隋唐大一统局面下,士族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中央化”[56]和“官僚化”,尤其是“士族中央化”对于门阀士族之间的婚姻取向,具有重要的影响。韦氏家族与京兆士族的通婚情况已在前文叙述。现介绍韦氏家族与河南府士族的联姻情况:
唐武德三年(620)二月八日《于君妻耶书墓志》云:“夫人讳,字耶书,京兆万年人也。曾祖旭,司空公。祖夐,逍遥公。父世冲,上开府营州总管、民部尚书。笈许之年,粤归于氏。”[57]
唐永淳二年(683)正月十八日《元琰妻韦金墓志》云:“君讳金,字千金,京兆杜陵人也。曾祖孝宽,父琬,君即公之小女。年洎有行,归于我氏,即魏安昌王孝则曾孙、隋兵部侍郎兴安公之孙、延川令之第二子也。”[58]河南元氏为北魏皇室后裔,属代北“虏姓”。
《新唐书》卷116《韦思谦附韦恒传》载:“(嗣立)有二子恒、济,知名。恒,开元初为砀山令,姑子御史中丞宇文融荐恒有经济才,让以其位,擢殿中侍御史。”
唐开元十八年(730)十一月廿二日《韦行懿墓志》云:“君讳行懿,字景邈,京兆人也。夫人贺娄氏。燕山北指,昔燕代之名家;河水东流,今河南之盛族。”[59]韦行懿在《新表》和《姓纂》中均阙载,可能为韦氏旁支,而其夫人贺娄氏显是北境胡族后裔。
唐天宝三载(744)六月十日《韦馧故夫人河南源端墓志》云:“夫人讳端,字端,河南人也。左丞相侍中乾曜之孙,今工部郎中弼之女,第十三。以天宝三载五月廿四日,遘疾终于京新昌里。以其载六月十日,厝于万年县白鹿原近源氏别业,礼也。”[60]河南源氏亦属“虏姓”。
唐大和二年(828)正月十九日《幼妹娥娘墓志》云:“娥娘,姓独孤氏。商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密之次嫡女,刑部员外郎京兆韦瓘之甥。”[61]独孤氏于北周、隋、唐三朝皆为皇室外戚,古今罕见,亦属代北“虏姓”家族之一。
唐大和八年(834)十一月廿日《韦府君故夫人荥阳郑氏墓记》云:“夫人第十五姓郑氏,其先荥阳人也。孤子式己……孤女廿二娘等谨记。”[62]
唐咸通十二年(871)十月一日《殷珪墓志》云:“京兆韦涯远故姬殷氏名珪,字瑞卿,其宗派汝南人也。”[63]
从唐人墓志中笔者发现,韦氏家族成员亦有许多在东都任职而长期定居在洛阳,而葬地亦在东都:唐乾封三年(668)正月十八日《韦崇礼墓志》云:“君讳崇礼,京兆人也。以乾封三年正月十日遘疾,终于洛州温柔里第,其月十八日,窆于伊水乡。”[64]
唐神龙三年(707)四月六日《韦府君夫人裴氏墓志》云:“……夫人讳首儿,河东闻喜人,粤以其年四月六日,权窆于洛州平乐乡之原,礼也。”[65]
唐天宝七载(748)十一月十六日《韦璥墓志》云:“公名璥,字璥,京兆咸宁人也。
豕韦氏之系焉。夫人河东柳氏,以天宝七载十一月十六日与韦公招魂合袝于河南府洛阳县平阴乡吕村之原,礼也。”[66]
唐会昌元年(841)十月廿四日《韦埙墓志》云:“府君讳埙,字导和,京兆人也。
以会昌元年十月廿四日,将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乡社翟里,袱于先礼也。”[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