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乾陵文化研究(三)
3561100000080

第80章 唐代韦氏家族婚姻关系研究(4)

韦氏家族因其地望在京兆一带,所以在其家族的婚姻取向中,十分注重与同处京兆地区的京兆杜氏、弘农杨氏、京兆王氏等士族家族的联姻;而由于“士族中央化”的影响和唐代实行“两京制”,作为经济、文化、社会中心的东都洛阳和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西京长安并重。唐代官僚体制中的选官制度对于门阀士族精英人物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使门阀士族家族成员疏离原籍、迁居两京,以便进入中央政权统治集团的核心圈,韦氏家族亦不能免。在当时特殊现实背景下,韦氏家族的婚姻取向在重视与京兆地区士族家族联姻的同时,也密切关注与河南府的荥阳郑氏、河南元氏、河南独孤氏、河南宇文氏、河南源氏、河南于氏和汝南殷氏等士族家族保持密切的姻亲关系,织成京兆、河南两张相辅相成、互相扶持的婚姻关系网络。

注释:

[1]《周书》卷31《韦孝宽传》,535页。

[2]以下为行文方便,在正文中均简称为《新表》。

[3]周一良先生在其论着中指出“韦琮曾相宣宗”(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序》,《周一良集》第伍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1~28页)。据《新唐书》卷8《宣宗本纪》记载:“(大中元年)三月,卢商罢。刑部尚书、判度支崔元式为门下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韦琮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4]《新唐书》卷116《韦思谦附承庆、嗣立传》,4233页。

[5]《唐故尚书屯田员外郎于府君夫人京兆韦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元和018号,《全唐文补遗》第七辑,78页。

[6]《大唐泾王故妃韦氏墓志铭序》,《唐代墓志汇编》建中011号,1828页。

[7]赵超:《从唐代墓志看士族大姓通婚》,《周绍良先生欣开九秩庆寿文集》,中华书局,1997年3月版,64~74页。

[8]《唐代墓志汇编》收录墓志共计三千六百余方,《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收录唐代墓志一千五百六十四方。另,《全唐文补遗》收录前书所不收之墓志数百方。

[9]陈寅恪:《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37~263页。

[10]《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唐会要》卷6“公主”条。

[11]令狐德棻《大唐太宗文皇帝故贵妃纪国太妃韦氏(珪)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2页。

[12]《大唐故文容韦氏(尼子)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141页。

[13]《新唐书》卷77《后妃传》载:“德宗即位,易良妻崔入谒,帝易服,召王、韦美人出拜,诏崔勿答。”

[14]张周:《大唐泾王故妃韦氏墓志铭序》,《唐代墓志汇编》建中011号,1828页。

[15]李慎:《大唐故曹州刺史韦府君夫人晋原郡君王氏(琬)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三辑23、24页。

[16]王仲周:《唐故安南都护充本管经略招讨使兼御史中丞李公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长庆005号,2061页。

[17]详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略论稿》,收入作者《中国中古社会史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2月,385页。

[18]《故台州录事参军袁府君墓志之铭》,《唐代墓志汇编》麟德023号,411页。

[19]《唐故丰州永丰县令韦府君(孝忠)夫人杜氏(大德)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298页。

[20]《大周故前贝州司马柳府君(明逸)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326页。

[21]崔湜:《大唐赠韦城县主韦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26页。

[22]《左威卫仓曹参军韦恂如长女(美美)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59页。

[23]韦济:《唐故彭城县君刘氏(茂)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21页。

[24]《唐故长安尉京兆韦府君(最)妻河东裴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65页。

[25]李华:《故河南府依阙县丞博陵崔府君(迥)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54页。

[26]《唐颍川郡司户韦元逸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557页。

[27]卢纶:《唐故魏州临黄县尉范阳卢府君(之翰)玄堂记》,《全唐文补遗》第七辑69页。

[28]韦暵:《唐韦氏(暵)故夫人河东薛氏(琰)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92页。

[29]韦澳:《唐故华州司马韦府君(洄)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130页。

[30]鲁湘:《唐故宣州宣城县令渤海高公(宗彝)并夫人京兆韦氏合葬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六辑186页。

[31]《唐故颍川陈君夫人鲁郡南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元和048号,1983页。

[32]冯行俭:《唐故青州户曹参军京兆韦府君(挺)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三辑187页。

[33]参见王勇:《新出唐青州户曹参军韦挺及夫人柏氏墓志所反映出的几个问题》,《碑林集刊》(四),112~114页。

[34]《唐故朝散大夫使持节明州诸军事守明州刺史上柱国陈郡殷府君(文穆)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101、102页。

[35]周冕:《唐故乡贡进士京兆韦府君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一辑287页。

[36]《唐京兆韦承晦妻河间邢氏墓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会昌038号,2238页。

[37]《唐故邓府君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42号。

[38]周昌苻:《唐京兆韦氏(练)居夫人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四辑237页。

[39]《唐故东海徐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82号,2443页。

[40]详见毛汉光:《关中郡姓婚姻关系之研究——隋至唐前半期》,《唐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7月版,87~139页。

[41]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42]《曲沃县令上骑都尉王君(大礼)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三辑415页。

[43]《唐故朝议郎行中部郡宜君县令骞府君(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23页。

[44]《大唐故韦君夫人胡氏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530页。

[45]《唐京兆尹兼中丞杭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杜公墓志铭》,《唐代墓志汇编》大历055号。

[46]马文同:《唐故右监门卫胄曹参军(马文同)故夫人京兆韦氏(楚和)墓铭》,《全唐文补遗》第四辑106页。

[47]赵向:《唐故彭城郡蕲县令安邑卫府君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一辑185页。

[48]温琯:《大唐故明州刺史御史中丞韦公(埙)夫人太原温氏(瑗)之墓志》,《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8页。

[49]《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白公(敏中)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三辑244页。

[50]《直秘书省韦君妻贾氏玄堂志》,《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00页。

[51]《故洺州司马陇西辛公夫人扶阳郡君韦氏(宪英)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50页。

[52]樊绅:《唐故灵武节度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京兆韦府君(本立)墓志铭》,《全唐文补遗》第七辑76页。

[53]赵璘:《唐故处州刺史赵府君墓志》,《唐代墓志汇编》咸通021号2394页。

[54]全汉昇在:《唐宋帝国与运河》中明显指出洛阳为唐时经济中心。详见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24,1944年。

[55]详见毛汉光:《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2本第3分,1981年;收入《中国中古社会史论》,1988年。

[56]参看毛汉光:《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如果将具有地方性格的郡姓‘新贯’于中央地区并依附中央的现象,称为中央化。”

[57]《唐于君妻耶书墓志》,《全唐文补遗》第三辑307页。

[58]元琰:《大唐前安州都督府参军元琰妻韦(金)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二辑5页。

[69]《唐故藤州感义县令韦府君(行懿)墓志文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四辑417页。

[60]韦馧:《大唐济阴郡考城县尉韦馧故夫人河南源氏(端)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五辑374页。

[61]独孤顼:《幼妹娥娘墓志》,《全唐文补遗》第三辑190页。

[62]韦式己:《唐故扬州大都督府法曹参军京兆韦府君故夫人荥阳郑氏墓记》,《全唐文补遗》第四辑100页。

[63]韦滔:《唐故殷氏(珪)墓志》,《全唐文补遗》第六辑188页。

[64]《唐故洛州录事参军京兆韦府君(崇礼)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七辑278页。

[65]《唐故户部侍郎赠怀州刺史林都公韦府君夫人河东郡夫人裴氏墓志铭并序》,《唐代墓志汇编》神龙045号,1072页。

[66]杜从先:《唐故太子冼马韦公(璥)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六辑75页。

[67]陆洿:《唐故朝议郎使持节明州诸军事守明州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韦府君(埙)墓志铭并序》,《全唐文补遗》第四辑162页。

[作者:李睿,文物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