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蠡园惊梦
3676300000021

第21章 强强联姻 梦回海派大宅门(2)

自西汉曹宗以后,曹家后代靠自己的本事读书做官,历朝历代,兵部尚书、吏部侍郎、刺史、权知政事等大小官吏,不知凡几,可谓代有人出。到了曹参的第二十一世孙曹簧生,始迁居到现在无锡南门外的跨塘桥,这个地方也就是我的高祖父曹文灿、曾祖父曹逸臣、祖父曹启东的出生地。

现在无锡南门跨塘桥,曹家大宅门仍有遗迹存在,只是在20世纪的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毁去近半。我的高祖曹文灿是太学生,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在清末曾当过某地县衙的县太爷,在家乡建有三进一院的中式豪宅,《蓉湖曹氏宗谱》中说他“经商起家,义方教子,为南门曹氏光前裕后之人”。到了我的曾祖父曹逸臣一代,已正式以教书为业了,民国后当过校长、无锡教育局局长,退休后就在自家院子里授徒办学,倡导义务教育。民国间的教育界还是比较清苦的,知识丰富但钱袋不厚,这就促使我的祖父曹启东走出家门,闯荡天下。

我的祖父曹启东是家中老大,不愿守着老宅“吃瓦片”,遂走出大宅门,到苏州一家钱庄里学生意,出徒后经亲戚介绍,1920年来到上海福新面粉七厂当一名助理会计,正好闯入了曾外祖父王尧臣的视线,从此在面粉行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他天生聪颖,性格沉稳,虑事周详,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的“生活”做好,想不到被老板逮了个正着,成了王家的宝贝女婿。

我祖父与祖母婚后一直住在上海,先住在澳门路上荣家为职工建的宿舍三新村,后来搬到愚园路805弄的锦园,那是荣家为高级职员建的宿舍区,他们一住就是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的家一度还成了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个庇护所。祖父三个表妹陈锦霞、陈云霞、陈丽霞(他姨妈的孩子)都是中共地下党员,她们在大表哥曹启东的掩护下,神出鬼没地为党做了很多工作(详情后叙)。至于那栋在无锡的“嫁妆”,他们长年无暇光顾,只好出租给人家住,直到改革开放后,在中山路拓宽工程中才被拆掉。

著名的豪宅注定是要被名人“锁定”的。解放后的几十年间,这里又发生了很多事情——梁溪饭店大院内出现了几栋漂亮的新大楼,最大的是四号楼和五号楼,是招待所时代的产物,因为当时这个地方不幸被林彪的公子——林立果看上了,认为这是无锡城里的世外桃源,既豪华又隐蔽,于是轰动一时的无锡“选美”就在五号楼里进行。

从现在花园南边仅存的一溜黛瓦高墙来看,证实了王家老人们的说法,当年园中其实不止这三栋大楼,还有好几处旧式的传统老屋。那些后来的建筑物,大概就是在老屋的宅基上新建的。自然,王家更有名气的无锡豪宅是蠡园中的两栋洋房,一栋袖珍些,叫湖山别墅,另一栋大一些的叫颐安别墅,就是现在的景宣楼(详情后叙)。

静安寺庙弄——当年王家的上海豪宅

王家兄弟在上海的豪宅也是建在一起的,那是在堪称黄金地段的静安寺庙弄(东庙弄,靠近常德路口),王禹卿家16号,王尧臣家18号,是两栋带罗马巨柱的、面开三间、样式基本相同的三层英国式花园洋房,非常气派。大上海寸土寸金,花园的规模不能跟无锡时郎中巷比,但也有池塘、绿地和汽车间,还有小孩子玩的滑滑梯、荡秋千,也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家的旁边就是张爱玲与她姑母住过的常德公寓。可惜现在,随着市政建设的改造,常德公寓依然挺立,而且被列入了文物保护建筑,而王家的老房子与周边很多有故事的老房子都被拆掉了,整个东庙弄都不存在了,上面耸起了上海航站楼和五星级的瑞华大酒店。

王家的庙弄房子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是1925年),那个时期这一带有许多名人住宅,如民国期间最著名的骨科医生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宋庆龄、宋美龄的表哥)的住宅(四栋洋楼),盛宣怀的四子、汉冶萍公司总经理盛恩颐的公馆(两栋洋楼),地皮大王程霖生的住宅(现静安区公安分局),曾任民国总理的孙宝琦的养老之地(汉冶萍公司俱乐部),扬州何园的主人何汝持(何祚庥的前辈)的上海豪宅,著名革命家、文学家、文博专家郑振铎先生的住宅等等,包括张爱玲与她姑母住过的常德公寓都在王家附近,可谓名家荟萃,豪宅连云,上海西区的一块风水宝地。

王家兄弟搬进庙弄的时候,正是面粉生意红红火火,王家财运不可阻挡的时候。18号里的我曾外祖父一房更是应了天时地利之大顺,喜事不断传来——陆文秀夫人接连为他生了二男四女,即儿子王云海、女儿王明智、王明仁、王明仪、王明礼(小儿子后来不幸夭折)。这期间,令老爷子无限欣喜的,还有三儿子王云程的婚事。

三舅公王云程是王家的骄傲。他小时候在无锡老家读私塾和小学,10岁时离开无锡,叔叔王禹卿送他到苏州读东吴大学附中,后来又来到上海,先后入读辅仁中学和沪江大学附中,他聪颖异常又自知用功,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后,顺利进入沪江大学一年级。当时荣家和王家的事业正蓬勃发展,面粉厂和纱厂已经发展到21家,企业规模的不断拓展,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都急需后代们脱颖而出,为企业输入新鲜血液,加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以夯实家族的后劲。当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送儿子出国深造。于是没等到王云程沪江大学毕业,1928年,他18岁时就出国留洋,到美国罗威尔纺织大学专修纺织,同去者还有荣家二房的荣一心和唐熊源(荣德生的女婿)。按说大学要读四年,但是三舅公王云程聪明又刻苦,成绩总是遥遥领先,暑假里人家游山玩水,他还在埋头攻读,最终以三年时间修完了四年课程的全部学分,所有功课都是优秀。最后学校宣布他不需要参加毕业考试了,授予学士学位,还授予全校第一名的奖学金。当时他完全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可是家里等不及了,他父亲打电报要他立马回国,家族企业正等着他来参与支招呢。因为1929年以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已经影响到中国,尤其是棉纱业出现了原棉涨价、成品跌价的反常局面,加上外国洋行从中兴风作浪,使得荣家申新纱厂系统的九个工厂家家入不敷出,日子难熬。王尧臣、王禹卿兄弟虽然主要投资及掌管福新面粉系统,但在申新在沪各厂中也都有投资。企业是他们的发家梦,他们是一辈子以企业为身家性命的一代老前辈,企业出了问题,他们比什么都痛心。虽然考取了麻省理工学院,可以攻读硕士学位,但在这种形势下,王云程必须回国了,他成了王家的明星、大家眼中的希望。若干年后他对人说,如果当时他大哥王启周还在世的话,肯定会支持他在美国继续深造。大哥是他生平最佩服的人之一,可惜天不假年,等王云程回到国内,大哥已经撒手西去了。

1931年,21岁的王云程学成回到上海,出任申新一厂厂长,他不仅是荣家、王家企业中最年轻的厂长,恐怕在全国也是最年轻的纺织厂厂长。他对这家厂子投入了大量心血,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人事改革,改变了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状况,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管理渐渐走上正轨。尽管他个人的力量、一家工厂的革新,无法扭转整个局势,但是企业自身的健全和规范,无疑是发展自强的硬基础。他对这家工厂很有感情,以至于若干年后到了台湾,他创办的纺织厂仍叫“申一”。王云程的胆识和才干自然赢得了荣老板的青睐,目为人才难得,很快成为荣府的乘龙快婿。

1932年,是荣家的申新系统最最难熬的年头,企业整体负债已达4500万,荣家兄弟天天为银行贷款事弄得焦头烂额,已是“申新搁浅”的先兆。而庙弄18号的王家却大喜临门,老太爷亲自为三儿王云程操办了婚事,新娘子是荣宗敬的三小姐荣卓霭,中西女中的毕业生。荣家、王家原本就是多年的老搭档、老伙伴,这回又成了儿女亲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更加亲密了。王云程与荣卓霭都是上海滩的海派青年,思想开放,性情爽朗,喜欢社交、跳舞。王云程因生意上的需要,也需要结交和应酬各方面的朋友。他们一个是留学生,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一个是大家闺秀,顾盼有仪,如花似玉。如此郎才女貌,交际场合总是令人艳羡的一对。有时候夜间回来晚了,一楼老小都已休息,他们为了不妨碍别人,脱下皮鞋只穿袜子轻轻上楼……一年以后,王云程、荣卓霭夫妇的儿子王建民降临人间,给庙弄18号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

抗战爆发后,庙弄18号里更热闹了,二舅公王乐水一家和大儿媳韩钟秀、王世桢母女从无锡逃难到上海,家里一下子多了十几口人,吃饭时要摆三大桌。房子略显紧张了,老爷子就买下新闸路的一处花园洋房,安排王乐水一家搬了过去。抗战八年,王乐水在上海福新面粉三厂任稽核,后来在寅丰毛纺厂任经理,孩子们在上海读书,后来有的考进圣约翰、复旦大学等高等学府,他们也不想回无锡了,就在上海长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