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中国广袤的领土上,都有广泛的分布,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新石器文化的基础上,中国的黄河流域率先进入文明时期。
传统三分法将人类史前时代分为三个时期: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但中国的文明史究竟应该从何时写起,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有人写中国史,从黄帝开始;有人认为应从商代开始,因为商代历史已有考古资料和甲骨文资料作为证明。但经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等学科200多位科学工作者研究证明,中国文明史的起点应在夏商周时期。
华夏文明源自龙山文化、仰韶文化、陶寺文化,炎黄子孙占据中原沃土之后,开始创造华夏文明。
公元前21世纪,黄河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夏部落的首领尧曾任命禹的父亲鲧治水,但没有成功。舜继承尧位之后,又任命禹率领中原各部人民辛勤劳动13年,终于疏通了河道,排除了水患,安定了民生。禹又曾奉舜之命,率领华夏族各部落打败了三苗族各部落,把他们驱往边远地区,从而稳固了华夏族各部落在中原的地位。舜死后,禹受禅继位,曾会诸侯(原先的各部落首领)于涂山,据说与会者有“万国”。又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并处死了迟到的诸侯。禹命令各地诸侯进贡方物和铜,用铜铸成九鼎,鼎上刻画着各州应贡的方物。这些都表示夏王是位于诸侯之上的“天子”。由此夏王朝奠基。
禹死后,其子启在诸侯拥护下继位,将传统的氏族民主制的“禅让”改变成为世袭制,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商原是一个长期与夏并存又从属于夏的诸侯国。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朝传至第二十王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历史书上有时又把商称为殷。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趁商朝社会矛盾激化,对商朝发起进攻,于牧野之战给商以致命一击,商朝灭亡了,周代而兴起。
周天子是诸侯领袖,所谓“共主”,但诸侯又都是有很大自治权的首领,中央对诸侯的控制,从夏、商到周,不断加强。统治者在征服了广大地区之后,便派遣自己的同姓兄弟或异姓有功之臣,到指定的地点去进行统治,把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赐给他们,建立诸侯国。
在从游猎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的时期,中国内部显现了很大的时间差别。在黄河流域,人们自公元前4000年就已经生活在农村和小城市中。而内地却仍然有游猎的强悍部族前来袭击城乡的居民。中国的社会历史上很少有和平时期。众多小的城邦之间频发战端。即使当第一位商朝的国王经过长期斗争于公元前1500年建立起第一个诸侯国家以后,时局也仍然不能平静下来。各个地区和城市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都有自己的军队,根本就不听从遥远的国王的政令。国王自己也没有足够的手段,在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土中贯彻自己的意志。在后来的一千年里,这种状况基本没有转变。
这个时期,大多数中国人是贫穷的农民,生活在分散的农村中。他们饲养着犬、猪、羊和鸡,使用简单的石木工具。如果天气和流窜的盗匪不骚扰他们,他们还可以勉强生活。否则就会陷入饥寒交迫的苦难之中。
但城里人的生活却不是这样。那里已经有了富裕的居民,住在木房子里,身穿麻、毛甚至是丝制服装。而且还握有青铜武器和首饰。在城市中还发展了汉字,其基本造型至今没有多大变化。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其内容是占卜记录,所以又称卜辞。迄今已发现10万余片,约有单字5000个,现已解读出1000多个。甲骨文表明,中国文字的发展已达到成熟阶段,并已走上了与西方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道路。
此外,商代的历法已经比较完善,它把一年分成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并置闰年,闰年13个月,平年12个月。
这一时期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相传大禹治水,伯益凿井,可见当时已有水利灌溉。手工业方面,除了传统的石器制作之外,已有了铜器和陶器制作,并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已经很高,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千克,通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如此巨大复杂的青铜器举世无双。它表明当时商朝已达到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时期,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华夏人笃信神灵和祖先,因为他们相信,人的精神死后仍然存在。为了给神灵留下好印象,为阴间的家人造福,他就必须在生前有所供奉。牺牲品大多是牲畜,在个别情况下也有活人。
和印度一样,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华夏也出现了一个批评时政的人:孔子。他不是一个王子,但却是一个高官的儿子。本人也曾为官,但到了35岁时被开除,因为他过于坦率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他的看法,这个国家弊端甚多——有异端邪说的人即使在2500年前,也是上司的眼中钉。而实际上,孔子的想法对国家是善意的。他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国家,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相互间没有争斗和战争。在这个国家里所有的人都应该参与国家生活,并为之工作,这样,人们就可以和平共处了。他只是口头传播他的学说,首先是关于和平共处的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他的核心警句。
孔子的出发点是,人之初,性本善。因此就必须设法,使其保持下去。首先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孩子们必须学会相互尊重和相互爱戴。对孔子来说,家庭就是“人之根基”。就像父亲对待家庭那样,王侯们也应该在道德上成为臣民的榜样。
当他的弟子问他,应如何对待神灵和祖先时,孔子回答说,照顾周围的人,比照顾神灵和祖先更为重要。
他的学说对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主要是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第一任皇帝,经常去拜偈至今存在的孔子陵墓,并让人在孔子的家乡修建庙宇。从此以后,孔子就被奉为圣人。他所倡导的这种独特的道德礼仪则成为华夏文明的主要特征。
孔教从中国传播到整个亚洲,华夏文明也由此闪耀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