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亲仁友直,所以扶颠①。
张氏注曰:闻誉而喜者,不可以得友直。
王氏点评:父母生其身,师友长其智。有仁义、德行贤人,常要亲近正直、忠诚,多行敬爱;若有差错,必然劝谏、提说此;结交必择良友,若遇患难,递相扶持。
【注释】
①颠:颠倒,败坏,倾颓。
【译文】
有仁爱、正直的朋友在身边,即使身处逆境,也会得到他们的帮助。
【解读】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这里,孔子教给我们选择朋友的标准。在他看来,有三种朋友是应该结交的,因为他们会对我们自身的修养有很大帮助。哪三种朋友呢?正直无邪的朋友、诚实守信的朋友、学识渊博的朋友。这三类朋友,结交多少都不会嫌多。但是有三种朋友是不能结交的,因为他们对我们的自身修养有害无益。阿谀谄媚的人、表面奉承背后诽谤的人、经常花言巧语的人,都不能结交。孔子的话即便是到了现在也并不过时。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言道,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就去看看他结交的都是什么样的朋友。可见,朋友确实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好朋友会让我们受益无穷,而一个品行恶劣的朋友则可能给我们引来无辜祸端。
春秋时期,晋国的中行文子遭难出逃。逃到一个小县城的时候,侍从对他说:“大人,在这个县城里,居住着你的一个老朋友。你为什么不去找他,休息一下,好等待后面的车子呢?”中行文子说:“我喜欢音乐,这个人就给我送来一把名贵的古琴;我喜欢美玉,这个人就送给我精美的玉杯。这样的人,只会投我所好,但从来不指出我的缺点。因此,我很担心他会像对待我一样去对待其他人,把我抓起来邀功。”说完之后,他让侍从赶快走。果不其然,那个朋友扣下了后面的两辆车,讨好中行文子的敌人。
对你讨好卖乖的,并不是真朋友,也许哪一天他就出卖了你。相反,那些有着独立的人格、不卑不亢之士,才是应该结交的。他们不会因为你富有就来巴结你,肯定也不会因为你贫穷落魄就瞧不起你。
王敦是东晋最著名的大将军之一。他生前权势熏天,每天都是宾客满堂。大臣们都喜欢和王敦结交,对他阿谀逢迎。只有一个人对王敦的权势视而不见,他就是王彬。看到王彬不巴结自己,王敦非常生气。两人自此交恶。王敦死后不久就遭到了清算,他的后人受到波及。他的家人王含想去投奔王舒,因为王敦对王舒有知遇之恩。王含的儿子却说,应该去投奔王彬。当王敦权势熏天的时候,王彬能够不像别人一样趋炎附势,这不是一般人比得上的;现在,他看到我们遭了灾,一定会生出怜悯之心。而王舒那样的人,只会趋炎附势,肯定会出卖我们。王含不听,结果被王舒所杀。而王彬则听说王含要来投奔自己,早已叫人预备好船只。听到王含父子被王舒杀死的消息,他感到非常遗憾。
交友,不可不慎!
【原典】近①恕笃行,所以接②人。
张氏注曰:极高明而道中庸,圣贤之所以接人也。高明者,圣人之所独;中庸者,众人之所同也。
王氏点评:亲近忠正之人,学问忠正之道;恭敬德行之士,讲明德行之理。此是接引后人,止恶行善之法。
【注释】
①近:接近。
②接:交好,靠近。
【译文】
接近那些正直和忠诚的人,并宽恕他们所犯的错误,诚心待之,这就是有的人为什么能够拥有很多真朋友的原因。
【解读】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事,别人也可能会不想做,因此千万不能强加。对待朋友要宽容和气,这就是“近恕”。孔子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一定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目标,一旦选择了,就要忠贞不渝,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坚持到最后,这就是“笃行”。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品质,才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从而结交到真朋友,成就功业。
《论语》中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意思是说,孔夫子的学问,不过是两个方面——忠和恕。“忠”和“恕”是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想要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让他们有所作为;自己想要达到人生的更高境界,也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让他们也达到更高的境界。
一次,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子贡问孔子,有什么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一辈子都施行的吗?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也就不要强迫别人去做了。
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所谓的忠恕之道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种理论:换位思考。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孔夫子的忠恕之道的注解。人心都是肉长的,喜欢和厌恶的东西大抵相同。为什么要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呢?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意思是说,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好事,但不帮助别人干坏事;而小人恰恰相反。成人之美是忠,不成人之恶是恕;而小人是不忠不恕。在《论语》中,“忠”和“恕”是统一的,所说的都是朴实而深刻的道理。
【原典】任①材使能,所以济②物。
张氏注曰:应变之谓材,可用之谓能。材者,任之而不可使;能者,使之而不可任,此用人之术也。
王氏点评:量才用人,事无不办;委使贤能,功无不成;若能任用才能之人,可以济时利务。如:汉高祖用张良、陈平之计,韩信、英布之能,成立大汉天下。
【注释】
①任:任用。
②济:使……获益。
【译文】
任用人才的时候,要做到量才使用,这样才能够有更大的成就。
【解读】
在现在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将“才”和“能”合起来,说某一个人很有才能。在古代,“才”和“能”有很大的区别。正像张商英注解中所说,所谓“才”,是说一个人具有应变和统筹规划的能力,具备卓越的领导才能;所谓“能”,则是说一个人的动手能力,执行能力都很强,能够将规划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才”和“能”这两种素质都不能忽视。在办某一件具体事情的时候,既要有有“才”的人,统筹全局,知人善用,也要有有“能”的人,将制定的政策一一落实。“才”和“能”相结合,事业才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在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人看上去都是平平无奇的。这是因为,在他们身上,“才”要远胜于“能”。这也是他们最终取得大成就的原因。
有一句歇后语这样说: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在经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的智谋不如诸葛亮,武略不如关羽,实力更是无法和曹操、孙权相提并论。刘备似乎什么本事都没有,一打败仗就只知道哭。这种看上去软弱的性格,恰好是刘备胜于曹操和孙权的地方。一次,曹操领兵攻击刘备,刘备打不过,只好逃跑。他的两个夫人,以及刚出生不久的宝贝儿子阿斗都在逃跑的途中失散。正当刘备焦急不堪的时候,赵云带着阿斗出现在他面前了。刘备喜出望外,但看赵云满身鲜血,就知道他肯定经过一番恶战才救出阿斗。他满不在乎地将阿斗向着赵云摔去,并说,为了你这个小子,差点就害我折损了一员大将。看到刘备这么重视自己,赵云非常感动,自此之后死心塌地地跟着刘备。
在《水浒传》中,梁山泊的首领宋江也是一个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角色。宋江的身材不高,而且脸非常黑,一点都不英俊。论智谋,他根本比不上吴用;论武艺,他在一百单八将里面都是一个很靠后的角色。但是,他善于笼络人心,知道每个人的优缺点,而且仗义疏财,所以,大家都愿意在他的统领之下。
奇书《鬼谷子》说:真正聪明的人,善于发现和利用别人的长处,而不利用别人的短处。而淮南王刘安则在《淮南子》中说:在任用人才的时候,要看他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本事。有大本事的人,就让他做大事,能力小的人,就让他做小事情。这样,不管是做小事,还是做大事,他们都能够做得比别人好。可见,一个优秀的统帅,不但要善于发现人才,还要善于使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各安其位。
魏源被誉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他曾说过这样一番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长中之短,不知人之短中之长,则不可以选人。”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统帅应该知人善任,让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的确如此,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但要知道下属的长短,还要知道他们优点中包含的缺陷,明白缺陷中存在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将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原典】殚①恶斥谗,所以止②乱。
张氏注曰:谗言恶行,乱之根也。
王氏点评:奸邪当道,逞凶恶而强为;谗佞居官,仗势力以专权,逞凶恶而强为;不用忠良,其邦昏乱。仗势力专权,轻灭贤士,家国危亡;若能俦绝邪恶之徒,远去奸谗小辈,自然灾害不生,祸乱不作。
【注释】
①殚:竭尽,此处指远离。
②止:停止,平息。
【译文】
排斥那些阴险的小人,痛斥小人的谗言,这样才能控制住局势,防止动乱的发生。
【解读】
品德低下、不仁不义、祸国殃民的行为,称之为“恶”;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搬弄是非的言论,称之为“谗言”。天下的不宁,民间的混乱,大多因为此。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还有人说:“宁愿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因为君子的心中始终存在仁义,始终有道德底线。而小人的心胸大多狭隘,而且他们的心中毫无道德理念,做事情全凭自己的喜好。这样的人是最为可怕的。
一般来讲,小人祸害别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栽赃、陷害、挑拨离间。
和珅是我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贪官。他不学无术,但善于巴结逢迎,因此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和信任。和珅生怕别人和他争宠,因此,一旦发现比他有才能的人,就要百般陷害。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学富五车、正直能干。当时,嘉庆皇帝还是一个很不起眼的皇子,他为人谦和、待人诚恳,朱珪非常欣赏他,而他对自己的老师朱珪也格外尊敬。在学习之余,他们常常会互相唱和。和珅非常嫉妒朱珪,于是就专门挑他的毛病,还在有机会的时候陷害他。
不久,朱珪离开京城,出任两广总督。在两广总督任上,朱珪兢兢业业,政绩卓著。乾隆皇帝听说了朱珪的政绩之后,就想把他召回京城,并授予大学士之职。和珅知道后,非常生气。他早就觊觎大学士的职位,怎么甘心让它落在朱珪的手中。于是,他就在乾隆皇帝面前说朱珪的坏话。他说,朱珪和皇子的关系不正常,这在皇子写给朱珪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向乾隆皇帝暗示:皇子可能和朱珪联合起来搞宫廷政变,从而夺取他手中的权力。
乾隆皇帝对那些怀有野心的人一向反感,听和珅这么一说,对朱珪的好感就消失殆尽。因为小人和珅,朱珪非但没有坐上大学士的位置,反而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
由此可以看出,小人要比君子可怕和厉害得多。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的心胸狭窄,不可不防。在与“小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首先,尽可能不得罪小人,因为他们对于自身的利益通常要比别人敏感许多;其次,不要和小人走得太近,保持一定距离;再次,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不经意间的话,经过小人的添油加醋,说不定会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最后,不要和他们有利益上的冲突,当发生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的时候,要尽量忍让。
【原典】推古①验今②,所以不惑。
张氏注曰:因古人之迹,推古人之心,以验方今之事,岂有惑哉?
王氏点评:始皇暴虐行无道而丧国,高祖宽洪,施仁德以兴邦。古时圣君贤相,宜正心修身,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今时君臣,若学古人,肯正心修身,也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若将眼前公事,比并古时之理,推求成败之由,必无惑乱。
【注释】
①古:指已经发生了的事。
②今:当下面临的情况。
【译文】
学习古人的经验,用他们的智慧来指导自己,这样才不至于陷入困惑之中。
【解读】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意思是说,一个人,吃了一次亏,受了一点挫折,才会得到一些经验教训,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明智。真正聪明的人,不但能够从自己的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也能够从别人的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生活中,当我们作出某一个错误的决策的时候,总是有朋友劝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定要慎重啊!这里说的,便是要从前人的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但有的东西是相对静止的,有规律可循的,比如人心,比如社会伦理道德。因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看看古人遇到类似困难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所谓读史明智,就是这个道理。
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明确提出,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他希望通过这部书,让统治者明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道理。在物质日益发达的时代,不少人认为历史等人文学科一定会走向没落。令他们失望的是,历史学非但没有没落,反而呈现出一种繁荣的趋势。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是社科类中的畅销书。一个国家,只有尊重历史,重视历史,学习和反思历史,才会有强盛的未来。否则,就只能被时代所淘汰。
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不无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明兴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历史无疑是最好的参照物。无数的人都会从历史中去学习生存和成功的智慧。历史和哲学一样,都是非常博大精深的学科。一个人要是能够从卷帙浩繁的历史书籍当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肯定能在人生的事业中如鱼得水,畅行无阻。
东汉孝明帝的皇后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女儿。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知书达理,顾大局,识大体。孝明帝去世之后,她的儿子汉章帝继位。汉章帝继位的时候,年龄还小,因此,马太后临朝称制。汉章帝和自己的几个舅舅感情都很好。他亲政之后,就想按照惯例,封自己的几个舅舅为侯。马太后并不同意汉章帝的做法。她说,皇上难道忘记了吗?前汉时期,有很多外戚就是因为权势过大,最后都不得善终。我们家已经是大富大贵了,皇上还要加封,那就会害了他们。
尽管如此,汉章帝以及他手下的大臣们还是执意要封他的几个舅舅为侯。马太后拗不过他们,只好同意了。在册封的前一天,马太后将他的子侄兄弟们都叫到自己的跟前,告诫他们,切忌权势过大,否则只能自取灭亡。他们都知道太后的良苦用心,因此,第二天接受封号之后,他们就坚决辞去朝中的一切职务。马太后在世的时候,一直压制自己娘家的势力。后来,许多后族都因为权势过大而惨遭灭门之祸,只有马太后一家因为小心谨慎才得以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