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袁世凯发迹史
3745200000020

第20章 再次出山,卖掉大清(1)

袁世凯做了几年的渔翁,这段日子里他从来没有忘记对时局的关注。当时,袁世凯有两个选择,要么老死乡野,要么再次出山。但正常情况下,他不可能出山,因为摄政王载沣对他十分疑忌。袁世凯并不是一个甘心失意的人,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机会终于出现了,这就是辛亥革命。袁世凯再次出山,成为全中国最有权力的一个人,而大清不过是他手中的筹码。

凄凉回老家

袁世凯终于逃过这一劫,并不是因为运气好,也不是因为载沣心慈手软。载沣打心眼想干掉袁世凯,但压力太大,这些压力不仅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

朝廷中,挺袁的高官不少,奕劻等人不必说,绝对是站在袁世凯这边的,连张之洞这些重臣在这时也挺袁世凯,这些人很清楚,袁世凯一旦倒下,接下来可能就是他们了。当然,真正对载沣有震慑力的是北洋军事集团。此外,洋人方面也不能不考虑,这些老外对袁世凯都挺有好感,如果朝廷干掉袁世凯,他们担心在中国的利益会受损。

载沣挣扎了许多天,最后以小皇帝溥仪的名义下了一道圣旨:军机大臣袁世凯,是个栋梁之才,朕即位以后,希望他继续为国家效力,可惜袁世凯患上了足疾,行走困难,难以继续为国家出力,朕特允许他回家养病,以示朝廷对国家大臣的关怀。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拖着疲惫的身体,神态茫然地登上了从北京到河南的列车,当时的气氛很压抑。前来车站送行的只有寥寥几个人,大多数人当他是瘟疫,不敢跟他沾半点边。

送行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这人便是张之洞,袁世凯以前的老对头。看着张之洞无所畏惧的样子,袁世凯有种英雄相惜的感觉。张之洞送行之时,神情颇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他感慨地对袁世凯说:“可能很快就轮到我了。”

袁世凯和张之洞、严修、杨度等人挥手告别后,就登上了列车。这是一辆“绿皮火车”,最普通的那种,袁世凯这时的处境恰可用李清照的词句来形容“凄凄惨惨切切”。

坐在火车上,袁世凯想了很多,越想越觉得世态炎凉。以前自己得势时多少人巴结自己,现在敢来送行的人没几个。

袁世凯想起恩人翁同龢下台时的光景,跟自己差不多,翁同龢为官清正,又是光绪帝的老师,但是被贬之时,偌大的朝堂之上居然没有一人敢为他说半句话。须发斑白的翁老先生到天津时,袁世凯那时正在小站练兵,听到翁老到了天津,也不敢见他,但给他写了一封信,附上了一张银票,托人带给翁老。翁老读袁世凯的信时,竟当着来人的面哗哗地流出眼泪。

火车一路呼啸,车头冒出滚滚白烟。到了河南境内,袁世凯并没有回老家项城。这个家对他来说也是个伤心地,个性倔强的袁世凯因为葬母之事得罪了家人。

事情是这样的:袁世凯做山东巡抚的时候,生母刘氏在济南病死,袁世凯向朝廷提出回去葬母守丧。不过,当时义和拳的事情闹大了,慈禧要求袁世凯为国尽忠,先剿匪,然后葬母。因为这样,袁世凯母亲的遗体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安葬。随后,又是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形势稍微稳定后,袁世凯才得以回家葬母。

在葬母的过程中,袁世凯又与家人发生了争执。大家知道,中国封建礼法非常严峻,刘氏是庶母,根据项城风俗,不可以正门出殡,也不能葬在祖坟的正穴中,更不可以和丈夫袁保中合葬,因为她只是袁保中的姨太,按规矩只能葬在祖坟边上。

袁世凯常年在外,没有好好孝敬生母,现在母亲死了,袁世凯怎么忍心她受这种委屈。他和家人吵了起来,可是家人死活不肯让步,袁世凯甚至跪下来求主持葬礼的二哥袁世敦,但礼法就是礼法,一点通融不得。

无奈之下,袁世凯竟然以总督的身份带领了一帮军人过来,自己坐在棺材上,给军人发号命令,让他们强行把母亲从正门抬出去。袁世凯的倔强可见一斑,也因此他把族中人大多数都得罪了,最后家人甚至不让他把母亲葬在祖坟。袁世凯不得已买了块坟地,安葬母亲。这之后,袁世凯跟二哥袁世敦绝交,跟族人联系也很少。

下车后,袁世凯先在汲县一个简易的地方落脚。之后,他带着家人搬到彰德府城北门外的洹上村,彰德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洹上村是安阳的一个村庄,村口有一条小河,当地人称为洹水。

渔翁袁世凯

自古以来,官场上栽了跟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癖好:寄情山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袁世凯在小村里的日子大概也是这样,洹上村是个风景宜人的好地方,有个天津的大款就在这里建了个别墅,这个别墅如果在今天看应该算是超级豪华了,占地面积有两百多亩,里面树木掩映,鸟语花香。

袁世凯一看,这别墅不错,中意。袁世凯有的是钱,便出高价盘下了这所别墅,当然,袁世凯不是搞房地产的,他买房子是为了养老,为了韬光养晦,为了想清楚官场中的是是非非。袁世凯是个军人,别墅到手后,几乎被他改装成碉堡,地方官知道袁世凯是个大人物,还特地派了两营的人马来保护他。

此时, 袁世凯表现得就像一个不问世事, 心中只有光风霁月的世外高人。

院子很大,袁世凯就在里面开辟了菜园、瓜园、果园、桑园,这一年四季是有得吃了,全是无公害的绿色食物。除此之外,他还养了一些鸡、鸭、牛、羊、猪,这种平静的生活的确非常不错。一世枭雄袁世凯真的甘心过这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吗?我们再往下看,便知道眉目。

袁世凯的别墅前有一个小池塘,里面长满了荷花,正是六月天时,一池塘的荷花看起来美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袁世凯为这个池塘题名为圭塘,他还在池塘边盖了一些楼阁和回廊,用以赏景养心。同时,他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花园,里面种满奇花异草,袁世凯给这个花园取名为“养寿园”,还将花园内的主楼命名为“养寿堂”,主楼旁边的侧楼叫做“谦益堂”。

这两个楼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历,“养寿”和“谦益”都是慈禧赐给袁世凯的,可算是对他的忠告或建议。慈禧这个女人的眼睛真了不得,两个词语点中袁世凯一生致命的弱点和缺陷。养寿是针对袁家男人活不过60岁,希望袁世凯能够注意保养,多活几年,别那么迷恋权力;谦益自是针对袁世凯桀骜不驯的性格而言,这种性格在官场上最容易跌跤,只有学会了谦虚才能受益。袁世凯用慈禧赐给自己的字给两栋楼取名,那意思是很明显的了:韬光养晦,东山再起。

在隐居的这段时间内,袁世凯深深地反思了官场上的得失,自己正因为修养不够,太迷恋权力,所以招致众人嫉妒,加上手握大权不懂进退,所以朝廷放逐自己那是一定的。

这是一段非常宁静的时光,袁世凯时常拿着一根钓竿到洹水边钓鱼,自称为洹上老人。如果他的名字不叫袁世凯,大家还以为是陶渊明的弟子呢!

袁世凯的生活过着非常有规律,也很健康,如果他从此能不问政事,估计活到70没问题。他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洗漱完毕后,吃一碗鸡汤面,随后,要么拿着钓竿去钓鱼,要么在山林间漫步。十点左右,他一般就回到家,在书房里看书,练字,或者是和客人聊天。十一点半的时候准备吃午饭,午饭不是很丰盛,就那么几样菜,每天都不变,不仅花样不变,连摆放的位置都不变。袁世凯最喜欢吃的菜是清蒸麻鸭,这道菜几乎每顿都是必须的,而且要放在桌子中央的位置上。

吃完午饭,袁世凯一般要午睡一个小时左右。下午两点左右,他一般会睡醒,睡醒后要么是读书,要么是会客。下午五点了,袁世凯又要出门散步,下午的散步一般要带上姨太太和儿女们,一路上,袁世凯和他们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晚上七点是吃晚饭的时候,晚饭相对午饭要丰盛很多。袁世凯很少喝酒,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喝点黄酒。晚上九点的时候,袁世凯就上床睡觉。

说到这里,顺便提提袁世凯一个很有名的习惯,那就是袁世凯一年只洗一次澡,就是每年的大年除夕洗个澡。这一点太牛了,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野老胸中负兵甲

隐居洹上的这段日子,袁世凯的哥哥袁世廉正好也赋闲在家,他这哥哥得病了,下半身有瘫痪的征兆。袁世凯知道后,把他接到洹上养病,还重金聘请外国医学专家上门听诊。

袁世凯是个重亲情的人,整天陪着哥哥,有时扶着他一起散步,有时下下棋,聊聊天。像这种温馨的生活袁世凯在十四岁后就很少享受过,有时候他喜欢和文人骚客们饮酒作诗。跟八旗子弟一样,袁世凯也特别喜欢听戏,他经常把戏班子叫到家里,一家人喝着茶,嗑着瓜子,听着戏,其乐无穷。

不过,这种日子过久了也会觉得乏味的。从袁世凯写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过去始终不能完全释怀,比如这首《忆庚子旧事》:

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

惭对齐疆披枳棘,远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

海不扬波天地隶,共瞻日月耀康衢。

从这首怀旧诗里可以看出袁世凯从来没有忘记政治和权力,这也难怪,权力是他本性的一部分。在另一首诗里他则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在人们眼里,袁世凯是一个武人,不是一个文人。但这首诗写得确实不错,袁世凯自己也颇为得意。他知道自己虽然退隐,但是朝中很多人还是不放心,索性便在渔舟上和哥哥摆了一个钓鱼的pose,让人拍了下来。照片里,袁世凯披蓑戴笠,手持钓竿,一副忘情山水的样子,俨然是个世外高人。

袁世凯将照片印了几百张,分发给亲朋好友,还让人连诗带图在报刊上登出,图文并茂,朝中人想不相信都难。这照片一登,立即引起了议论声和喧哗声。袁世凯拿到报纸时,摇头苦笑,他确实希望复出,但却只能用这种方式,而且能不能复出他毫无把握。因为此时中国的政局控制在载沣的手里,载沣在干嘛呢?

载沣是个生手,大清国在他手中,一天不如一天。他也很想把国家治理好,但可惜财政太拮据了。

怎么解决经济问题呢?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向洋人借钱,但载沣跟洋人的关系不怎么样,洋人不相信他啊,这条路不好走。最好的办法就是向老百姓要钱,其实老百姓已经快被榨干了,不过,只要还没完全干就得继续榨。这样一来,老百姓也只好铤而走险,跟官府干上了。在载沣的治理下,全国各地,暴动不断。

袁世凯发表诗也罢,贴照片也好,载沣才懒得理他。袁世凯只好继续过着野老的生活,一年一度的生日到了。袁世凯的老部下纷纷联系,要去拜访袁世凯,这些人有北洋军事集团的张勋、段祺瑞、王英楷、刘冠雄等;也有北洋衙门、直隶省属官言敦源、齐耀琳、蔡绍基等;还有袁世凯在山东的一些老部下。他们全都赶到了洹上村,小小的洹上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袁世凯是反对他们过来的,他清楚自己现在是处于放逐状态,部下们过来免不了会让朝廷猜忌。

也许是清朝的气数将尽,这些老部下胆子也变大了,他们不顾袁世凯的劝阻,来到了洹上村。袁世凯却闭门不见他们,这样一来,大家都不知所措。姜还是老的辣,张勋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大家闯进了袁世凯的房间里。袁世凯表面上不情愿,但是看到自己的老部下心里乐呵呵的,他知道:这群人是忠于自己的。

暴风雨来临之前

1911年不是一个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辛亥革命,说到辛亥革命,不能不提孙中山。

孙中山是革命党的首领,他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是一个执着的革命者和理想主义者,为了实现推翻清王朝的理想,他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在孙中山的不懈努力下,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1911年4月,黄兴到广州起事。4月27日的晚上,黄兴带领一群敢死队,用枪炮轰击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吓得翻墙逃跑。革命党人取得了初步胜利,不过,朝廷的正规军很快就赶过来镇压,革命党人失败。事后,革命党在清理现场时发现72具遗体,葬在黄花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随后,由于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各地资本家联合人民群众发起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各省派代表入京,抗议朝廷迟迟不实行宪政,要求清廷颁布宪法,组织内阁。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被迫撤销军机处,成立了责任内阁,奕劻担任内阁总理。

这个内阁被人说成是皇家内阁,一点没错,担任内阁大臣的基本上是满亲的皇族和贵族。当时,革命党人是有脾气的,你清政府这样糊弄人,我们不陪你玩了,改良派说白了也是骗人的,只有推翻清政府才是唯一的出路。当时很多人跟革命党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起义接二连三地爆发,像地雷一样在神州大地上爆炸。那时,汪精卫是革命党人中一个杰出青年,当时还不是卖国贼,应该说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汪精卫和黄复生把炸弹埋到摄政王载沣的家门口。可惜没成功,后来汪精卫又刺杀摄政王。

大风暴正在神州的上空酝酿,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载沣是没有能力挽狂澜于即倒的,人们把目光纷纷转向那个钓鱼的老翁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