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走后,袁世凯还在郁闷。我怎么这么没用呢?连考两次都考不上,家里人对我期望这么大,怎么有脸回去呢?
袁世凯好像没有总结自己考试失败的原因,我们来帮他总结一下吧!
首先是他对这八股这玩意有排斥心理, 你排斥一个东西, 怎么能做好呢?
其次,他特别爱看闲书,爱看闲书不光是耽误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让人心变野了,为什么秦始皇要焚书坑儒呢!不是没有缘故的,袁世凯到底看了哪些课外书呢?
他最喜欢看的是兵书,当时军事刊物很少,他就抱着老古董啃,像什么《孙子兵法》、《六韬》、《阴符》、《黄石公兵法》等等,他啃得津津有味。
此外,他还喜欢搜罗一些报纸,尤其爱看“军事版”的,这些文章大多是鸡零狗碎地介绍西洋军事的,虽然不能完全满足袁世凯对西洋军事的强烈兴趣,也聊以解闷。
从一个的喜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未来,袁世凯对兵法感兴趣,最后走上了军事和政治的道路。虽然说不上一帆风顺,也算是得其所哉。假如袁世凯当时考上了科举,当了一名官僚,也许他的人生不会有后来那么精彩,也许他会沦为一个平庸的人。
挫折就像磨刀石,它能让一个人闪闪发光,让一个人犀利。
话说这袁世凯科场失意之后,曾在陈州府的城隍庙附近找到一个很有名的看相先生,这个看相先生在当地被称为“神算子”。这个江湖术士认真地盯着袁世凯,说道:“公子,你天庭饱满,定是出生于富贵之家,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
袁世凯让他说具体点。看相先生捋着胡须说:“你中年时可以位列公卿,50岁左右会遇到挫折,正所谓祸福相倚,之后七年你的运气可是贵不可言。”
袁世凯出门后,那看相先生看着他背影自言自语地说:“这人不同凡人,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必是乱世之枭雄。”
后来袁世凯去拜访陈州的一个翰林学士段晴川,段晴川就像三国时的许劭一样,是一个品评人物的名流,经他一点评,都会声名鹊起。段晴川见过袁世凯之后,认为袁世凯的功业将会超过他的叔祖父袁甲三,但是和袁甲三相比,才气有余制艺不足。
虽然科举没有考上,但袁世凯并不死心,他想通过其他手段实现出人头地的抱负。当时,京城流行捐官,捐官是赤裸裸的钱权交易,你出钱,我让你做官,出得多,官做得大,出得少,官做得小。
1880年春,袁世凯在家里筹集了一笔巨款后,兴冲冲地来到京城。京城里权贵们的门槛几乎被他踏破了,钱是“捐”出去了,但是官却没有捞到,只有一个中书科中书的虚衔。
这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任谁都心疼,最可恨的是没捞到任何实际的好处。就在袁世凯茫然地游荡在街头的时候,突然碰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大家一定能猜到,这人就是徐世昌。
袁世凯差点没认出来,惊奇地说:“原来是徐大哥!”
今非昔比,上次徐世昌落魄,这次袁世凯落魄。徐世昌运气很好,进京后,连中举人和进士,还进入翰林院,做皇帝近臣。徐世昌看到落魄的袁老弟,心里也不是滋味,给了袁世凯三百两银子,让他回老家找叔祖和叔父的老关系谋个一官半职。
袁世凯接受徐世昌的建议,回家后呆了一段时间,又凑了些银子,往南京奔去。但是在南京呆了十几天,走遍叔祖、叔父的亲友,还是两手空空。所谓人走茶凉,任何社会都差不多。
这段时间是袁世凯人生中最为低落的时候,失意之时,总得寻求一些安慰。访花问柳的过程中,袁世凯认识了一个名妓沈氏。沈氏是个眼光独到的女子,见到袁世凯之后,他觉得此人气度不凡,头脑灵活,有一股英豪之气,不禁大为倾心。沈氏非但不收袁世凯的钱,反而拿出私房钱资助他,鼓励他从军,建功立业。
两人之间就这样产生了真情,袁世凯感动地对沈氏说,将来飞黄腾达,一定会为她赎身。袁世凯果真说到做到,几年之后,他在朝鲜发迹,回来后立即为沈氏赎身。这个女子后来成为袁世凯的大姨太,不过她没有为袁世凯留下子女。
告别了这个善解人意的解语花,袁世凯又回到了老家。在家的日子枯燥又郁闷,一年多时间,袁世凯也不知自己是怎么熬出来的。但他心里很清楚:我袁世凯绝对不是宅男,总有一天要蛟龙入海。
应该说,这一年多袁世凯一直在等待,等待什么?
他也不知道,直到收到一封信,他才知道他等待的是一个人,这个人名叫吴长庆。
贵人吴长庆
吴长庆是何许人也?
写袁世凯不能不提吴长庆,他是袁世凯发迹路上第一个重要的贵人。
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他的父亲吴廷香是庐江县的教育部长,太平军蔓延到安徽的时候,吴廷香在家乡招募团练,所谓团练就是临时召集起来的一些民兵。当时,安徽的大部分地方都被太平军占领,吴廷香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官,心想要发达就是今天了。他率领三千乡勇,趁太平军不备,收复了庐江。
功劳是建立了,但这可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当时,太平军声势何其壮大,庐江被太平军重重包围,变成一座孤城。随着粮草的减少,庐江危在旦夕。吴廷香只好派出他的儿子吴长庆潜出城,向袁甲三求救。
袁甲三收到吴廷香的SOS信号,立即召开会议,讨论要不要出兵救庐江。会议分成两派,一派以袁保恒为首,认为现在两军对阵,不可分兵;另一派以袁保庆为首,认为庐江的形势非常紧急,应该出兵营救。两种意见争执得非常激烈,结果还没争出结果,庐江城被太平军攻破,吴廷香阵亡。
因为这事,吴长庆对袁保恒耿耿于怀,但是对袁保庆却心怀感激。吴长庆和袁保庆意气相投,拜把子做了兄弟。
吴长庆继承父亲遗志,“剿匪”非常卖力。由于他作战英勇,被曾国藩收编,后来又加入李鸿章的淮军。太平天国平定后,吴长庆当上了广州水师提督。袁保庆死时,吴长庆还代为治丧,比亲兄弟还亲。得知袁世凯“失业”后,吴长庆立即修书一封,让这侄子跟着自己混。
军营生活正是袁世凯期盼已久的,他就像一个对周遭环境感觉格格不入的人,总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
在吴长庆府上,袁世凯认识了当时的许多要人,张謇是其中有名的一位。当时张謇虽然二十出头,但见识非凡。张謇是江苏南通人,幼时是神童式的人物。县里府里各种考试,他都是名列前茅,但是这人命不好,一到考举人的时候就发挥不好。后来穷困潦倒,投靠了吴长庆。
吴长庆虽然是武人出身,但是非常爱才,有“儒将”的美称。张謇不仅为吴长庆书写公函信件,而且许多军机要事也给他出谋划策。张謇后来高中状元,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
袁世凯到来后,吴长庆对这个故人之子好的没话说,在军中给了他一个挂名的职位,不用上班,薪水照领。吴长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袁世凯安心读书,在科举路上再搏一搏。要说袁世凯也该知足了,这工作比现在的公务员还爽,但袁世凯这个人是有理想的,他要的不只是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他还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的价值在什么地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大丈夫当效命疆场。
对科举,袁世凯厌恶至极,可他不能不给吴长庆面子,吴长庆为他请来了一个天才老师。张謇这人幼时有神童之称,文采一流,学问也是一流。
不过,有好老师还不够,还得有好学生。袁世凯似乎就像是孔子所说的“朽木”,任你再高明的老师也教不会他,他“文字芜秽,不能成篇”,想改都改不了。张謇也很无奈。
袁世凯也是个有自尊心的人,看到老师这么失望,心里那个难受啊,那个挫折感啊,真是一言难尽。结果他大病一场。
这日子咋就过得这么痛苦呢?都是这万恶的科举制度啊,袁世凯在心里暗骂。真是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啊!科举制明显不适合袁世凯嘛,这么多热心人把他往这条路上推,这不是害人家小袁心理崩溃吗?
袁世凯一度以为自己是扶不起的阿斗。一旦找到自己的路,他不仅不要人扶,而且能飞快地往前奔跑。
张謇跟袁世凯交往了一段时间,虽然很看不起他的学问,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办事能力。一天,他找袁世凯谈心,最后两人达成一致意见:袁世凯确实不是读书的料,还是从军吧!
之后,张謇对吴长庆说:“小袁这人,确实不是读书的料,你在军营里给他个一官半职吧!”
吴长庆也不是古板人,见袁世凯确实不喜欢读书,也就不再勉强。于是,立刻任命袁世凯为营务处帮办。得到这份工作,袁世凯那份高兴劲就别提了,晚上出门,他都让小兵打着大书“帮办营务处袁”的衔灯,神采飞扬,志得意满。
袁世凯,总算找到了自己想干的工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充分发挥出内在的潜力。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
一头扎进军营里,袁世凯感觉如鱼得水。
袁世凯的主要任务是协助主帅处理军政事务,也负责培养军事储备人才,是个有实权的官职。毫无资历的袁世凯靠关系登上高位,自然有很多人心中不服。
吴长庆麾下的庆字营当时分属李鸿章淮军的一支,总共有六个营,每营五百人,合计四千人左右。庆字营在平定太平天国时立下大功,天下太平后,将士们逐渐懈怠,军队风气也越来越坏。吴长庆虽然治军很严,在军事训练一块抓得比较紧,但是对许多老部下抹不开面子,所以军队风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袁世凯到任后,每天除了去稽查队看看,认真听取下面的汇报,其余时间主要用来阅读军队中的各种文件。这些工作虽然枯燥,但袁世凯却干得津津有味。
军营的那段日子,袁世凯很努力,也很认真。他很清楚自己是靠关系上位的,要想站稳脚跟就得树立威信,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他学的很快,不久就掌握了军营中的规矩,而且办事腿脚麻利,严于律己,执法公正,赏罚分明。很多事情吴长庆抹不开面子,袁世凯则不存在这方面顾虑。吴长庆对他的办事能力很是赞赏,袁世凯则更加勤奋工作,以此来回报吴叔叔的知遇之恩。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1882年的春节对袁世凯来说有点特别。
临近春节,总得放假,当兵的平时大部分时间是军事训练,一到放假,自然要好好放松一顿。当时的娱乐节目比较少,军中最流行的还是赌博。赌博是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但也是非常容易闹事的。
这不,赌着赌着,两拨人马就闹了起来。当兵人都有血气,一顿对骂后就拳脚相加。打架打上火了,就容易升级,双方都有枪支,结果演变成几十人的火拼事件,当场就有几人挂掉。
这种事可不是小事,这么下去,军队的纪律还不彻底败坏,以后打起仗来谁还听指挥。负责处理这个事件的就是我们的主人公袁世凯,他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往现场,以吴大帅的命令将几个闹事的士兵就地阵法,正所谓快刀斩乱麻,局面立刻得到控制。
当时由于情况紧急,袁世凯没来得及请示吴长庆。事后,他向吴长庆主动请罪。吴长庆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夸他办事果断有魄力。
那时候,袁世凯还不知道,后面等待他的是一个更大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这个机会不是来自国内,而是来自于异邦。袁世凯所以能得到这个机会,跟他在军队中的良好表现有很大关系。
人生就是这样,努力加上机会,一个人就接近成功。但机会的来临必然伴随着考验,袁世凯能不能经受住未来的重重考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