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白石头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说王莽应该做皇帝。这种装神弄鬼的东西,在当时是非常神圣的,代表着天意。太后王政君愤怒了,但无济于事,帝国已经脱离了她的掌控。王莽硬是被大家抬上了皇位,不过只坐了半个屁股上去,是“假(代理)皇帝”。直到这个时候,刘汉皇族中的少数人才清醒过来,一位勇士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王莽的第一枪。
“白石丹书”掀起风波
从元始五年(公元5年)十二月汉平帝去世,到居摄元年(公元6年)三月二十五日,孺子婴被立为皇太子,是大汉帝国皇位真空的时期。在这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王莽却迈出了称帝的关键一步。
在汉平帝去世的当月,一件神奇的事发生了。前辉光郡守向朝廷报告说:“治下的武功县令孟通在清理水井的时候,从井里挖出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头,上面有十个鲜红的大字——通告安汉公王莽作皇帝。”
这个消息就像在朝堂上引爆了一颗炸弹,瞬间就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让宰衡王莽登上帝位。实际上,早在汉平帝去世之前,就有人提出过:周朝的时候,因为周成王年幼,被称为“孺子”,所以周公暂且代理皇帝职权,居位摄政。现在,皇帝年少,所以安汉公应该效仿周公,代理皇帝职权。
如今,随着“白石丹书”的出现,让王莽代理皇帝的声浪再次汹涌起来。面对这块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奇石,这条从天而降的“喜讯”,王莽和太后王政君的反应截然不同。过去,不管是安汉公的称号、宰衡的官职还是“策命九锡”的至高无上的赏赐,王莽与太后的态度是基本一致的,太后拖着不给,王莽坚决不要,虽然每次的结果都是抗拒不了声势浩大的民意,太后勉强地给了,王莽不情愿地要了。
但这一次不同了。王莽从过去的几次经验中已经得出了结论,当朝野上下万众一心的时候,就算自己的推辞再真诚,脑袋磕起个包来,最后还是得接受大家强加给自己的赏赐。更何况,事实证明,在自己的治理下国泰民安,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安汉公也好,宰衡也好,策命九锡也好,自己都当之无愧。那又何苦跟大伙对着干,冒天下之大不韪呢?既然大家都是一番好意,想抬举自己,顺应这股潮流不是更好吗?何必辜负大家的一番美意!就借着这股劲风,展翅翱翔吧!能飞多高就飞多高,能飞多远就飞多远。所以,“白石丹书”出现后,王莽并没有加以阻止,而是听之任之,让大臣们自行讨论究竟该怎么办。
太后王政君则完全是另一种心情。她一直以来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王莽离皇位越来越近,现在终于要朝着龙椅迈出一只脚了。这些年,她在民意的压迫下竭尽全力地反抗、挣扎,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王莽或主动、或被动地一步步向上走,接近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她在一次次让步的同时,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王莽身上,希望他保持对刘汉的忠诚,没有篡逆的野心。现在看来,自己的希望要落空了,王莽的一只脚踏上龙椅,另一只脚迟早也会踏上来。到时候,自己就成了断送刘汉江山的罪人,是自己一手培植了这个汉王朝的掘墓人。
太后王政君觉得自己不能再沉默和让步了,必须竭尽全力地反抗,阻止悲剧的发生。她怒斥说:所谓的“白石丹书”不过是蒙蔽天下人耳目的手段,代理天子职权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万万不可。
太后的态度非常鲜明,坚决反对王莽居位摄政。事情僵住了!一边是热血沸腾的朝野各色人等,一边是怒不可遏的太后,该如何打破这个僵局呢?由谁出面来打破僵局呢?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处在风口上,一直保持沉默,任由事态发展的王莽也觉得头疼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个姑姑反应会这么强烈,态度会这么坚决,本以为她会像过去一样,虽然心里不情愿,但表面上还得故作姿态,将事情下发给大臣们讨论决定呢!过去,太后每次都是妥协和让步,看来这次她不打算再妥协了。
“事情该怎么挽回呢?如果太后坚持不让步,跟朝野上下对立起来,局面会变得很难堪,最后事情向什么方向发展,自己也很难预料。但要朝野上下改变立场,放弃让自己居位摄政的主张,也是不现实的。经验证明,这股民意已经到了无法逆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地步。所以,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还是在太后那里,要说服太后改变主意。”
从内心来讲,王莽也不希望太后强行压制大臣们的意见,因为她压住了满朝文武和以儒生为代表的社会舆论,就等于压制住了自己。以后自己想在太后面前抬起头来,就不可能了。只能唯太后的马首是瞻,没有一点发言权。说不定哪一天,太后一不高兴,就把自己从辅政大臣的位置上踢下去,另外选择一个威望不如自己,但比较听话的人辅政。
当然,王莽也不希望大臣们将太后赶下台,因为他感谢太后的提携之恩,也希望能继续举着太后这块金字招牌,号令天下。有太后在上面为自己遮风挡雨,总比自己一个人顶风冒雨地单干安全些。毕竟,很多事情还要借助太后的威望和力量。所以,王莽期望的理想状态是自己在太后和朝野各种力量之间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才能放手治理国家,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抱负。
该如何说服太后王政君呢?王莽经过慎重考虑,觉得这件事还是要交给王舜来办。在自己的所有堂兄弟中,王舜是最受太后喜爱的,现在只有他能够说服盛怒之下的太后,化解这个难题。
他把王舜叫到了自己的府中,恳切地说:“现在只有你能打破僵局了。所以,你去见见太后,说服她老人家改变主意吧!我们都很清楚,民意是无法违抗的。现在朝野上下一致要求让我居位摄政,我也不想僭越,但就算我拒绝,又有什么作用呢?现在顺从大家的心意,不是我有非分之想,只不过是民意难违罢了。就算居位摄政,我也会恪守自己的本分,制礼作乐、安定国家,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将来还政给皇帝。耿耿此心,天地可鉴!”
王舜有些为难地说:“太后现在心意已定,就算我出面斡旋,恐怕也无济于事吧!”
王莽摆摆手,说:“你就不要再推辞了,竭尽所能、听天由命吧!你想想,这样僵持下去的结果是什么,不是太后打压群臣,就是群臣推翻太后,不管是哪种结果,国家都会陷入混乱当中,给天下人带来灾难。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我们如何对得起朝廷的厚恩、太后的提携以及朝野上下的期望呢?”
王舜终于点了头,带着王莽的托付,进宫去面见太后了。
皇帝也能代理
太后宫中,王舜正在劝说自己的姑姑,“安汉公的威望现在如同众星捧月,让他居位摄政是大势所趋,凭太后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逆转的。并且,王莽并非图谋不轨,不过是顺应民意罢了。他想借代理皇帝的职权来强化自己的权威,这样才好治理国家、推行礼教。”
太后王政君望着这个秉性善良、处事谨慎,最受自己喜爱的侄子,语气悲怆地说:“难道你也想助纣为虐,帮王莽篡夺刘汉的江山社稷吗?”
王舜跪伏在地上,惊慌失措地回答说:“太后明鉴,微臣绝无此意。方才所说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并无欺瞒太后的意思。太后试想下,这朝野上下的汹汹民意,我们哪次抗拒得了?天下人想让他做安汉公、宰衡,想赏赐他九锡,我们都得照办。这就是民心,即便是贵为天子,也无法违逆民心,否则这皇位就不安稳啊!眼下的僵局必须设法化解,朝野上下万众一心,是不可能让步的。让步的只能是我们。如果一直僵持下去,太后设想过后果吗?那样就能维系刘汉的皇统,国家就能安定吗?”
王舜一边说一边磕头,眼泪流了下来。太后木然地看着这个自己最喜欢的侄子,抑制不住的酸楚涌上心头,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涌出来,滑过满是皱纹的面颊,洒落在衣襟上。满怀的愤怒渐渐化作无限的凄凉,无力和无助的感觉再次摧垮了老太后的意志。
她只能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寄希望于天命尚在刘汉一边,期望民意到此为止,不再把王莽往前推;王莽会停下脚步,不将另一只脚也迈上龙椅。而她自己只能随波逐流、随遇而安了。现在能够拯救她、拯救汉室的,只有运气,她自己已是无能为力。
太后下诏:“在帝王年幼的时候,必须有人居位摄政,才能顺应天命、教化百姓,使国家繁荣昌盛。平帝年幼时,我权且代掌朝政,为的是他长大后再还政给他。不幸的是,他寿命短暂。现在,已经安排有司召集宣帝的玄孙二十三人,从他们中选择平帝的继承人。
“遗憾的是,宣帝的玄孙都还年幼,如果没有品行高洁的人来辅佐和拱卫他,怎么行呢?安汉公王莽辅佐了三代皇帝,安定了国家,把汉朝的基业发扬光大。虽然与周公所在的时代间隔久远,但两者建立的功勋是一致的。按照我的理解,白石丹书上的‘为皇帝’就是代理皇帝职责。
“建立了礼法,事业就容易成功。但不是圣贤的话,就不能制订礼法。因此,应该让安汉公居位摄政,代理皇帝的职责,一切都效仿周公的成例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