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青年与青年社会组织
3750700000027

第27章 理论篇(4)

从现实性上看,青年社会组织的大量产生和迅猛发展,对青年工作和共青团事业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青年社会组织和共青团的功能性互补关系明显。一项在全国进行的调查显示,“共青团和青年社会组织都较好发挥了传导主流价值理念的功能,共青团更加强调和凸显其政治属性”,“共青团体制化的宣传色彩更浓,青年社会组织的社会参与性更强”,“共青团更注重教育活动的开展,青年社会组织更多地从事文化活动来丰富青年生活”,“校园、活动室和城市广场是共青团和青年社会组织常用的活动场所”,在关注问题上,“环境保护、就业问题和教育公平是两类青年组织的共同关注点”。“团组织关注的问题较为广泛,而且更加关注当代青年的生存发展状态。除了关注青年迫切需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教育、就业、环保)外,还关注涉及民生的住房、医疗改革,社会腐败、城乡差距等政治经济问题。相比之下,青年社会组织更加关注‘三农’问题、人权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以及新闻自由、结社自由等关涉民主政治和组织发展的重要问题。由此可见,共青团更像政府机构在时刻关注民生,青年社会组织更像培育公民社会的民间机构,更加关注社会文化与民权。同时,青年社会组织的关注领域更具专一性”。在共青团和青年社会组织对促进组织成员社会参与上,“共青团的影响在政治方面更加凸显,青年社会组织的影响则更多体现在社会参与和文化参与方面”。在组织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共青团的物质基础较为牢靠且体现较强的体制内色彩,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多元化且更符合国际潮流”。?[13]

总体来看,相对于青年社会组织来说,共青团的政治性更明显。青年社会组织相对共青团来说,扎根于广大的青年群众之中,其触角与最广大的青年群体直接互动,是传递政党的意识形态、输送社会资源、反映民情民意的最直接途径。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满足青年不同需求的多样化的青年社会组织,广泛分布在区域内的社会空间之中。既与共青团共享同样的社会空间,又共享同样的工作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争夺青年、抢占阵地”的矛盾。但是,青年社会组织由于其生来具有的公益性和社会化倾向,使得它从政策空间、社会需求、组织发展和青年服务等方面,与共青团拥有众多的共同诉求,促进两类组织的合作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共青团和青年社会组织具有合作共赢的基础,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呈现为青年组织体系内的竞合关系。正是青年社会组织与共青团的竞合关系与功能性互补,奠定了构建新型青年组织体系的基础。

三、构建充分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的新型青年组织体系

共青团作为党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引导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建设方面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青年社会组织目前发展特征以及中国共青团的组织特性和相应优势,要求共青团可以承担起整合青年社会组织的使命。构建基于功能互补和利益匹配的、充分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的新型青年组织体系。

1. 新型青年组织体系中共青团的地位角色转型

新的青年组织生态,使共青团和青年社会组织成为平等的法律主体,不再是下级与上级、被管理与管理、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形成了平行的同业关系,合作成为彼此组织运行的常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年在全国的调查显示,有54.2%的青年认为,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应当是“合作关系”,25.6%认为应当是“指导关系”,10.8%认为是“竞争关系”,7.2%的人认为是“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合作是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之间应有的属性,但不是首要的属性,这也就决定了共青团的地位已经无法由制度做出硬性安排而实现,而是必须依靠共青团在与其他青年组织的竞合中,以自身的组织优势和组织领导力获得其他组织的认可,以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赢得青年群体的认可。

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既要在与青年社会组织对青年群体的竞争中获胜,又要有效地引领、团结和组织青年社会组织来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发展等。习近平同志指出,共青团“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帮助广大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应该成为团组织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共青团不能被动地接受自身在新的青年组织生态中地位的变化,而是应该主动地适应形势的变化,强化自身建设,使共青团真正成为青年组织生态中的组织高地和人才洼地,打造成青年组织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枢纽和支持作用的独特力量。

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在传统的青年组织体系中,共青团作为青年组织的核心,其实是包含着枢纽作用的发挥。也就是说,核心组织肯定是枢纽型组织,核心作用肯定涵括枢纽作用和支持功能。但是,在新的青年组织生态中,共青团不再眷恋于曾经的核心地位,适应新的要求而定位于枢纽作用。这不是一种能力的退化或简单的职能退让,而是一个基于新的青年组织体系与同业关系上的地位和功能的新构建。枢纽作用,不是表现为青年组织体系中的必然结点,也不是表现为青年组织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力量,而是主要表现为共青团作为新型青年组织体系中的主体性支持力量。

2. 区域化组织格局对共青团枢纽作用发挥的重大意义

充分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的新型青年组织体系,对于共青团来说,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依托和物质保障。共青团十七届二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共青团区域化组织格局建设,应是这一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区域化组织格局,是在保持和适应共青团现行组织架构基础上充分发挥枢纽作用的机制创新。共青团现行组织架构,是由团的中央组织、团的地方和军队的组织以及团的基层组织构成;民主集中制是团的组织制度的核心,表现为“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的层级组织原则。区域化组织格局,并不是在共青团现有组织架构上的叠床架屋,而是尊重和服务共青团现行的层级化的组织构架基础上,以市(州、区)及其以下团的地方组织尤其是县(市、区)及其以下团的地方组织为枢纽、以扁平化为组织导向的新型组织形态。作为扁平化组织形式的区域化组织格局,是以区域内团的地方组织与基层组织的多维、多向、多元的直接互动尤其是基层团组织之间的直接互动为基础,有利于发挥枢纽和支持作用。

区域化组织格局以增大基层团组织的分布密度、强化基层团组织之间的显关系和强关系、丰富共青团组织内部的“结构洞”为目标,有利于共青团在青年组织体系中获得竞争优势。农村乡镇实体化“大团委”建设和城市街道区域化团建,使团的地方组织直属基层组织数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提升了区域内团的组织密度,从而实现以增大组织密度来实现组织空间的拓展。在原有的组织框架下,基层团组织之间的关系处于潜在状态,呈现为一种弱关系;区域化组织格局要推动区域内基层团组织之间的关系,由潜在状态向显现状态转变,由弱关系向强关系转变。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层团组织的显关系和强关系的建立,丰富共青团组织内部的“结构洞”(指两个团组织之间的非重复关系),优化和凸显共青团相对青年社会组织的比较优势。

区域化组织格局推动基层团组织互动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推动基层团组织形成青年组织体系内部的共青团组织种群,统一与其他青年社会组织进行竞争和合作。在区域化组织格局中,基层团组织之间的横向联系普遍增强,推动原来的对上负责与上下层级的组织关系,转向基层团组织之间的平行互动,有利于减少基层团组织中实际存在的多层级局面(例如总公司与分公司实际存在的组织层级问题)。同时,区域化组织格局推动基层团组织拓展工作对象,不仅涵盖本组织所覆盖的团员青年,还要扩大到区域内所能够覆盖到的团员青年,有利于打破基层团组织与团员青年的组织边界,强化基层团组织对区域内团员青年的责任意识,推动基层组织面向区域内团员青年开展和提供服务。

区域化组织格局推动基层团组织互相支持和相互补位,弥补单个基层团组织在与青年社会组织中的竞争劣势。区域化组织格局的组织设计,既要保持基层组织明晰的组织界限和组织权责,又要考虑到基层组织对区域内其他基层组织的责任与权利;既要保持团员青年至少在组织关系上归属于一个组织,又要注重在实际效果上的多重组织覆盖。在多重覆盖中,基于职业(学习)身份的组织归属处于基础地位。在首属团组织对团员青年作用不力和服务不足的情况下,区域化组织格局中其他团组织应适时地对相关工作进行弥补,从而形成一个有着适度张力的多维的共青团组织网络。同时,区域化组织格局可以通过基层组织经常性的互动而形成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激发和调动各基层组织的动力和活力,从而有助于克服共青团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现象。

3. 构建充分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的新型青年组织体系的行动选择

对于共青团和青年社会组织来说,曾经的管理和被管理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青年组织体系,需要转变为合作机制基础上的新型青年组织体系。在此框架内,构建和完善基于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功能性合作,充分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的新型青年组织体系。具体来看,当前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基本方面。

第一,共青团要基于新的青年组织生态来调整战略定位和改变路径依赖。在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过程中,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将坚持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方针。适应共青团推动主管机构的法定地位和制度设计的重大变化,共青团可能从青年社会组织的行业主管单位,转变为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同业单位。共青团也从政党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日益清晰过程中,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共青团既要适应我国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的重大变化,又要适应青年社会组织地位不断提升的重大变化。在与青年社会的功能性合作中,要更凸显共青团的政治性功能和独特的社会功能,真正发挥共青团全面的不可替代的青年归属选择和青年社会组织存在发展的既存社会影响力量。同时,积极吸收传统工作方法中的有效做法与路径,又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来摒弃路径依赖,开创与青年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基础上的引领、团结、组织和竞争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第二,以有效作为促进青年社会组织对共青团枢纽地位的认同。一是要满足青年社会组织的物质需求。组织资源决定组织的生存发展,对青年社会组织来说,开展活动的公共空间和相关设施匮乏是其面临的主要困难,共青团可以通过整合资源为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二是要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需求。青年社会组织的创立和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相关的知识背景,需要通过正规的教育或后期的培训。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运行、管理、协调组织的经验,是青年社会组织的通病,共青团可以在推动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方面多做工作。三是要解决青年社会组织的身份合法性需求。对处于萌芽阶段和备案阶段的青年社会组织,无法独立承担法律责任,也无法独立开展组织活动。我国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变革,将越来越直接赋予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以合法性,但这仍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且相当多的青年社会组织可能在刚开始时并不具备相应条件,需要共青团予以支持、扶助和推动。四是要实现青年社会组织的社会认同需求。获得较佳的社会评价或社会效应,是青年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决定青年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青年社会组织的生存困境与发展需求,共青团可以通过积极整合党政资源、团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服务青年社会组织发展,共同推动新型青年组织体系的发展。

第三,充分发挥共青团作为社会治理中的柔性管理功能。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等措施,是社会治理中的硬性措施;政策指引、资源配置和行业自律,则属于柔性管理方法。共青团是肩负执政党和政府职责的政治性组织,属于社会治理中的柔性管理,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和参与政策发展,必将日益成为共青团服务青少年和影响青年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平台和载体。共青团要积极与青年社会组织形成密切关系并打造比较稳固的青年组织集合,确保共青团在中青年组织联盟中主体性支持性地位,以青年组织体系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共青团要通过资源统筹并影响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能力、以竞争求团结等方式,明确支持和扶持的重点与领域;要通过有规划和有目的的竞争,限制那些可能产生不好影响的青年社会组织的出现与壮大;要通过活动空间、组织数量等途径,实现对青年社会组织规模、类型、数量的合理调控。

新的青年组织生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和发展之中,共青团枢纽作用的表现和内涵也必然随之丰富完善,共青团与青年社会组织的合作路径和工作方式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基于此,不断推动充分发挥共青团枢纽作用的新型青年组织体系的完善和作用发挥,有效完成共青团的根本任务和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