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
历史的车轮滚到了一个纷乱的年代——南北朝。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即公元420年,把持东晋皇朝大权的大将军刘裕废掉了他亲手立起来的皇帝——东晋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国号为宋,后世称他为宋武帝。这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开始。而在中国的北方,先后出现了由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国家。其中真正强大起来并且逐渐统一了北方的,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魏国。到了南朝宋国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并且不断地侵犯宋国,掳掠宋国的土地和人民。
元嘉二十七年冬,魏军再次大举南下,直达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与石头城(今江苏省南京市)隔江相望。魏军非常野蛮,所过之处,杀掠无数。宋文帝刘义隆虽然只有五十几岁,却已经是满头白发,灰黄的胡须,弯腰驼背,显得十分地苍老。他听说魏军已经退走,便在左右的搀扶之下,登上石头城,遥望江北。瓜步山下的点点村落再也没有了袅袅炊烟,那倒塌的房屋依稀可辨。北风送来几声凄凉的狗吠,刘义隆打了个寒战。跟随的宦官说:“陛下,请回驾吧。”刘义隆好像没有听到。他的心里翻腾着,当年他是那样地充满自信,决心北伐,统一中国。并且确实出现过统一有望的大好形势,北方失地不断被收复。可是现在,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宋军的锐气已不如前,而北方的魏国却气焰甚盛。如果没有长江天堑,魏军很可能席卷南方。他自言自语地哀叹道:“如果檀道济还在,何至于如此!”他对默许弟弟刘义康杀害檀道济,好像颇有后悔之意。他在寒风中注视着汹涌的江水,百感交集。
檀道济是高平(在今山东省巨野县附近)人,后来移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就长期居住在那里。东晋后期,世族出身的军阀掌握国家大权,甚至废立皇帝。不堪重负的农民也纷纷起义。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大军阀桓玄废东晋安帝司马德宗,自立为帝。另外一些军阀则以维护晋宗室为名,起兵讨伐桓玄。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刘裕这时正在京口,他在这里进一步招兵买马,起兵讨伐桓玄。檀道济和他的哥哥檀韶、檀祈等都参加了刘裕讨伐桓玄的行动。刘裕等讨伐桓玄的力量杀了桓玄,让安帝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
在讨伐桓玄的过程中,檀道济屡立战功,很快就升任太尉参军。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高的职务,如果一定要用今天的官阶来比较,相当于国防部长的参谋。他还被封为男爵。刘裕由于在镇压农民起义、平定司马氏内部纷争以及北伐等军事行动中立了大功,逐渐控制了东晋皇朝的大权。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他给自己加上一个“都督二十二州军事”的官衔,实际上控制了晋国的军事大权。这时的北方在前秦灭亡之后,除了魏国之外,又出现了后秦、西秦、南凉、北凉、西凉、北燕、夏等割据小国,同时并存。这一年夏天,刘裕再次下令北伐,他亲自出征,并以冠军将军檀道济为前锋。
檀道济治军有方,军纪严整,一路上,敌军望风披靡。后秦的军队无法抵挡檀道济的攻势,被檀道济一直打到洛阳。檀道济还俘获了大量敌军。这时,有人向檀道济建议说:“我军俘获甚众,应把所俘北军全部杀死,垒成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一种残酷的庆功方式:把敌军的尸体集中起来,垒成大堆,再用土封上,称为“京观”。檀道济说:“北军多为北方戎狄,以杀戮为荣。我们晋军本是仁义之师,而且我军此次北上,是为了惩罚那些对百姓犯下滔天罪行的人,而对于百姓,我们则应该安抚他们,使他们了解晋师是爱护他们的。”于是,他下令放了所有的俘虏,让他们回家种田,与家人团聚。檀道济释俘的消息不胫而走,各族百姓都觉得晋国的队伍是真正仁义的队伍,很多人都自动地归顺了檀道济的晋军。檀道济在第二年的8月就攻入长安,灭亡了后秦。
刘裕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他不甘心为别人打天下,在取得了相当的权力之后,就开始为自己当皇帝作准备。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六月,他自封为相国宋公,半年后,又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立司马德文为帝,史称恭帝。第二年,他又自封为宋王。再过一年,也就是恭帝司马德文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废了司马德文,自立为帝,建立宋国。东晋王朝自此也就结束了。刘裕被后世称为宋武帝。
刘裕雄心勃勃,改革政治,发展生产,为统一中国作准备。可惜,他已经六十岁了,身体又不做主,在他称帝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422年的3月,一病不起。他请了五位亲信的大臣和将军在身边侍候,并且这些人还可以佩带班剑上朝。其实,“班剑”只是一种木质的剑,是没有什么杀伤力的。因为它的表面被涂得五色斑斓,所以才叫了这么个名字。这里的“班”与“斑”的意义相同。对被请的人来说,这既是极大的信任,也是无上的荣耀。他们是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这第五位就是当时的护军将军檀道济。可见刘裕对他的器重。
请五位重臣进宫侍候,这只是让众人知道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和器重,可是他自己心里怎样想,别人是无法知道的。刘裕的病前两个月本来是逐渐好转的,为了庆贺御体康复,还大赦天下。可是到了这年的5月,他的病又加重了,这一次他并没有把重臣们特意请进来。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不行了,还让大臣们退下,只留下了他的七个儿子:太子刘义符、二子庐陵孝献王刘义真、三子宜都郡王刘义隆、四子彭城王刘义康、五子江夏文献王刘义恭、六子献郡王刘义宣、七子衡阳文王刘义季。刘裕得子较晚,刘义符这时才只有十八岁。他拉着刘义符的手,断断续续地说:“檀道济这个人虽然有才干,有谋略,但是缺乏远大的志向。他不如他的哥哥,是一个不容易驾驭的人。徐羡之、傅亮是可以信赖的。谢晦虽然跟随我南征北战,应变的能力也很强,但他很可能背叛我们。”可惜,刘裕的预言并不怎么准确。
宋武帝刘裕死后,由太子刘义符继帝位,史称少帝。他的母亲张夫人被立为皇太后。别看刘义符年纪不大,可在享乐荒淫上却很有办法。他让人在皇家园林华林园里修了个街市,他扮演商人,亲自叫卖,觉得十分有趣。这个玩够了,他又在园中挖河垒山,造大龙舟小游船,整天在上面寻欢作乐。他又怕这快乐日子被弟兄们抢去,就想除掉兄弟中年纪大一些的。他常听人说,庐陵王刘义真聪明仁义,对他一直怀恨在心。刘义符按照父皇的临终遗言,亲信徐羡之。徐羡之也不喜欢刘义真。就在刘义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一天发生了日蚀。徐羡之向少帝奏告说:“今日日蚀,表明宫中可能有乱。我观庐陵王义真,自陛下登基以来一直郁郁不乐,心中必有异志,应该废为庶人。”庶人就是平民百姓。刘义符听了这话,当然很可心。檀道济奏道:“庐陵王年轻,即使有过,也应原谅。先帝驾崩不久,不宜在兄弟之间出现隔阂。”刘义符哪里听得进檀道济的话,就下令贬庐陵王刘义真为庶人,并要他把家搬到新安(在今浙江省淳安县西)。没过几天,刘义符又在徐羡之的唆使之下,派人把自己的弟弟刘义真杀了。
不久,徐羡之找到檀道济,悄悄地对他说:“太后今天突然问我知不知道晋代海西王的事情,我一时想不起来这海西王是谁,不知将军是否知道。”檀道济摇了摇头说:“不知道。”“哎,这就是前朝的事,至今不过五十余年,将军如何能够不知道?”檀道济反问道:“徐将军不是也不知道吗?与徐将军比较起来,我实在是孤陋寡闻。”徐羡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檀将军自谦,自谦!太后还提醒我说,当今皇上太不争气,让我们找个时间揭露一下他的过失和罪恶。”檀道济故作惶恐道:“请将军免开尊口。这样的事情可不是你我应该谈论的。在下告辞了。”檀道济隐约地感觉到,徐羡之似乎是在挟持太后,并且处处打着太后的旗号行事。可是,那庐陵王刘义真也是太后亲生的儿子,难道她连自己的亲子也杀?所以,檀道济在徐羡之面前是不敢多说话的。
就说海西王的事情吧,檀道济怎能不知道?那是东晋时候的事。晋哀帝司马丕死了,由他的弟弟司马奕继位。但大将军桓温一直想夺取晋朝的权力,就勾结太后,说司马奕患有不育症,却有两位妃子生了三个儿子,这无法保证司马氏的血统。于是,便废了司马奕,贬他为东海王,而立司马昱为帝。在辈分上,司马昱还是司马奕的叔叔呢。司马奕是被废掉的皇帝,所以在历史上,他没有帝号。有人把他叫作废帝,有人把他叫作海西王。檀道济明白,徐羡之是在暗示他,他要伙同太后废立皇帝了。
几天后,檀道济与谢晦等人被请到太后宫中,徐羡之早已等在这里。太后看了看徐羡之,对他们说:“现在的皇帝不是个好皇帝。先帝还没有入葬,天下还处在悲哀之中,可是他却幸灾乐祸,每天玩得好高兴。在宫里养了大批的优伶倡伎,管弦之声不断,山珍海味备陈。平日还和宫女胡来,好几个宫女都怀了孩子,他竟一点也不觉得羞耻。更严重的是,他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弄得国库都空了。这样的人怎能当皇帝?因此,我决定废掉他。我同徐将军已经安排好了,明天早晨开始行动。帝宫中的卫士都已布置好,你们进去时不会遇到抵抗。今夜,你们两位就在谢将军府中休息一宿。明晨,报晓的鼓声一响,你们便入宫,捉拿刘义符。”
檀道济与谢晦一同来到谢晦的府上休息。谢晦又激动又害怕。太后信任他,让他参加这次废立行动。如果成功了,他就是国家的功臣;如果不成功,就会招来杀身大祸。他想问问檀道济的态度,商量一下对策。他刚要去叫檀道济,却听见了檀道济那轻轻的鼾声。他指了指正伏在案子上熟睡的檀道济,自言自语地说:“好你个檀公,真有个沉着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