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晦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什么时候睡着了,只听得檀道济叫他道:“谢兄,鼓声已响,我们该出发了。”谢晦说:“檀将军,你说,这次行动我们能参加吗?”“不要犹豫了。刘义符这样的人当皇帝,国家还能好吗?应该除掉他。现在正是国家用人的时候,我们行动吧。”他们二人只带了几个贴身的卫士,便向内宫走去。内宫大门——东掖门关得很严。门外的几个卫士见他们来了,不但没有拦挡,反而走到离大门两丈远的地方站下了。谢晦要敲门,檀道济拦住他,用一只手在门上轻轻一推,那大门吱的一声就开了。这个地方,平常除了宫女和宦官,别的男人是进不来的,所以他俩并不熟悉路径。他们先来到皇帝的寝宫,皇帝并不在这里。他们抓住一个宦官一问,才知道皇帝昨夜并没有住在宫中,而是住在名为华林园的御花园里的龙船上。他们来到云龙门,这里通往后花园。只见园中有山有水,在一座假山后面,有一条花枝招展的大船,这就是刘义符给自己新造的龙船。昨晚刘义符玩累了,就睡在船上。檀道济指挥随从武士上船,守船的宦官都是刘义符的亲信,他们奋起抵抗,被檀道济的人给杀了。刘义符睡眼惺忪,看身边的宦官被杀,就去拿宦官的剑,被檀道济的武士一刀砍在手上,“哎呀”叫了一声,便束手就擒。檀道济说:“我们是奉太后之命,来收回你的玺绶的。”玺绶就是皇帝的大印,是皇权的象征。刘义符交出玺绶,被檀道济押出后宫。这时,徐羡之已经招来文武大臣,列队两厢,“拜送”刘义符去吴郡(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张太后手捧玺绶,交给徐羡之,然后泪流满面地上了刘义符的车,同他一起到吴郡去了。到了吴郡,刘义符就被关押起来。可怜只有十九岁的刘义符,在过了两年如梦如痴的荒唐日子后,便被徐羡之派人杀死了。
傅亮根据事先与徐羡之商量好的办法,率军到江陵,迎接刘裕的三儿子宜都郡王刘义隆来京。刘义隆问明了刘义真、刘义符的死因,控制不住自己,痛哭了一场。傅亮觉得情况不妙,吓出了一身冷汗。十七岁的刘义隆来到京城后,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宋文帝。操纵这次废立皇帝活动的徐羡之被晋升为司徒,还兼任卫将军和江州刺史。傅亮也被晋升为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谢晦被任为抚军将军,兼任荆州刺史。檀道济则被晋升为征北将军。刘义隆年轻,又是由徐羡之等人扶上台的,便由徐羡之、傅亮二人辅政。所以,大权实际上是控制在徐羡之等人的手中。不过,刘义隆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对徐羡之等人的用心还是心中有数的。第二年,徐羡之就不得不把实际大权交还给刘义隆。
徐羡之交出大权后,心里很不是滋味,整天待在家里,闭门不出。他的亲信和朋友都极力劝说他重新出山。文帝刘义隆为了笼络他,也下诏征他继续做官。徐羡之借着这个台阶,又回到朝中当他的司徒。不过,这一次做官与前一次不同。从前是皇帝得听他的,现在则是他得听皇帝的。徐羡之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转过年来的正月,文帝刘义隆就下诏,揭露了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个人穷凶极恶地杀害了庐陵王刘义真和少帝刘义符,命令中领军到彦之立即与征北将军檀道济去捉拿徐羡之和傅亮,又命令征虏将军刘粹断他们的后路。傅亮被诛,徐羡之出逃时走投无路,在追兵到时自杀身亡。
这时,谢晦正在荆州任上。他的弟弟在宫中当黄门侍郎,在徐羡之、傅亮被诛的前几天就看出了苗头,秘密地派人向他报了信,谢晦便在荆州起兵造反了。为了平定谢晦,文帝亲率大军北讨。
文帝听说檀道济在徐羡之杀害刘义真的时候,曾极力劝止他们,因此对檀道济是另眼相看的。在诛徐、傅二人的时候,才会派檀道济配合到彦之去捉拿他们。谢晦造反后,文帝在挥师北上的同时,又派檀道济分兵去平定江陵。谢晦还以为檀道济也会被文帝杀掉呢。可是前线的谢军很快吃了败仗,说是朝廷派檀道济来镇压他们,他们抵挡不住。谢晦一听这消息,大吃一惊,知道檀道济原来是站在文帝的一边。谢晦急忙带上几个从人,乘条小船,从行营逃回江陵。不想在江陵让到彦之的军队抓获,被押解到京城砍了脑袋。
檀道济在平定徐、傅、谢等人的过程中立了大功,受到文帝的信任,被改任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兼任江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是个官名,是除了几位宰相外职位最高的官员。所以,檀道济算是比较受文帝信任的大臣。
文帝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继续实行父亲在世时实行的整顿吏治、抑制豪门的政治方针,在经济上则提倡节俭、奖励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因此,在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多年间,宋国的经济得到很大发展,社会繁荣,统治秩序稳定,史称“元嘉之治”,因为他的年号就叫作元嘉。中国又出现了统一的希望。在元嘉年间的前期,檀道济在军事上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
文帝比较重用到彦之,想给他“开府”的官。为了让大家信服,他决定先派到彦之去征讨北方,立下战功,他也好讲话。于是,在元嘉七年,文帝拨给到彦之大量的粮草兵器,到彦之开始北伐,乘船沿淮河、泗水(在今山东省境内)向北进发,攻入魏国。泗水水量不足,船行得很慢。他又水陆并进,并攻占了洛阳、滑台(在今河南省滑县)、虎牢(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和金墉(在洛阳附近)。但是,第二年,魏军开始反攻,很快夺回了金墉、虎牢,在滑台包围了到彦之。这时已是严冬。黄河一旦封冻,魏军就会大举越过黄河,而宋军的粮食已经耗尽,到彦之一着急,又犯了眼病,形势非常危急。文帝只好派檀道济去救到彦之。
檀道济率军北上,一连打了三十多次小战役,大多获胜,但军粮不足,无法深入。因为有了檀道济的胜利,魏军不得不放松对到彦之的攻势,到彦之这才得以突围,烧掉船舶辎重,从陆路逃回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当檀道济得到到彦之已经撤回的消息时,他的军粮也已耗尽,士兵已经开始饿肚子了。有一些动摇分子就逃跑投向魏军,并向魏军报告了宋军粮尽的情况。魏将知道檀道济足智多谋,未敢轻信,派人到宋营去侦察。
魏军的探子来到宋军营边,只见营西北角有营火,还不时传来“哗哗”的声音,似乎还有人在点数。两个探子赶忙摸过去躲在树影后面,想要看个究竟。只见几个兵士手中拿着一个柳条编的撮子,从地上的囤子里撮什么东西,然后倒在车上的囤子里。边上还有一个人一边数着,一边在纸上画记号,嘴里念叨着:“一百八十一斛,一百八十二斛……”另一个人说:“靠这些粮食,即使打不到长安,夺回洛阳也不成问题。”两个探子发现旁边无人处,还有几辆已经满载的车,正卸下了牲口支在那里。两个探子潜过去,在车上抓了一把,好家伙,全是黄澄澄的小米!他俩往自己口袋里装了一把小米,立刻回营报告。魏将一听,只说了一句:“果然不出所料!”便下令杀了来降的宋军士兵,然后后撤,堵住宋军进军洛阳的道路。
第二天,檀道济率领宋军迅速地撤回宋国安全地带。原来,昨夜他用了疑兵之计。那些装粮的士兵装的都是沙子,只是把仅剩的一点小米盖在那几车沙子的上面。檀道济这次出兵,虽然并没有夺回魏国土地,却把队伍安全地带了回来,又完成了营救到彦之的任务,因此声名大振。北魏对檀道济很是害怕,甚至举行驱鬼仪式,以为檀道济身上一定依附着什么魔鬼,所以他才会这样强大。
檀道济的功劳举国称是,文帝刘义隆当然也得承认。魏国害怕他,这对他来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他心里也不能不犯合计。自古以来,功臣功劳太大、权力太大,对朝廷来说,都不是好事。远的不说,就说汉代以来,曹氏代汉,司马氏代曹,刘氏代司马氏,历历在目。并且,檀氏整个家族的势力都在发展。他的孩子个个精明强干,他的朋友很多位居要津。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文帝的忧虑。有一天,只有他同弟弟彭城王刘义康两个人在一起时,两人谈起了檀道济的战功。刘义康看了看文帝,小声说:“安知他不是司马仲达呢?”司马仲达是司马懿的号。文帝听了这话,心里不由一动,但嘴里却没有说什么。
文帝身体不好,经常闹病。这在历朝的守业帝王中是很平常的。刘义康一直担心哥哥万一有个好歹,会控制不了檀道济。特别是檀道济身在江州,这更使他们不放心。元嘉十二年,刘义隆的病更重了。这时,又逢魏军向南进犯。文帝刘义隆下诏让檀道济进京。
檀道济接到诏书后,也有点犯嘀咕。他现在是征南将军,主要是防卫南方各少数民族。魏兵犯境并不与他相干,为什么召他进京?他的妻子向氏说:“聪明的大臣向来忌讳功劳太大。现在,本没有什么大事,却召你进京,恐怕不是好事。”檀道济说:“如果我不去,不是更要引起朝廷的怀疑吗?”等檀道济来到首都石头城,文帝的病已经好了。这时,魏军虽然已退,但文帝又以魏军随时有可能来犯为由,没有让他回到江州。
元嘉十三年,文帝答应檀道济,可以让他回江州。但他刚要起程,文帝的宿疾又犯了。刘义康就以皇帝的名义下诏,让檀道济来参加祭祀活动。半路上,刘义康派的兵士突然包围了檀道济的车,宣布奉命捉拿他。檀道济怒目圆睁,两眼发出瘆人的光,像两把燃得正旺的火炬,吓得兵士们谁也不敢靠前。过了好长时间,他才像给自己的兵下命令似的说:“给我拿一大杯酒来。”那些士兵中的将领乖乖地给他端来一大杯酒,他咕咚咕咚几口就喝了下去。然后脱下帽子,往地下狠狠地一摔,愤愤地说:“你们这是自己毁坏万里长城!”当天,檀道济就被杀害了。他的几个儿子,还有他在朝中的一些朋友也都遇害。
这消息传到魏国,即将统一整个中国北方的魏武帝拓跋焘兴高采烈地说:“檀道济死了,宋国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从那以后,魏国几乎年年进攻宋国,颇想借这个机会一举打过长江去。刘义隆问他的一位大臣:“谁可以代替檀道济抵抗魏国?”那位大臣说:“檀道济屡立战功,魏军十分害怕他。现在没有什么人可以代替檀道济。”文帝说:“不至于吧。汉代李广在世的时候,匈奴不敢进犯。李广死后,不是还有几个人代替他吗?”那人没有回答他。事实上,确实没有人可以像檀道济那样让魏军害怕。在以后同魏军的军事争夺中,宋军很少能占到便宜。到了元嘉二十七年,魏军竟长驱直入,一直打到长江边。这就发生了刘义隆登石头城的感慨。
第二年,文帝杀了自己的弟弟刘义康。元嘉三十年,刘义隆的太子刘劭杀了刘义隆自立,仅三个月后,武陵王刘骏又杀了刘劭自立。“元嘉之治”的大好形势也就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