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经过曲折探索的执政党又集全党之力,描绘民族振兴的蓝图,部署新的长征。
这年9月1日,为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在大会上致开幕词。
胡耀邦做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强调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也是邓小平同志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新道路、创建的新理论的准确概括。这也成为党的十二大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
十二大还根据邓小平同志1979年以来的倡议,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小康”目标。
十二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提出了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大会确定,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对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整顿。党的十二大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是党的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
颜鸣皋作为国务院直属机关科技界党员代表,光荣地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参加党的代表大会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既是一种无上的荣誉,又是一种特有的权利。
颜鸣皋对自己能够当选党的十二大代表,在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的同时,更感受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和信任,同时也倍感肩上的使命和责任重大。
在讨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期间,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后根据新党章改任总书记)的胡耀邦来到了国务院直属机关代表团,与会议代表亲切握手,并进行了讨论。他还语重心长地对参会的科技界代表说: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今后,您们科学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颜鸣皋看着,听着,激动不已。
晚上,回到代表团住地,颜鸣皋依然压抑不住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小平同志和耀邦同志讲话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他觉得有许多话要对党说,可又找不到表达的形式,在房间里踱着步。突然,一股诗情涌上心头,他奋笔写道:
盛会宏图挽狂澜,
共磋攀登“十八”盘,
齐心协力奔四化,
喜迎盛世两千年。
四代群英谱新篇,
雏凤声清胜当年。
六旬尤怀开创志,
愿做“人梯”学春蚕。
志向千里,甘做人梯,这是颜鸣皋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党许下的诺言。一诺千金,他要为此毕生奋斗……
愿做人梯学春蚕
党的十二大描绘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雄伟蓝图,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颜鸣皋从会议上归来,反复学习十二大报告,认真领会会议精神,积极传达和宣传会议精神。他深知,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和强盛的航空工业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要想实现党的十二大制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化需要的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颜鸣皋认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最大的资本。人是决定性的因素,这话是永恒的真理。
颜鸣皋提出:要努力做到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质量,从而全面满足航空工业日益增长的需要。
为此,颜鸣皋将育人视作自己一生中又一方面的神圣使命,为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不遗余力,倾注了许多心血。
颜鸣皋十分重视科研人员的培养工作。国家恢复学位制以后,他就被国务院聘任为第一、第二届学位委员会冶金评议组成员。以他为主要学术带头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首批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航空科研系统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一个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多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这里简单做一个盘点:这些年,颜鸣皋作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1996年更名为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航空系统内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十分关心该所的研究生及博士后招生和培养、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位点申报、学位点评估和检查、授学位、博士后出站、学位论文审阅、各种制度建设等工作。他倾毕生所学亲自培养了15名硕士、23名博士、10余名博士后。他的这些学生不乏出类拔萃者,有的已经在科研和管理工作崭露头角,并且出手不凡,成为本专业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其中半数以上担任了院领导、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教授、大学系主任等以上的领导职务,一批优秀的跨世纪高层次人才正在崛起。如戴圣龙院长、陶春虎副总工程师、张国庆副总工程师、朱知寿博士、李园春博士、颜悦博士、杨守杰博士、李周博士、刘绍伦硕士、朱亦钢硕士等。
颜鸣皋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还带出了一批中青年导师队伍,为航空材料研究工作和培育人才夯实了基础,使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出现了人才辈出,科技新秀不断涌现的喜人景象。
颜鸣皋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在他的领导和关心下,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当前有材料科学工程一级学科、固体力学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满足了该院的招生需求。同时,他还担任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福州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或顾问教授,中国科学院疲劳与断裂国家实验室、先进复合材料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等职。
1987年,颜鸣皋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第五届国际材料力学行为会议(ICM),并当选为1987—1992年度理事会主席。1999年任该会名誉主席,为提升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的国际学术地位和影响做出了突出贡献。
颜鸣皋带的第一位博士后名叫陶春虎,他的每一步成长都倾注了老师的心血。
陶春虎在读硕士研究生时,虽不是颜鸣皋直接带他,但在各方面都关怀指导着他。
陶春虎是1982年初来到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读研的。他进院报到后,研究室主任、指导老师张少卿就把他带到了颜鸣皋的办公室,拜会这位科学大师。
张少卿进门就对颜鸣皋介绍说:
“颜先生,这是新报到的研究生,叫陶春虎。他在读研究生期间从事过钛合金微观组织与疲劳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这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您是这方面的专家,请您多多给予指导。”
颜鸣皋一看到年轻人就高兴,满眼欢喜地鼓励道:
“好,好,小陶啊,一定要好好学习,能上大学和研究生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陶春虎是第一次见到这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又是国家级材料研究单位的总工程师,心情非常紧张,加之他那时性格又比较内向,红着脸小声地说:
“颜总,我一定好好学习。”
颜鸣皋看到陶春虎这样老实,“哈哈”笑着,又说:
“小陶,不要紧张。往后有什么事就来找我,比如说理论上有什么弄不清的地方,科研上遇到了什么难题等。我一定尽全力帮你的。”
陶春虎听到此话,心里暖烘烘的。
颜鸣皋没有食言,他在关注着陶春虎的成长。
陶春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与人合作发表的两篇英文论文,颜鸣皋从英文逐句地修改完善到技术上的询问和指导,都进行了最终的技术和文字把关。
陶春虎满怀深情地说:
“这一切都体现了颜总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治学严谨精神,使我终身感动,受益匪浅。”
毕业后,颜鸣皋又推荐他到法国留学读博士。
陶春虎从法国学成归来之后,又拜在了颜鸣皋门下,继续攻读博士后。
颜鸣皋曾经这样说过:
“科研作风体现一个人的品格。只有无私无畏,勇于献身,才能获得真知,激励后辈。祖国的未来,科学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
颜鸣皋甘做人梯,扶掖后辈,悉心育人、无私无畏的品格影响着他的学生,也激励着他的学生。
颜鸣皋总是把年轻人往前推,往外推,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参加国际交流,他总是把在国外宣读论文的机会让给学生;年轻人向他请教、讨论学术问题,他毫无保留地把平生所学倾囊传授;他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收集了几大柜子的宝贵资料,永远都向年轻人敞开……
即便如此,颜鸣皋仍感到时间非常紧迫,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悉心向年轻人传授。
这是一个异国的夏夜,在日本京都某宾馆里,经过—天紧张的学术交流,许多人都早早休息了,可年逾七旬的颜鸣皋却没有睡意。他敲开了随他同来参加国际工程陶瓷科学研讨会的一位青年学者的门,张口就问:
“学术报告准备得怎么样啦?”
“颜老,差不多了,您怎么还没休息?”
“我不放心啊,我还要看一看你报告的内容、结构和措辞,你是代表着咱们中国,决不能有半点马虎。”
青年学者非常感动,将学术报告捧给了颜鸣皋。
颜鸣皋审核了一遍后,又让这位青年学者逐字逐句反复演练报告内容,斟酌关键用词,每当他听出年轻人在某处英语发音不准确时,就立即叫停,给予纠正,一遍不行就两遍,反反复复,直到准确了为止……
第二天,这位青年学者的报告非常成功,全场掌声雷动。
青年学者鞠躬向听众表示感谢后,又特意对微笑着向他鼓掌祝贺的颜鸣皋深深鞠了一躬……
1989年,在我国首届失效分析战略研讨会上,颜鸣皋与师昌绪等16名专家获得了“全国有突出贡献失效分析专家”荣誉称号。
颜鸣皋永远不会被荣誉滞绊前进的脚步,在成绩面前永远不会满足,为了配合新型材料和高科技发展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培养航空工业的高层次人才,他依然老当益壮,亲自参与和指导了数项“863”重点项目,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合金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通过项目,他又带出了一批能够挑大梁的骨干科研人员。他们所取得的成果,再次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毫不夸张地说,颜鸣皋不仅创造了科研的辉煌,还创造了育人的辉煌,实现了他“愿做人梯学春蚕”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