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值得吗?”这是我们最应该问自己的问题。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很微小的、无足挂齿的小事,如果你经常为了这些而烦恼,那么即使是别人的一个无意的眼神,或者一句无心的话,你都会变得很在意。你会很难释放自己,烦躁的心情也会像病毒一样,时刻占据你的内心,驱赶你的快乐,使你每天都处在苦闷之中。
其实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事情,很多根本不值得我们去计较。所以只要我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琐事,那么,我们就会享受到生活中本应拥有的幸福和快乐。生命太短暂了,不要再去为了那些小事而纠结了。面对生活中的烦恼,我们不妨挥挥手,笑一笑,让它轻轻松松地过去,我们也将会在每一天都过得快乐、轻松。
(第六章)进退沉浮,都是云烟——从容,是一种看透名利的恬淡
不做名利的奴隶
诸葛亮在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这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也是其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亦是我们后人应谨遵的警示名言。
人生在世,需要关心的问题很多,其中几乎令所有人都最挂念的,就是自己的名誉、地位。柏杨先生在他的文章《忙些什么》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一故事曰:一天,皇帝老爷摆驾天安门,望着下面芸芸众生,叹曰:‘不知道他们忙些什么?’旁有一官曰:‘为两个字忙,名利是也。’皇帝点头。此故事甚妙,不但该皇帝点头,恐怕无人不点头也。有些人不信人生目的竟是如此简单,硬要再发明些别的项目,那只有天晓得。深夜自思,恐怕连自己都不舒服。盖一个人一旦宣称,他既不为名,又为不利,该人如不是一个白痴,定然心怀大志。”
可见,于世俗之人而言,人生终究逃不过“名利”二字。名利就是一个笼子,崇尚自由的人,看到它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绝大多数的人,却只能看到其中的高床软枕、肥肉美酒,于是心甘情愿地走了进去,自此便沦为了名利的奴隶,除非“大彻大悟”,否则人生再无其他的可能。
从古至今,上演了太多为名利而亡的故事,世人贪名逐利,计较成败得失,把生命都耗费在虚有的名利上,到头来不过一场空。就算成功了,得到的也只是物质丰裕的快感,缺少“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的那派悠然。
想要摆脱名利的奴役,只需找到心底那张名为“贪恋”的“卖身契”,然后决然地将其撕毁,便可重获“自由”了。
瑞恩夫妇从大学时代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大学毕业后,他们共同创业,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筚路褴褛,到了不惑之年,事业小有所成,而且发展势头良好。提起他们,行业内的人不无称赞,既赞叹其过人的毅力与才华,也羡慕其日日如身处蜜罐中一般的幸福生活。
就在事业和生活都如日中天的时候,瑞恩夫妇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他们辞去了公司里的高位,然后将公司转手卖给了一个一直以来非常欣赏公司的人,另外,还将手上几乎所有的固定资产全部交给朋友照看,然后手牵手地去环游世界了。
听到这个消息的亲友,都觉得这么好的日子放着不好好地过,却像个年轻人一样当背包客环游世界,未免太不靠谱了。甚至还有人说:“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像个小孩儿似的,那么不切实际。”
对于亲友的这些评价,瑞恩夫妇笑笑默然不语。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们解释,与在职场上叱咤风云相比,环游世界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快乐。虽然舍弃了那种事业上的成就感,但能在有生之年,牵着心爱的人的手,到处去看看、体验下不同的生活,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才能真正令他们的人生无憾。
像瑞恩夫妇这样,能做到真正淡泊名利的人并不多。但是,一旦尝试过不被名利束缚的“自由”生活,便能深刻领悟其中的美妙了。经典巨作《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说过:“直到你失去了名誉以后,你才会知道这玩意儿有多累赘,才会知道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一个人如若养成看淡名利的人生态度,就更易于找到乐观的一面,在自己的心中构筑起一片宁静的田园。
居里夫人是世界着名的科学家,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然而她却淡泊名利,最厌烦那些无聊的应酬。在镭提炼成功以后,有人劝她向政府申请专利权,垄断镭的制造以此发大财。居里夫人听后,说:“那是违背科学精神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应该公开发表,别人要研制,不应受到任何限制”。“何况镭是对病人有好处的,我们不应当借此来谋利。”除此之外,居里夫人还把得到的诺贝尔奖金,大量地赠送别人。甚至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送给女儿,当作玩具。
淡泊名利是一种人生智慧。与其被名利牵制,终生受困于它所铸造的牢笼之中,做它的奴隶,不如退一步,远离它的纷扰,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可自由驰骋的广袤天空。只有做到了视名利如浮云,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笑看人生。
心中风平浪静,满眼青山绿树
俗话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的欲求是滋生烦恼的土壤。我们每天都在奔波劳碌,每天都在幻想满足心里的欲求,但是那些欲求就像是个黑洞,无论放进去多少东西,总是像石沉大海一般,毫无反应,更有甚者,它会“遇强则强”,我们越是想填平,它就需求越大。
最可悲的是,当我们深陷欲求的黑洞之中,奋力拼搏时,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欲求掏空,变成了一个“穷人”。
罗伯特是白手起家,如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却也远远超出了小康水平。他担心儿子里昂平时锦衣玉食,会养成纨绔子弟的习性,于是特地乘着假期带儿子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好让儿子知道穷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罗伯特和里昂在村里最穷的人家住了两天后,就起身返程了。回来的路上,罗伯特问里昂:“儿子,这次出来感觉怎么样?”
里昂听爸爸这么问,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爸爸,太棒了,不,是棒极了!”
“怎么说啊?”
里昂兴致勃勃地说:“真是棒极了,他们一家人真富有啊!咱家只有一只猫,我发现他们家里有三只猫;咱家仅有一个小游泳池,他们竟有一个大水库;我们的花园里只有几盏灯,可他们却有满天的星星;还有,我们的院子只有前院那么一点草地,可他们的院子周围全是大片大片的草地,还有好多好多的牛羊鸡鸭、瓜果蔬菜!”
里昂说完,罗伯特顿时哑口无言了。他本来是想让儿子看看穷人过得是什么样的日子,好教育儿子好好读书的,不料……
还没等罗伯特想好怎么说,里昂又接着说:“爸爸,谢谢你,带我出来,让我明白了咱们是多么的穷!”
罗伯特和世间的绝大多数成年人一样,习惯于用所谓的“物质生活”来区分“富人”和“穷人”,所以在他心中,住在村里的是穷人。但对里昂而言,却截然不同。年幼的他尚没有成年人那些“欲求”思维,所以他看到的是农村里的青山绿树、满天繁星。在里昂看来,生活在城市里,与大自然绝缘的人才是穷人。
如果,整日被世俗气充斥着生活的人们,能像里昂一样,回归最初的单纯,让自己心别再因各式各样的“欲求”而搅得翻江倒海,我们同样也可以看到满眼的青山绿树,享受“安贫乐道”的幸福。
一个生性乐观、淡泊的人,生活一直过得很潦倒。
刚从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没有钱,他只能和几个朋友合租了一套小公寓,好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生活十分不方便,但他还是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见了每个人都高高兴兴地打招呼。
旁边跟他比较熟的邻居好奇地问:“你们那么多人住在那么个巴掌大的地方,连进去都困难,你怎么还能每天都这么开心呀?”
他笑着回答说:“那么多朋友住在一起,想到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交换意见,也能经常性的交流情感,难道这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比起那些住大房子的孤家寡人来说,我应该算幸福的吧!”
一段时间之后,跟他同住的朋友都先后搬离了小屋,有的事业有成不愿再跟他们挤了,有的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成家了。到最后,小公寓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但他仍然像以前一样,每天都过得很快乐。
邻居又问:“以前是有人做伴,现在只剩下你一个人了,孤零零的,你怎么还是每天都那么开心呢?”
他说:“我不是一个人啊!我有很多很多的书,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和那么多睿智的老师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可以学到新的东西,想不高兴都难吧!”
几年后,他也成了家,搬进一座大楼里,只是因为经济条件有限,他住在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环境是最差的,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鞋子、臭袜子和杂七杂八的脏东西。可是他还是一副自得其乐的样子。
之前的邻居来探望他时,又问:“这个楼层不好,环境这么差,你住得开心吗?”
他乐呵呵地回答:“当然开心啊,你都不知道一楼有多少好处呢!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搬东西方便,不必费很大的劲儿;朋友来访容易,用不着一层楼一层楼地去叩门询问……特别是,我还可以在楼前的空地上养些花,种些菜。真是乐趣无穷啊!”
不管是拥挤的小公寓、孤身一人住的小公寓,还是环境最差的一楼,在别人看来,都是令人心情不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但在他看来,竟全然是另一种“风景”。
他曾向人传授过快乐的秘诀:心中风平浪静,满眼都是青山绿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智者,极少有人能达到他的这种境界。至少,我们可以适当修剪一下自己“欲求”,让我们的生活中也多一些花红柳绿。
只吃七分饱
当整个社会变得浮躁时,人们也最容易成为盲从的羊群。因为对于生活于社会中的人来说,身边很多东西的诱惑实在太大。人的欲望像个无底的黑洞,永远没有填满的一天。一个人即使赚了亿万财富,如果心被贪欲驱使,那么在生活中仍然享受不到富足的快乐。因为之前的欲望暂时得到满足后,接踵而来的则是更深切、更大的欲望。欲望无止境,只有人们学会知足,才不会让欲望控制自己。
一只老鼠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对于这飞来的口福,老鼠岂能放过?于是它开心地大吃起来,一顿饱食后倒头便睡。不知不觉中,老鼠在米缸里已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米越吃越少了,虽然有时它也想跳出去,可是眼瞅着还剩下这么多的白米,嘴里便直痒痒,舍不得离开。所以,它不断安慰自己吃完这顿再说,直到有一天米缸见了底,老鼠才惊觉缸底到缸口的高度无论如何已是自己难以企及的,它很难跳出去,更要命的是,此时的它已胖得如一只笨拙的肥猫,几乎没有什么弹跳力了。
可以看出,故事中的老鼠面临的只有两种不幸的结局:要么成为主人的棒下鬼,要么饿死在米缸中。老鼠的贪欲最终害了自己,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米”的诱惑呢?
如果我们不能看清名利背后的可怕陷阱,或是看清了却无法按捺一时的欲望,无法让自己及时跳出来,那么结果就只能同那只老鼠一样——每满足欲望一次,就会离毁灭更近一步,直至陷入绝境,无法生还。
有一天,几位学生怂恿苏格拉底去热闹的集市逛一逛。他们七嘴八舌地说:“集市里的东西可多了,有很多好听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东西应有尽有。您如果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的!”苏格拉底想了想,同意了学生们的建议,决定去看一看。在集市上,苏格拉底认真地转了几圈,最后竟然空手而归。
第二天,苏格拉底一进课堂,学生们立刻围了上来,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他看着大家,停顿了一下说:“此行我的确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随后,苏格拉底说了这样的话:“当我们为奢侈的生活疲于奔波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其实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幸福的生活往往很简单,比如必需的物品一个也不少,没用的物品一个也不多。”
苏格拉底的话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不能让无关紧要的外界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而改变自己原先的思维方式。对生活而言,追求自己所需要的,对于那些非必需的东西尽量不要,仅此而已。
在对欲望的追逐中,很多人迷失了本性,成了欲望的奴隶和俘虏。殊不知,追求欲望,离心灵的自由就会越来越远。太沉迷于这个世界表面的那些浮华,就会让自己被浮华禁锢和捆绑,天天戴着假面具,久而久之就会忘记自己的真面目。这样的生命看起来很热闹,但实质上却是可悲又可怜的。
克制住自己的欲望,不贪念更多,只吃七分饱,才能轻轻松松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更是心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