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丢掉包袱,轻装前行——淡定,是一份学会释然的放空
人生贵在淡定。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令我们无法预料、无从强求,但顺境中宠辱不惊、怡然自得,逆境里不大悲不愁、不弃不馁,才能解世间浮沉,更见人生意义。淡看人生荣辱得失,一切均如过眼烟云,去留无痕,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白了少年头;莫把烦恼放心上,免得未老先丧生。”在代表作《德鲁德疑案》里,英国作家狄更斯如此表达了人们应对烦恼持有的正确态度。生命是一辆轰轰隆隆不断向前行驶的列车,沿途会经过一望无际的碧绿原野,会越过清澈见底的美丽河流,也会穿过荒无人烟的荒野、黄沙漫天的戈壁。又如自然尚有阴晴晨昏,月亮尚有圆缺,喜怒哀乐的共存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甜有苦,有喜有忧,有快乐亦有烦恼,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嘴里的苦涩终会淡去,内心的忧愁也会消散,只要把烦恼卸下,轻装前行,我们与快乐的距离就不会太遥远。英国人约翰的经历,或许能够启发那些深陷烦恼泥淖不能自拔的忧伤者。
约翰年轻时整日忙忙碌碌,为了事业与家庭奋力打拼,虽然辛苦但也觉得生活充实且精彩。渐渐地,他事业小有所成,有房有车有存款,然后娶妻生子,可谓事业、家庭两不误。在亲人与朋友眼中,他算得上是一位成功人士了。但是,已到中年的约翰却整日闷闷不乐,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在妻子的劝说下,约翰不得不向心理医生求助。
描述了自己的经历与现状之后,约翰苦闷地对医生说:“当我拥有了很多,反而觉得生命空虚,无论做什么,我都感觉没有意义。”
医生思索一番,开了四张处方。他告诉约翰:“你不必吃药,只需要明天一早就到海边去,然后在上午9点、中午12点、下午3点和5点按顺序分别打开一张处方。”
“这样就可以了吗?”约翰难以置信地问。
“是的。”医生说,“只要按照我所说的去做,一定会有效果。不过,切记你要独自去海边,而且不要带手机,不要带报纸,不要听广播。”
第二天,约翰来到了海边。凉爽的海风与一望无际的广阔海面让他心情大好。9点,他准时打开了第一张处方,上面的“倾听”二字让约翰大感意外,不过他还是遵照医嘱专心聆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海鸥欢快的歌唱、轮船起航的长鸣,还有静心才能听到的海风声音,都让他内心浮躁的情绪渐渐止歇了。
12点一到,他打开了第二个处方:回忆。往事一幕幕涌上约翰的心头:无忧无虑的童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激情澎湃的青年……这些难忘的事以及过程中难忘的人重新点燃了约翰内心的激情。
到下午3点,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第三张处方,只见上面写着“动机”两个字。“不论是经营事业,还是经营家庭,我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呢?”约翰这才猛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地闯荡多年,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难道不是为了让自己活得快乐,让家人获得幸福,并服务于其他人吗?”至此,约翰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意义。
第四张处方的字迹映入眼帘中时,约翰只是笑了笑,然后就径直走向蔚蓝的大海。在松软的沙滩上,他写下了“烦恼”二字,然后看着海浪慢慢地涌上来,把“烦恼”淹没。等到浪潮退下去,海滩上只留下了几粒贝壳,哪里还有“烦恼”的痕迹。
生活中,很多人都像约翰一样被烦恼困扰。其实,任谁都不可能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只吃甜品的人更容易长蛀牙,没有烦恼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烦恼。所以,烦恼就像是生命餐桌上的一道野菜,虽然苦涩,但却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只是它需要我们用平常心去面对,该承担时勇敢承担,不退缩不排斥;该放下时利索行动,不拖延不纠结。
烦恼不是生活的常态,但与烦恼相伴相生的疲惫与彷徨却很寻常。你不需要每个时候都做好准备拼死一搏,但是在更多的时候,要学会聆听,聆听自然的美妙与他人的心声;要偶尔回忆,从过去或美好或坎坷的经历中汲取养分,以壮大自己的根基;要时常反省,反省自己是否在某一刻已经改变了奋斗的初衷;最后,还要把思想的包袱丢掉,把生活的烦恼抹去,轻轻松松面对以后的生活。
生命是一场漂泊的漫旅,卸下疲惫,抹去烦恼,自有花好月圆,草绿花红。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这是很多人从日常生活里得出的结论,那些战胜了坎坷的人,越战越勇,通常都成为了生活里的强者与胜利者;而那些“过不去”的人,只能成为困难的奴隶、失败的囚徒。
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马云说得好:“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就很美好了。然而,很多人死在了昨天晚上。”想抵达美好的后天,就必须先经受住残酷的今天和明天,困难是一道坎,两侧境遇天差地别,以勇气和恒心为垫脚石,即便困难如山高如海深,也能越过去。
38岁的艾尔萨生活在德国的慕尼黑。她在一家酒店做清洁工作,丈夫是一名司机,两个人本来赚得就不多,还要养两个孩子,日子过得特别艰辛。生活在底层的人,一般对生活都没有太多的要求,即使是在仅能维持温饱的情况下,艾尔萨也觉得很知足了。为了能够在以后送两个孩子去比较好的学校,她和丈夫商量好了,两个人都要更努力的工作,争取为家里多添点积蓄。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命运永远都不可能让我们自行设计它的轨迹。一场车祸,带走了艾尔萨的丈夫,从此,家里的重担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艾尔萨觉得非常地痛苦,可是为了孩子,她不得不振作起来,一个人顽强地撑起这个家。然而厄运并未因为她的孤立无援就停止降临在她的头上,不久之后,她的大女儿在学校里不慎跌倒,脸上留下了很大一块很明显的疤痕。她找到学校理论,可是学校拒绝做任何赔偿。艾尔萨觉得他们一定是见她们孤儿寡母,好欺负,才会那样的。可是她除了觉得心痛和生气,想不出任何能够解决的办法。
很多人都对这个可怜的家庭充满同情,他们都担心艾尔萨会崩溃。但是,艾尔萨却比所有人想象得更加坚强。在丈夫的墓前,她回忆着过去的甜蜜生活,不由得泪流满面,但擦干眼泪之后,她还是清醒地意识到,痛苦并不能带来丝毫转机,只会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糟糕。
于是,她没有沉浸在痛苦里,而是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不时地安慰大女儿不要因脸上的疤痕而自卑。她向女儿保证:“宝贝放心吧!妈妈一定会找到最好的医生把你脸上的伤疤治好。”她在做清洁工作的同时,还找了一份在餐厅打工的兼职。
一天,她在餐厅打工时,发现了一个迷路的孩子。艾尔萨费尽周折,终于帮助孩子联系到了她的父亲,而孩子的父亲刚好是一位律师。得知了艾尔萨家中的情况后,这位律师决定帮助她度过难关。后来,律师不仅帮助艾尔萨拿到了学校的赔偿,还联系了一位知名的整容专家,为她的女儿做了手术。
挫折与不幸总是不期而遇,很难完全避免。一帆风顺的生活固然令人向往,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大多数人还是要面对各种沟坎。千百次的挫折与不幸,堆砌起来就是一架通向美好生活的阶梯。有人说得好:“逆境时还要往上爬,要把绊脚石当做垫脚石!”艾尔萨不就是一路踏着绊脚石前行,才迎来了柳暗花明的一天吗?
倘若能够将坎坷的“负性刺激”转化为催人上进的正能量,就能把悲伤、沮丧、失望、自卑等负面情绪全部当作砖石瓦砾,对其进行敲打锤炼,再用来修补或填埋前行路上的沟沟坎坎,这条路必然会走得轻松许多。
“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这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对生命强者的讴歌。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也说过:“痛苦是一把犁,它一面犁破了你的心,一面掘开了生命的新起源。”当这把犁开始在一个人的心田耕耘,不要第一时间就被它挖掘出的沟壑吓倒,而要以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勇气去跨越这些坎坷,甚至主动去把陷落处填平,把凸出处平复。经历了烈火的煅烧之后,泥巴尚且能被铸炼成陶瓷,我们也一定能够发生质的飞跃,跨过坎坷,度过阴霾,见到一个灿烂的明天。
把握分寸,凡事淡定
人生本来如大梦,一切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如江水东流一去不回头,但其中的情节却在不停变幻。这让人想起了宋代诗人苏轼曾写的一句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意思是,人间事不外乎两类:一是人可掌控的,前有信约而坚守的,就像秋鸿,到了季候就应约而来;而另一个则犹似春梦,梦醒了也就忘了,唯有朦胧美意,却了无痕迹。一切皆是“无常”,繁华过尽是虚无。如果人们能体会到“事如春梦了无痕”的境界,那就不会滋生这样那样的烦恼了,也就不会陷入于执着的怪圈不能自拔。
着名女作家张爱玲,对繁华的虚无便看得很透。她的小说总是以繁华开场,却以苍凉收尾,正如她自己所说:“小时候,因为新年早晨醒晚了,鞭炮已经放过了,就觉得一切的繁华热闹都已经过去,我没份了,就哭了又哭,不肯起来。”
张爱玲生于旧上海名门之后,她的祖父张佩伦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外曾祖父是权倾朝野、赫赫有名的李鸿章。凭着对文字的先天敏感和幼年时良好的文化熏陶,张爱玲7岁时就开始了写作生涯,也开始了她特立独行的一生。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显赫的身世背景并没有让张爱玲从此置身于繁华富贵之乡,相反,正是这优越的一切让她在幼年便饱尝了父母离异、被继母虐待的痛苦,而这一切,却不为人知地掩藏在繁华的背后。
其实,纸醉金迷只是一具华丽的空壳,在珠光宝气的背后通常是人性的沉沦。沉迷于荣华富贵的人通常是肤浅的人,在繁华落尽时他会备受煎熬。转头再看,执着于尘俗的快乐,执着于对事物的追求,往往最受连累的就是自己,因为你通常会发现,你所执着的事物其实并不有趣,而且有时会令你一无所得。
只有内心清净,懂得释然,才能快乐,见到任何繁华,不去蝇营狗苟;遇到任何逆境,自然舍得放下,这样才可远离烦恼,享受生活。放松心情,你会发现在这繁华喧嚣的无常世界,你享有了一片安静。
内心的自在应从内心清净中来,世界上的种种繁华虚荣,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因为刺激只能片刻,无法永恒,运用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感官快乐往往是暂时的,好比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终有结束。
宋代汾阳有位善昭禅师,得佛法奥义,修行真挚涅盘,他曾自我揶揄:“我不过是一个混日子的粥饭僧。传佛心宗,并非我的职责。”当时许多僧众、官员前后八请,求他出来讲法开示,他都坚卧草庵,不肯出山。
那时得道僧者皆喜游历,四处看繁华事态,寻觅优雅风景,但善昭禅师却很少出行,时人批评他缺少禅者的潇洒与韵味。善昭却严肃地说:“自古以来,祖师大德行脚云游,是因为圣心未通,道业未成,所以驱驰丛林,以求抉择,而不是为了游览山水,观风望景。”
在善昭看来,风景再繁华,不过是风景,大德的禅师之所以游历,是因为感悟天地之道,而不是因为美景之美,才四处游玩。
出家人不慕繁华之心,如泥中青莲,清新入脾,令人敬佩。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地位,过哪种生活,只要他内心清净、安谧就可以过得幸福。
人世中一切事、一切物都在不断变幻,没有一刻停留。万物有生有灭,不会为何人何事停滞不前。所谓繁华,大半是停留在生活的表面,觥筹交错、衣帽光鲜、熙熙攘攘的背后往往透出的是一丝丝的苍凉。愚人却总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一如孩子贪恋糖衣药片上那薄薄的一层糖。禅宗中有一句格言,“万物唯心造”。这是一个无善无恶、无爱无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表象、色相、成见等,不存在一切束缚,因而他能来去自由,洒脱轻松。
繁华过后尽苍凉,人更应该珍惜现在,别去想着“未来一定发财”、“将来一定富贵”,谁知道将来又能如何?现在过得好,活出了真我,就已经很快乐,何必强迫自己非要把未来建设得如何辉煌呢?丢掉那些虚幻的东西,认真享受沿路的风景,这才是活着的证明。
有一种幸福叫“忘怀”
人人都想得到幸福。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从古至今,无数人追求幸福的真相,却发现它并无标准可言。精神的满足、心理的慰藉、美的感受、物质的收获,都会给人带来幸福感。有人说幸福是顺利的境遇,有人说幸福是理想达成后的成就感,有人说幸福是万贯家财与高官厚禄,但在更多人看来,幸福无非就是有一份好工作、一个好家庭、一群好朋友、一个好身体。鞋子是不是舒服,只有脚清楚;人是不是幸福,只有自己才知道。
想要得到幸福,除了要努力要奋斗,要向着更光明更美好的未来前进,还有一点常常被人们忽略,那就是少计较过去。人的一生既不可能一直风风光光,也不会一直糟糕不已,过去的经历都是辉煌与落魄的交织。沉溺在过去里的人,或许是满足于自己的意气风发,从而止步;或许会因昔日的失败怯懦不前,再无斗志。无论出现哪一种情况,势必都会让人的幸福感大打折扣,所以,更好的方式就是与过去潇洒再见。忘怀,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