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乾义作品选(随笔卷)
3982700000032

第32章 诗意的追问

尽管林与木相邻/它们还是互不相识——海德格尔在他的诗中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句。看来海德格尔对于菏尔德林提出的“互不相识”问题引起了注意,作为哲学家这正是他要研究的。

在我的眼里,海德格尔的著作中有一种令人新奇的现象,这使他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哲学家——他把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作为他不知疲倦的追问的对象。这使我感到新奇,感到振奋,也激起了追问的渴望。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资料来看,大约从1936年到1968年这三十多年间,他作过《荷尔德林和诗歌本质》的演讲(这成为他很重要的著作),《荷尔德林的赞美诗〈正当节日的时候……〉》的演讲,《诗人何为》的演讲(这是为纪念里尔克逝世20周年时所作,成为他著作中很突出的一篇,引人注目),《词话》一诗的演讲(这是斯特凡·格奥尔格的一首诗被反反复复地追问,像翻地一样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阅释),《荷尔德林的大地与天空》的演讲,《荷尔德林:诗》的演讲……同时,在他的重要著作中,曾经多次引用诗人们的诗作。在《艺术与空间》、《时间与存在》、《艺术作品的本源》等著作中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诗人何为》中引用了里尔克和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图像的时代》、《语言的本质》、《走向语言之途》等著作中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此外,他还引用过歌德等诗人的作品。

海德格尔对诗人的兴趣远远超出了一般哲学家的兴趣,他对有些诗作逐字逐词逐句逐段地分析和阐释,实在让人吃惊于他调动了可能调动的一切手段来反复论说。他认为荷尔德林是诗人的诗人,这里可能有他对荷尔德林的偏爱,或者对荷尔德林的诗歌研究得多一些,这种情形通过阅读海德格尔的著作是不难得出结论的。由于海德格尔的推崇,也使我们对荷尔德林的诗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想,海德格尔对诗歌的关注,或者说把他的研究领域扩大延伸到诗歌,他的目的性是明显的:他并不是从欣赏的角度,也不是从批评的角度,而是从哲学研究的角度对诗歌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细致的追问。他对诗的关注和研究,是为他的哲学研究开辟道路。正如他在《林中路》一书的前面说的一段话: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他本身也是在这“林中路”上行走着,他的“思”也有断绝的可能性,正是因为如此,他想继续走下去,一直走到“林中路”的尽头,于是,他把追问的“思”指向了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他求助于他们的帮助。我们能够看得出来的是,荷尔德林诗中的“澄明”和里尔克诗中的“敝开”,为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示,使他带着诗歌在“林中路”上继续前行,去完成他诗意的追问。因此他说:所有冥想都是作诗,而所有的诗都是思。

当然,诗人们和他们的诗歌给海德格尔带来的收获是巨大的,也使他在哲学的巅峰上独树一帜。他的部分著作得益于诗人和诗歌,尤其是当地的“思”在这行的过程中遇到“突然断绝的”危险的时候,他借助诗歌克服了困难。因此,那些帮助和支持了他的诗人和诗歌一同成为他的“思”的道路,他们在他的著作中成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