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406400000002

第2章

十二律与旋相为宫

十二律音乐中的“律”,有两重含义:构成音阶的每个音;音乐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在一个音级中可以划分成若干音位的准则或规律。古人所谓“律以平声”(见《国语·周语下》),就是这个意思。整个音阶中的各音,都得在这“法律”般的准则统摄之下,安其位、尽其职的。

律的应用是音乐的发展。中国约在商代已有明显的音阶概念。至周,律制渐趋严密。春秋时就能在实践基础上用文字作理论性的总结。相传为公元前七世纪齐相管仲所著《管子》中,就有宫、商、角、徵、羽五音名称,并说明其定位方法——三分损益法(《管子》中有些篇章系后人伪托,然此只提五音,似比后面所引各书要早)。再晚百来年,乐官伶州鸠在回答周景王问话时,说到了七音(五音再加变宫、变徵二音。变,即比本音降半音)及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律名称(见《国语·周语下》)。到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亦用分损益法,记录了十二律相生之法则。

这里以黄钟与西乐的中央c对应,是便于比较。因为中乐定律由黄钟出发,而西乐则由c出发。但钢琴上的中央c音高是固定的,而黄钟的音高屡有变化,两者并不相等。这十二律可分阴阳两组。阳(单数)六,称“六律”;阴(偶数)六,称“六吕”(也可称“六同”或“六间”)。两者亦可合称律吕,或者以“六律”统称十二律。

律的定音、划分作用,在中国起始也很早。相传黄帝时乐官伶伦奉命制律,他就到了“昆仑之阴”,找到一根竹子,选其中心空透,竹肉厚薄均匀的一段,去掉两头竹节,“其长三寸九分”,将它吹出的音作为“黄钟之宫”,名为“含少”(定音管名)。他又“次制十二管筒”,到昆仑山下“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结果,与雄鸣相应的有六,与雌鸣相应的也有六,正好排成一套“黄钟宫”的律(见《吕氏春秋·古乐》篇)。

这种说法,虽荒古无稽考,以“凤凰之鸣”来核验管音,十分虚玄,“三分九寸”之长亦不知是用何种尺。但是,先制一管作标准音管,再制十二管,依“次”短长管身“以别十二律”,这是科学的。可见中国制律之始,早在远古,至少不比五音出现的时间晚多少。蔡邕《月令章句》中说:“黄钟之管,长九寸,孔径(直径)三分,围(周长)九分。其余皆稍(渐)短,唯大小无增减。”这就说得具体了。经学者考定,这里所说的尺寸用的晚周的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以管定音的律叫“管律”。定音之管原为竹管,《月令章句》说“截竹为管谓之律”。后亦有用铜管或玉管的。还有用弦定律的叫“弦律”,用钟定律的叫“钟律”。

“黄钟之宫,律之本也”,黄钟既定,其余十一律均可依“三分损益律”而生之(具体推算法见《什么是三分损益法和十二律的振数》。据《吕氏春秋·音律》所说,其相生序次如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钟在十二律中的地位。所谓定音,就是定黄钟之音。“黄钟之宫,音之主也”,说得并不过分。

那么,黄钟音究竟有多高?由于种种原因,黄钟音高历代有变化,迄无定准(黄钟一变,其余十一律音高亦随之而变)。对黄钟管长测定方法不统一、不科学是原因之一。《吕氏春秋》中所用的尺寸与蔡邕所说的尺寸不同,可能由于所用的标准尺具不同。还有一种叫“黍律”的,以中等的黑黍粒作为测定标准。一粒黍为一分,排至九十分,就算是黄钟的管长(见《前汉书·律历志》)。但黍粒的排法,有谓是竖排的,有谓是横排的,两者长度就相差很远。也有用另一法,即以直径三分之管,中实黍粒,以一千二百粒正好塞满的管长当作黄钟的管长。这种定律法,当然不精密,不准确。还有更荒谬的如宋代的魏汉律,竟用宋徽宗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各三节之长相加作为黄钟之管长。这比“黍律”更远离科学。另外,外来音乐的渗入,律制的改革,都牵动黄钟音高的变易。有人统计过,北宋一代的黄钟,就有相当于西乐的#f、d、#c等不同高度的变动。

秦汉以后,生律日繁。汉元帝时郎中京房因发现十二律相生到末一律时,不能回到原来的宫音位置上,故继续往下推至六十律。南朝宋元嘉年间的钱乐之及梁之博士沈重,复将六十律往下推,生至三百六十律,则与开始之律完全相同了。不过这六十律与三百六十律都只是纸上的推算,在实际上,无论怎样先进的乐器都难以将一组音级划分得如此细密。

至于律制,后代也续有发展,如五代周世宗显庆年间发表的王朴律,明朝朱载土育所创的十二平均律等。但这些律都是在十二律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隋唐时的燕乐,虽音阶是新的,但都是以传统的十二律名称去规范。故五音、七音、十二律,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旋相为宫十二律的出现,乐理渐趋精密,但是演奏或演唱受乐器和歌喉音域的限制,如用一种宫调,显得单调,不能尽情表现各种复杂的情绪。故音乐家们又进一步发明了“旋宫”之法。

旋宫的理论出现亦很早。《礼记·礼运》篇说:“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因周时五声、七声、十二律已全,已具备了旋宫条件。

所谓“旋相为宫”(又名“还相为宫”或“旋相为均”),就是十二律中各律都可以轮流作宫音,也即是宫音可在十二律中循环往复转动。当然,决定以何律作为宫音,整个音级各音均按次推移,这是“调高”的转移。

宫音对准黄钟,则为黄钟宫(以黄钟作为宫),如果转动内圈,将宫对准大吕,则为大吕宫。这时的夹钟就是商,仲吕成为角,林钟为变徵,夷则为徵,无射为羽,黄钟为变宫。如果宫音对准太簇,则为太簇宫,其他各音亦依次推移。这样,宫音在十二律中循环流转一次,便可得十二种不同音高的“宫”。

另外,唐《乐书要录》说:“若穷论声意,亦当旋相为商,旋相为角。”照理说,“旋相为宫”本就包括“旋相为商”、“旋相为角”。但这里所说还有另一重意思,即“旋宫”理论还可用之于“调式”的转换。以宫为起音,即以宫作为乐曲的主音(在乐曲旋律中居核心地位)的称“宫调式”。五音或七音中各音都可以作为乐曲的主音,构成不同的调式。以商为主音的就叫“商调式 ”,以角为主音的就叫“角调式”;这样,五音就有五种调式,七音就有七种调式。这些调式,也同样可用“旋宫”方式在十二律中流转,故五音(5×12)就可以有六十种调式,七音(7×12)就可以有八十四种调式了。古人习惯把宫调式称为“宫”,把其他调式称为“调”,如八十四调,可分称为十二宫七十二调,或合称八十四宫调。

当然,这里所说的六十调或八十四调,也都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在实际应用上远没有这么多。如隋唐燕乐的主乐器琵琶四弦,每弦七调,只构成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只用七宫十二调(见张炎《词源》);元代北曲只用六宫十一调;明清以来的南曲只用五宫八调,合称十三调,而常用的只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

旋宫理论,秦汉以后稍稍废弛,至唐太宗时,祖孝孙考定雅乐,使旋宫八十四调又行。旋宫的使用,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明清的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在明清有较大发展。一是许多古老的说唱品种得到保存、传播并不断更新发展;另一方面,新的曲种纷纷出现,有的迅速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曲种。全国各地现存的说唱曲种共有300多个,其中很多是在明清时期形成,鸦片战争以后成熟的。

现简介几类主要的曲种:

鼓词类明清时期流行于北方各省,前身是宋元鼓子词、词话。演唱者自击鼓板掌握节奏,用大三弦伴奏。唱词以七字句为主,辅以十字句。说、唱都注重吐字行腔。唱腔曲调性强,较擅长于表现大型题材。由于演唱历史故事时间较长,清代兴起选唱精彩段落的“摘唱”、“段儿书”,出现中、短篇大鼓书。清乾、嘉时期八旗子弟中盛行短篇鼓词,有《红拂私奔》等作品,称为“子弟书”;其音乐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因文词过于雅训,曲调沉缓,不到百年即衰亡。

鼓词与各地民歌、小曲结合,形成名为“大鼓”的鼓词类说唱品种。清末全国已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10余种大鼓。流行于河北的西河大鼓,前身是木板大鼓。清道光、咸丰年间,艺人马三峰加以改革,用铁片代替木板,用大三弦代替小三弦,使之日趋完善,不久由农村进入城市,对各地大鼓书影响很大。

山东梨花大鼓,也是先流行于农村。晚清刘鹗《老残游记》说它“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间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故事”。梨花是犁铧的转音。进入城市大约在19世纪下半叶。艺人王小玉创“南口”一派,曲调刚健明快;另一派称“北口”,曲调浑厚质朴。

京韵大鼓也叫京音大鼓,主要流行北京、天津一带。它在木板大鼓基础上,与子弟书结合,不断吸收京剧、梆子腔等音乐发展而成。曲调流畅明亮,强调字正腔圆。刘宝全、白云鹏等以北京话说唱,伴奏除三弦外增加四胡。刘宝全嗓音清脆明亮,高亢挺拔,对京韵大鼓的发展有卓越贡献。

弹词类 源于宋以来陶真及词话,元末杨维桢《四游记弹词》已见弹词之名。明中叶已在江南流行,清代中期,除苏、杭、扬及南京等地城乡外,还流传北方大中城市。出现了一批优秀弹词艺术家,如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他们在音乐上都有其独特的创造和发挥,从而形成“陈调”、“俞调”、“马调”等不同唱腔流派,对弹词音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840年后,弹词进入上海,女艺人增多,产生“弹词开篇”、“拆唱”等短篇演唱形式。后世较有影响的弹词类曲种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浙江犁铧文书等。

弹词以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要伴奏,音乐曲调性很强,演唱风格细腻。

牌子曲类明清时期利用民间流行小曲曲牌,以一定方式连接成为套曲来演唱故事,称为牌子曲。与宋元诸宫调形式相仿,而曲牌不同。北方有流行于京、津的“单弦牌子曲”(也叫“八角鼓”),流行于河南的“曲子”(也叫“鼓子曲”)等。南方有“四川清音”、“广西文场”等。结构方式一般是:

曲头——若干曲牌连接——曲尾

各地有许多共同的曲牌,如《银纽丝》、《寄生草》、《叠断桥》等。北方多以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南方则是琵琶或二胡。其它还有“道情类”、“琴书类”等大的说唱形式,每类都有多种曲种,它们的曲调、伴奏乐器及演唱方式也各有特色。

少数民族中也有自己的说唱音乐,如蒙古族的“好力宝”、白族的“大本曲”等。

音乐常识音乐杂谈音乐基本常识

乐音体系

音乐中所使用的有固定音高的乐音的总和,叫乐音体系。

音列

把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着一定的音高关系和次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依次排列起来,就叫音列。

音级

乐音体系中的各音叫做音级。音级又可分为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两类。

基本音级

在乐音体系中具有七个独立名称的音级,叫基本音级。即do、re、mi、fa、sol、la、si。钢琴上有52个白键子,就是由这七个基本音级循环重复着的。

半音和全音

计算两个音之间的距离的最小音高单位叫半音。两个半音相加就等于一个全音。

变化音级与变音记号

将基本音级1、2、3、4、5、6、7升高或降低所得到的音级,叫变化音级。作升高或降低的符号,叫变音记号。

自然半音与自然全音

由相邻的两个音级构成的半音,叫自然半音。

由相邻的两个音级构成的全音,叫自然全音。

变化半音与变化全音

以同一个音级为基础,采用升或降的不同方式构成的半音叫变化半音。

以同一个音级为基础,采用升或降的不同方式构成的全音,叫变化全音。或者是采用隔开一个音级的方式构成的全音也叫变化全音。

等音

由于变音记号的产生与应用,便形成了一个音同时会有两个或三个和它音高相等的音,但音的名称、记法、意义不相同,这样的音高相同,名称、记法、意义不相同的几个音,叫等音。也叫同音异名音。

音域和音区

音域,一般指人声或者乐器在整个乐音体系中所能达到的高低范围。音区,是指音域中的某一部分。一般都分为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三种。

简谱

是记谱法的一种。简谱记谱是用各种记号把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关系记录下来的方法。

音符

在简谱体系中,记录音的相对高度的符号,叫音符。简谱的音符是用7个阿拉伯数字来表示的。其排列顺序同数字的大小一样。

如:1 2 3 4 5 6 7。但在读法上不念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而要读成do、re、mi、fa、so、la、si。这7个音有两种名称。一种叫唱名,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一种叫音名,用英语字母表示。

八度

为了表示比1 2 3 4 5 6 7这7个音有更高或更低的音,采用在这7个音的上边或下边加上小圆点的办法来表示。在音符的上边加上一个圆点,表示这个音比原来不带点的音高八度;加上两个小圆点,表示比原来不带点的音高两个八度,比带一个小圆点的音高一个八度。反之,在音符的下边加上一个小圆点,比原来不带小圆点的音低八度,加上两个小圆点,比原来不带小圆点的音低两个八度,比带一个小圆点的音低一个八度。因此,相邻的两个具有同样名称的音叫八度。

附点音符

带附点的音符,简称附点音符。附点音符是在单纯音符(不带附点的基本音符)的右边,加上小圆点而构成的。

休止符

休止符,在音乐的进行中,表示音的间歇(停顿)的符号。

连音符

由于节奏的反常变化,使音符的时值产生某种特殊形式的标记,叫连音符。常见的连音符有三连音、五连音、二连音、四连音等。

三连音

把两个同长度的音分成均等的三分来演唱或演奏,在时值上三等分和两个同样长度的音一样,这样的形式叫三连音。

小节

在歌(乐)曲中,完全重复出现的节拍单位,叫小节。或者说两条小节线之间的部分,叫小节。

小节线

小节与小节之间,使彼此能够分开的垂直线,叫小节线。

弱起小节

在歌(乐)曲的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是从弱拍或者是从强拍的弱部分进入小节的,叫弱起小节。

终止线

在歌(乐)曲中,有明显分段的地方,或者是歌(乐)曲的曲终了的地方,常用两条垂直的线做为结束,这两条垂直的线,叫终止线,也叫双小节线。

节奏

在音乐作品中,把长短时值相同的音或不相同的音,按着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形式,叫节奏。

节奏型

相同的节奏连续多次地出现,叫节奏型。

节拍

相同时值的重音与弱音有规律地循环出现,叫节拍。

拍子

节拍中的每一个时间片断,叫一个单位拍,也叫拍子。或者说在一小节内,固定不变的长度单位。

拍号

表示拍子的记号,叫拍号。拍号的位置要写在歌(乐)曲的开头处的左上方。在五线谱中,要写在谱号和调号的后边。

单拍子

在一小节内含有一个强拍的拍子,叫单拍子。单拍子包括二拍子与三拍子。由两个单位拍构成的节拍,称为二拍子。由三个单位拍构成的节拍,称为三拍子。

复拍子

复拍子是在单拍子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或者说,复拍子在每一小节里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类·型·的单拍子构成的。所以,四拍子、六拍子、九拍子等,都叫复拍子。

切分法

切分法,是通过用切分的办法来颠倒原来正常拍子的强弱关系,使原来的强拍由于切分的原因而变成弱拍;使原来的弱拍由于切分的原因而变成强拍。这种方法,叫切分法。

切分音

切分音,是由于通过切分的原因而改变了拍子的强弱的具体音节,叫切分音。形成切分音的几种方法有4种:

①用连线的办法达到强弱关系的倒置。

②用音值长短的办法达到强弱关系的倒置。

③用休止符的办法达到强弱关系的倒置。

④用临时加入强音记号的办法,使强弱关系倒置。

音程

音程

在乐音体系中一个音与另一个音之间的音高关系,叫音程。

旋律音程

即两个音一先一后的发声所构成的音程,叫旋律音程。

和声音程

即两个音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程,叫和声音程。

音程中的两个音的名称,在和声音程中,较低的音(下方音),叫根音,较高的音(上方音),叫冠音。

在旋律音程中,音程在上行或平行的形式时,先出现的音,称为根音,后出现的音,称为冠音。在旋律音程的下行形式时,先出现的音为冠音,后出现的音为根音。

度数

即音程中的两个音之间所包含的自然大调音阶的音级数目,称为度数。在五线谱上,就是两个音之间所占的线与间的数目。

音数

音程中,所含的半音和全音的数目,叫音数。

自然音程

自然音程,包括纯音程、大音程、小音程、增四度与减五度的音程。

单音程与复音程

八度(含八度)以内的音程,叫单音程。超过八度的音程,或隔开几个八度的音程,叫复音程。

等音程

两个音程孤立起来听时,声音效果完全一样,但是在作品中的意义、写法却不相同,这样的两个音程关系,叫等音程。

协和音程

听起来悦耳、融合的音程,叫协和音程。在协和音程中,还存在着协和程度的差别,根据协和程度的差别又可分为极完全协和音程、完全协和音程和不完全协和音程。

不协和音程

听起来音响比较刺耳,彼此间不很融合的音程,叫做不协和音程。

音程转位

把音程的根音和冠音的位置相互颠倒,叫音程转位。

①音程的转位,无论根音或冠音均按八度转动。

②在一个八度内进行的转位,前后两个音程度数的总和等于9。

③纯音程转位后仍然是纯音程。

④大音程转位后成为小音程。

⑤小音程转位后成为大音程。

⑥增音程转位后成为减音程。

⑦减音程转位后成为增音程。

⑧同样的道理,倍增音程转位后成为倍减音程,倍减音程转位后成为倍增音程。和弦

和弦

按着三度音程的关系,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叠置起来,这种结合方式,叫和弦。

三和弦

由三个音按着三度的音程关系构成的和弦,叫三和弦。三和弦中可分为: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四种。

七和弦

由四个音按着三度关系叠置起来的和弦,叫七叫弦。七和弦又可分为:

①大小七和弦。

②小小七和弦。

③减小七和弦。

④减减七和弦。

⑤增大七和弦。

⑥大大七和弦。

⑦大小在七和弦。

转位和弦

把和弦的第三音、第五音或者是第七音转到低音部去,作为和弦的低音,叫转位和弦。

等和弦

等和弦是指两个和弦孤立起来听时(单个听时),在声音效果上,有相同的感觉,但在音乐作品中的写法、意义都不相同,这样的两个和弦,就叫作等和弦。调式

调式

按着一定的关系将几个音结合在一起(一般不超过七个音),组成一个含有主音的音列体系,这个体系就叫作调式。

调式包含大调式、小调式以及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民族调式。

调号

在简谱中常见到的1=c,1=F等记号,在五线谱的高、低、中谱表上的右边加上升记号或降记号,这些记号就叫调号。

自然小调

自然小调是小调式中最基本的形式,以α小调为例,它的音阶结构是:

和声小调

把自然小调的第七级(Ⅶ)音升高半音,使第Ⅶ级5变成#5,使第Ⅵ级与第Ⅶ级之间形成一个增二度的新音程,这是和声小调特有的色彩与标记。

旋律小调

在自然小调的音阶中,上行排列时,把第Ⅵ级、第Ⅶ级升高半音,下行的时候,再把升记号还原,使其同自然小调完全一样,即旋律小调。

平行大小调

平行大小调,也叫关系大小调。即在自然形式中,大小两个调所用的音是相同的,所用的调号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是两个调的主音位置不同而已,这样的大小两个调,就叫关系大小调,也叫平行大小调。

同名调

同主音的大小调,即以同一个音级作为主音的大小调,叫同主音的大小调,也叫同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