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戏场中,有假猴戏,以人扮猴,沿袭魏晋遗风。宋人上官融《友会谈丛》载,沧州节度使米信之子,恣纵费荡,其父死后,只能假代狱卒摇夜铃以糊口。“京师货药者,多假弄狮子、猢狲为戏,聚集市人。供奉者,形质幺麽,颐颊尖薄,克肖猢狲,复委质于戏场焉。韦绳贯颈,跳踯不已。”这是以真人扮演猴戏的生动例子。
在金元院本中,有一些名目涉及猴,如《四酸提猴》、《四偌大提猴》、《调猿挂铺》、《食店提猴》、《调猿香字爨》、《看马胡孙》等。也许这些院本中的猴,都是由真人来扮演的。
明代有拟猴、拟虎之戏。明人陆粲《说听》写道:“弘治间(1488—1505),有贵戚封侯者,侍饮禁中。既过三爵,几有‘太阳同物’之意。伶人为一猴,乘高跳弄,指之曰:‘这猴子爬得高跌得重!’当宁谕意,为改容者久之。”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上记郑姓书生嘲弄势利小人程某,命戏子演戏:“戏子领命,因扮二虎。一虎先衔一羊自食,旁有饿虎,踞地视之,虎怒吼,衔羊而去。他日,饿虎得一鹿,前虎尤饿甚,欲分食。乃扮山神出,判之曰:‘昔日衔羊不采揪,今朝获鹿敢来求?纵然掬尽湘江水,难洗当初一面羞!’”结果程某大惭而去。明人康海有《中山狼》杂剧,剧中的狼自然由真人扮演,可谓是拟狼戏。
清代的拟兽戏,富于民俗色彩。仅清人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就提到模拟马、龙、狮等动物的游艺。如“竹马灯”之戏:“元夜儿童骑之,内可秉烛,好为‘明妃出塞’之戏。”又如“龙灯斗”之戏:“以竹篾为之,外覆以纱,蜿蜒之势,亦复可观。”再如“狮子滚绣球”之戏:“以羊毛饰为狮形,人被之,滚球跳舞。”显然,这些拟兽戏都是从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唐代的“五方狮子之戏”等传承而来的。
在清代的戏曲舞台上,有一位以扮演猴子戏出名的伶人杨月楼,人称“杨猴子”。徐珂《清稗类钞·优伶类》说:
杨月楼,安徽怀宁籍……人称之曰杨猴子。演《西游记》悟空,必以武生绘面为之,或竟有不绘面者,此角以超距灵捷、舞棒圆熟为工。月楼本善武生,扮相绝佳,而技击、台步、身段、打把,又靡不精。每扮悟空,如《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金钱豹》等剧,皆灵活如猴,有出入风云之概,故以猴子见称。
另外,武术中的“猴拳”,也是模仿猴的神态动作的。猴拳是中国拳术之一,以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而得名。据记载,中国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猴舞和猴拳。西汉长信少府檀长清曾在一个盛大宴会上表演“猕猴舞”。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帛画《导引图》上有“沐猴灌”的名目和图像,描绘的正是猴子的动作。猴拳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其动作内容既要模仿猴子机灵、敏捷的形象,又要符合武术的技击特点,如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蹬枝、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都是具有形、法统一的猴拳动作。有的套路还编进一些跌、扑、滚、翻动作。猴拳要求做到形象、意真、法密、步轻、身活。形象就是外形要像猴子,如耸肩、缩颈、圆背、束身、弯肘、垂腕、曲膝等。意真是要做到神似,表现猴子的精神。法密是方法要紧密连贯,有起伏,有节奏。步轻是步子轻巧迅速。身活是身子灵活。作家汪曾祺先生在《王四海的黄昏》里,写到一位擅长南派猴拳的江湖艺人王四海,说他“果是身手矫健,状如猿猴。他这猴拳是带叫唤的,当他尖声长啸时,尤显得猴气十足。到他手搭凉棚,东张西望,或缩颈曲爪搔痒时,周围就发出赞赏的笑声。——自从王四海来了后,原来在旷场上踢皮球的皮孩子就都一边走路,一边模仿他的猴头猴脑的动作,尖声长啸”。
鸟歌万岁
“天鹅舞”、“孔雀舞”早已闻名世界,而舞凤、舞鹤、舞鹅、舞鸡等一直在民间流传。当人们模拟禽类的神态、姿势做各种像禽类那样的动作时,一种新的艺术就出现了,这就是拟禽戏。美学家阿瑟·丹陀在《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中说过一句有意思的话:“儿童模仿鸬鹚,比真正的鸬鹚更奇妙。”因为真正的鸬鹚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鸟而已,而人类对它的模仿却差不多是一种艺术。
拟禽戏的出现应当很早。《周礼》中提到旄舞、羽舞,旄和羽不但是先民们舞蹈时所用的道具,还是他们模拟兽类和鸟类动作的标志。
世界上各个地方的人,都有拟禽表演。鸵鸟部落的人,把自己打扮成鸵鸟。乌鸦部落的人,把自己打扮成乌鸦。鸸鹋部落的人,把自己打扮成鸸鹋。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第九章中曾转述过一段阿留特人演出的哑剧:“一个手挽着弓的阿留特人扮成一个猎者。另一个人则扮作一只鸟。那个猎者用姿态表现出他看见那样美丽的鸟儿觉得非常喜悦,但不愿杀死它的心绪。另一个人就模仿鸟儿要逃走的情形。猎者踟蹰了一会儿,终于引弓射鸟。那鸟儿蹒跚地摇了一阵就倒地而死。猎人快乐地跳了一会儿,但到后来他又伤心嗟叹,后悔不该杀死那么美丽的鸟儿。忽然,那只死鸟儿苏醒了过来,而且变为极美丽的女郎,投身到猎者的怀抱里去。”这种哑剧显然是一种拟禽戏,不过其中也有猎人出现而已。日本有一种高跷,叫“鹭脚”,演员身穿白色衣服,脚踩高跷进行表演,这是一种模拟涉禽的舞,因为涉禽都有长长的腿。中国一些地方的高跷秧歌,要在水田中表演,演员虽然不再装扮成鸟的样子,但这种表演方式也许仍是从拟禽戏来的。云南博物馆收藏的先秦两汉时期滇王国的青铜艺术品上,有大量描绘“羽舞”的图。舞者都戴羽冠,穿羽衣,饰羽尾,有的手里也执长柄羽毛。特别是,不少舞者嘴唇突出,形如鸟喙,好像戴着鸟形面具,故被称为“鸟人”。他们的装束和姿态,无疑是在模仿鸟类的形状和动作。
《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里的“鸟申”是一种健身术,像鸟儿展翅一样运动身体。表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模仿动物姿态作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东汉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最后一种动物是鸟,也即仿效鸟的姿态,展翅伸足,俯身仰首,借以加速血液循环。五禽戏称为“戏”,而不称为“术”或“操”,应是它本身含有戏乐的意思。运动养生,又叫中医健身术,是指运用传统的体育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宇宙生物界,特别是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华佗的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九十多岁,还耳聪目明、牙齿完好。五禽戏的出现,使中医健身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为以后其他运动保健形式的出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晋代有“鸲鹆舞”,据《世说新语·任诞》注说,晋人谢尚善此舞。王导在宴会上对谢尚说:“闻君能作鸲鹆舞,一坐倾想,宁有此理不?”于是谢尚便着衣帻而舞,俯仰自如,旁若无人。这种鸲鹆舞的详情不得而知,但晚清池志澂在《沪游梦影》中说,沪上演出的“东洋戏”中有此舞:“东洋戏者,大抵即中国之变戏法也。其戏有硬功、软功之分:初以粗铁数丈横系于戏台东西柱上,一人左执扇,右持盖,跣行其上;初尚按步徐行,继而翘一足作鸲鹆舞,两手握线翻筋斗……”照此,鸲鹆舞的特征性动作,似为“翘一足”,也即“金鸡独立”之类。这正是某些禽类常有的动作特征。
南北朝时的杂技“凤凰衔书”,也是一种拟禽戏。据说这种杂技在宋、齐、梁时很受朝廷重视。《隋书·音乐志》载:
自宋、齐已来,三朝有凤凰衔书伎。一日元会,太乐奏凤凰衔书伎,至乃舍人受书,升殿跪奏。
《南齐书》称这一节目为“盖鱼龙之流也”,是宋、齐、梁三代朝廷庆贺元旦的例行仪典。朝会开始,半空中吊下一只彩凤,凤嘴里衔有新年祝词。凤凰是人扮演的,故实为拟凤戏。这种拟凤戏在后代也有。清代云槎外史《红楼梦影》第二十二回写到《舞凤凰》,说:
大家起身往大观园来,就在楼上看,爷们在山子上坐了。相离有一箭多地,挡着帷幕,只听里面奏着细乐。不一时,撤去帷幕。东边是一座绢帛做的山峰,上头立着只彩凤。西边也是绢帛做的一座白石赤栏的瑶台,上面站着福、禄、寿三星,都有人高。向那只彩凤指点,那只凤便长鸣一声,起在空中盘旋飞舞,映着日光,十分绚烂。舞了有一个时辰,仍旧落在山上。
这凤凰也是由杂技艺人扮演的。
人类对于凤凰的模仿,实际上是对于百鸟的综合模仿。凤凰不是一种真实的鸟类。但关于凤凰的传说,东西方都有,不过形象大相径庭。凤凰在英语里叫Phoenix,在埃及叫Benu,在印度叫Garuda,在阿拉伯叫Anqa,在波斯叫Simorgh。它是传说中的神鸟,色彩斑斓,有些像鹰,但羽毛为红色和金色。在阿拉伯的传说里,凤凰从火中诞生。凤凰的生命是周期性的,每隔一段时间它就自焚一次。自焚前,它会唱一首优美的挽歌,用翅膀扇动火苗把自己化为灰烬,然后在灰烬中获得再生。它永远不会死,所以又称“不死鸟”或“火烈鸟”。一般认为,凤凰自焚的周期是五百年一次。在埃及传说里,凤凰与太阳崇拜有关,任何时间里一次只有一个凤凰,均为雄性,它的真实原形可能是鹰,也可能是孔雀。根据希腊传说,凤凰生活在阿拉伯荒漠的一口井的旁边,它每天清晨都会在水里沐浴并唱着优美的歌曲。这时,埃及的太阳神就会停车倾听。凤凰自焚以后,再生的凤凰会把自焚凤凰的灰烬放在蛋壳里,飞送到太阳城(Heliopolis)里太阳神的祭坛上。因此,凤凰又是不朽和再生的象征。罗马诗人奥维德对“不死鸟”有如下的描述:“大部分怪物都是由其他生物衍生而来的,只有一种例外,它们可以再生,亚述人称之为不死鸟(Phoenix)。不死鸟并非靠花草果实维生,而是以乳香为食。在降生五百年后,它会落在棕榈树顶端的橡木枝上为自己搭建一个巢,然后出外收集肉桂、甘松和没药等香料,衔入巢内,垫在自己的身下。当它呼出最后一口气后会悄然死去,此时从它的身体里将飞出一只新的不死鸟,同样拥有五百年的生命。等这只不死鸟长大到有足够的力量时,就会把父母的巢从树上升起,衔往埃及的赫利奥波利斯城,放在太阳庙里。这个巢是它的摇篮,同时也是它父母的坟墓。”凤凰是神鸟,鸟中之王。古人说,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后来便“凤凰”合称;再以后,“龙凤”相配,凤便成了宫廷后妃的代称。
根据中国神话传说,凤凰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叫“皇鸟”、“鸾鸟”及“凤鸟”。《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一种鸟,样子像鸡,有五彩的花纹,叫“凤凰”。这表明凤凰的形象一开始便是很美丽的。以后,它也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颌、鸡喙(见《淮南子·览冥训》)。它非梧桐不栖息,非竹实不吃(见《诗·大雅·卷阿》)。它自歌自舞,见到它意味天下太平。它为群鸟之首,追随者以万计。凤凰死在一座山上,群鸟每七八月到这里来吊唁它,过十七八天才散去,故此山叫“吊唁山”(见《水经注异闻录·鸟吊》)。
凤凰应该是百鸟风采的综合与升华。中国北方民族对禽中之王——鹰很崇拜。中国凤凰的定型化和规范化,是在以鸡、雀为基本形态的基础上,汲取了鹰的特征。我们现在从艺术品上常见的凤凰,实际是集鸡冠、雉尾、鹰目、孔雀翎、鸳鸯羽等于一身。有的学者对凤凰作过详细的考证,结论是:凤凰有德、顺、义、信、仁五种美行。也即《山海经》所谓“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具体地说:首,智慧也,能审时度势,又有对信仰的忠诚,此乃德;翼,理想也,有远大目标,一往直前,此乃顺;背,肩负也,敢于承担,遵守使命,此乃义;腹,信念也,诚信为本,坚守价值,此乃信;膺,胸怀也,包容广大,有凝聚力,此乃仁。凤凰集五美于一身,注定是一个光彩的形象。因此古人创造出了种种关于凤凰的艺术,其中包括“凤凰衔书”、“舞凤凰”这样的拟禽戏。
唐代宫廷中的著名乐舞“鸟歌万岁乐”,在演出时,由舞伎装扮成鸟像,并模仿鸟的啼叫和动作,古代称为假面舞,其实也是拟禽戏。关于“鸟歌万岁乐”的具体情况,《旧唐书·音乐志》中有记载:
鸟歌万岁乐,武太后所造也。武太后时,宫中养鸟能人言,又常称万岁,为乐以象之。舞三人,绯大袖,并画鸲鹆,冠作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