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汤头歌诀方解
4244800000019

第19章 收涩之剂

十七、收涩之剂九首附二方

凡是具有固涩收敛功能,以治人体气血精津滑脱散遗的方剂叫收涩之剂。气血津精是人体宝贵的物质,维持生命的正常活动,它们不断地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新陈代谢,循环不已。若因正气久亏,或戕伐太过,致使气血**消耗滑脱太过,又补充不及,则出现气血**亏损不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说,气血精津的滑脱散失与正气不足密切相关。在一般情况下,收涩剂中往往加入补益剂。如益气固表以止自汗,养阴固表以止盗汗,温中涩肠以止泄泻,益肾固下元以止精滑尿频等。收涩是治标,补益是治本。若“急则治其标”。收涩只宜用于正虚无邪的情况,若发热汗出,痰饮咳嗽,火扰精室,食积泄泻,血热崩漏均非本法所能治疗。

1、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金锁固精芡连须,龙骨蒺藜牡蛎需;

莲粉糊丸盐酒下,涩精秘气滑遗无。

组成:潼蒺藜60克芡实莲须各60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

用法:共为细末,莲肉糊精为丸。每日两次,每次9克,淡盐汤送下。

主治:精关不固,遗精滑泄,日久不愈,神疲无力,腰耳鸣。

方解:肾藏精,主封藏。肾因某种原因,或相火妄动,或湿热下注,扰动精室,或肾虚精关不固等,致遗精滑泄。本方所治即肾虚精关不固所致。肾虚,封藏失司,**自泄,**久亏,阴伤及阳,故神疲乏力。腰为肾之府,肾开窍于耳,故肾亏积久,腰耳鸣。方中潼蒺藜甘温,入肝肾,补肾固精。莲子、芡实俱甘涩平,入脾肾,益肾涩精,二药助潼蒺藜补肾虚,治精关不固的滑精遗精早泄。龙骨、牡蛎经火煅后,其收涩之力尤佳,配上涩精的莲须,专以收涩为用。诸药合用,既补益肾气不足,又收涩精之外泄。本方以收涩为主,若遗泄止,则当以补肾益精为主。若在本方加金樱子、菟丝子,补肾涩精效更好。加淡盐汤是引药入肾。本方为固涩之品,若湿热为患或热扰精室,以致遗精者勿用。

2、茯菟丹《和剂局方》

茯菟丹疗精滑脱,菟苓五味石莲末;

酒煮山药为糊丸,亦治强中及消渴。

组成:菟丝子300克五味子240克茯苓石莲子各90克山药180克

用法:先将菟丝子用酒浸,然后将余药中山药用酒煮成糊,和入其它药末,共为丸,每次10克,日2~3次,治遗精用淡盐汤送下,治白浊用白茯苓汤送下。

主治:遗精滑精,白浊,赤浊,消渴,精神萎靡,面色白,舌淡白,脉沉弱。

方解:肾虚,下元不固,肾不藏精,故遗精滑泄不止,或尿浊日久不愈。精血久耗,气血衰减,故精神萎靡,面色白,纳差。肾虚气血不足,则舌质淡苔白,脉沉无力。法当涩精止遗,益肾固气。方中菟丝子辛甘平,补肾益精髓止滑精遗浊,阴阳并补。五味子酸涩温,补益心肾,固精气,收涩止遗。石莲子甘平涩,以增强五味子涩精固气之功。山药、茯苓,补脾气益肾精,补后天以养先天。诸药合用,止遗精白浊及神疲乏力,腰耳鸣等症。

3、治浊固本丸《医学正传》

治浊固本莲蕊须,砂仁连柏二苓俱;

益智半夏甘草同,清热利湿固兼驱。

组成:莲须黄连(炒)各60克砂仁黄柏益智仁半夏(姜制)茯苓各30克猪苓60克炙甘草90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汤浸蒸饼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克,空腹温酒送下。

主治:胃热渗入膀胱,小便混浊。

方解:本方主治为过食酒浆厚味,变生脾胃湿热,湿热浊邪下渗于膀胱,故小便混浊。方中黄连、黄柏,苦寒清脾胃及下焦湿热。茯苓、猪苓淡渗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半夏燥湿健脾,配黄连,寒热相济,健脾清胃,正本清源。脾与胃,肾与膀胱相表里,湿热之邪上伤于胃,下伤及膀胱,必然伤及脾肾,故用砂仁、益智仁强脾固肾。莲须甘平性涩,收涩以止小便混浊。炙甘草健脾和中,又可防黄连、黄芩的苦寒伤胃。本方不仅能清热利湿止下浊,且可补益脾胃肾以固本,故名治浊固本丸。

4、诃子散《兰室秘藏》

诃子散用治寒泻,炮姜粟壳橘红也;

河间木香诃草连,仍用术芍煎汤下;

二者药异治略同,亦主脱肛便血者。

组成:诃子15克罂粟壳12克干姜15克陈皮10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下痢,泄泻日久,食谷不化,肠鸣腹痛,或脱肛,或大便中带有脓血。

方解: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运化失司,食谷不化,故泄泻下痢,日久难愈。中阳不足,阴寒内凝,气血不通,故腹痛肠鸣。中气下陷,故脱肛。病久寒湿伤及肠络,故下痢脓血,当是白多赤少。法当温中固涩。方中诃子酸苦平,性涩,止泻收脱。罂粟壳酸涩平,固肾涩肠,止腹痛。炮姜温中阳以祛寒;陈皮行气健脾,二药合用,健脾温中,行气止痛。诸药合用,温中固涩止痛。若因湿热引起的泻痢非本方所宜。

附方:河间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诃子30克(生熟各半)木香15克甘草3克黄连10克用法:共研细末,每次6克,用白术、白芍汤送下。按:本方无炮姜,有黄连,对湿热下注引起的泄泻和下痢脓血合证。按原方中白术燥湿健脾,白芍缓急止疼。若疼轻而泄泻,当白术用量重,白芍量减。若腹痛而下痢脓血,当白芍量重,白术量轻。临证灵活掌握运用。

5、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

菖蒲远志及当归,补肾宁心健忘觉。

组成: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甲(炙)各30克

用法:为细末,夜卧时,人参(或党参)汤送服6克,亦可按原量酌减,水煎温服。

主治:心肾两虚,小便频数,或如米泔,心神恍惚,健忘食少,以及遗尿,滑精。

方解:本方主治心肾两虚,水火不相济所致。心主神,心气虚神失所舍,故恍惚健忘。肾虚封藏失职,摄纳无权,肾浊下注,故小便如水泔色,或遗尿滑精。法当养心益肾,涩精止遗。方中桑螵蛸甘咸涩平,入肝肾,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止遗。龙骨质重而涩,敛心神而涩精气。龟板性阴,益肾阴而补心气。人参补中气。当归养心血。茯神养心安神。远志、菖蒲,安神定志,交通心肾。诸药合用,补益心肾,交通上下,涩精固脱止遗。对心肾两虚所致的小便频,色如米泔,健忘恍惚,小便频数等症适宜。若因湿热下注,热扰心肾所致者非所宜。

6、真人养脏汤《和剂局方》

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

组成:人参6克当归9克白术(培12克)煨肉蔻12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白芍15克木香9克诃子12克罂粟壳20克

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泻痢日久,脾肾虚寒,滑脱不禁,日夜无度,甚至脱肛,腹痛喜温喜按,疲倦少食,苔淡白,脉迟细者。

方解:本方主要用于久泻久痢,积滞已去但脾胃已虚,肠不能固摄之症。由于脾胃已虚弱,水谷不化,清阳不升,更加重泄泻或下痢。脾运化不健,胃纳受影响,故不思饮食。泻痢日久不愈,脾阳虚往往导致肾气亦虚。脾肾虚,命火衰,下元虚寒,脾失固摄,则滑脱不禁,甚则脱肛。治宜涩肠固脱,温中补虚。方中罂粟壳酸涩平,涩肠止泻止痛且重用。肉桂辛甘热,补命火,温肾暖脾。二者温涩相合为君药。肉蔻温肾暖脾而涩肠。诃子酸涩平,助罂粟壳涩肠固脱止泻。人参、白术健脾益气。诸药是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与健脾益气燥湿并用,泻痢可止。久痢伤阴血,当归、白芍养血和营。木香调气止里急后重腹痛。甘草调和诸药,合白芍尤善缓急止痛。若腹泻滑脱不禁,久泻不愈者,要酌加附子温脾肾,补命火,合肉桂有补火生土之功。若泻痢为湿热者,及内有积滞者慎用。

7、当归六黄汤《兰室秘藏》

当归六黄治汗出,芪柏芩连生熟地;

泻火固表复滋阴,加麻黄根功更异;

或云此药太苦寒,胃弱气虚在所忌。

组成:当归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黄芩15克黄柏15克黄连15克黄芪30克

用法:共研为末,每次15克,水煎服。或作汤剂,按比例酌情增减。

主治:阴虚有热。盗汗自汗,发热面赤,心烦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主治为阴虚且内有火热之邪所致的自汗、盗汗。阴虚火扰,迫**外出,故发热汗出。《删补名医方论》说:“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正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阳火因盛而重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说明盗汗与阴虚内热相关。盗汗过多过久,阳亦随汗失。卫阳受损,卫表不固,则导致自汗。阴虚火旺,故面赤口干,心烦唇燥,舌红脉数。治宜养阴清热。方中当归、二地,滋阴养血,使营阴内守。黄芩、黄柏、黄连泻火除烦,清热以坚阴,使热清则无内扰之火邪,阴坚则无外泄之汗液。汗出与肌腠不固有关,黄芪甘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诸药合用内热清,阴液复,卫表固,自汗盗汗止。本方加麻黄根、浮小麦止汗效果更好。李时珍说:“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治盗汗甚捷。”惟本方苦寒败胃气之药较多,若病人胃气虚时,运用时应慎用。

8、柏子仁丸《本事方》

柏子仁丸人参术,麦麸牡蛎麻黄根;

再加半夏五味子,阴虚盗汗枣丸吞。

组成:柏子仁(炒去油)60克人参白术牡蛎麻黄根半夏五味子各30克麦麸15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大枣肉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克,米汤送下,日三次。

主治:体虚自汗或盗汗,心悸怔忡。

方解:体虚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则自汗。阴虚,营阴不能内藏,故寐则盗汗。汗为心液,汗出太多,心阴受损,神志不安,故心悸怔忡。法当补气实卫,收敛营阴,养心安神。方中柏子仁甘平,入心肾,配甘平的麦麸,养心安神,清虚热,治心悸怔忡。牡蛎咸微寒滋阴潜阳,敛汗。五味子酸甘温涩,生津敛汗。麻黄根为止汗之专药。上药合用益阴收敛止盗汗。人参、白术益气固表,配麻黄根,固肌表而实卫气,以止自汗。半夏健脾和胃,助参、术益气健脾。用大枣肉泥作丸是取其补养脾胃之功。诸药合用气阴两补,敛阴固卫,安神养心,若自汗、盗汗严重者,可酌加补阳益阴之药。

9、牡蛎散《和剂局方》

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

朴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骨牡蛎扪。

组成:麻黄根30克黄芪30克牡蛎30克

用法:共为粗末,每次10克,与浮小麦同煎,去滓温服。

主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尤甚,心悸易惊,虚羸气短者。

方解:一般说自汗为阳气虚,卫表不固,治当益气固表。盗汗多为阴虚内热,营阴为热迫失藏所致,法当清热益阴潜阳。但人是阴阳并调的。自汗除卫气不固外,与阴津不藏有关。自汗过久,阴津耗伤,阴虚生内热,故亦导致夜寐盗汗。气阴两虚,阳气不能充肌肤,实腠理,营阴不能营养身体,故体疲羸而短气。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心气虚,心悸易惊。方中黄芪益气固表实卫,充腠理,治卫表。牡蛎咸微寒,潜阳滋阴,敛汗,镇惊安神,治营卫不调。浮小麦、麻黄根止汗。诸药合用益气固表,敛汗潜阳,镇心安神,治自汗,盗汗及诸虚不足与心悸怔忡。

扑法是一种对自汗不止的外治法。用牡蛎,川芎,藁本各8克,糯米粉45克,共研极细末,过箩筛,装绢袋中,扑周身,能止汗,也治汗出过多的汗疹痱子。又用牡蛎、龙骨、糯米各等分,研极细末,扑周身,也能起到止汗作用。

增辑

1、桃花汤《伤寒论》

桃花汤用石脂宜,粳米干姜共用之;

为涩虚寒少阴利,热邪滞下切难施。

组成:赤石脂30克(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30克粳米30克

用法:三味水煎服,煮米令熟,去滓,温服,再冲服赤石脂末3克。

主治:久痢不愈,下痢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按喜温,舌质淡,苔薄白。

方解:张仲景称本方治“少阴病,下痢脓血”。少阴下痢是指脾肾阳虚,肠失固摄,滑脱不禁所致。阳虚则阴寒内生,寒主凝滞,故腹痛喜温按。症为阴寒之症,故下痢脓血,色暗不鲜,这点与湿热痢的下痢脓血色鲜,里急后重,泻下臭秽等不同。法当温中涩肠。方中赤石脂甘温涩,涩肠止泻,固脱不禁。干姜温中散寒,粳米养胃和中。诸药合用,温中散寒,涩肠止泻。若脾肾虚寒甚者加人参、附子之类。据报道桃花散去粳米加山药、地榆、秦皮、龙骨、牡蛎,可治阿米巴痢疾。

2、沈氏泉丸《杂病流源犀蜡》

沈氏泉尿夜遗,智苓术蔹芍山栀;

虚寒栀去加萸纸,此病最多是小儿。

组成:益智仁茯苓白术白蔹白芍炒栀子(原书无药量)

用法:水煎服。临床用量酌情。

主治:小儿睡中遗尿属湿热者。

方解:小儿睡中遗尿有湿热与虚寒之分,本方主治是小儿湿热下注所致。热邪扰动膀胱,故睡中遗尿。方中智仁辛温善入肾脏,固肾精,缩尿。白蔹苦辛微寒,入心脾清热利湿,泻心脾之火,治湿热下注症。茯苓渗湿健脾。栀子苦寒清热利小便,清心肾之湿热,使之下行,且可制益智仁辛温之性,使之缩尿而不燥热。白芍微寒,养血柔肝益阴而收敛,使利水湿而不伤阴。如果是小儿因脾肾虚寒所致的睡中遗尿,当去苦寒的栀子,加补骨脂辛热,温补脾肾之阳。山萸肉酸涩温,补益肝肾,涩精秘气,止遗尿。变清湿热为温涩之剂。小儿白天贪玩劳累,夜间沉睡不易醒,只靠药力收效有限,尚须戒其白天勿劳累,夜间家长多提醒其小便。

3、封髓丹《御药院方》

失精梦遗封髓丹,砂仁黄柏草和丸;

大封大固春常在,巧夺先天服之安。

组成:黄柏90克砂仁30克炙甘草21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克,空腹时淡盐汤送下。

主治:肾阴不足,相火妄动,梦遗失精,白浊。

方解:肾藏精,为封藏之本。若相火妄动,热扰动精室,则出现梦遗失精。方中黄柏苦寒,苦能坚肾阴,寒能清泻相火。相火不妄动,则精室安。砂仁辛温,通三焦,温健脾运,纳五脏六腑之精归于肾。黄柏苦寒,砂仁辛温,寒热共调,水火共济,相火不妄动,则梦遗白浊止。甘草健脾和中,调砂仁、黄柏于寒热之间。诸药合用封固肾气而藏精,故名封髓丹。本方加天冬、地黄、人参名“三才(天、地、人)封髓丹”,其滋阴降火益气固摄之力更强,主治梦遗失精,咽干口燥,头晕目眩,腰膝无力,舌红少苔,脉细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