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4325100000017

第17章 大力实施精品文化发展战略(2)

宁夏广场文化经过10年发展,文化的磁场效应愈加凸显。2008年全区广场文化演出超过1100多场,吸引观众超过400万人次;第五届“湖城之夏·广场文化季”活动历时6个月,其间开展各类广场文艺演出500场,放映数字电影7000场,活动范围覆盖27个乡镇、157个社区、272个村、60个集贸市场和150所学校,受众群众约300万人次。2008年“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包括“花儿”歌手邀请赛、纪念建党87周年广场文艺演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主题晚会、“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专场在内的102场丰富多彩的演出,为广大群众献上了丰盛的文化盛宴。

为配合自治区50大庆,举办了多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如第六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第四届国际剪纸艺术展、全国书画院艺术家作品展、西部少数民族岩画联展、首届全区文化服务进社区展演等。同时,还为广大群众提供了高品位的文化享受。“音乐无界爱心无疆——理查德·克莱德曼国乐天娇赈灾(汶川地震灾难)募捐演奏会”在宁夏体育馆奏响,中国歌舞剧院精品剧目《四季情韵》使宁夏观众一夜之间赏尽春夏秋冬四季美景,“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宁夏行”大型演出登台宁夏人民会堂,“中国·银川国际标准舞全国公开赛”在宁夏体育馆惊艳献技,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儿童音乐剧《马兰花》让孩子们享受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中国文联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赴宁慰问演出隆重开场,吴雁泽、宋祖英、吕继宏等著名演员为宁夏观众奉献了精彩的节目。

六、文化精品个案研究

(一)《月上贺兰》对于促进中国回族优秀文化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月上贺兰》是银川市联合神华宁煤集团共同投资,银川艺术剧院排演,会聚国内著名艺术家,精心组织、倾力打造、创作而成的一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该剧自2007年1月首演以来,先后在银川、北京、深圳、福州、泉州、厦门、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巡演,参加了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深圳国际文博会艺术节、国家大剧院奥运演出季、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首届中国(宁夏)国际回商大会等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特别是在北京演出期间,回良玉、刘云山等国家领导人以及69个国家的300多名驻华使节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在2008~2009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评选中《月上贺兰》以音乐舞蹈杂技组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为全国32个精品工程资助剧目之一,受到文化部资助80万元。舞剧《月上贺兰》主要有以下特点。

思想主题博大精深。《月上贺兰》通过一支西域商队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同贺兰山下、黄河岸边的乡亲们的真挚交往和患难与共,描绘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和睦相处、休戚与共的美好画卷。真切感人、意境深远地展示了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和谐、交融、发展的历史进程,突出了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重大现实主题,反映了中华儿女追求民族、社会和谐统一、面向未来的精神风貌和心理诉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彰显民族团结和文明交融主旋律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艺术手法表现精湛。《月上贺兰》的音乐、舞蹈与地域风情吻合,充分体现出宁夏的独特景观、民族风情和人文内涵,艺术地彰显出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月上贺兰》在运用和体现丰富的民族地域文化元素方面,实现了全面的艺术创新和对传统表现手法的大胆突破。贺兰山、黄河、沙漠、羊皮筏子、羊群、贺兰石、岩画、盖碗茶、枸杞等宁夏地域文化符号,巍巍贺兰、滔滔黄河、金色沙海、碧绿湖泊和金色田园等塞上湖城美景,都被巧妙地融入舞台背景之中,加之灯光设计别具匠心、服装道具的独特新颖,与全剧形成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舞剧力求“以情感人”“以舞动人”,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舞蹈编排、舞美设计精美,古朴典雅的西部音乐风格贯穿作品始终,苍凉、雄浑、粗犷、柔美的主题旋律,恢弘磅礴与委婉抒情的场面,遒劲优美的舞姿,使全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增强,产生强烈的冲击力与震撼力。

社会各界热情赞誉。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称赞《月上贺兰》的创作演出为宁夏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体现了民族大团结。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市委书记崔波说,舞剧《月上贺兰》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和谐共存的主题,有很强的时代性、国际性和现实意义。巴哈马国驻华使馆馆长菲利浦·米勒先生观看演出后,专门致函自治区领导,他说:“《月上贺兰》无疑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舞台剧之一,不仅在中国,在我去过的其他国家也是出类拔萃的作品。”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著名导演张继刚看完演出后说,作为国内第一部大型回族舞剧,《月上贺兰》的创作很成功,是一部非常壮丽的舞剧,看得出宁夏办大文化的魄力,《月上贺兰》是银川艺术事业的重大收获。演出期间的观众留言簿上写满了广大观众对舞剧的称赞和好评。许多专家、观众赞叹舞剧非常有新意,堪称精品,认为这台舞剧是银川乃至宁夏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对宣传宁夏、促进银川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区内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央及各地方新闻媒体对《月上贺兰》相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报道。中央电视台《走进幕后》等栏目制作并播放了舞剧专访节目,《中国文化报》以二分之一版面的篇幅做了报道,《经济日报》专版刊登《〈月上贺兰〉成为艺术精品文化名片》的文章,《中国舞蹈报》《北京日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产经新闻》《北京青年报》《竞报》以及深圳、福州、泉州、厦门、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各大报纸、电视台、网络记者竞相报道。宁夏新闻网制作了舞剧《月上贺兰》专题网页,《宁夏日报》《银川晚报》《新消息报》等均以头版头条或整版刊登《月上贺兰》的介绍,宁夏及银川电台、电视台、网络均及时播放消息、开辟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对《月上贺兰》进行宣传报道,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使回族舞剧《月上贺兰》在全国范围尤其是舞蹈界名声大振。舞剧已名副其实成为宣传宁夏、宣传回族的靓丽文化名片。

社会与经济效益良好。2008年4~5月,《月上贺兰》被列入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艺术节和国家大剧院奥运演出季展演剧目,赴深圳、北京演出8场。8月30日~9月8日,《月上贺兰》在宁夏会堂为2008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中国大企业高峰会、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50大庆献礼演出10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嘉宾、代表和广大观众的热情称赞。11~12月,《月上贺兰》跟随自治区党政考察团在福州、泉州、厦门慰问交流演出6场,在杭州、南京、上海巡演8场,引起轰动。2009年,《月上贺兰》正式入驻宁夏的中华回乡文化园旅游景区,自5月1日~10月中旬期间每晚演出,已在中华回乡文化园演出80余场,接待中央、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市区有关领导以及中外游客3万余人次,今年计划在中华回乡文化园持续演出150场,努力打造宁夏旅游文化精品。截至2008年年底,《月上贺兰》已演出140余场,观众15万余人次,演出收入800多万元。2008年,该剧荣获“宁夏首届旅游文化艺术节演艺类金奖”,银川艺术剧院荣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优秀文化创作(表演)奖”、自治区文化厅“新剧目创作先进单位”以及“银川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回族舞剧《月上贺兰》是银川、宁夏乃至中国回族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意义深远重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填补了中国回族原创舞剧的艺术空白,为银川乃至宁夏文化建设的软实力注入了崭新的内容。长期以来,宁夏甚至全国都没有一部反映回族特色文化的精品舞剧。2004年以来,银川市邀请国内艺术名家、组织银川艺术剧院等单位,历时3年精心打造,于2007年1月30日将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推上舞台,标志着我国首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正式诞生。舞剧以弘扬“民族团结、和谐发展”这一重大现实主题高点定位,以跌宕感人的剧情和勇敢善良的人物形象构成饱满的内容,以新颖独特的舞蹈编排、激越而优美的音乐、气势恢弘的舞美灯光、文化意蕴丰厚的服装道具,构成了美轮美奂、撼人魂魄的舞台效果,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较好统一,填补了我国回族舞剧的空白,成为银川市最耀眼的“城市文化名片”,为宁夏文化事业发展的软实力注入了崭新的内容。回良玉副总理看完舞剧后热情地说:“感谢你们排演了这样好的一部回族舞剧!”

二是有效凸显“城市文化名片”宣传作用,扩大了影响力。舞剧自2007年元月起在银川的上演,使家乡人民感到自豪、欣慰。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福建、厦门等10余个城市的巡演,让众多外地观众产生了对宁夏这片热土的向往,让无数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宁夏人脸上有光,让各地艺术界人士刮目相看银川文化事业的发展。舞剧先后参加了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第五届北京国际舞蹈演出季、国家大剧院奥运演出季、深圳文博会艺术节、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中国企业500强发布等重大活动庆贺演出,发挥了一个重量级艺术项目特有的文化大典效应。舞剧在中华回乡文化园的定点演出,在近10万中外游客中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月上贺兰》演出的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各地媒体的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展了舞剧的影响力。舞剧《月上贺兰》的演出,对于“宣传宁夏、宣传银川、宣传回族特色文化”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了银川“城市文化名片”的宣传效用。

三是壮大了文化建设的综合实力,增强了在文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的诞生,为银川艺术剧院的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年多时间,银川艺术剧院经历了不平坦的发展历程:2006年8月组建与神华宁煤阳光艺术团合并排演舞剧《月上贺兰》;2007年6月,银川阳光民族艺术团与原银川市说唱艺术团合并,继续推进舞剧复排演出;2007年12月,银川阳光民族艺术团更名为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2009年1月,银川市说唱艺术团更名为银川艺术剧院,撤销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剧院内部机构基本健全。银川艺术剧院的人员队伍快速壮大,由原来的3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95人,锻炼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基本实现了舞剧演出队伍本土化的目标。同时,提高了银川市管理文化事业的能力,主管部门、艺术剧院积累了从事艺术生产、经营、管理的宝贵经验,使创排方拥有了宝贵的精神和智力财富。艺术生产设施设备得到了极大改观,增强了剧院综合发展的“硬件”实力。

(二)电影《画皮》成功实现“小省区也能拍大片”的跨越式发展

展现东方文化价值和魅力的商业电影《画皮》,在2008年自治区成立50周年庆典和“十一”上映6天票房已过亿,19天突破2亿元大关,最终各种收益达到2.5亿元,成为2008年中国票房排名第二的影片。电影《画皮》在全国公映20万场次,其宣传力度和影响力在国内电影界也是为数不多的。2009年4月份,电影《画皮》继第二十八届香港金像奖揽下“最佳摄影”和“最佳原创歌曲”两项大奖后,再次拿下第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观赏效果奖”,一举拿下两大电影节三项大奖。《画皮》的成功上演,不仅在国内和国际上宣传了宁夏,也为全区600多万回汉人民赢得了荣誉。《画皮》制作、宣传、发行的成功,充分证明和体现了“小省区能办大文化,小厂也能拍大片”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也充分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创作规律。

《画皮》的成功操作开创了国有小厂拍摄大片电影的先河,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电影《画皮》项目被业界公认为2008年电影大片之一,多次受到国家广电总局和自治区领导的表扬。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动态》、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以《宁夏电影制片厂以小搏大开辟发展新路》《创新机制走市场、小厂迈出大步伐》为标题分别向中央高层领导和全国省部级领导上报了信息。同时,本片已经在香港电影节和法国戛纳电影节上受到各国片商的高度关注,并代表香港参加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评选。可以说《画皮》一片已成为2008年度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一个标杆,探索出了一条单片制胜、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战略联盟,实行资源互补。宁夏电影制片厂与北京世纪佳映、鼎龙达北京(国际)公司及香港太吉影业公司、新加坡影视机构形成了战略联合体,资金共享、信息共享、人才共享、渠道共享、体制机制互补。因为宁夏电影制片厂资金缺乏,宁夏广电总台以投资和借款的方式拿出800万元与宁夏电影厂捆绑投资,并开始在全国和境外的融资工作,共计融资8000万元,确保了制片、宣发、营销的顺利进行。新加坡新传媒有限公司的加入使中国与外国电影的合作多了一个国别。为克服境外联络的困难和不便,与香港太吉影业公司合作在境外建立了桥头堡,境外演员、主创,以及设备和海外宣发、销售均通过他们在第一时间进行,实现了优势互补。

二是科学组织规划,提高工作效率。建立了创作编导部、宣发营销部、制片管理部、技术部和办公室,海外拓展部、公共关系部、融资合作部已初具雏形。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使得宁夏电影制片厂的管理机制、执行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积极推行“不求拥有,但为所用”的灵活用人机制,把这种用人机制渗透到影视项目的方方面面,从剧本创作初期就组织相关人员介入,与香港方面的编剧、导演进行磨合、沟通。制片管理、技术管理尽量启用本厂职工参与进来,海外拓展部、公共关系部、融资合作部以宁夏电影制片厂驻北京办事机构人员为主,利用剧组特点广泛吸纳专业人员进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是引入一流的人才,实施商业规划。大胆引入CCTV-2《赢在中国》节目的总策划杨真鉴担任宣传营销总监和艺术总监,从而克服了过去在宣传、营销方面战略不明确、执行不系统的弱点,为项目的成功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大胆启用年轻制片人庞洪等人,为他们搭建平台,做到放手放心,为本片的如期完成提供了人才保障。

用一流的人成就一流的事业。首先,剧组形成了以出品人、制片人、艺术、营销总监为主的核心决策规划团队。由于香港制作人员长年接触商业电影,离市场很近,宁夏电影制片厂引进香港导演协会会长陈嘉上、美术协会会长雷楚雄、灯光协会会长邹林、摄影协会会长黄岳泰、武术指导协会会长董玮等五大会长和他们各自的团队加入到剧组之中。其次,演员阵容如何组合是市场规划的重要环节。剧本与市场结合,设计出了三生三旦,剧组分析了国内、境外演员自身的市场号召力,选用了国际武打巨星甄子丹、国内小生影帝陈坤、新加坡著名演员戚玉武,国内目前三位当家花旦周迅、赵薇、孙俪均参加到该片之中。为了增加国际市场元素,将电影音乐作曲由日本著名作曲家藤原育郎来完成,并由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来演奏。电影《画皮》胶片拷贝全国投放611个、数字拷贝639个,总量达到1250个,与《赤壁》大体相等,大量的拷贝投入计划使影片的市场覆盖率得到了保证。“十一”上映档期的确定是在征寻了主流院线意见基础上同国家电影局商定的,同时还聘用了中影集团、华夏影视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的400人监票队伍,来确保资本回收。考虑到广东是电影发行放映的票仓城市,按照广东人的观影习惯,专门制作了粤语版拷贝,这些举措既是对影片的规划又是对市场的规划。

四是开展立体宣传,扩大宣传攻势。联合了国内各类与电影宣传、营销有关的专业机构,联合了北京龙传媒公司共同开展媒体策划和投放工作,成果显著。CCTV-1《小崔说事》,CCTV-2《第一时间》《马斌读报》,CCTV-3《影视快报》、CCTV-6《中国电影报道》《爱电影》,CCTV-10《第十放映室》,北京电视台《五星夜话》,凤凰卫视,湖南卫视《鲁豫有约》,上海《东方电影频道》,以及光线传媒、新浪网、搜狐网等主要电视、网络媒体都成为合作、支持媒体,新浪网与剧组共同开通了电影《画皮》官方网站,近400家报刊进行了有计划的宣传报道。公共阵地宣传包括机场、飞机航班、火车动车组、公共交通的移动电视、马路站台灯箱、小区灯箱等均是厂方宣发营销考虑的范围。影院阵地宣传也是片商争夺的重点,剧组根据电影上映时间提前预定醒目位置布置喷绘、灯箱、海报、立架、立牌等,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另据不完全统计,新浪网飘红头条28次,焦点图10次(搜索量正在统计);搜狐网飘红头条8次,焦点图5次;其他网站飘红头条30余次,网络转载3.6万余次;平面媒体发稿量达1100余篇,百度网站搜索量达1800万次,《中国电影报》连续几个月整版报道。像这种宣传规模和高频率的报道在中国电影界是不多见的,在宁夏电影史更是首次,为提高宁夏的美誉度和知名度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五是开创了制片管理和全球发行的新模式。本片的投资方共有8家,按以往的制片管理办法,投资方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且必然造成各类矛盾,提升成本,降低效率。此次则采取制片管理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所有的前期筹备和制片管理职能均集中在宁夏方面和北京世纪佳映文化公司联合组成的甲方手里。事实证明,在这一模式下,所有的决策都超级迅捷,所有的执行都能快速到位。本片最终在时间非常紧迫,按过去的经验被认为不可能如期完成的条件下如期完成拍摄工作。另外,本片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所有的制作技术人员都是港方人员,所有的管理操作人员均为中方人员,这种合作模式也是内地与香港的第一次。据港方制作人员说,宁夏方面是他们几十年与内陆合作过的无数管理团队中最优秀的一支团队,此次合拍经历也是他们经历的合拍片中最愉快的一次。以往的合拍电影,中方投资者只购买国内的上映版权,所有投资款由国内市场收回,国内市场有限,投资风险较大。海外发行则由海外投资方负责,海外投资由海外发行回收。可以说海内外发行之间相互脱节没有关联。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国内还没有一家公司敢于去海外发行电影。而《画皮》的全球发行工作则全部由我们掌控,这是一项创举,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反响。

总之,《画皮》使宁夏电影厂实现了一步与国际接轨的奇迹,宁夏电影制片厂已成为中国电影界的一个品牌,也是文化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

(三)电影《同心》是宁夏红色经典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有效融合的开山之作

宁夏是我国回族的主要聚居地,有着悠久丰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虽地处祖国西北边陲,但却是马列主义传播和党组织建立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和优良的革命传统。1936年西征红军解放了宁夏中南部地区,建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马和福当选为自治政府主席。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为我们党的历史谱写了一曲辉煌壮丽的篇章。特别是国际友人、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埃德加·斯诺和黎巴嫩著名医生马海德,亲历红军西征过程,并在《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等著作和自述中给予纪实性的回顾和彰显,给这段历史增加了既传奇又厚重的色彩。70多年来,革命先辈所传承的崇高革命理想和献身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与穆斯林、红军与人民群众、回族与汉族、国际友人与共产党人之间同心同德、血脉相连、水乳交融的血肉之情,被宁夏各族人民视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始终成为激励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宁夏的强大精神动力。

2007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同心》,经过摄制组演职人员近一年的辛勤劳动,先后完成影片的前期准备、外景拍摄和后期制作任务。2008年8月,在八一厂生产出了艺术质量较高的样片。9月初,影片通过国家“重大小组”的审查。2008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日。10月26日,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同心》首映式。之后,该片又在中央台电影频道和各省(区)影视院线隆重推出,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50年大庆的献礼影片,电影《同心》的出品,是宁夏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实施“小省区要办大文化”战略的一次成功实践。同时,这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红色经典作品,体现了宁夏打造红色经典的自觉追求,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为红色文化的当代传承和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启示之一: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必须始终高扬时代主旋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电影《同心》有着鲜明的时代主题,那就是对长征精神的歌颂与弘扬和对我党创立民族区域自治成功实践的深切怀念。这部作品之所以受到重视,从根本上说,正是因为其深入的主题开掘以及由此产生的强烈艺术感染力。在宁夏回族自治区50大庆之际,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和穆斯林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对于中国和世界人民了解我们党的革命历史、党的民族政策和中国的穆斯林、宁夏的回族群众具有重要深远的意义。《同心》充分展现了红色文化丰富的色彩,并较好地找到了其与时代精神的切合点。尤其是对革命主题的准确把握,对红色基调下丰富内涵的成功阐释,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启示之二: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必须在艺术形式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着力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红色文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占领时代文化的制高点。由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宁夏军区、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同心》,作为一部宁夏回族自治区50大庆的献礼影片,艺术地再现了1936年彭德怀将军作为红军西征总指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宁夏同心和海原地区,建立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红军三大主力会聚同心、扩大巩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以及回族英雄马和福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为捍卫自治政府而光荣就义的历史史实。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独到的探索,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电影表现手法上充分运用现代声光电手段,超越时空局限,构成多时空交汇的表演空间,产生层次丰富、表现力极强的艺术效果,体现了宏大的艺术追求。

启示之三: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必须坚持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努力推动先进文化深入人心。文艺创作的首要任务是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同时又要引领群众、鼓舞群众。因此,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立足大众的视角,运用大众喜爱的形式,努力得到大众的欢迎,得到市场的认可。这部电影的问世,成功实现了宁夏人民把红色经典文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搬上银幕的愿望,是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生动教材。电影《同心》还得到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民委等中央部委领导、社会各界的深切关爱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德高望重的迟浩田老将军应邀专门为影片题写片名,为电影摄制成功增添了厚重笔墨。作品在创作生产过程中,始终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把尊重市场规律与尊重精神产品创作规律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红色经典大众化、精品运作市场化,满足了群众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需求。电影《同心》阿语版还成为向中东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革命史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效媒介,对于加强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介绍宁夏红色旅游线路和名片,有效地推动了红色旅游,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回乡婚礼》堪称宁夏民俗文化大典

中卫市精心打造的宁夏首部大型以“花儿”音乐为主旋律,以生活情景与“花儿”歌舞相结合为表现形式,真实地再现回族独特的婚姻礼俗,展示回族特色的“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回乡婚礼》是以一对回族青年的婚恋过程为背景,以广泛传唱于六盘山地区的高腔山歌“花儿”歌词为格律的民间艺术与风土人情,凸现了回族热情好客、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花儿”演唱在中卫市回民聚居区海原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了将宁夏“花儿”最优秀的文化品牌和民族风情挖掘出来,使“花儿”这支回族文化艺术的奇葩走出宁夏、走向全国,充分展示回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升宁夏文化软实力,根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安排部署,中卫市委宣传部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组织人员对“花儿”进行挖掘整理,创新推出。

2007年,海原县花儿艺术团退休编剧张明公翻阅资料、走访回族老人、参加回族人家婚礼,收集了大量资料,进行剧目创作。该剧从回乡婚礼风俗这个“小切口”入手,打造出民族文化的“大品牌”。整个剧目由歌会、相亲、插花、沐浴、婚礼五部分组成,中间穿插着几段“花儿”,“阿哥是六盘山的花儿王,尕妹是贺兰山的凤凰。花儿王和凤凰情意长,好花儿配上个圆月亮……”由花儿歌手马汉东、妥燕上台清唱,高亢、婉转、撩人心弦,原汁原味震撼人心。

《回乡婚礼》创排期间,经区内外专家反复论证,在汲取各方诸多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再改进、再加工,2009年6月成功搬上舞台,先后在中卫、银川、北京演出,已上演50多场。2009年年底,应宁夏阿拉伯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回乡婚礼》在北京宁夏大厦、中央党校四度亮相,受到国家民委和中央党校领导的好评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北京宁夏大厦演出期间,门票卖到168元一张。文化与旅游结合,最终让该剧市场化,为中卫歌舞团、海原花儿艺术团的演员谋求了生路。通过创排《回乡婚礼》这一剧目,不仅宣传民族团结,还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得以很好地传承。

《回乡婚礼》真实再现了回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和程序,全剧共分五场:第一场,“花儿会”上亮声嗓——相识,回族青年男女尤素福和赛力麦在“花儿”会上相识,互生爱慕之情。第二场,阿哥尕妹换记首——相亲,经父母应允,通过媒人牵线搭桥,尤素福和赛力麦交换信物。第三场,“色俩目”说了亲定下——插花,尤素福随父母到赛力麦家定亲(说色俩目、喝定亲茶、插花)。可见在回族民俗生活中定亲是有一整套的既定程序的,色俩目是阿拉伯语你好的意思,在这里就不仅是问候了,而是订婚程序的步骤之一。第四场,“洗个离娘水”吉发(出嫁)——沐浴,赛力麦在出嫁前按照伊斯兰教规沐浴净身。离娘水顾名思义,指女儿离别母亲嫁入他门,这一段唱词情真意切感人泪下,即使有美好新生活的召唤,但是离开双亲仍然会让美丽的新娘黯然难舍,这是每个人自然的真情流露而非程序形式。第五场,尤素福的尼卡哈——婚礼,尤素福在家举行婚礼(念尼卡哈、吃宴席、认公婆、闹洞房)。全剧始终都有着一种强烈的感染力,生活场景的生动再现使得舞台上的气氛不仅真实而且活泼。华丽的舞台场景不仅带给观众视觉享受,而且更加使这部生活风情剧极具浪漫色彩。艺术创作者们在平凡的生活之中努力发掘才展现出这平凡中的美好,这是这部舞台剧最具意义之处。

《回乡婚礼》的核心卖点就是民族区域原生态艺术。坚持本土文化优先发展理念,注重回乡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分挖掘地方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回乡婚礼》从音乐、服装、道具到造型,具有浓郁的回乡泥土气息,艺术地展示了回乡传统的花儿、服饰、音乐、舞蹈、乐器、饮食、习俗和礼仪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挖掘原生态民俗的东西,就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最好的保护是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让更多的人知道并热爱、尊重、掌握回乡文化传统。艺术作品是与生命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回乡婚礼》让本土编剧、导演、作曲、演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真实体现了“原生”价值。对观众而言,最高境界是感动,而感动的基础是真实。该剧第一场“花儿会上亮声嗓”,就是海原县南华山灵光寺每年农历6月6日民间“花儿会”的再现。

正如专家所说,《回乡婚礼》所涉及到的表演元素都是以原生态的元素构成,音乐、舞蹈、器乐、演员包括现场的舞美道具,大多来源于民间的收集和整理,是一次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表现现代审美追求的艺术探索。《回乡婚礼》剧情源于生活,对回族的心理状态表现比较准确,有根基、有深意、有生命力,是宣传宁夏、展示宁夏回族民俗的一出好剧目。通过这个剧目就能让游客对宁夏回族的习俗、音乐、服饰、乐器等有所了解,比较成功。

另外,由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张继钢少将任总编导,赵季平、张宗灿、丁颖等全国著名艺术家分别担任作曲、编剧、执行编导的大型回族舞剧《花儿》,通过丰富的想象、浪漫的表达,用舞蹈和音乐揭示出人世间生灵共爱、万物归原、和谐永恒的至高主题,堪称宁夏文艺精品的百花园中的又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