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仕途中,曾遭遇过被奸人陷害、污蔑等变故,但是这一切都没能将他打倒,反而成了他在仕途中前进的动力。其中重要的一个为官之道就是,他能够做到难得糊涂。在糊涂中藏巧弄拙、大智若愚地做事,以此来自保、获得安定。
正所谓“官场如战场”,要想不得罪人,就应当像王阳明一样在适当的时候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庸才”。还要学会用“糊涂”的方式来向对手示弱。可以说,王阳明十分注重难得糊涂的做官方式。他认为,在官场中表现得太过精明也未必是好事,树大招风,争权夺势越是激烈就越会让自己树敌无数,当自己四面楚歌的时候也就难以招架了。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含蓄地自我提升,将难得糊涂和大智若愚作为为官处世的一种韬光养晦之术,适当的时候要以退为进。只有这样,才能在官场中自保并顺利渡过难关。
1.上下不得罪,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庸才”
王阳明曾经对自己的弟子们说过这样一句话:“智深险少矣。”这充分地表现了王阳明在官场上高深的心理技巧。古代为官之人必定都存有一定的心术,如若不然,将会很难在充满争斗的朝堂中立足。而王阳明的心术之一就是难得糊涂,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庸才”。
在宦官当道的明朝晚期,在朝官员个个提心吊胆,因为奸佞之臣往往会趁机而入,打击忠臣。刘瑾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身为宦官,他奸佞妄为,残害了很多忠臣。所以,在那个复杂的朝堂中要想安安稳稳地当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王阳明虽然也遭受过刘瑾的迫害,却没有因此而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在为官之路上做一个安安稳稳的“庸才”。他认为在官场中,特别是在当时那个混乱的朝堂里,聪明不如糊涂,而糊涂则不如装一把糊涂,藏巧弄拙才是官场最深奥的制胜法宝。
古语有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想成功地保住自己,就要学会糊涂处世,做一个灵活周转的人。
上下不得罪,做一个安稳的“庸才”,是王阳明提出的一种让人十分佩服的为官之道。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就十分欣赏王阳明的这种为官之道,在他去世之后他的知己曾经送上这样一副挽联:尽瘁武乡侯,千秋臣节;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其中“武乡侯”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而“新建伯”则说的就是王阳明。在晚清时期,众人皆知曾国藩事事都会效仿王阳明,而在他去世之后能够与自己崇拜的人相提并论,想必他也会感到欣慰。
在曾国藩的仕途上,上下不得罪是很重要的藏巧弄拙之为官之道,他对王阳明的那种甘于做个“庸才”的方式十分感兴趣。
道光二十八年,当时国库亏空,道光帝想查清真相,于是派曾国藩调查此案。但当时朝内众多大臣均表示反对,尤其是那些皇亲国戚,因为很多皇亲国戚都贪污受贿,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曾国藩查案。甚至有很多大臣都恶言诽谤曾国藩,这让曾国藩十分恼火,但是他又不能得罪这些皇亲国戚。有些皇亲国戚虽然官职没有自己高,却深得皇上信任,但皇上的旨意也不能违背,所以他要想个两全之策。
于是曾国藩当众将自己脱了个精光,以示自己的清白。他竟然光着屁股大摇大摆地走进了银库清点现银。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皇上都十分惊讶,而且很多人都很佩服曾国藩的胆量和洒脱,但也有人说曾国藩简直是疯了,竟然脱了衣服去查银。然而,最终他还是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这赢得了道光皇帝的极大信任,而那些恶言诽谤曾国藩的大臣也都无言以对。曾国藩在经历了这次事情之后,在为官之道上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曾国藩能够当众脱掉自己的裤子,看似是一种糊涂的表现,其实是一种自保的为官之道,他正是利用了这样的方式才上下都没得罪。看似是“庸才”,实则为智者的表现。曾国藩的这种为官智慧其实正是从王阳明的思想中得来的。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王阳明虽没做过宰相,但是其肚量却比宰相还要大。在当时的朝廷中,皇上与其身边的那些太监和奸佞之臣都不能得罪。而王阳明的方法就是在中间安稳地做个“庸才”,只有这样糊涂示人,才能够顺利自保。
其实,王阳明这种安安稳稳做“庸才”的方式背后隐藏着一种大智慧,虽然看上去有些消极,却将藏巧弄拙的为官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王阳明采用一种强硬的方式,那么很显然不管是皇帝还是皇帝身边的“马屁精”,都不会给王阳明好果子吃,所以王阳明的这种为官之道着实是令人佩服。
2.用“糊涂”向对手示弱——大家都是明白人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中纵横驰骋,主要来源于他的为官之道和其中的哲学道理。王阳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意思是告诉世人要在一定的时候学会示弱。在官场上,比你强大的对手比比皆是,要想站稳脚跟,就要懂得示弱,而且要以一种“糊涂”的方式向对方示弱。其实不管你怎样做或者是怎样想,在官场中的同僚们内心都明白各自的处境和形势,所以能够做到“糊涂”示弱才能在官场上平稳发展。
示弱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颇有智慧的为官之道。几百年前,王阳明就已经悟出了这个道理,如今运用在各个场合中也是十分有效的。在王阳明所处的那个年代,朝堂中的大臣们都懂得自己所处的环境,虽然大家心里犹如明镜,但是真正懂得向对方示弱的人并不多,而王阳明则是其中一个。王阳明善于用“糊涂”的方式来向对方示弱,以此来获得在朝臣中的威望和影响力,也正是因为王阳明的这种为官方式才成就了他。
正德元年,王阳明由于被宦官刘瑾所迫害而被贬到贵州龙场担任驿丞,在赶赴龙场的途中他成功地领悟了为官之道和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其实在被贬出京城这一件事情上,刘瑾对自己做了哪些手脚,使了哪些绊子,王阳明是心中有数的。而且他也想到了一些可以还击、对抗的办法,但是很显然,如果在这个时候据理力争、拉开架势要拼个鱼死网破的话,吃亏的只能是王阳明自己。因为当时的朝政大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刘瑾手中,大臣们呈上的折子,都是先要给刘瑾过目,然后有选择性地呈递给皇上。早在王阳明被贬之前,就有一些辞令苛责的言官,遭到了刘瑾的毒手。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其实也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不是自己在朝在野都颇具声望,那么早就被刘瑾谋害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王阳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对于天子的这一道圣旨,完全是恭恭敬敬地接了下来,并且还表示自己“有负皇恩”。
从一呼百应的当朝要员一下子被贬到龙场去做一个小驿丞,这种落差是非常明显的,王阳明自己也深受打击。但是无论如何,对于朝廷的指示,他还是一丝不苟地执行。明眼人都知道,这个时候老老实实给朝廷做事,其实就是在给刘瑾卖命。对于一个千方百计迫害自己的人,为什么还要从制度上面坚决维护呢?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此时的刘瑾可以说是巴不得王阳明能够在他面前消失,所以无论王阳明如何勤恳、廉洁,只要权柄还在刘瑾手中,王阳明都不会得到太多的好处。令人费解的是,此时的王阳明不但没有因此而懊恼,反而是非常欢喜的,他的这种“欢喜”让人不免感到他有些“糊涂”。但是王阳明正是以这种“糊涂”的示弱方式来向刘瑾发出暗示——大家都是明白人。王阳明的真实意图是尽管自己被贬到了偏僻的地方,但是只要自己能够好好地治理一方百姓,那么就有可能翻身。即使自己不能翻身,也不能因为被贬就失去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也就是王阳明的为官之道。事实上,正是这种毕恭毕敬的态度,逐渐将刘瑾软化了,在后来的那些日子里,刘瑾对于这个“稀里糊涂”的小地方官也就不那么咬牙切齿了。
1508年,王阳明又被调任到了江西担任庐陵的知县。众所周知,任此官职在王阳明的这次遭遇中是属于降职,此时的王阳明是一个七品县令,与之前在京城的官职相比是直接连降两级,一般人在面对降职的时候往往都是非常恼怒且沮丧的,但是王阳明不同,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另一次被重用,所以他没有一句怨言,马上就起程赴任了。从另一方面来说,一般被降职往往都意味着自己有罪。其实在明朝,降级使用,可以不被该官员所接受,但是该官员必须自行辞官。然而王阳明当时并没有计较这些,也没有辞官归乡,而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且十分欣然地去江西庐陵县担任了县令。类似因不接受降职而辞官的事情,其实历史上也发生过,比如陶渊明就是不愿意接受所谓的“羞辱”,愤然辞官,而王阳明在这里就展示出了一种“糊涂学”——他既没有认为自己“有罪”,也默认了“降职”的事实。在封建文人中,“士可杀不可辱”的思想早已经成了风潮,一批又一批的“陶渊明”在面对尊严受辱的时候都会选择反抗。而王阳明则将这个“糊涂经”念得很好,人们甚至在王阳明身上还能看到喜悦和高兴,因为王阳明希望自己的一生都在官场上为朝廷做贡献,他在面临这种被贬的现实时依然是秉承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来接受朝廷的安排,这也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示弱方式。王阳明就是用这种“糊涂”来向朝廷中那些曾经陷害过他的奸佞之臣示弱的,让那些奸佞之臣以为他没有骨气,也就不再与他为敌了。
王阳明在乘船去庐陵县的路上,经过江门崖的时候,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来抒发自己喜悦的心情:“三年谪宦沮蛮氛,天放扁舟下楚云。归信应先春鹰到,闲心期与白鸥群……”这是一种非常洒脱且豪迈的喜悦之情,当然这也是一种“糊涂”示弱之情。唯有这样,王阳明才能在官场中顺利地渡过难关。
在王阳明看来,即使是被贬职,也比戴罪留在龙场强。而且,庐陵县知县的位子是自己重新走上仕途的一个开端,自己一定要好好把握。他在庐陵县,将一方经济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治理得井井有条,不断得到朝廷的奖赏,他也因此而不断地升迁,迎来了仕途上又一个美好的开始。
不得不说,王阳明的这种“糊涂”示弱的方式是一种另类为官之道,在很大程度上,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正是因为这种“糊涂”示弱的方式。常言道:“难得糊涂。”在官场中,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方式层出不穷,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对同僚也是不惜下重手,如果硬碰硬地进行正面对抗,那么面临的情况很可能就是一方输得很惨,一方赢得了利益,当然也不排除两败俱伤的情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王阳明很早就看透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他认为要想在这样竞争激烈的官场中生存下去,就应该学会一种另类的为官之道,而“糊涂”示弱就是王阳明的一个重要为官法则。王阳明正是利用了这种为官之道才换来了自己在那个腐败的大明王朝中的一席之地,才得以名垂青史。
王阳明在官场上的这种“糊涂”示弱的方式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先人使用过了,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个人就是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孙膑与庞涓一起拜鬼谷子为师,鬼谷子观察二人,发现孙膑为人忠厚质朴,而庞涓则比较圆滑,于是最终将孙武的兵书传给了孙膑。
后来这二人都走上了仕途,庞涓成为魏国的大将军,孙膑也到了魏国,并且在庞涓身边做事。当时庞涓知道师父将兵书传给了孙膑之后非常生气,就想要陷害孙膑,使其交出兵书。于是,庞涓在魏王面前大进谗言,最终使孙膑被打入大牢,庞涓还命人对孙膑实行膑刑。在这期间孙膑也想要逃跑,但是由于受了刑最终无法逃走。庞涓将其关在了一个地窖里,威逼利诱想拿到兵书,但是孙膑说兵书在自己脑子里,没有手抄本,于是庞涓就命他将兵书默写下来。孙膑知道庞涓不会放过他,就算是把兵书交了上去,自己也会没命,于是他便开始想办法来对付庞涓。
孙膑不想因此败落在庞涓手上,于是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计策——装疯。孙膑像得了疯病一样,一会儿嬉笑不断,一会儿泪流满面、号啕大哭,各种丑陋姿态和疯傻模样频频露出,而且还将自己写好的字烧掉,甚至还烧掉自己的衣服和头发。庞涓看到孙膑这样,一开始认为孙膑一定是在装疯卖傻,所以就用很多方法试探他。庞涓命人将孙膑扔到了粪坑里,孙膑为了活命只好忍受粪坑的肮脏,在粪坑里四处爬行,丝毫没有表现出愤怒的样子。庞涓看这招不行,于是又好酒好菜招待孙膑,但是孙膑将饭菜打翻在地,大喊道:“你们想毒死我吗?我才不会上当。”于是庞涓命人将土块和一些污秽的东西端上来,孙膑却丝毫不在乎,大口大口地吞了起来。庞涓看到这一幕才从心里认为孙膑是真的疯了,对其失去了戒备之心。
而就在这时,齐国的相国邹忌正在暗中准备营救孙膑。很快,齐威王命人前去魏国,救出了孙膑。孙膑后来到了齐国,在马陵之战中,他凭借着超强的军事本领,设计除掉了庞涓,为自己洗刷了耻辱。
从孙膑的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孙膑正是用一种“糊涂”的方式保住了自己的性命,是一种抱愚藏拙的智慧行为。这就相当于在与对手较量的时候,你越是表现得强硬,对手就会处处要高于你,而且还会表现得咄咄逼人,你越是表现得卑微,那么对手可能就会忽视你。孙膑的方法正印证了老子的那句至理名言“大智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