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七九年之战目击记
4709300000015

第15章 最近的星往往最亮(2)

四班长万细艳最先听到消息,他激动万分地写了一份广播稿,表示要向指导员那样“用崇高的思想情操支配自己的行动”。事有凑巧,正月初十,小万家里失火。连里要他提前探家,他说新兵刚来,以后再说。要给他救济,他坚决不要。要给家乡大队写信请求照顾,他也不同意:“国家正在调整时期,有困难。我们靠自力更生能解决。”他确是照着指导员的样子,照着共产主义新人的标准做的。

这个春节,更使三班长刘建设对指导员又添一层崇敬。

一九八〇年夏天,积极泼辣的刘建设被失恋的痛苦打蔫了。

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又拉着手下乡插队的女朋友在信中可怜巴巴地说:我多想参加舞会呀!可是跟谁去呢?逢年过节,只能躲在一旁看着人家成双成对地走进公园和影、院……刘建设写信开导她,给她讲道理,不料姑娘竟用热烈的红墨水写来冰冷的绝情信;“把你的大道理讲给你的战士听吧!穷当兵的懂得什么是爱情?又有几个懂得生活和幸福?完全是社会生活的盲人……”

李随国象表针一样准时地来到他的身边,刘建设垂头丧气地把信给了他。李随国激动了,敲打着信纸说:“你应、该问问她:没有人当兵,美丽的城市——公园、影院、舞厅……能不能存在?人民——包括她,能不能安宁和幸福?”这一天,指导员给他讲的全是爱情故事:马克思和燕妮,陈铁军和周文雍,保尔和冬媚亚…最后又讲了一个神话,说是古时候有个王子,有一天牧人告诉他:地震的时候千万不要往后看。地震了,他和妻子骑马奔走,他的妻子留恋宫庭生活,向后看时变成了石头。李随国幽默地说:“你的女朋友不向前看向后看,结果也成了一块冰冷的石头。你可不要象她那样哟!”刘建设没有向后看,而在马上加了一鞭,投入了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他几乎抄下了《中国青年报》上每一篇有代表性观点的文章,从分析、鉴别中,更从指导员身上体味着人生真正的幸福。他家住城市,工作有保证,但他的志愿是作一个政治工作者,青年工作者,象指导员那样在一个困难的地方打开局面,使周围的人们活得有意义。为此,他订购过四个省的青年刊物,先后买了四十多元的书,写了大量读书笔记。

后来探家的时候,那位姑娘曾抱惋几次约他谈谈,他客气地谢绝了。不是为了报复,他确实觉得有一种人是“不懂得生活稻幸福”,不值得爱的!在这些人面前,他“理直气壮”了!

有一位一九七六年入伍的老战士,一入伍就宣称他参军就是为了入党,好回家“扛门势”。为此,他训练、干活不惜命,苦累脏疼全不怕,但是一看新兵第一批入团没有他,就躺在连部打滚哭,以后每逢这种场合都要大闹一场,于是支部每次研究他的组织问题都少不了一条:动机不纯。

他不服,渐渐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以至成了人们嘲弄的对象。李随国来了,虽然也指出他动机上的问题,批评他的缺点,可他口服心服,进步很大,到八〇年夏天,他已成为全连瞩目的又能干又谦虚的好战士,同志们都说他下半年入党在望。正在这时,上级指示党员数量超过比例的单。位暂停发展。战友们替他惋惜,同时也担心:年底退伍的时候,他会不会旧病复发呢?

谁都没想到,宣布退伍名单的会上,他第一个站起来表态:“领导放心!不退伍做人,退伍的时候更要做人,退伍不等于从此不革命!”第二天,他就开始发疯似地干活,一个人推土、搬砖、和泥,给连队砌兔子窝。新兵来了,他挨个找他们谈心,中心是一句话:“千万不要学我……”当着他的面,战友们都小心地避讳着“入党”这个字眼,可他主动对人说:“我虽然没入上党,可到底知道了党员该是什么样的人。老实说,有的党员算不上党员;可象指导员那样的党员,我确实不配……”临走,他流着泪对李随国说:“指导员,你放心,我就是一辈子入不了党,也要一直照党员的标准争取。什么时候入了党,我给你来信。你等我的消息吧!”

李随国象一滴红色的墨汁,以自己生命的色泽浸润着周围的一片白纸;他是一棵小草,用自己旺盛的青春染绿了祖国的一寸地面;他是一颗星,虽然很小,但当人们眼里的黑暗面太重的时候,他却用自己所有的光焰一寸一寸地照亮着人们生活的空间……一颗新星升起来,引起一片惊呼,感叹,有志于此的人们则架起高倍望远镜探测它的奥秘。两年来,军、师、团党委和领导机关在这里总结过团支部工作、老兵退伍工作、司务长工作等诸多方面的经验。召开过军马管理现场会,营房营具维修现场会,管理教育现场会,副业生产现场会,环境卫生现场会……最后是精神文明教育现场会。

至今,人们仍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着探索,挖掘它蕴含的宝藏。

李随国果真有什么奥秘吗?

他不过是对战士有一颗深厚的同情心。“三年困难”和“十年动乱”时期,他曾两次辍学回家放猪。当幼年的幻想由于动乱而濒于破灭的时候,他甚至在河边绝望地徘徊过。参军后,他受到党的教育和传统的熏陶,但也遇到过误解和坎坷,也有过家庭、婚姻、出路等等苦恼。因此,他觉得自己和战士们——包括暂时落后的战士,是一样的人,只是比他们先走了一步。因此他可以理解他们,他们也可以理解他。于是“一呼百应”。

他不过是多读了几本书。他懂得知识对于人的重要。

一进步校政指队,他就想: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而那些伟大、杰出的人是怎样成长的呢?他们的精神世界是怎样构成的呢?真象前几年所宣传的那样简单而又玄妙,或者象自以为看破红尘的人们讥笑的那样不值一提吗?于是他就读书,尤其是那些著名人物的传记,从无产阶级的导师领袖到科学发明家、文学艺术家、军事家……凡图书馆里能找到的他都读。星期天,他到教室里一坐就不想起来,星期六晚上更宝贵,有时一夜就读一本。说不清,他从这众多的人物身上吸收了多少无形的养份,一个看得见的收获是,他能给战士讲出那么多故事,讲得大家如痴如迷。

还有一点—一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不过是思想比较解放一点,实在一点。他尊重传统,但不拘成法;他严守纪律,但不喜欢囫囵吞枣依葫芦画瓢地“贯彻”上级指示。上级布置的事情,他们作过并达到要求的,不再重复;没作过,没作好的,缺多少作多少。不管书上文件上是否已经有了,别的单位是否作过,只要他从实际中认识到是需要的,正确的,他都敢试一试,不怕戴“另搞一套”的帽子。

他很羡慕农村老头老太太做思想工作的艺术。他讲过:农村的女社员,每次开会都纳鞋底,可一说到分钱分粮,她们手里的活马上停下来了,那真是洗耳静听。为什么呢?因为讲到了切身利益问题。给战士做政治思想工作,也是这个理。我们说话办事,不能象杂技演员耍绳子那样,上下紧忙乎,四面八方都很圆,就是不贴身不接触实际。

其实,李随国所有那些令人感到“新鲜”的事情,有什么新鲜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写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上;“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写在陈云同志的著作里;实事求是,不尚空谈,毛主席几十年前就讲过了。他不过是把这些原则放在连队的具体工作中,针对八十年代连队政治思想工作的新课题作了一点尝试一点探索而已。然而,仅仅这一点探索,便引出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来。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情啊!

探索吧!李随国,同众多的战友——包括向你提出过种种疑问的战友们一起!在政治思想工作这个最复杂最富有变化的领域,新情况、新矛盾、新课题——新的历史条件所带来的一切,横在我们的面前,如同深浅莫测的激流。从此岸到彼岸,最平坦最方便的道路在哪里呢?有时候,几根铁索便载起了中国革命的车轮,但要用大渡河先锋们的勇气去换取。

198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