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几位专家得知这一突然而至的消息后,刚刚松了一口气的心又陡然紧张起来:为什么收不到卫星上的信号?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火箭出了问题,还是卫星本身发生了故障?
“长二捆”火箭点火升空后,只需飞行11分钟,便可将“澳星”送入预定轨道。按中美双方事先签订的合同规定,卫星与火箭分离后,中方的卫星测控中心无权跟踪卫星,而只能由设在美国、加拿大、关岛和澳大利亚的四个地面卫星测控站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而且,火箭与卫星的测控、遥控频率,中美之间是绝对保密的,任何一方即使想测控对方的卫星或者火箭,都无能为力。可现在,好不容易才打上天的卫星偏偏又出现了问题,该怎么办呢?
于是,中美澳三方代表,很快进行了紧急会商。接着,从中国的西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到美国的洛杉矶以及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有关的部门和专家们全都连夜发动起来,火速分析各种数据,查找问题原因。
中方专家们根据对西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太平洋上“远望”号测量船所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长二捆”火箭在全过程中飞行正常。至于那团火球,中方专家们根据从录像上的观察分析,认为引爆点很可能出在卫星身上。
而美方的有关专家们经过一昼夜对太空的观察、寻找,也终于发现,在卫星的预定轨道上,确有两个飞行物体:一个可能是卫星,另一个可能是“长二捆”火箭的第二级。因为在这个预定轨道上,不应该有别的飞行物。于是,据此也可以说明的是,卫星的确已被火箭送人了预定轨道。
但是,送人了预定轨道的卫星呼叫没有反应,应答系统无法沟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美方的地面系统又几经努力,仍然无济于事。
正当中外专家们焦头烂额、百思不得其解之际,西昌发射场附近有老百姓报告:山上发现有被烧焦的物体!
根据中美间有关合同规定,卫星万一在中国境内发生意外或者坠毁,所有的航天部件以及卫星残骸应归还美方,而中方不能以任何方式检查或者拍照。
因此,中方得到报告后,及时将这一消息通报了美方。
然后,美方专家们在老百姓的引导下,爬上山顶。当他们走近出事现场时,所有的专家全惊呆了:山岩上,草丛里,横躺着一片片已被烧焦了的部分卫星和卫星整流罩的残骸……火燎燎的残骸片上,中、美、澳三面国旗还清晰可见。
望着眼前的残片,回想起星箭腾飞的壮美情景,专家们顿时陷入极度的悲痛之中。几位美国专家俯下身去,用手指缓缓抚摸着一个个残片,泪水忍不住地流了出来…
12.失败再起飞
上天后的火箭和“澳星”突然凌空爆炸,既让中外的航天专家们又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两周后,即1993年1月8日和9日,美国方面特意派来了一个由10余人组成的高级专家代表团匆匆飞往北京,与中国专家代表团一起,对这次“澳星”爆炸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接着,中美代表团又于1993年1月10日专程飞往西昌发射基地,对坠落在发射场附近的卫星和卫星整流罩的残骸,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查看和分析。
但遗憾的是,中美双方对这次“澳星”的爆炸,一时难以作出准确的解释。
在此后的20天时间里,中美双方就许多具体的问题,又进行了反复的分析与交涉,可依然还是难下定论。
直到1993年2月1日,在北京民办科技实业家慰问奖励发射“澳星”功臣10万元人民币的集会上,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位专家才对“澳星”爆炸一事有了一个说法:
去年12月21日晚,中方按正常的发射程序在西昌发射场将“澳星”发射升空。但是,当火箭起飞47秒后,位于火箭顶部的“澳星”发生突发性爆炸,将卫星整流罩炸开,致使整流罩脱落,造成“澳星”部分损伤。“澳星”上天后失踪,并非中国“长二捆”火箭所致。目前,中美专家都已观察到,在“澳星”的预定轨道上,有“澳星”的残余部件(估计是“澳星”的发动机部分),以及把“澳星”残余部件送入预定轨道的“长二捆”火箭的第二级火箭。在“澳星”发生意外爆炸、产生震动、有效载荷重量减轻的情况下,中国的“长二捆”火箭制动调整好姿态后,仍按原定计划程序正常飞行,并将“澳星”爆炸后的残余部件送入了预定轨道……
显然,这次爆炸,既是一个奇迹,又是一个灾难。它不光造成了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中美双方的合作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和严峻的考验。
但是,“澳星”的爆炸,却并没有挡住中国走向世界、挺进太空的步伐。继这次“澳星”发射之后,中国又与国外有关公司签订了一系列的发射合同,并在近几年里连续进行了近20次的发射:
-1993年10月8日,“长征2号丙”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14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94年2月8日,“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实践4号”卫星:
-1994年7月3日,“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16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94年7月21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太1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与美国休斯公司继“亚洲1号”之后的第四次合作。在此之前,“长征3号”运载火箭已进行过7次飞行试验,但只因“亚太1号”卫星是当今世界上利用率最高的卫星,它将为亚洲以及太平洋地区的用户提供良好的通信服务,所以为了适应该卫星对轨道寿命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中方对火箭的飞行轨道、动力系统等都作了相应的改进;-1994年8月28日,“长二捆”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三颗“澳星”。“澳星B3”人轨后,工作正常,信息畅通,中美澳三方皆大欢喜;-1994年11月30日,“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了中国的“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该卫星发射升空后,由于卫星姿态系统出现故障,故未能投入使用。因此,这次发射若单从发射的角度说,是成功的;但由于上天后的卫星出了故障,未能达到发射的目的,所以依然是一次失败的发射;-1995年1月26日,“长二捆”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的“亚太2号”卫星。星箭升空后很快爆炸,发射失败;-1995年11月28日,“长二捆”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美国的“亚太2号”卫星:
-1995年12月28日,“长二捆”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艾克斯达”通信卫星;-1996年2月15日,“长征3号乙”捆绑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发射了一颗“国际708”通信卫星。火箭卫星上天后,由于惯性基准故障,发生爆炸,从而造成了星箭俱毁的大悲剧;-1996年7月3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美国的“亚太1号A”通信卫星;-1996年8月18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成功地发射了一颗“中星7号”通信卫星;-1996年10月20日,“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
-1997年5月12日,“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东方红3号”通信卫星。“长征3号甲” 运载火箭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较大的运载火箭,起飞质量为240吨,起飞推力为300吨,箭上采用了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等多项最新高难度技术,可将2.6吨重的有效载荷送人36000公里高同步轨道。而“东方红3号”卫星,则是中国近几年来研制的新一代通信卫星。该卫星拥有24个C波段转发器,上天后工作寿命为8年,其通信能力相当于12颗“东方红2号”卫星。在设计上,“东方红3号”卫星只继承了“东方红2号”卫星中20%的现成技术,其余70%~80%-/0的技术均进行了改进和新的研制。
在此之前,中国曾先后发射了5颗通信卫星,但寿命均已到期。
这颗卫星由于是中国新一代大型实用广播通信卫星,所以上天后将大大缓解我国通信的紧张局面,被人称为中国人民的一颗“幸福之星”;-1997年6月10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的“风云2号”气象卫星;-1997年8月20日,“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菲律宾的马部海通信卫星。马部海卫星由美国劳拉公司制造、菲律宾马部海卫星公司经营。这颗卫星是菲律宾有史以来拥有的第一颗通信卫星,其重量为3770公斤。星上装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投入使用后,可为菲律宾和亚洲大部分地区提供语音、图像和数据传输通信服务。而“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的三级液体捆绑式火箭。它以“长征3号甲”火箭为芯级,在其第一级火箭的四周捆绑了四个助推器,可将质量为50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去年2月15日,该火箭首次发射国际708通信卫星失败后,国际国内,一片哗然。为重振雄风,以利再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会同国内外航天专家,深入调查,认真分析,查清并公开了故障原因,而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措施,并加强了质量控制,从而使火箭在整体性能和可靠性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有关专家认为,这次“长征3号乙”火箭的发射成功,对促进中国航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997年10月17日,“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地发射了美国的“亚太2号R”卫星。这次发射是在凌晨3点13分进行的。由于火箭起飞是在静悄悄的黎明时分,所以发射场的附近和上空均呈现出一片宁静、安详的气氛;当托举着卫星的火箭犹如一条长龙缓缓划破夜空时,其情景便比以往所有的发射都显得更为美丽,更为壮观!这次发射的“亚太2号R,”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的大功率通信卫星,由设在香港的亚太通信卫星有限公司经营。卫星重3700公斤,装有28个C波段和16个KU波段转发器,将定点在东经76.5度赤道上空,在天上的寿命长达15年。该卫星投入使用后,主要为亚太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这次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8次发射。仅从1996年的10月,到1997年的10月,短短一年时间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就进行了6次发射,且全部取得成功。据有关人士透露,“长征3号乙”运载火箭还将在近期承担“中卫1号”、“鑫诺1号”以及“中星8号”等通信卫星的发射任务。
当然,在欢呼成功的同时,我们也还应该看到,中国若与美国、前苏联这样的世界航天大国相比,的确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着种种的不足。在21世纪里,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中国只有加快步伐,才能在航天领域中站稳脚跟。
但,不管前程多么艰险,道路多么曲折,中国挺进太空、开发宇宙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相信,在新的21世纪里,中国的航天事业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