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狂饮大时代:来自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报告
4720800000056

第56章 “863”专家(11)

对此,江泽民总书记说,要始终抓紧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

12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我们也完全能自力更生地解决。李鹏总理也说,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中国的粮食增产潜力很大,我们能够立足国内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农业部长林江也对外宣称,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中国人真的能自己养活自己吗?

中国人究竟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

对享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来说,最好的外交辞令,便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袁隆平虽然大半辈子都一直与农田和秧苗打交道,但却是一个心胸广阔、眼光高远的人。他认为,下个世纪究竟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不仅对中国人很重要,对全人类也同样很重要,不光对中国是件大事情,对全人类也是一件大事情!他作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的一名科学家,作为中国的一名农业专家,必须超越人的果腹之最低需求,超越国家与民族之界线,从整个人类粮食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如何生产更多更好的粮食问题。粮食问题虽然看起来还是人类的一个基本问题——吃饭问题,但今天的粮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粮食问题了,它和一个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文明新的飞跃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发明的杂交水稻尽管已经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的中国,毕竟还有5800万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当下的世界,毕竟还有8.4亿人在饿着肚子,而明天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也依然还要靠粮食来填充肚皮!

因此,对国外某些专家高谈阔论的事情,袁隆平没有什么兴趣,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只让他懂得了一个既浅显又深奥的道理:

老百姓饿了,就要有东西来填肚子;而这填充肚子的东西,只有从地里才能长出来。于是他只想做到和一定要做到的,就是用行动和事实向世界证明:中国人在下个世纪里,不仅自己能养活自己,而且还将比现在生活得更好!

事实上,面对世界性的饥饿问题,面对中国人明天的饭碗问题,早在1984年,袁隆平便提出了超高产育种的战略思想。只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这一思想当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1985年,袁隆平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写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他在此文中明确指出:面对国际上的育种新动向和我国在本世纪末要把农产值翻两番的任务,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必须制定超高产育种研究计划。1987年,他又惊人地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新的战略构想。他认为,杂交水稻的育种,无论在育种方法上,还是在杂种优势水平上,都具有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因此要挖掘杂交水稻增产的巨大潜力,以及更优良的品质,就必须冲破“三系法”的框框,向“两系法”发展,最后再向“一系法”冲击。

袁隆平这一新的战略构想公布后,很快得到了国际国内科学家们的认可和响应,被人称为“袁隆平思路”、“袁氏设想”,并成为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种指导思想。甚至国外有科学家还声称,“袁隆平思路”是水稻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国家科委对袁隆平的这一新的战略构想十分重视。1987年,袁隆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攻关课题被正式列入了“863计划”,并由他出任了主题专家组成员和专题组组长。此后,由袁隆平率领着全国22个工作单位、数百名科研人员,开始了对杂交水稻的新探索。为了攻下“两系法”杂交水稻这个难关,年过六旬的袁隆平只要没有出差,每天都要去试验室,下试验田,凡是去找他的人,无论是中国的记者、官员,还是外国的专家、学者,总是要在试验田里才能见到他。一次,一位外国记者去找他,当有人指着试验田里的袁隆平向这位记者作介绍时,这位记者见袁隆平蓄着个平头,打着个赤脚,挽着个裤腿,全身上下还沾满了泥巴,竟然不敢相信站在他面前的人就是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亲眼所见的袁隆平与那些当地农民实在没有什么两样。

1991年3月16日,江泽民总书记到湖南考察,与袁隆平等农业科学家进行了座谈。袁隆平向江泽民汇报了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的情况,他说:“1990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2.38亿亩,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而稻谷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杂交水稻平均单产440公斤,比全国水稻平均亩产增加85公斤。”江泽民一边听,一边作着笔记。

袁隆平接着汇报说:“杂交水稻从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还大有发展前途。目前生产上三系杂交水稻起主要作用,但我们科研的重点放在两系杂交稻的研究上,已初步取得了成功。两系杂交稻去年全省示范2000多亩,平均亩产达507公斤,有的达600多公斤。今年我们要示范2万多亩,等搞出个单产600公斤的1000亩示范片,再请总书记来验收。”

江泽民听后,即兴说道:“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我看了你们研究中心的杂交水稻,就看到了中国农业的希望!”

此后,袁隆平又开始向着更大的目标冲击。为了杂交水稻,为了中国今天和明天的饭碗,他常年奔波于海南、长沙等地,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有一次,他还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农校的水田边散步时,发现自己的战略设想完全变成了现实:田里的稻子长得比高梁还高,谷穗比扫帚还长,谷粒比花生米还大。后来他就想,要是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建在湖南长沙就好了。

但他算了一笔账,建立一个这样的水稻研究中心,需要2000万元!到哪儿去弄这笔钱呢?

1994年12月16日上午,李鹏总理来到了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会见了袁隆平等科学家。袁隆平向李鹏汇报说:“自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以来,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4亿亩,共增产粮食2400亿公斤。目前用两系法育出的新组合比原来的增产10%。”而后,袁隆平向李鹏谈了希望在湖南长沙建立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的构想,并希望李鹏总理能帮助解决1000万元的经费。

李鹏听后当即表示:“我愿意拿出1000万元支持你们!但有个条件,3年内要培育出亚种间杂交水稻新组合。”袁隆平高兴地拍着自己干瘦的胸脯说:“请总理放心,我们保证做到!”说完,精明的袁隆平马上便将建立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的申请报告递到了李鹏的手上,并将早就准备好的一支钢笔也递了过去。

李鹏接过笔来,当场签下了“同意。李鹏”四个大字。然后李鹏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搞好了,国家就稳定。到本世纪末,只有6年的时间了,我们要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任务艰巨得很呀!中国,12亿人口吃饭的问题,始终是个大问题,像我们这样的国家若是到国际市场上去买粮食,就是买100亿公斤也受不了。所以解决吃饭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说完,李鹏把报告递到了袁隆平的手上。

袁隆平接过李鹏签过字的报告,心尖都禁不住微微颤抖起来。因为他深深感到,他得到的仿佛不是1000万元人民币,而是国家总理把中国水稻的命运交到了他的手上。

1996年,是中国粮食生产史上又一个特大丰收年。尽管这一年也遭受了自然灾害,粮食收成却出奇地好。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850亿公斤,比1995年增产3.4%,增产超过200亿公斤!而从1986年到1996年10年间,中国的杂交水稻累计推广了1.6亿公顷,增产稻谷2.4亿吨,每年相当于增加了一个中等省份的粮食产量!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汤.巴来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对袁隆平曾有这样一段评价:“袁隆平赢得了中国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际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同时,他给那些保守者上了一堂很有价值的课,这就是怎样在农业科学事业上去创造功绩。他把西方抛在了后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了杂交水稻优势的伟大科学家!”

的确,如果说中国古代真有传说中的神农氏,那么袁隆平便完全可以称为中国当代的神农。从1981年起,袁隆平先后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家奖、英国让克奖、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等国际国内若干大奖。1992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还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的称号。

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做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为了让杂交水稻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经他提议并发起,由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科协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86年10月6日在长沙联合举办了“长沙杂交水稻国际”讨论会,美国、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90名外国代表以及国内24个省市的155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1992年初,联合国粮农组织还作出了一项重要决策:借助中国的力量,把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计划来实施。并开始在几个主要水稻生产国家优先发展杂交水稻。于是,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印度已作出规划,在本世纪末种植1000万公顷的杂交水稻!而越南,也计划在本世纪末推广750万亩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还亲自到美国进行杂交水稻指导。中国的杂交水稻经过在美国两年的试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一家公司还到中国专门拍摄了一部彩色纪录片,片名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该片中的解说词称:“袁隆平先生解决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吃饭问题!”摄影组的组长还说:“这个影片如果拿到西方去放映,将会震动西方世界,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中国!”日本人在《神气的水稻威胁》一书中则说:“中国的杂交水稻,给日本带来了风暴!”甚至还有人宣称: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于是,一顶“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桂冠,便恰如其分而又当之无愧地戴在了中国的袁隆平的头上。袁隆平能获得这样一个称号,恐怕并不比获得诺贝尔奖容易,也并不比诺贝尔奖获得者逊色。中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李国杰就说过,袁隆平对中国的贡献,并不亚于“两弹一星”!但他在通向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路上,却并不顺当。

1991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候选人,但1992年公布的新增210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生物学部新增了34人,袁隆平却榜上无名;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推荐袁隆平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候选人,结果袁隆平再次落选。

袁隆平两次落选的消息,在湖南和全国科技界引起反响。

一位记者对此声称:袁隆平未被评上学部委员,比评上了学部委员震动更大11994年11月23日,国家科委领导向国务院汇报全国农业科技问题时,李鹏突然问了一句:“湖南的袁隆平为什么没评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人答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得凭外文和论文。”

李鹏又问:“是不是袁隆平的外文不行?”

有人答道:“袁隆平的外文也不错。”

……

1994年11月和1995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又第三次、第四次向中国工程院推荐袁隆平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同时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科协、中国资源委员会等也同时推荐袁隆平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袁隆平这才终于在1995年5月被批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实,袁隆平从来就不在乎这些,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看重的是自己的科学成果,而不是那些徒有虚名的各种桂冠。他淡泊世交,淡泊名利,一年四季,只管埋头于田间搞他的试验,而对那些名目繁多的各种社会头衔,他一惯采取的态度都是:能不沾边的就坚决不沾,能辞掉的就坚决辞掉!他曾先后婉言辞去过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和副院长等若干头衔。因为他想的是,即将到来的21世纪,各方面的情况远比今天的想像复杂得多,为了今天的中国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同时也为了下个世纪16亿中国人的饭碗,他必须扎扎实实地多多做好今天要做的事情。

在袁隆平看来,这个世界一切都可以超脱,都可以舍弃,惟有杂交水稻,才是他心中不死的上帝!正如他自己所言:“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希望这项成果能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