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狂饮大时代:来自中国高科技领域的最新报告
4720800000058

第58章 科学家心声(2)

我认为小平同志对这件事是胸有成竹的。因为当时有一个背景,有人认为当年的氢弹和原子弹也没有必要搞。不是有那么一个说法吗,说“这两弹你也不能当饭吃呀”。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像我们这些人,因为在国外呆过,情况是比较清楚的,感受也是很深的,你自己的技术拿不起来,在国外走路都得低着头走啊,你说是不是?而且在那个时候,刚巧也是搞规划的时候,科委还请了许多所谓美籍华人和华裔科学家来作顾问。

有些人说,你们还搞什么两弹,首先要紧的是国民生活,这话也对。我那时跟科学院的朱喜安一起去参加那个会。我们说,我们并不是把钱主要花在这方面,我们在这方面所用的钱只是国外的一点零头,靠这点钱来争取我们在国际上的形象还不应该吗?他们听了觉得这个话有点道理。

事实上,赵紫阳当时谈新技术革命的时候,全世界已经是甚嚣尘上了。国务院组织了百十人在编这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始终拿不出来,主要是因为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在里面。但小平同志对这个情况是知道的,所以他批示我们那个东西也是从意识上排除了这些干扰。

我们写的建议报告希望能够对国家的发展有些影响就是了,仅此而已。能对国家的发展起到这样的作用,是我一生值得欣慰的事情。个人是无所谓的,要紧的是对祖国的繁荣起到一点作用。“我为人人”应该大大多于“人人为我”,不然社会就没有进步了。

李:是否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就不可能有中国的“863计划”?

王:在“863计划”这个问题上,小平同志是很有远见的,很有战略眼光的。他对我们的去信很快作了批示,这表明了他一种基本的立场和坚决的态度。

李:那么我想问的是,根据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您如何评价邓小平?

王:邓小平是关心科技和科技人员的伟人。我曾有幸参加了1978年的科学大会,也有幸参加了小平同志组织召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会上,多次聆听了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

1979年小平同志出访美国,同卡特总统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其中一项是在中国建设陆地卫星地面站,以填补我国航天遥感技术空白。后来,有幸受中国科学院之命率团到美国考察洽购有关设备,顺利完成了任务。

1980年,在北京、上海召开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激光国际学术讨论会时,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到会的中外代表,国外的科学家尤其兴奋,认为有机会与中国的最高领导见面,是终生难忘的荣誉。

1986年3月3日,我和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同志向最高领导提出了发展我国高科技的建议。小平同志对此非常重视,非常关心。3月5日小平同志就做了批示,从而诞生了国家“863计划”。小平同志批了之后,反对的话就再也听不见了。

从以上这些事情,我确实感到小平同志是个关心科技、关心科技人员的伟人。

小平同志对我和王淦昌等四人的建议作批示时,当时的科技界对我国科技的发展方向众说纷纭,甚至有人怀疑,我们过去搞“两弹”是否必要,认为重要的是要解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一些从国外来访的科学家也说,最重要的是把你们的人民生活搞好,搞什么“两弹”?当时我们听了非常气愤。若没有“两弹”,试问我们的国际地位会是如何?怎么能安稳地搞我们的建设?我们花一点钱去增加我们的国力、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难道不对吗?多亏小平同志在那种环境下做了果断批示。

这个批示促进了我们的高科技发展,事实证明,“863计划”的路子走对了。

李:邓小平批示后,您们后来又做了哪些工作呢?

王:后来真正做这个工作时,我们参加得就并不多了。后来是钱学森的一位帮手,叫王什么?现在死掉了,出车祸死掉的。

那个计划他在里面起了很大作用,中央的文字初稿是他写的。

后来找我们不多,只有一次开大会时,紫阳同志召集这个动员会,我们去了一下。那时下了大决心,提出来投资100个亿。当时我们没敢这么说,我们说先投几个亿吧。后来赵紫阳同志说,你们当初提出投几个亿,现在我们决定投100个亿了,怎么样?

他这个话的意思是说,够意思了吧。

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863计划”在几个领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您如何看待它的意义?您对今后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有何考虑?

王:“863计划”在总体上成就是很大的。首先起了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就是说这个方面的工作,国家必须搞,没有它不行。

你批评也好,跟踪也好,创新也好,这件事情是做对了。在纪念“863计划”十周年时候,我们四个人又写过一个报告,认为应当把“863计划”看作是一个中长期计划,是国家整个发展科学事业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介乎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一个过渡、桥梁。它是带有中长期性质的,不是几年之内就能解决问题的。也不是基础性质的,基础性质是给你一种启示,就是在前沿的东西上先做些个实践,然后测定它将来能不能产业化,相当于国外叫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中国有时翻译叫做高级研究计划,实际上外文意思不是叫高级的意思,是前瞻的意思。ad-vanced意思是比人先走一步的意思,应当是先行的。研究计划属于那个性质,美国有这么个组织。我们特别强调,这不是一个战役措施,是一个战略措施。我们指出,这是个长期的计划,因为高技术人家是天天在前进,不是说停滞在那里等着你去赶的,人家也在前进,假设不动的话,你只会差距越来越大,现在是差距要缩小,你怎么能停下来呢?所以先认清这是一个战略的措施,而不是一个战役。不是打一仗就完了,就达到目的了。你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因为人家在前进,你停下来,你能达到目的吗?

追还赶不上呢。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那么从这个概念讲,现在总算是有一个叫做所谓的“S-863”计划。那时宋健提出还得有一个“863计划”,那时候叫超“863计划”。那时我也提了,这是个长期计划,不是你有了“863”,现在没干完,我再来一次,这不行,永远都得干下去。我把它叫做第二期“863计划”。我感觉到“863计划”是个很好的开头。最要紧的是,在体制上有一个很好的革新,即是说不是行政领导来决策的,而是由专家来决策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一个尝试。正因为这样,才可以说在整个“863计划”里面,虽然弯路有,但没有大的挫折。漏项有的,没有大的失误,可以这么说。第二个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年轻人,这个我们在“863”报告时也说了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已经有的从事高技术的人,不要让他们散掉,要好好地利用这些种子,培养年轻人为下一代高技术发展准备好必要的条件。这点可以说是做得还可以。从整个“863计划”体系里面,这方面成才的科技人员大概有2万人,这个数字不可低估。

他们都是年轻的一代,比较有闯劲的一代。

当初提出建议时,有人认为“863计划”是个战役部署,但我们强调这是战略部署,所以今后必须还要继续下去。现在中央正考虑决定2000年以后还有第二个“863计划”,以后还可能有第三个,因为它的主导目的是缩短与国际上的差距。不要以为我们经过这样一个战役,就可以从各方面解决问题了,哪有这么快的事,不可能的,因为人家也在进步。你赶上了一段,人家又在往前进一段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技术研究和开发要由企业部门来承担,只是那些企业承担的部分,需要吃“皇粮”解决,这应是“863计划”的主流,它在科技方面起到带头牵引的作用,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国民生产各部门在高技术上自觉地跟上去。现在人们对有些东西长远的作用和深远的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但是人家在进步,你得跟上去,不然就要落后,不要说缩短差距,恐怕差距会更大。

李:您认为这个问题有那么严重吗?

王:客观地说,“863计划”在有些重要方面与国际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多少,甚至拉长了,人家走得太快。比如微电子技术,人家进展得那么快,对于我们简直是望尘莫及。当然,我们今后如果部署得好,加紧努力,距离还是可以缩短的。

我曾经在《科技日报》上看见一段非常好的消息,有一个杰出的人才,叫李开复,微软公司请他到中国来,建立中国微软开发公司,通过他和他所进行的科研,我们可以号召一批在国外科技前沿的人回国来做事业,这是一个好的苗头,是一个机遇和挑战。最要紧的是能够抓住机遇,不要失去,“十年动乱”最可惜,我们丧失了一个最关键的时期。现在我们不但要补课,还要走得比别人更快。有难处,但不走也不行,走好了也是有希望的。

李:什么是高技术?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另,外,请您谈谈您对高技术产业化的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王:高技术是国际上最活跃的、最前沿的应用科学技术,而且是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与国力发展的。它有几个持色:高技术一定是在活跃的前沿,假如说已经成熟了,那么就是一般的工程技术就算不了高技术了;另外对于经济上、国力上的战略意义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根据现代的技术发展,一个真正的技术用到现代的工程技术必然是多方面的技术的综合,而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技术。因高技术应该是最前沿的,也是国际上必然的形式,有竞争性,所以说高技术格局或举措不应该看成是一个战役或一时的措施,应当是长远的战略上的部署。发展高技术,要立足于世界之林,必须始终搞高技术。

产业化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好好学习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认真领会贯彻他的科技思想。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早就指出发展生产力最主要的是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并发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号召。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与文化水平,深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参与国际竞争,以及实现两个转变和实施两个战略,无一不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以发展现代科技为先导。

科技成果必须经过产业化,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我认为高科技的产业化,大致应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用高科技成果,开发出新产品,形成新工业。第二,用高科技改造我们传统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率,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实现工农业现代化。

第三,在贯彻国策方面,除实施科教兴国外,还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产业化问题。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除发展生产力外,还应当在多方面体现现代文明的格局。如对环境必须用高科技来改造、治理、管理。又如,解决企业生产产品不遗留废弃物的“零排放”生产问题,能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国土信息管理,防灾减灾,计划生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第四,涉及提高综合国力,实现国防现代化,以及为掌握关键尖端技术的自主权而进行跟踪创新的产业化问题。以上四方面的高科技产业化,有的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有的则是以全社会需求为导向,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今天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要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遵循十五大精神,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加速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多方面的产业化。应当看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思想观念、规划布局、管理体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和投入的主体。同时指出,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合作。把技术开发工作重点放到企业中去,这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现我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必将对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逐步实现这个目标,向此方向过渡,对于我们的企业和科研单位,无疑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很大努力。

应当充分认识到,从国家长远利益着眼,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核心的问题,就是要重视知识产权在关键技术上必须掌握自主权,有真正自己进行技术开发的基础。企业投入可以靠引进外资,生产经营管理可以学外国,但无形的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国“863高技术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关键的先进技术上建立自己的自主权,以我为主,开拓创新,打下实现技术发展跨越的基础。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决不应让技术掌握在外人手里,不能用技术上的泡沫性。表面上的市场繁荣,随时可能出现被别人卡脖子的局面。只有这样,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经受住各种风险,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必须考虑走集团化的道路。集团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分支中还可以有专业化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