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一相:管仲传
4734900000003

第3章 祖上也是王侯家(2)

在一个晴朗的上午,召公奭恢复了朝服,径自来到旦在京城的住处,要求会见旦。旦见是召公到来,自然很高兴。这次会见,史书上说,双方坦诚襟怀。事实上,旦向奭说了为什么不能让管鲜接位的事,是武王的意思。武王考验过管鲜。武王在出征期间,特意让管鲜经营后方。有了权力的管鲜根本想不到前方将士的浴血奋战,而是彻夜歌舞,广纳美女,任用奸佞,将朝政弄得一塌糊涂。诵虽然年幼,但聪慧敏锐,是个好君主的材料。召公奭听旦这样说,便连夜进宫见成王诵。两人对政说事,召公奭说一,诵答一;召公奭说到武王封商遗民,诵说: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先王之策乃平天下之上策。从历史发展看,此策应归入缓兵之急计,非久长之良谋,不得已而为之。召公奭听他这么说,拍手叫好!第二天,召公奭与旦一起随诵上朝。在朝上,召公奭接受了旦公开的恳切解释。旦再三表示自己摄政是为王室着想,并无异心。这时宫人搬来武王生前存于宫中密室里的金藤箱。成王诵当着众大臣的面开启,里面存有武王亲书的“策文”。“策文”上明确提到了王位的继承不能按兄续弟接,并请旦接位,如果旦不愿意也要由他摄政才行的话。这一刻,满朝文武才信任了周公旦,流言不攻自破。太公望齐侯姜尚提出,不如趁热打铁,现在就组织力量去阻击反叛势力。朝中多数大臣表示叛军力量强大,不能与其对抗。

旦慷慨严词陈述道:反周势力虽气势汹汹,但他们并不团结,各怀鬼胎。特别是前朝诸侯与本朝王室在政治主张与民族关系上,无法调和,暂时的融洽与临时的合作,都是因为利益关系。分析透了他们各自出兵的目的,解决起他们来,自然就迎刃而解!

旦的分析打动了满朝文武。

成王诵表示可以考虑东征,他愿意为周室天下出征。

旦提出,成王出征,万万不可,留下召公奭替代摄政,这次讨伐还是自己去。

朝议结果:召公奭留守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帮助成王诵处理后方政务。诏告天下,摄政王旦亲自出征讨伐叛逆。姜尚提出愿随军前往,负责联络和调集各地诸侯。旦行礼致姜尚说:老太师无须做那些事,您只管献策用兵法,我天朝必能胜利!

姜尚表示愿意尽全力像当年大获全胜的牧野之战那样克敌制胜。

成王诵高兴地走下坛阶向姜尚致礼说:您是文王、武王的太师,也是我的太傅,请受我一拜。

看着成王诵对姜尚行拜师礼,旦对召公奭说:出师有好兆,胜利在望。

俗话说,正义之师,坚不可摧。周成王元年,旦亲率雄师东征叛军,引起了天下关注。特别是姜尚随军出征,给叛军很沉重的打击。这些叛军的心里都十分清楚,强大的商朝为什么会在牧野之战中一败涂地?关键就是姜尚。姜尚手里有部《六韬》,这可是了不得的兵书。开卷就说:“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并说,“举贤而上功”!

旦以周太师身份向天下广布姜尚的军事思想,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讨伐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的事业是无所畏惧的,是不可战胜的。首先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周公旦充分采纳姜尚的军事思想,对于克敌方案,他主张“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首先以重兵沿周武王攻纣路线,绕过锐不可当的武庚正面,从背部击朝歌,捣溃武庚巢穴。大本营失控,历来为兵家所忌。武庚先乱了阵脚。等武庚反过来追旦的主力,旦已经进入管鲜的国境,控制了管鲜的家眷及王室。消息传开,首先感受到恐慌的是蔡度、霍处。这两人明白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迅速将兵抽回,并派人到旦那里请罪。周公旦表面安慰他们,暗中伏好刀斧手,当两位兄弟酒喝得差不多时,一声令下,蔡度和霍处即成阶下囚。蔡度与霍处的兵力迅速被旦收编。

管鲜见蔡度与霍处被捉,知道自己没有退路,横下一条心,与旦对抗到底。

旦集中优势兵力,切断管鲜部与其他叛军的联络,特别是与武庚的联系,让管鲜成为聋子、瞎子,然后迅速包围,快速歼灭。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姜尚在《文韬·兵道》里说的“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的思想。

周朝叛逆的歼灭,对于武庚来说,打击相当沉重。武庚慌了手脚。周公旦派姜尚亲自指挥重兵布阵迷惑武庚,与武庚打疲劳战,搞偷袭,分化切割武庚原先的阵势。武庚缺乏姜尚这样智谋双全的能将统帅,很快就陷于绝境。战势骤变,周朝一月内诛管鲜、杀武庚。

还是回到那个夜晚。

管叔鲜的府第很大,周军用一师之兵将管府团团围住,并且堵住了管府通往外面的河流,弓箭手都箭在弦上,面对着高处的围墙与茂盛的大树,防止有人从空中飞走。

周公旦诛灭手谕一到,手持钢刀的周兵过梳似的从管府里一一通过,任何人、任何角落都不可能遗留,藏在火灶里的厨师被一刀戳穿胸骨,躲在衣柜里的女人被刀从下面朝上挑死,爬到树上的孩子被弓箭射下坠地而亡……

管府中不允许留下一个活物。

整整数月,管府里臭气熏天,数里之外就能闻着,无人愿意靠近。后来,这里就成了坟堆。数百年后,新修的一条大路需要通过这里,这片历史的遗迹才渐渐从人们心头抹去。

如果管府真的全被周公旦屠尽,历史上就不会再有“管”了,更没有后来的周王朝给管叔鲜一脉的安抚了!但这一时刻的到来,是在整整四百多年以后。那是在我们的传主铁了心要扶助衰微的周天子权威之时,这个姗姗来迟的“恩典”才显现出它特殊的戏剧性!

历史总有许多巧合,这些巧合往往比戏剧来得更富有传奇性。在那个屠杀的时刻,恰恰有一个人被丢了。这个人就是管叔鲜的小儿子成。

三天前,成解读商太师伊尹留下来的文章《伊训》《肆命》《徂后》时,深感未能吃透老师的解说,便带着书童前往蔡府,向同族中学问最高的堂兄胡请教。大祸来临时,成与书童被周兵围在蔡府作为蔡府的人员扣下。胡灵机一动,让书童与管成换了衣裳,当场许诺书童,奉养其父母如己上人。管成变成了书童,书童被作为管成押往管府,加入被诛人员队伍。三天后,周公旦下令诛灭管叔鲜全族,书童心甘情愿为主人作牺牲。作为“书童”的管成与蔡府的人员一起被流放到新的住地。出发前,蔡度考虑到人多嘴杂,一旦泄露管叔鲜儿子成在这里,那就连自己一族也难存活。于是,私下派得力可靠的几位男女仆人与丫环带着成离开了蔡府,逃得越远越好。

管成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回到了尸体遍地的管府,含泪找到自己的书房,在那里,他把前朝商的开国太师伊尹留下来的文章《伊训》《肆命》《徂后》等重要的文献绑在衣裳里面带了出来。管成不再向外人说自己是姬姓之后,也没示氏为管,而是改姓官。

不久,蔡叔度在流放途中病死。

蔡叔度在流放途中去世的消息传到周公旦那里,周公旦封蔡叔度的儿子胡接替度的爵位,为诸侯蔡国公。胡回到原来的封地蔡,便成蔡侯仲。

蔡侯仲着手寻找散失的家人,许多家人已经成了别人的奴隶。在那个时代,无权在城里居住的人,都有可能被人掳去做奴隶,或者被作为奴隶变卖。

蔡侯仲最关心的还是管成的下落,遍访之后,得知没有名叫管成的人被作为奴隶卖掉,倒是在颍水上游附近的山中访着一位有学问的人。蔡侯仲亲自前往,这位隐居深山的人正是管成。蔡侯仲提出接管成回到城中居住,被管成拒绝。

蔡侯仲在面见周公旦时,私下提出了管叔鲜还有后人留在世上。周公旦沉思良久,没有任何表示。

周公旦说:听说穆王姬满的后代就生活在颍水上游,是吗?他们也取管为氏嘛!

蔡侯仲半天才明白周公旦话里的“政治内容”:怎么还能提祖上讳呢?明白过来的蔡侯仲赶紧回说是,心里道,还是天子洞若观火,天下文章尽收囊中!

史书上说,这一刻的周公旦脸上气色才有些“明”。

蔡侯仲说:那就让他在那儿生活,要不要划个地呢?蔡侯仲这话是小心翼翼补上的。

周公旦说:那就把他那里也划给你管辖吧!

蔡侯仲窃喜,周公旦这句话,把管成现在居住的山周围那一大片地也都给了蔡国了。

管成能够得到的,只是不再担心半夜或者走在路上被作为“野人”捉去做奴隶或者作为奴隶卖掉!蔡侯仲让他做了“人”。在当时,那是可以自由往来于城里城外的自由人。

数百年后,周襄王派宰孔出使齐,对我们的传主管仲表示赏识,并不能理解管仲为什么那么勤勤恳恳扶助齐桓公。我们的传主管仲告诉宰孔,我的祖上也是王侯家,姓姬嘛!你不应该忘记三百多年前的那场不幸,那个被诛灭全族的“管叔鲜”!

周襄王听了宰孔的汇报,想了想说:他应该是周穆王姬满的后代吧!

聪明绝顶的宰孔明白周襄王的意思,赶紧说是。

周襄王补了一句:先王早就有记载在那里了。

还是后人替他们说了真话。这个真话就是,任何一朝新建,都是要大开杀戒的!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直至今天,延至未来……

后人还有一句话:史载都是王家讳!真理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