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庄王姬佗十二年(前685)秋天。
劫后余生的管仲一身尘土,站在堂阜那个驿站的浴室门前,默默对着晚霞渐渐消退的西天。脸上无一丝波澜的管仲,胸中恰似大海翻浪,山涧飞瀑。是啊!这一刻对管仲来说,来得那么悲烈,又那么幸运。
鲍叔牙走过来,管仲没发现他。鲍叔牙轻语提醒:夷吾,洗澡水好了,先去洗个澡。我让堂阜最好的厨师做了些可口好菜,我们痛快地喝上几盅,为你劫后余生庆贺一番。
管仲饱饱地吸足气,运入丹田,再徐徐舒出,平缓一下自己的情绪,慢慢回过头来,看着鲍叔牙,颇有伤感地叹道:诸儿如果能听我的,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后果。
鲍叔牙听出了话里的不谐之音:你怎么会说这种话?
管仲:我是在想,小白接位后,会怎么样?如果他能以襄公、无知为戒,不乏可做一代明主啊!又有谁能辅佐他呢?
鲍叔牙:当然是你啦!
管仲摇摇头:他会放过我射他的那一箭吗?
你还耿耿于怀?鲍叔牙不乐道,人家受你一箭还没你这么沉重,你这是怎么啦?
受箭伤者,可以大度。如果小白成就大业,自然须有那种胸怀。我则不同啊!
如何个不同法?鲍叔牙的语气明显带着不满。
管仲仰天叹道:射箭者却要终身记住,时时敲打自己,战战兢兢度过一生!
这就是你的不对了。鲍叔牙生气地说,我动员齐侯任你为相,把齐国的振兴押在你身上。你这种态度,叫我怎么说你才好。
管仲一把抓住鲍叔牙的双肩,轻轻地摇了摇,虔诚坦言道:正因为这个,我才丢掉一切,保全生命来实践毕生的理想。也正是因为这个,我才面对苍天,千万遍地告诫自己,莫忘那一箭对桓公的内疚!只有时时地提醒,才能做成事,做好事,不负此生啊……
听管仲这么说,鲍叔牙才释怀松口气。他把管仲送进浴室,自己去安排晚餐了。
当他一人安静下来,不由得回忆起他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经过。
这事还是要从八月十八日乾时那场恶战说起。
乾时之战,齐军胜利,车队离开鲁境,朝着齐都进发。一路没有往年秋天丰收在望的景象,扑面而来的是战争下遍体鳞伤的大地,到处是横尸未收的兵士遗体,扶老携幼逃难的妇女老人……
很快,车队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营丘)。迎接他们车队的不是兴高采烈的民众,而是沿街乞讨的难民。卫兵努力地驱逐他们。目睹眼前景象一直一言不发的齐桓公,突然生气地大声道:不用赶他们,我们放慢车速,绕过去……
这一声如同雷响,整个车队停下了,接着,缓缓而行。奇怪的是,沿街的难民不再向前涌,而是自觉地退让,车队不但没停下,反而顺利通过并驰入宫中。
齐桓公进宫,一群侍卫围了过来,齐桓公挥手赶走了他们,对跟在身边的鲍叔牙说:你看看,诸儿与无知留下这么个烂摊子……说着,指指那些远远站着的侍卫,颇带怨气地叹道,他们哪里知道我心里想的!我若无法把大街上乞讨的人们喂饱,又有何颜面待在这里享受!
鲍叔牙心头一震,明白齐桓公这叹息之词是出自真心,一位君主如此忧国忧民,齐国有望啊!他赶紧上前施礼说话。齐桓公却把手一摆:师傅,你我在宫内,无外人,不必拘束,那些礼节,统统废掉。说吧,说说你的看法。鲍叔牙说:国力衰微,民生凋敝。当务之急是起用有权衡经济之士,担当富国强民的重任。
齐桓公情绪顿时振奋:师傅这话说到我心上了。连年征战,打仗的能人不少,懂治国的几乎没有,会权衡经济利弊的人才更少!虽说朝中也有些老臣,特别是国氏一族,还有高傒,但真正让他们挑治理齐国经济的担子,我担心的不是他们愿意不愿意,而是有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考虑再三,我恳请师傅出任相国一职。
鲍叔牙摇摇头,推辞道:“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1]接着他又告诉齐桓公,上卿竖曼曾经说过一个人。这个人,先主齐僖公很是看好。
齐桓公:可惜上卿竖曼……可憎可恨的公孙无知,千刀万剐都不解我心头之恨,他真不该灭上卿竖曼一族千余口人啊。师傅,你说这个人,不会是高傒吧!要说高傒,对我倒真是有恩有泽……
鲍叔牙赶紧接口:知道主公是念国家安危,非图报个人之恩德。
齐桓公:好。师傅教导我如此。师傅自然明白我的意思。那你说,他是谁?
鲍叔牙:管仲!
齐桓公听到这个名字,脸色顿时变了,用手指点点胸前的衣扣,半天才语气缓缓地问:师傅明知对他寡人有一箭之仇,还说这话?若非衣扣,小白今安在?师傅又何能站立于此?寡人不解!
鲍叔牙明白,齐桓公生气了,顾及师生之谊才没发作。明智者当退,偏偏鲍叔牙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明哲保身,而是毫无顾虑地大胆直言:主公是与下官讨论选择权衡国家经济的人才,而不是讨论处置一箭之仇!再说,那箭已射过,上苍让你躲过了,也让你坐上了主公之位。如果你把这一箭之仇的事放在选择权衡经济人才之先,我们就免谈!
齐桓公看看他,无语。
主公怎么不说话?鲍叔牙大声道,传出去,这齐国国君的胸怀就这么小,还能让天下人诚服吗?还扶什么周室,称什么霸!
鲍叔牙这话震动了齐桓公,他看看鲍叔牙,那眼里的怨气明显弱了下去,语气也缓了许多:依师傅所言,寡人愿意听听……
鲍叔牙:如果没这一箭,我还真不愿意向你推荐管仲。由于有这一箭,管仲到了你身边,会永远战战兢兢,对不对?能不为你好好做事吗?这是从小处说……
齐桓公:从大处说呢?
鲍叔牙:天下知道你用管仲,你的为人,你的胸怀,你的胆识,你还没称霸,威望已飞扬四海,胜过周天子诏书,赛过诸侯结盟称霸!再退一步说,凭我做你师傅这几年,我能做对不起你的事吗?如果管仲没与我多年摸爬滚打,我还真不敢向你推荐!
齐桓公:管仲在诸儿身边几年,的确做了几件令人称道的事,世人有目共睹。但让他担当相国之职,那是要权衡经济的,要知道民众锅碗瓢勺柴米油盐的啊!
鲍叔牙告诉齐桓公,自己不如管仲的地方有:“宽惠爱民,治国不失秉,忠信可结于诸侯,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2]皆加勇。”此五点,天下无人可胜过管夷吾。“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3]
齐桓公沉思起来。
鲍叔牙又道:主公可曾听说我与管仲在隋国季梁那里的事?
齐桓公:哦,你们做过他的学生吧?
既然主公知道,那我讲一讲管仲在季梁那里的事吧!鲍叔牙告诉齐桓公,季梁派管仲去少师董成家代他教董公子课。少师董成是隋侯的师傅,自己的儿子却让季梁教。季梁又让管仲去替他教,管仲深知责任重大,教不好,要丢大脸。奇怪的是,管仲没在书斋里捧着先贤的经典让董成的儿子背,而是一见面就带他去了董家的庄园知料民(统计户籍)。
齐桓公:算计人口,小计也。
鲍叔牙:非也。管仲认为,察每户人口之多少,劳力之壮弱,技能之高下,是基本的情况。熟知此事,对于知准绳(计量),校验度量衡,丈量每户土地之长宽、地力之肥薄、谷种之优劣,很有帮助,是准绳农田改造的首要条件。其次,管仲准绳出一年农家收益的匡估,平准市场价格,激励农家如何选育优种,如何适时出售粮食……
齐桓公点点头:计量之器不因多少而放弃,称重之器不因轻重而放弃,度量之器不因长短而放弃,慎重理财,探知而准绳,方可决大事!我想起来,他做纠的师傅时也是这样的,坐书斋的时间远远短于跑上跑下的时光……
鲍叔牙:这就对了,有一次季梁让他代表自己去隋侯那里议政。管仲对隋侯说:大兵压境,贵在士气,更在平时。“蓄藏积腐朽,不与人者殆。”[4]隋侯半天才明白过来,对他说:我哪有粮食放在仓里腐烂了,不散给民众的事啊!管仲见他不承认,又补上一句:“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5]这话出口,隋侯不作声了,下了丹墀,对管仲轻语说:先生的话,我听明白了,这是为政者必知之理,也是强国之根本。民信在于君王,更在政要!可是,仓库里没那么多的财物,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吗?管仲回说:“量之不以多少,称之不以轻重,度之不以短长,不审此三者,不可举大事。”[6]听管仲这么一说,隋侯打消了与楚抗战的态度,然后请教管仲富国之法。管仲把自己在季梁家知道的情况对隋侯一一叙说。他说:我看到一些山坡上草旺树茂,可是他们没钱去买小种羊、小种牛等;我还看到一些田荒着,农家却蹲在地头唉声叹气,上前问才知道,他们去年庄稼歉收,今年没钱买种子。我就在想,如果我们教会民众把山上的草用于养牛羊猪等畜牧,再用牛羊猪等肥料下地,粮食就能够增收。隋侯说:这事好办。管仲说:“赐鳏寡,赈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7]国强之要也。
齐桓公边听边重复着:赐鳏寡,赈孤独,贷无种,与无赋,所以劝弱民。国强之要也……好,好谋!
鲍叔牙:他还说:“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8]齐桓公听到这里,不由得击掌叫道:好!好谋略!
鲍叔牙告诉齐桓公:管仲在隋国的少师董成庄园里还搞了一次试验,很成功,壮大了国力。后来我们到了禹孙那里。在禹孙那里,管仲主张春天先发钱给农户去买种子,农家没钱投入农事,地主就可以贷款给他们。水塘里打鱼的人还可以将小鱼苗放养给承包水塘的人……
齐桓公:这不是周厉王姬胡的改革吗?他重用了荣夷公,把山林与河流都划入了他的收税范围内,造成天下共愤,使诸侯群起,天下第一次共和,就是他引发的。教训还浅吗?
鲍叔牙:不是一回事!周厉王将国家资源私入囊中,手段不高明,自然激起民愤。管仲是致民富国强!利于民,民众能不高兴吗?民众承包了水塘,一年下来,水塘里鱼长大了,捕了送进宫,王孙公族都叫好!民众秋后收了粮,还了春上贷的钱,东家与租户谁都高兴啊!
齐桓公点点头,转而却还是说:让我好好想想吧!
就在这时,隰朋进来了。
齐桓公立刻喊住隰朋说:你先别说你的事,我问你,寡人欲请一位才干之士来辅国执政,你以为谁最为合适?
隰朋一怔,看着鲍叔牙不说话。
齐桓公不乐道:他脸上写着吗?
隰朋:鲍师不是向主公推荐了人吗?
齐桓公:你也知道?
隰朋:全军上下,谁不知道管仲他的治国领军才能?没他,襄公诸儿能维持十二年吗?不是乱贼无知,今天的齐国主公怕还是他诸儿啊!
齐桓公:我知道管仲有才,好像诸儿也不那么用他啊!
隰朋:就是嘛!如果全听管仲的,齐国还了得。
齐桓公嘀咕道:我就不信,泱泱齐国,找不到一位胜过管仲的人。毕竟,“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9]
鲍叔牙生气地说:你应该为国家着想,而不是你个人的那一箭!赶快去鲁国请他,否则来不及了啊!
隰朋斗胆上前,施礼道:主公,国家刚刚平定,不能意气用事啊!管仲是个人才,鲍师举荐管仲是正确的!主公应该相信鲍师。
齐桓公见二人都如此坚定地举荐管仲,终于动了心。
齐桓公:可是,怎么把管仲从鲁国给请回来呢?鲁国会轻易放吗?如果鲁庄公让管仲做鲁国宰相,管仲会接受吗?
鲍叔牙:不会的。管仲不想为纠而死,他早早就选择好了齐国,是要在齐国施展他治国的才华,如果为纠而死,那不是太没价值了吗?再说,鲁侯没胆魄用管仲,也不会杀管仲。他身边那个施伯,为人敏感而多畏惧,你先要求送回管仲,让你来处死管仲,他就一定不会杀管仲,而会把管仲送回来。
齐桓公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这才有了齐桓公两派使者向鲁庄公索要管仲,管仲得以与鲍叔牙在此重逢的事。
二
壶中的酒还温着,菜刚刚上。
门外飞奔进人,一路大叫:鲍师,不好了!主公已将管师绑赴刑场,要在太阳落山前报一箭之仇,送他赴黄泉。
鲍叔牙大叫一声,就向外跑。迎面碰上隰朋,一把拉住他:冷静!主公若这么快处决管仲,那为什么还要你好酒好菜招待他?
隰朋这一提醒,鲍叔牙若有所思,立刻对隰朋说:你带上一些人,如果有人真想杀管仲,你不能手软!我去把管仲所著文章带上,好让主公看看管仲是如何一位治国良相!如果斩了,叫他后悔终生!
隰朋:好主意,就这么做吧。
两人分头而去。
鲍叔牙推一车管仲简牍来到刑场时,这里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观看行刑的民众,纷纷扬扬传说管仲因为射了齐侯一箭,现在齐侯要报这一箭之仇。
只见行刑的场上,高高地竖着一柱,柱上绑着的正是管仲。管仲表情沮丧,看着身着戎装、手里拿着弓箭的齐桓公,心里愤然道:为一箭之仇,竟然要杀掉我!他小白不知道我,诸儿朝时的人也不知道我对齐国的忠诚吗?齐襄公如果听我的,会这样吗?可悲啊!……啊!那不是国氏的族人吗?那不是高傒吗?他们都在看,他们也都在看?!
只见齐桓公走上前,大声道:我们又见面了。
管仲稍稍振作一下精神,抬眼无语地看着齐桓公。
你怎么不说话?齐桓公问。
无语胜万言。管仲回答。
齐桓公:我不用万言,只想知道你能否教我治国之术?
管仲:斧钺之人也,幸以尚活,腰领属系,吾之禄也。若知国政,非吾之任也。
齐桓公:如能答应,即可座上宾。
管仲叹道:如此释之,非吾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