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碧霄一鹤:刘禹锡传
4735000000020

第20章 品香茗书怀武陵

刘禹锡葬马龙渊事毕,已至正午。众人在一农家用过午饭,宇文宿建议,县南苍山距此不远,此时今春新采的苍溪茶谅已做成,往苍山品茶应是一桩美事。刘禹锡初到朗州时,便在《朗州志》中读到,县南苍山中有一条溪流,名曰枉渚,枉渚流经之茶园所产茶叶驰名荆楚,禹锡久有品茶之念,于是欣然应允。

苍山南麓有数十个茶园,其中数扼守枉渚上游的苍溪茶园地理条件最为优厚,所产“苍溪茶”是远近茶园中之佼佼者。茶园的主人姓卢名振初,原是京兆渭南人,家传制茶技艺,本司宫廷供奉,只因父辈误供陈茶,被流放至朗州。卢振初自小在朗州长大,虽得脱流籍,却恋此地山水,于是在枉渚之畔开辟一片茶园,建起竹楼三五间,令祖传技艺在此生根发芽。

卢振初闻刺史宇文宿和司马刘禹锡同来茶园游玩,受宠若惊,随即命人沏上本年新茶,亲手奉至二位官员面前,恭敬地请道:“宇文刺史,刘司马,此茶名为‘苍溪酥春’,乃用初春新芽,以我家祖传贡茶手艺精制,是我苍溪茶园中最上品。小人又命茶工往枉渚上游水源处新汲了泉水,为二位大人冲泡,请二位大人品尝!”

卢振初一开口,仍有几分渭南口音,这便勾起了刘禹锡在渭南任主簿时的诸多回忆。再品手中香茗,亦似果真有几分渭南贡茶的气韵。轻啜一口,忽有一片葳蕤茂盛的茶林花海盛开于心田,扑面而来的暖风裹着甘甜的芬芳,携着品茶人的身心在青山碧水之间飞舞、徜徉。此刻,这一盏清茗,便是全世界所有的满足与欢愉。

刘禹锡又饮数盏,元神大振,连连称赞。然而,看茶园中只有几间普通的竹楼,刘禹锡心中不解,于是问道:“卢园主,你这‘苍溪酥春’品位非凡,即便贡入宫中亦能独占鳌头,贾于京洛可值万钱,可为何你这里……”

卢振初笑道:“司马可是觉得小人这里简陋,不似茶商巨贾?”

“正是。刘某从小生长在江南计司之家,江南茶叶榷税年入亿万之巨,可见茶商获利丰厚。但园主的苍溪茶非但籍籍无名,且看似未有远销,不知何故?”

宇文宿也插言道:“我也奇怪。去年本官曾有意推荐苍溪茶作为贡品,园主却坚决固辞,后因水灾而未及详察,今日到此,不妨与我说个清楚。”

卢振初一面沏茶一面回答:“禀二位大人,小人家祖祖辈辈皆以制茶为生,焉能不知茶利丰厚?记得儿时小人家在渭南堪称大户,每年进贡御茶,何等风光?然而祖父一时失误,将隔年陈茶贡入宫中,宫中贵人雷霆震怒,将小人一家抄家流放。从荣华富贵到家徒四壁,看遍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倒是来到朗州之后,此地蛮荒未开但山水相宜,乡风原始却人情浓厚,对我们这一家罪人如远来的客人。不知二位大人是否能理解,这样强烈的境遇反差对小人的内心产生了何样的冲击!”

“当然理解!”禹锡心中震颤,脱口而出。

卢振初微微一笑,又接着说道:“儿时记忆,历历在目。数十年来,小人不愿重归故土,亦不愿贩茶牟利,只愿在此打理这片小小天地。若无朗州乡邻无私相助,小人哪能坐拥如此一片丰饶茶园?又因本地乡邻过去只能以打鱼狩猎为生,每逢捐课颇有为难,于是小人收徒传授制茶技艺,聊以报答这片水土养育的善良人民。至于不愿以苍溪酥春入贡京城,只因千里贡茶靡费颇巨,徒增百姓负担,我所不欲也。”

刘禹锡闻言,沉默不语,只是品茶沉思。宇文宿一面为卢振初的茶而惋惜,一面又为他与众不同的人生选择而叹服。两人言语往来之际,刘禹锡凭栏观望,只见黄昏的薄雾中,远方的群山燃起点点火光,于是问道:“宇文刺史,那边莫非就是在烧畲吗?”

宇文宿抬头望了一眼,答道:“正是。朗州荒蛮未开,耕地少而薄,因此乡民往往在山中放火,烧出一片土地。耕作两三年后,地力减退,便又在山中烧出新地耕种。由是名为烧畲。”

卢振初也接着说道:“烧畲可是本地百姓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二位大人不妨就在我竹楼中用些晚饭,迟些便能听到四周烧畲之民踏月俚歌之声。小人知道刘司马曾在京为官,常参禁中,定曾闻得梨园歌舞,但小人敢向司马保证,朗州乡音俚曲生动活泼,更耐得品味。”

刘禹锡道:“屈子放逐此地时,‘怀忧若苦,愁思沸郁’,而作《九歌》。歌中多有送神祭祀之境,想来与朗州俚曲歌舞不无关联。我今于此地,欲效先贤,再作新词。”

“善哉!”宇文宿笑着催促,“既然如此,你我既蒙主人相邀,还不前往竹楼?”

趁卢家准备饭食的空闲,刘禹锡又往其他几座竹屋中参观。虽说卢振初没有从茶叶贸易中赚取暴利,但毕竟是州郡名茶,卢家也算十分殷实。卢家的孩子们这时方散学归家,难得见到生人到访,高兴地围拢上来。颇令禹锡惊讶的是,卢家子女虽多,却都知礼仪,试以诗文考之,竟能对答如流。

卢振初深为这群子女感到自豪,在刺史和司马面前夸道:“二位大人,先父心中,不以贩茶赚钱为意,却常憾于无有诗书传家之风。朗州虽然荒蛮,近些年来也常有出仕为官之辈。至小人成家立业以来,立誓令诸子女习读诗书,将来考取功名,再不做空有家资的土财主。”

宇文宿大笑道:“卢园主好志向!你这许多子女,若是都做了官,你岂不是皇帝了?”

卢振初也笑答道:“刺史说哪里话!小人一家流落至此,若不多生儿女,令家族壮大,怎能长久立足呢?”刘禹锡听二人对话,深觉有趣,若在长安,何人敢拿皇帝说笑?

忽然,对面山上响起鼓乐,间或呐喊之声。刘禹锡闻声望去,见山坡上人群攒拥,手持火把,载歌载舞。卢振初笑着指点:“大人,此地习俗,燎火烧畬,伐木杂草,刀耕火种。先以鼓乐歌舞,以驱榛中虫兽;再以奠酒烧纸祭天,赐降‘天火’;最后以艾蒿火绳点燃柴草烧畬。在畬火尚有余烬时,山民便上山‘点种’,撒下五谷种子‘过天火’,如此,来年种下的五谷鸟雀不敢啄,虫豸不会淫,落雨沤不烂,日晒而不枯。地也‘显灵’,不须施肥锄耕,就会苗齐秆壮,穗粗粒丰,地无杂草,果不生虫。”

宇文宿笑道:“烧畲如此玄妙壮观,似一幅图画,描绘出山民辛劳之美。”

刘禹锡拱手一笑:“万事之美在于人造,万事之恶亦由人生。”

卢振初家人已将晚饭备好,三人落座,酒酌茶叙。随后,在宇文宿与卢振初说话时,刘禹锡便看卢家书房,果然藏书齐备。想到来朗州后只在刺史府略略翻过几页地方志,禹锡便从书架中抽出《朗州志》来,细细阅读。

宇文宿见刘禹锡在读《朗州志》,便提议道:“梦得,你看这方志中所载,朗州自古便是文人骚客往来之地,风物人情俱成诗赋歌咏,神话传说引人入胜。不过,自大唐立国以来,朗州久无闻名天下的文章大家过往,方志之中渐渐无事可载,亦无人在外为朗州扬名。某为朗州刺史一任,屡遭天灾,疲于赈济,上有负于天恩,下无颜于父老。梦得虽贬谪到此,却是朗州之幸。今有一事相求于梦得,还望应允!”

刘禹锡连忙施礼道:“刺史有何吩咐,但请尽言!”

宇文宿先谢过刘禹锡,然后说道:“梦得才名早成,天下皆知,眼下虽困居朗州,然而不过三十五岁,朝中广有亲朋,来日必定东山再起。若梦得不弃此地穷山恶水,请以方志所载,属文一篇,将来或可随梦得之文集而令天下人闻朗州之名,则在下不枉在朗州一任矣。”

宇文宿言语诚恳,刘禹锡心感其至诚,不欲违命。待晚饭毕,卢振初在竹楼上陈桌列凳,摆开文房四宝,又命诸子恭敬侍候。这时天已黑尽,漫天星斗高悬于茶园顶上,远方山上烧畲的点点火光更像从天而降的星星,热情奔放的民歌传到竹楼中,带来了生机蓬勃的欢乐。刘禹锡欣然有感道:“按《天官书》所分,武陵星分翼轸,在春秋战国时皆为楚地,秦惠王取得此地后,曾置黔中郡。秦末群雄并起,项羽杀义帝而伤楚人之心,此地人哭曰:‘天下怜悯楚人,因而响应推翻暴秦,今日楚王究竟犯了什么罪过,竟要加以杀害?’郡民自发穿素戴孝,在招屈亭遥遥祭拜。汉高祖闻听此事后,感叹此地人民忠孝节义,因此将此地改名‘义陵’。东汉光武帝时候,义陵乃夷夏相交之地,常遭蛮夷攻掠,朝廷因命郡县东迁,欲拟新名,用《左传.宣公十二年》语‘止戈为武’,易名‘武陵’,寓意安定。武陵在晋、宋、齐、梁间俱为王子王孙分封之地,地方志中皆有记载。禹锡自尚书员外郎出补连州刺史,途中又贬为朗州司马,来到朗州后,常以方志所载之事询问于乡里,果然此地山川风物皆曾为历代骚客赋诵。今日禹锡便以我之见闻而作诗歌,因自述其出处之所以然,所以便用‘书怀’为名。”

见刘禹锡提起笔来,众人皆屏声静气,在后观望。只见刘禹锡字字工整,款款书道:

西汉开支郡,南朝号戚藩。四封当列宿,百雉俯清沅。

高岸朝霞合,惊湍激箭奔。积阴春暗度,将霁雾先昏。

俗尚东皇祀,谣传义帝冤。桃花迷隐迹,楝叶慰忠魂。

户算资渔猎,乡豪恃子孙。照山畬火动,踏月俚歌喧。

拥楫舟为市,连甍竹覆轩。披沙金粟见,拾羽翠翘翻。

茗坼苍溪秀,生枉渚暄。禽惊格磔起,鱼戏噞喁繁。

沈约台榭故,李衡墟落存。湘灵悲鼓瑟,泉客泣酬恩。

露变蒹葭浦,星悬橘柚村。虎咆空野震,鼍作满川浑。

邻里皆迁客,儿童习左言。炎天无冽井,霜月见芳荪。

清白家传遗,诗书志所敦。列科叨甲乙,从宦出丘樊。

结友心多契,驰声气尚吞。士安曾重赋,元礼许登门。

草檄嫖姚幕,巡兵戊己屯。筑台先自隗,送客独留髡。

遂结王畿绶,来观衢室樽。鸢飞入鹰隼,鱼目俪玙璠。

晓烛罗驰道,朝阳辟帝阍。王正会夷夏,月朔盛旗幡。

独立当瑶阙,传诃步紫垣。按章清犴狱,视祭洁蘩。

御历昌期远,传家宝祚蕃。繇文光夏启,神教畏轩辕。

内禅因天性,膺图授化元。继明悬日月,出震统乾坤。

大孝三朝备,洪恩九族惇。百川宗渤海,五岳辅昆仑。

何幸逢休运,微班识至尊。校缗资筦榷,复土奉山园。

一失贵人意,徒闻太学论。直庐辞锦帐,远守愧朱幡。

巢幕方犹燕,抢榆尚笑鲲。邅回过荆楚,流落感凉温。

旅望花无色,愁心醉不惛。春江千里草,暮雨一声猿。

问卜安冥数,看方理病源。带赊衣改制,尘涩剑成痕。

三秀悲中散,二毛伤虎贲。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就日秦京远,临风楚奏烦。南登无灞岸,旦夕上高原。

——《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引

宇文宿朗诵再三,而拜禹锡道:“善哉梦得!从今往后,朗州之名必将因梦得之诗而再传天下!”

又览诗中“将霁雾先昏”之句,宇文宿又言道:“阴雨连绵之时,若见黄昏起雾,则预示来日将雨过天晴。梦得啊,屈居武陵岂非你仕途之中的黄昏迷雾?明日定可拨云见日,再整乾坤!”

卢振初爱此《武陵书怀五十韵》极深,禹锡便将此诗稿留作纪念。

众人只是欣赏这首《武陵书怀五十韵》,却不知此诗深意。刘禹锡不禁慨叹今日董颋未有同来,无此知己,谁又能体会此诗蕴含之深意?在这篇渗透着湘灵贞、泉客情、屈原恨、义帝冤的诗作,其实寄托的是刘禹锡对太上皇——唐顺宗的无尽哀挽。刘禹锡一直都有怀疑,顺宗继位之后,病情明明已有好转,何以一夜之间“宿疾复作”?正月时,宫廷向天下昭告太上皇病情严重,如此不同寻常之举岂非不打自招?可是谁又能大胆质问、追查真相呢?贬在朗州的刘禹锡,也只能学王粲一般“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将一片哀恸之心,深深掩埋在隐晦的文字之中。

刘禹锡本与宇文宿相约寻访桃花源胜迹,孰知去年水患灾荒尚未平复,本年又天降大旱,赤地千里,宇文宿上下奔走,却难以筹来钱粮,虽然亲力亲为打井汲水,怎奈收效甚微。刘禹锡官无所司,空享俸禄,心中备受煎熬,更思早回朝堂。可是,有宪宗“逢恩不原”之诏在上,杜佑尚不能为之解困,又有何人敢旁置一词?

刘禹锡亦曾收到两封长安来信。其一乃权德舆所写。权德舆方进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位居权要,然而其人已堕庸庸自保之俗套,不敢有所作为,修书刘禹锡,只述悲悯之情而未措一辞以慰远人之心,只令禹锡寒心。信之二乃武元衡所撰,颇使刘禹锡意外。武元衡自宪宗登基后便官复原职,仍任御史中丞,元和元年(806)擢为户部侍郎,因力主征讨西川而受宪宗重视。对于刘禹锡,武元衡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武元衡十分欣赏刘禹锡的才学,不愿失了文坛前辈的身份,另一方面又因永贞革新期间对刘禹锡的活跃表现满心不屑。因此,武元衡致信刘禹锡,直言不讳的批评虽然几乎令刘禹锡无法直视,但刘禹锡的心中难免也生起了一丝希望,也许自己的改变有一日能化解武元衡深深的成见,亦未可知。

旱灾稍退时,已至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宇文宿日夜奔忙,所幸天意加悯,几场秋雨令山野河泽恢复些许生机。虽然禾稻歉收,不过朗州百姓惯习渔猎,只要山中有兽、水中有鱼,便可赖以为生。见百姓们的生计有了着落,宇文宿才略感安心。

中秋之夜,宇文宿邀请州县名士,在桃源观中设宴赏月。州县父老无不感念宇文宿日夜劳顿,俱来为之道贺。去年中秋时,刘禹锡刚被贬斥,正带着满心的孤愤与京中友人道别,以为不用多久便可重回长安。今年中秋佳节,刘禹锡愤懑已消,在朗州安顿妥当,家中妻儿也已到此相聚,准备长做武陵迁客。

刘禹锡虽无功于赈济,却常在私塾学馆中客串,讲诗授书,也有一番乐趣。乡里父母闻之,无不欢呼庆幸,亦来向刘禹锡道谢。因刘禹锡的诗文其时已在武陵学童之中传诵甚广,中秋之夜,孩子们为获得一块月饼、一枚饴糖,争相背诵。刘禹锡听着一首首往年诗作,过去的经历渐次浮现眼前,今昔相照,令人感慨,却往往忍不住为过去的青涩而开怀。

这时,一个孩子又背诵道: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拖纶掷饵信流去,

误入桃源行数里。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俗人毛骨惊仙子,

争来致词何至此。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

灯爇松脂留客宿。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翻然恐失乡县处,

一息不肯桃源住。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桃源行》

此子聪颖,一首长诗背得只字不错。然而宇文宿听后却甚惊奇,问道:“梦得何时作此桃源行之诗?本官曾答应梦得同去寻访桃源胜迹,却总被旱情所误,莫非梦得已自前去?”

刘禹锡尽展欢颜,答道:“刺史一心赈务,禹锡无以相助,焉有兴致游玩?想来此诗已是十几年前所作,那时正是读书用功,读陶渊明《桃花源记》,心中遐想联翩,苦不成行,于是作下这篇《桃源行》以志纪念。孰料今日果然来到武陵山水之中,岂非冥冥之中已有定数?”

众人闻言唏嘘不已。宇文宿有恍然之叹:“原来梦得与武陵早有缘分暗结!既然梦得久蓄寻访桃源之志,待到来年桃花盛开之时,某必履前约,助梦得圆梦!”

刘禹锡愈加欢喜,频频与人碰杯。正所谓天人感应,地上众人的欢乐,感动了上天,中秋的圆月终于从云雾之中露出脸来,为独踞山顶的桃源观罩上一层悠悠寒光。身处这片奇异美妙的景致中,微醺的刘禹锡竟有飘飘欲仙之感:

朦胧的月光中,刘禹锡忽见李少君乘云而来,忙施礼相问。李少君并不言语,只笑着请刘禹锡同登仙山玉坛,与众仙人相见。在彩云之端,刘禹锡可以极目万里,甚至能隐约看见长安宫中百官朝贺的盛大场面。可是,自己的脚下却只有一片松林,孤独地流淌着一脉山泉。忽然间,星移斗转,众星如绚烂的礼花般飞舞起来,一声仙乐从天而降,在人心底回响,令人肌骨生寒,却更陶醉其中。仙乐奏完时,东方升起了金色的霞光,圆月西沉,仙人们纷纷远去,李少君又送禹锡回去。禹锡不住地回头,留恋这难得的良辰美景……

刘禹锡再回头时,却见众人笑道:“刘司马醉了,醉了……”起身来看,自己果然还在桃源观中,明月高悬,夜色正美,孩子们仍在追逐嬉戏。禹锡将方才所见讲与众人听,观中道士们纷纷高诵天尊法号,请刘禹锡一定将此事作诗纪念。盛情难却之下,刘禹锡便以《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为题,在桃源观墙壁上题下诗篇: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数十年后,刘禹锡之族侄刘蔇复至此地瞻仰,见墙上诗句斑驳,于是又将此诗刻于石壁之上,以期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