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二年(807)对于刘禹锡而言,是希望与失望都在增长的一年。这一年里,武元衡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仍同平章事。以此情形来看,对刘禹锡成见极深的武元衡出将入相,正是显达之时,未来数年,都将是刘禹锡仕途上无法绕过的障碍。
稍令刘禹锡可怀希望之处,在于几位故友仕途通畅。白居易入翰林为学士,可以向皇帝进言;元稹为监察御史;李绛自翰林学士起为主客员外,三人渐有参入禁中之望。但刘禹锡心中明白,以三人之地位,尚不足以援手于己,但仍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与他们通信联络,互诉衷肠。
白居易、元稹和李绛三人之中,当以白居易最有再进之望,且白居易与刘禹锡交往最深。正因如此,刘禹锡亦对白居易更多了一丝隐忧。
永贞革新时期,白居易虽为九品小吏,然而对革新事业的热情,却不亚于“二王八司马”等人,多有文章投谒,直至上书宰相韦执谊。只叹情势变化于电光石火之间,虽有刘禹锡举荐,然王叔文未及提拔白居易,便已事败身死,革新骨干流散江湖,白居易虽有不平之意,却也因只是小官,并未实际参与革新,处于一种不值得徒耗精力加以问罪的可笑境地。元和二年(807)中,白居易所作讽喻诗百余篇流入禁中。宪宗正感登基以来过于严厉,有言路阻塞之兆,读白诗而大悦,于是召白居易为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虽非宰辅,然而经常值宿禁中,参与批答表疏,并为皇帝撰写人事任命、重大决定相关之文告,有“内相”之称。又因翰林学士往往为负有文名者,与皇帝应和文章常常有之,相比御史,学士能以与皇帝更亲近的关系提供建议,对朝政的影响更胜一筹。王叔文、王伾得以擅权,便是以翰林学士之位的便利,而拥立宪宗时的卫次公、王涯、郑絪等人亦曾是翰林学士。
刘禹锡之忧虑正从此来。白居易以讽喻诗受宠而入职翰林,必以讽喻规劝为入相之术。然诚所谓天威难测,若不加以谨慎,必定步步危机。刘禹锡生怕白居易骤擢翰林而得意忘形,触动宪宗永贞旧事之逆鳞,徒遭宵小群谗所害。虽然千里通信不易,刘禹锡仍将朗州所作文章两篇相寄,以为警诫。
在刘禹锡心中,纠集党羽攻击永贞革新之辈,不过蚊蚋。他们卑鄙、微贱,只有聚集在一起才敢发出巨大的噪音。他们不敢光明正大地推行自己的主张,只喜欢在背地里用阴谋诡计伤人坏事。当刘禹锡在元和二年一个沉闷的夏夜被嗡嗡环绕的蚊子扰得无法安眠时,他一边搔痒,一边抓着忽然的灵感,在嗤笑中写下了这首《聚蚊谣》:
沉沉夏夜闲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
嘈然歘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
喧腾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聪者惑。
露华滴沥月上天,利嘴迎人看不得。
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
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
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形饲丹鸟。
将这首诗寄送白居易,禹锡痛快淋漓地讽刺了那些躲在黑暗庇护之下沸腾喧嚣的奸佞小人。他们虽然身形微茫,没有远大的志向,只凭着嗜血的本能贪图一口之快,但这样的东西聚集起来,也能将人伤得体无完肤,永贞革新就是这样被他们吸干了血啊!在茫然的黑暗中,再聪明的人也分辨不清他们身在何方、数量众寡,而实际上,他们是无处不在、多不胜数的!当今的朝局不正是如此吗?在他们最猖狂的时候,虽然善良正直的人不必与他们纠缠,不妨躲入蚊帐之中,暂避风头,但是,这些尖啸着的吸血鬼也不能得意许久,一旦秋风乍起,便是他们葬身鸟腹的时候。
刘禹锡将朗州视为自己的蚊帐,他希望白居易能沉稳心神,蓄势待发,亦在自己的蚊帐中等待改换日月的良机。后人再评此诗,绝不应将“消极”“避让”之类词语加在刘禹锡身上,这是他亲身经历的惨痛教训,是为成熟付出的巨大代价。以此劝谏故友,若非一片赤诚之心,安可为之?
刘禹锡寄送白居易的另一首诗,作于元和元年(806)春,名为《百舌吟》。
其时禹锡初到朗州,清晨听见百舌鸟啼鸣。乍听之下,百舌鸟啼声多变,婉转可爱,百鸟皆不可比拟,但听得多了,这种舌端万变而善于弄姿的小鸟,在刘禹锡看来,就是朝中那些变化多端、朝秦暮楚之辈的化身。回想永贞革新得意之时,刘禹锡门下宾客云集,花言巧语之辈层出不穷,可惜刘禹锡识人不深,所信之人最后皆成反目,诬言妄语共构罗网,终陷他于困境。贬官之后,刘禹锡听说那些人又行走于朝中新贵门下,仍以阿谀奉承为业,正像此刻窗外的百舌鸟一般。
但那些见风使舵、折节投敌之辈可曾想过,他们虽然侥幸逃脱了永贞之变的罗网,但权贵们果真能将他们视为心腹吗?这种善变无常的人,什么时候有过好下场呢?网开一面,并非放过他们,而是要继续驱使他们。一旦没有了利用价值,必然用他们来喂养其他鹰犬。这些糊涂的人,他们的美好时光就要过去了,这些还在沾沾自喜的无知雀鸟,察觉到鹰隼掠过头顶的阴影了吗?
刘禹锡的脑中总是充斥着这些问题。善良的刘禹锡啊!直到这个时候,禹锡还在为那些背弃了他、背弃了永贞革新的叛徒的命运担忧,仍在希望他们能痛改前非,以免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作下《百舌吟》,禹锡不仅意欲讽刺,更欲为天下所有以巧言令色取宠、以投效多门而自得之辈敲响一记警钟:
晓星寥落春云低,初闻百舌间关啼。
花柳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笙簧百啭音韵多,黄鹂吞声燕无语。
东方朝日迟迟升,迎风弄景如自矜。
数声不尽又飞去,何许相逢绿杨路。
绵蛮宛转似娱人,一心百舌何纷纷?
酡颜侠少停歌听,坠珥妖姬和睡闻。
可怜光景何时尽,谁能低回避鹰隼?
廷尉张罗自不关,潘郎挟弹无情损。
天生羽族尔何微,舌端万变乘春辉。
南方朱鸟一朝见,索寞无言蒿下飞。
《百舌吟》之于白居易,刘禹锡更意在提醒他,作为朝廷新贵,身边必然有形形色色的人云集影从,这些人极尽口舌之能事,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实应远离。
白居易接到来信后,深感刘禹锡所嘱正当其时。因念刘禹锡远在朗州,不能当面唱和,于是从自己诗集中精选了一百篇,装订成册,赠予刘禹锡作为对其殷殷叮嘱的酬谢。元稹、李绛闻讯,亦在信中慰问刘禹锡。
得故人相问,颇令刘禹锡心安。听闻翰林学士白居易寄来新诗一百篇,宇文宿、董颋等人皆来刘禹锡处求得一观,但见白诗诗格清新,语言通俗,讽喻诙谐,颂赞弘丽,已然初露一派宗师的风采,令人读之有诗作天成之感,有刘禹锡之酬答诗为证: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
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
直到元和三年(808)时,刘禹锡才真正地适应了在朗州的生活。以与白居易通信为始,刘禹锡与故交好友们书信往来渐渐频繁,朝中信息,得通有无。只不过,首先传来的,仍然不是好消息。
元和三年正月十一日,群臣为宪宗上尊号曰“睿圣文武皇帝”,并大赦天下。这是元和元年“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之诏后又一次遇逢大赦,刘禹锡等人并不意外地仍然被排除在量移官员之外,依旧做着各自的司马。
刘禹锡对此结果早有心理准备,在自嘲中将心里最后一点早日回朝的希望掐灭,然后趁着漫山的春光,约上几位友人,终于将寻访桃花源的心愿付诸实践。
自从东晋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流传天下以来,世人皆对神秘的桃源仙境兴致盎然,并按照陶渊明所述之方位探寻,自刘子骥开始探幽之后数百年,从无人能再入桃花源中。然而来到武陵,不去寻访一番,又总令人心中抱憾,文人墨客更是以为雅事。
刘禹锡亦知桃源之说恐为杜撰,不过以此为名目赏游踏春,却也十分有趣。按照《桃花源记》的记载,刘禹锡与友人亦取水路,沿着清悠悠的沅江往武陵城外山中而去。不知是桃花源中人有意藏匿,还是后人有意附会,现今山中遍植桃树,满目桃花,绝难再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之景去找寻那通幽曲径。
乘舟行至暴龙碛,水路已不可再往山中,禹锡等人便在此登岸,随意择了一个方向,钻入遮天蔽日的山林之中。几人一面行进,一面吟诵着《桃花源记》,在周围寻找与之相符的景致。虽无所觅,却人人欢喜自得。
又行一阵,正饥渴之时,一座道观显现于山顶的云雾之中。有人认得,此乃瞿童升仙之地,由前朝敕命建造的供奉道观,据说还有瞿童升仙的足迹留存。不得桃源仙境,得一仙人道场,亦算有所收获,禹锡等人高唱着俚语山歌,向着云端的道观进发。
观中道士颇识待客礼数,为刘禹锡等奉上自制香茗。瞿童飞升之事,方志中略有言语,不甚详细,应刘禹锡之请,道士为之详解。
按此地本为黄尊师修道之处。黄尊师者道法高玄,弟子数以千计,时人皆以为其德业修行即将圆满,每逢良辰吉日都要瞻望云端,以免错过其飞升盛况。黄尊师的弟子之中,有一瞿姓年轻道士,似乎总是贪玩,常受尊师鞭笞,亦常遭同门排斥。某日,瞿童又生懈怠,怕尊师鞭笞,于是躲入观东一个小洞中。过了午饭,瞿童方从洞中出来,手执一枚棋子去见尊师,言其在洞中观仙人博弈,得秦人棋子一枚。黄尊师见那洞仅八尺高、荒草蒙蔽,只合蛇蜥蛰伏,以为瞿童乃受山精野怪所惑,不肯信其言。次年八月十五圆月之夜,忽然云雾大起,五色祥云缓缓降落,仙乐之声充盈满庭,仙人步虚之声款款而近。众弟子以为黄尊师即将升仙,赶忙准备香火,尊师沐浴更衣,只待接引。但仙人迟迟不见踪影,直到天将亮时,云雾渐散,忽然有人见瞿童乘着五色祥云出现在东方天庭之中。瞿童遥拜黄尊师道:“尊师即将飞升,还请更加努力修行。”遂乘风而去。
刘禹锡又随道士往八迹坛去瞻仰仙踪,果然见一块巨大的岩石上,有八个清晰的脚印。刘禹锡爬上岩石,顺着脚印的方向,一步一步蹈着仙人飞升的足迹,感受着将入云霄的心情。行至最后一步,眼前豁然便是苍茫无垠的碧空,一股凌云翱翔之感倏然而生,瞬间便令人看透了人间的纷扰纠葛。
想着瞿童飞升的奇闻,刘禹锡对自己的遭遇更加释然。连仙人飞升之前,都是饱受责难、历经排斥,想来这真的是天地之间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成功法门。刘禹锡越发感到,自从来到朗州之后,一切所见所闻都在向他倾诉这样的道理,这难道只是巧合?禹锡感到莫大的欣慰,因为他深深地感悟到,虽然朝廷不容他,但这个世界永远不会抛弃他,不仅不会抛弃,更会给予他智慧的启示和无穷的精神力量!相比之下,还有什么理由为自己在朝中所受那微不足道的挫折而委屈呢?
这一刻,刘禹锡蓦然发现,他已经找到了桃花源。神秘的桃花源究竟在何处?它不在我们所能认知的这个世界中,它在陶渊明“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志向里,它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心境里,它早已经存在于刘禹锡顽强不息的广阔胸怀里!桃花源不是逃避现实的避难所,桃花源是天下仁人志士共同的精神故乡!
“我心归隐桃源,我身纵横四海!”微风晓月之下,刘禹锡默默念着,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回到家中,他用一首一百韵的长诗为后人记下了这段心路历程:
沅江清悠悠,连山郁岑寂。回流抱绝巘,皎镜含虚碧。
昏旦递明媚,烟岚分委积。香蔓垂绿潭,暴龙照孤碛。
渊明著前志,子骥思远蹠。寂寂无何乡,密尔天地隔。
金行太元岁,渔者偶探赜。寻花得幽踪,窥洞穿暗隙。
依微闻鸡犬,豁达值阡陌。居人互将迎,笑语如平昔。
广乐虽交奏,海禽心不怿。挥手一来归,故溪无处觅。
绵绵五百载,市朝几迁革。有路在壶中,无人知地脉。
皇家感至道,圣祚自天锡。金阙传本枝,玉函留宝历。
禁山开秘宇,复户洁灵宅。蕊检香氛氲,醮坛烟幂幂。
我来尘外躅,莹若朝星析。崖转对翠屏,水穷留画鹢。
三休俯乔木,千级扳峭壁。旭日闻撞钟,彩云迎蹑屐。
遂登最高顶,纵目还楚泽。平湖见草青,远岸连霞赤。
幽寻如梦想,绵思属空阒。夤缘且忘疲,耽玩近成癖。
清猿伺晓发,瑶草凌寒坼。祥禽舞葱茏,珠树摇玓瓅。
羽人顾我笑,劝我税归轭。霓裳何飘飖,童颜洁白皙。
重岩是藩屏,驯鹿受羁靮。楼居弥清霄,萝茑成翠帟。
仙翁遗竹杖,王母留桃核。姹女飞丹砂,青童护金液。
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虚无天乐来,僁窣鬼兵役。
丹丘肃朝礼,玉札工绎。枕中淮南方,床下阜乡舄。
明灯坐遥夜,幽籁听淅沥。因话近世仙,耸然心神惕。
乃言瞿氏子,骨状非凡格。往事黄先生,群儿多侮剧。
謷然不屑意,元气贮肝膈。往往游不归,洞中观博弈。
言高未易信,犹复加诃责。一旦前致辞,自云仙期迫。
言师有道骨,前事常被谪。如今三山上,名字在真籍。
悠然谢主人,后岁当来觌。言毕依庭树,如烟去无迹。
观者皆失次,惊追纷络绎。日暮山径穷,松风自萧槭。
适逢修蛇见,瞋目光激射。如严三清居,不使恣搜索。
唯馀步纲势,八趾在沙砾。至今东北隅,表以坛上石。
列仙徒有名,世人非目击。如何庭庑际,白日振飞翮。
洞天岂幽远,得道如咫尺。一气无死生,三光自迁易。
因思人间世,前路何狭窄。瞥然此生中,善祝期满百。
大方播群类,秀气肖翕辟。性静本同和,物牵成阻厄。
是非斗方寸,荤血昏精魄。遂令多夭伤,犹喜见斑白。
喧喧车马驰,苒苒桑榆夕。共安缇绣荣,不悟泥途适。
纷吾本孤贱,世叶在逢掖。九流宗指归,百氏旁捃摭。
公卿偶慰荐,乡曲缪推择。居安白社贫,志傲玄辟。
功名希自取,簪组俟扬历。书府蚤怀铅,射宫曾发的。
起草香生帐,坐曹乌集柏。赐燕聆箫韶,侍祠阅琮璧。
尝闻履忠信,可以行蛮貊。自述希古心,忘恃干时画。
巧言忽成锦,苦志徒食蘖。平地生峰峦,深心有矛戟。
层波一震荡,弱植忽沦溺。北渚吊灵均,长岑思亭伯。
祸来昧几兆,事去空叹息。尘累与时深,流年随漏滴。
才能疑木雁,报施迷夷跖。楚奏絷钟仪,商歌劳甯戚。
禀生非悬解,对镜方感激。自从婴网罗,每事问龟策。
王正降雷雨,环玦赐迁斥。倘伏夷平人,誓将依羽客。
买山构精舍,领徒开讲席。冀无身外忧,自有闲中益。
道芽期日就,尘虑乃冰释。且欲遗姓名,安能慕竹帛。
长生尚学致,一溉岂虚掷。芝术资糇粮,烟霞拂巾帻。
黄石履看堕,洪崖肩可拍。聊复嗟蜉蝣,何烦哀虺蜴。
青囊既深味,琼葩亦屡摘。纵无西山资,犹免长戚戚。
——《游桃源一百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