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泄泻门
4791800000023

第23章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治法有九

愚按《内经》之论泄泻,或言风、或言湿、或言热、或言寒,此明四气皆能为泄也。又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明脾虚下陷之泄也。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治法有九:

一曰淡渗。使湿从小便而去,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忧巨浸。经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

一曰升提。气属于阳,性本上升,胃气注迫,辄尔下陷,升、柴、羌、葛之类,鼓舞胃气上腾,则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淖泽,风之即干。故风药多燥。且湿为土病,风为木药,木可胜土,风亦胜湿。所谓下者举之是也。

一曰清凉。热淫所注,暴注下迫,苦寒之剂,用涤燔蒸,犹当溽暑伊郁之时,而商飙飒然倏动,则炎歊如失矣。所谓热者清之是也。

一曰疏利。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曰:实者泻之。又云:通因通用。是也。

一曰甘缓。泻利不已,急而下趋,愈趋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

一曰酸收。泻下日久,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

一曰燥脾。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

一曰温肾。肾主二便,封藏之本,然虽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母。经云:寒者温之是也。

一曰固濇。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濇剂则变化不愆,揆度合节。所谓滑者濇之是也。

夫是九者治泻之大法,业无遗蕴,至于先后缓急之权,岂能豫设?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可以胥天下于寿域矣。

难经五泄

胃泄,饮食不化,色黄,承气汤。脾泄;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建中汤、理中汤。大肠泄,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干姜附子汤。小肠泄,溲而便脓血,少腹痛,承气汤。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承气汤。

泄证有七

肾泄者,五更溏泄,久而不愈,是肾虚失闭藏之职也,五味子散。亦有食积者,香砂枳朮丸;寒积,理中汤,宜夜饭前进;酒积,葛花解酲汤。

鹜泄者,中寒,糟粕不化,色如鸭粪,澄澈清冷,小便清白,附子理中汤。

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也。《史记》名迵风。风邪干胃,木来贼土,清气在下,升阳除湿汤。

洞泄,一名濡泄,泻下多水也,胃苓汤。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故筋急也,升阳除湿汤。

痰泄者,痰留于肺,大肠不固,脉必弦滑,以药探吐,其人神必不瘁,色必不衰;或二陈汤加苍朮、木香。

火泄者,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火也。黄芩芍药汤。张长沙谓之协热自利。

直肠泄者,食方入口而即下,极为难治。大断下丸。

脉候

胃脉虚则泄。脉滑,按之虚者,必下利。肾脉小甚为洞泄。肺脉小甚为泄泄。脉洪大者逆。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者,十五日死。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不及一时死。下则泄泻,上则吐痰,皆不已,为上下俱脱,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五十四